觉山寺塔
觉山寺位于山西省灵丘县城东南15公里处。创建于北魏太和七年(483年),建在古马道旁。现存庙宇为清代重修。塔位于寺院西部,建于辽大安六年(1090年),十三层,高43.54米。塔基分三层,下为八角形须弥座,中为平座勾栏,上为莲台。雕刻多在须弥座束腰处和中层平座、上层勾栏华板处,题材丰富,以狮首、力神、伎乐天女等最为生动。
觉山寺之所以成为北万名刹,还与它的奇山秀水有关。觉山寺四周山势相互绵延,形似莲台,把整座寺院托在当中,而东侧的山峰相对高大,体现了阳刚之美;西侧的山峰相对矮小,则显示了阴柔之美,其中东侧有两个山头对在一起,形成一个凹宇形,像搁毛笔的笔架,名叫笔架山,代表的是文运亨通;东南侧的一座形似棺材的山头高高凸起,古代棺有时也通"官",材通"财",那么棺材即有官有财。同时显示出文运、官运和财运,在北方寺庙中此父为一奇也。
塔身八角形,脚上都有圆倚柱,正向四面有门,但东西二门为假门,余四面为假窗。整个塔的造型,主要以上下两部分的繁密来衬托中部平整的塔身,使塔身显得刚健有力而成为全塔的主体。十三层密檐的出檐长度逐层递减,其递减率越上越多,从而塔檐轮廓具有和缓的卷杀。顶部用高刹结束,给人以安定优美的感觉。该寺现有建筑为清代重建后的遗构,觉山寺塔是该寺的标志。此塔为密檐空心塔,平面八角形,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具有代表性的一座辽代砖塔。塔内四壁存有精美的壁画,为明代风格。塔座四周,有砖雕歌舞伎,舞姿优美,生动感人;砖雕武士形象威武雄健,栩栩如生,为辽代雕刻艺术中的珍品。悬钟山之中,悬钟山也称觉山。唐河奔流于寺前,觉山屏障于寺后,寺外群峰环绕,寺内古树参天,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殿字巍峨景色诱人。根据《大同府志》所述,该寺建于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殿字楼阁绵延山麓,僧侣竟达五百余人,平城皇宫内之侍女大部削发为尼出家于此,香火极其旺盛。辽代大安五年八月,镇国大王行猎于此,奏请敕修,后来明朝崇侦三年相继重修。现存殿字、禅房皆为清朝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建。觉山寺砖塔重建于辽代大安六年(公元1090年),该塔共分为塔座和塔身两大部分,塔座分为两层,第一层为正方形,第二层为八角形,四壁刻有砖雕,金刚力士威武雄壮,歌舞伎乐动作优美;塔身为八角十三级,是座密檐式空心砖塔,第二层塔身东西南北四面均有券门,另外四面置有根窗,内有八角形塔室,砌筑梯道可以攀登。内有木雕卧佛一尊,四壁留有壁画,色彩鲜艳,形象逼真,从壁画风格来看,类似明朝彩绘。 觉山寺每逢雨后或清晨大雾弥漫之时,半山腰会出现一块黑色的方碑,取名"雾碑"。每年农历四月初四庙会之日,定要下雨,雨过之后,它便随着雾不断出现,给人以无限遐思。游客这样评价觉山寺"文物古朴高雅,价值不菲,景色美丽如画,妙不可言,不愧为北岳恒山的神奇古刹。觉山寺塔建于1090年,明、清时曾予重修。现仅存宋建砖塔。塔身饰以精美砖雕。增平面八角形,十三层,塔高43.54米。塔身锥形,逐级向内收缩,檐下砖雕斗拱,完全仿木结构形制,古朴苍劲。塔中空。直达顶层,各层原有楼板,可缘梯攀登、现已不存。塔内保存有部分宋代壁画,内容为佛、菩萨、供养人等,面形秀润,线条流畅,因焚香污染,色泽陈旧,但宋代画风尚清晰可辨。
觉山寺四周群山环抱,背靠钟山,西临唐河。据清康熙《灵丘县志》载,该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七年(483),辽、明、清多次修葺。现存庙宇多为清代重修。寺院建筑分庙宇和砖塔两大部分。寺庙由三条轴线、三进院落、30余座殿宇组成。从山门向北的东轴依次为魁星阁、碑厅、梆楼、点楼、金刚殿、弥勒殿;中轴为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韦驮殿;西轴为文昌阁、藏经楼、罗汉殿、贵真殿。各轴均有配厢。