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相桥
光相桥在浙江省绍兴市城西北,环城公路旁,因桥畔原有光相寺而得名。该桥南北向,横跨老城河,两头衔接上大路和下大路。系单孔半圆形石拱桥,
- 中文名
- 光相桥
- 全 长
- 20米
- 桥 宽
- 6米
- 高
- 4.20米。
简介
光相桥:桥两端置垂带,上设工字形座栏,每边座栏均以六只覆莲望柱相隔、末端置石鼓,石级桥面,两边各有21石级。每级均厚O.12米,宽0.50米。拱圈似纵向并列砌筑(因纵向缝并不对直),似宋、元代桥梁。拱石有莲花座图案,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一块拱石上还刻有“古有光相……至正某年五月吉日…·等等。桥拱四分之一处有兽头横系石两根。在杜春生《越中金石记》中载有“光相桥题记”。桥始建于东晋、清乾隆与嘉庆年间均重修过,靠桥端一根莲花瓣望柱上刻着“隆庆元年(1567年)吉日重修。(注:某系拱石上所缺之字)该桥因旁原有光相寺而得名。始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明隆庆元年(1567年)重修。1982年整修。单孔石拱桥,南北走向,跨老城河。全长30.28米,宽6.9米,净跨8.5米。拱券条石纵向分节并列砌筑,拱石上镌莲花座图案,上刻“南无阿弥陀佛”和“至正辛已重建光相桥”等题记。桥上置实体栏板和覆莲望柱,其中北端望柱上刻“隆庆元年吉日重修”字样。该桥为绍兴保存得较好的石桥之一。对研究水乡石桥有一定的实用价值。2013年5月,光相桥与八字桥、广宁桥、泗龙桥、太平桥、谢公桥、题扇桥、拜王桥、接渡桥、融光桥、泾口大桥、西跨湖桥以及迎恩桥合并,称:绍兴古桥群,列入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记载
《嘉泰会稽志》有记载,在杜春生《越中金石记》中载有“光相桥题记”。桥始建于东晋,清乾隆与嘉庆年间均重修过,靠桥端一根莲花瓣望柱上刻着“隆庆元年(1567年)吉日重修。”1982年又经绍兴文管会修缮。此桥在嘉泰《会稽志》有载。杜春生《越中金石记》载有《光相桥题记》,其碑文为:古有光相桥口口颓圮妨碍经行今自备已资鼎新重建光相洞桥以图永固时辛巳至正元年闰五月吉日。上虞县石匠丁寿造相关
光相寺建于晋义熙年间,光相桥是通往光相寺的必经之桥。寺、桥同名,桥当建成于东晋。“辛巳至正”重建即至“正文元年”重建。据考证,此桥当建于宋朝以前,其理由为:一是这种分节并列砌置的古桥一般出现在宋朝以前,这种桥型在绍兴较少见。此桥型保存到现在,说明光相桥在历次重修时均保留了原桥型。二是桥拱上部左右两侧面的一对怪兽并非石狮,而狮兽桥饰一般出现在唐代以后。此桥饰与晋代僻邪、晋