总计屋宇134间,占地8100平方米。全部建筑依傍山势,自前向后逐步升高。 砖塔建于西轴前院中部,现存塔重建于辽大安六年(1090),为平面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构塔,总高43.54米。下部施双层基座。第一层呈方形,边长为19.6米,上置八角须弥座,座上设普柏枋,上承平座斗拱。塔身第一层由塔壁和内室组成,平面八角,南北开券门,塔室中心柱南雕卧佛1尊,柱北雕千手观音,四壁绘有60平方米的辽代壁画,至为珍贵。塔的2-13层用斗拱支撑挑出的窟檐,密檐层层递减,顶部作攒尖式,上置铁刹。整个砖塔雄深刚健,砖雕精美,玲珑壮观,是我国现存辽塔的典范。位于寺西南侧约百米处的山丘上,有一5.23米高的小砖塔。塔侧一井,深30丈。三者合称"塔井三奇"。寺院存有辽、明、清各代碑刻11通。
- 中文名
- 觉山寺塔
- 地理位置
- 山西省灵丘县城东南15公里处
- 建立时间
- 北魏太和七年(483年)
- 高
- 43.54米
景点简介
觉山寺属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物质文化遗产。景点位于山西省灵丘县城东南15公里处。创建于北魏太和七年(483年),建在古马道旁。现存庙宇为清代重修。塔位于寺院西部,建于辽大安六年(1090年),十三层,高43.54米。塔基分三层,下为八角形须弥座,中为平座勾栏,上为莲台。雕刻多在须弥座束腰处和中层平座、上层勾栏华板处,题材丰富,以狮首、力神、伎乐天女等最为生动。塔身简素,十三层塔檐逐层收分,最上部为铁刹。此塔为典型的辽代密檐塔。第一层塔身中空,有辽代壁画60多平方米,多为冥王和菩萨像,为辽代人物绘画精品。觉山寺庙内的佛教殿宇了非常齐全,有钟楼、鼓楼、梆楼、点楼、天王殿、金刚殿、罗汉殿、韦驮殿、弥勒殿、贵真殿。大雄宝殿及丈昌阁和魁星阁等等。由于该寺位于群山环抱之中,集天地山水之灵气,融入了许多传奇色彩,其中韦驮殿东西两侧的墙壁上留下了一幅对联,初看似龙飞凤舞,笔体独特,书写刚劲有力,细细品昧,如风如雨,不知所云。相传这幅对联为觉山寺清朝宗师龙诚和尚的手笔,龙诚和尚乃当地一目不识丁的农夫,少年偶遇一白发白须的老人,此老是传说中的海音法师,经他点化之后,龙诚和尚对经文和武功无一不通,而他所学究竞源于何方,出于何家,至今仍是一个谜。大雄宝殿内墙壁上所画为八洞神仙,线条自然流畅,服饰搭配得体,体态丰满匀称,色彩清新艳丽。奇怪的是壁画中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神仙面容都一样,轮廓清晰,细眉长目,鼻准方直,两耳垂肩,朱毫点唇,给人一种端庄肃穆和慈祥之感。这些道教神仙的面容与佛祖的面容特征一样,可见该寺是二教合一的典范。景区资料
觉山寺位于山西省灵丘县,恫山脚下,始建于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现存是清光绪年间觉山寺第二代宗师龙诚和尚重修的,整座寺院精巧玲拢,占地面积8100平方米,各大小禅院有134间,并位于三条轴线之上,显得错落有序,但最为称奇的是觉山寺的白塔、水井和山峰在同一个高度上,都是13丈,留下了“塔井山齐(奇)”觉山寺的美名。觉山寺之所以成为北万名刹,还与它的奇山秀水有关。觉山寺四周山势相互绵延,形似莲台,把整座寺院托在当中,而东侧的山峰相对高大,体现了阳刚之美;西侧的山峰相对矮小,则显示了阴柔之美,其中东侧有两个山头对在一起,形成一个凹宇形,像搁毛笔的笔架,名叫笔架山,代表的是文运亨通;东南侧的一座形似棺材的山头高高凸起,古代棺有时也通"官",材通"财",那么棺材即有官有财。同时显示出文运、官运和财运,在北方寺庙中此父为一奇也。
景区历史
北魏时期,佛教以都城大同为中心,向周边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许多佛教名胜。今天,我们在山西灵丘县城东南部15公里的觉山半腰,依然可以看到一座创建于北魏孝文帝太和七年(公元483年)的寺庙——觉山寺。辽代时,该寺曾予重修,此后这里便香火鼎盛,僧侣云集,盛极一时。 山西灵丘县觉山寺塔是一座保存较完好的辽代密檐塔。塔在县西北10公里的觉山中,建于辽大安五年(公元1089年)。觉山寺除此塔之外,全部为清代建筑。塔原在寺西部的塔院中。塔下有方形及八角形两层基座,上置须弥座两层,第二层须弥座上有斗拱及平坐。须弥座的束腰部分在壶门内雕刻佛像,壶门之间及角上雕刻力士,平坐栏板饰以几何纹及莲花,形制都十分优美。平坐以上用莲瓣三层承托塔身。塔身八角形,脚上都有圆倚柱,正向四面有门,但东西二门为假门,余四面为假窗。整个塔的造型,主要以上下两部分的繁密来衬托中部平整的塔身,使塔身显得刚健有力而成为全塔的主体。十三层密檐的出檐长度逐层递减,其递减率越上越多,从而塔檐轮廓具有和缓的卷杀。顶部用高刹结束,给人以安定优美的感觉。该寺现有建筑为清代重建后的遗构,觉山寺塔是该寺的标志。此塔为密檐空心塔,平面八角形,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好、具有代表性的一座辽代砖塔。塔内四壁存有精美的壁画,为明代风格。塔座四周,有砖雕歌舞伎,舞姿优美,生动感人;砖雕武士形象威武雄健,栩栩如生,为辽代雕刻艺术中的珍品。悬钟山之中,悬钟山也称觉山。唐河奔流于寺前,觉山屏障于寺后,寺外群峰环绕,寺内古树参天,漫山遍野郁郁葱葱,殿字巍峨景色诱人。根据《大同府志》所述,该寺建于北魏太和七年(公元483年),殿字楼阁绵延山麓,僧侣竟达五百余人,平城皇宫内之侍女大部削发为尼出家于此,香火极其旺盛。辽代大安五年八月,镇国大王行猎于此,奏请敕修,后来明朝崇侦三年相继重修。现存殿字、禅房皆为清朝光绪十一年(公元1885年)重建。觉山寺砖塔重建于辽代大安六年(公元1090年),该塔共分为塔座和塔身两大部分,塔座分为两层,第一层为正方形,第二层为八角形,四壁刻有砖雕,金刚力士威武雄壮,歌舞伎乐动作优美;塔身为八角十三级,是座密檐式空心砖塔,第二层塔身东西南北四面均有券门,另外四面置有根窗,内有八角形塔室,砌筑梯道可以攀登。内有木雕卧佛一尊,四壁留有壁画,色彩鲜艳,形象逼真,从壁画风格来看,类似明朝彩绘。 觉山寺每逢雨后或清晨大雾弥漫之时,半山腰会出现一块黑色的方碑,取名"雾碑"。每年农历四月初四庙会之日,定要下雨,雨过之后,它便随着雾不断出现,给人以无限遐思。游客这样评价觉山寺"文物古朴高雅,价值不菲,景色美丽如画,妙不可言,不愧为北岳恒山的神奇古刹。觉山寺塔建于1090年,明、清时曾予重修。现仅存宋建砖塔。塔身饰以精美砖雕。增平面八角形,十三层,塔高43.54米。塔身锥形,逐级向内收缩,檐下砖雕斗拱,完全仿木结构形制,古朴苍劲。塔中空。直达顶层,各层原有楼板,可缘梯攀登、现已不存。塔内保存有部分宋代壁画,内容为佛、菩萨、供养人等,面形秀润,线条流畅,因焚香污染,色泽陈旧,但宋代画风尚清晰可辨。
寺内建筑
觉山寺四周群山环抱,背靠钟山,西临唐河。据清康熙《灵丘县志》载,该寺创建于北魏太和七年(483),辽、明、清多次修葺。现存庙宇多为清代重修。寺院建筑分庙宇和砖塔两大部分。寺庙由三条轴线、三进院落、30余座殿宇组成。从山门向北的东轴依次为魁星阁、碑厅、梆楼、点楼、金刚殿、弥勒殿;中轴为山门钟楼、鼓楼、天王殿、韦驮殿;西轴为文昌阁、藏经楼、罗汉殿、贵真殿。各轴均有配厢。总计屋宇134间,占地8100平方米。全部建筑依傍山势,自前向后逐步升高。 砖塔建于西轴前院中部,现存塔重建于辽大安六年(1090),为平面八角十三级密檐式砖构塔,总高43.54米。下部施双层基座。第一层呈方形,边长为19.6米,上置八角须弥座,座上设普柏枋,上承平座斗拱。塔身第一层由塔壁和内室组成,平面八角,南北开券门,塔室中心柱南雕卧佛1尊,柱北雕千手观音,四壁绘有60平方米的辽代壁画,至为珍贵。塔的2-13层用斗拱支撑挑出的窟檐,密檐层层递减,顶部作攒尖式,上置铁刹。整个砖塔雄深刚健,砖雕精美,玲珑壮观,是我国现存辽塔的典范。位于寺西南侧约百米处的山丘上,有一5.23米高的小砖塔。塔侧一井,深30丈。三者合称"塔井三奇"。寺院存有辽、明、清各代碑刻11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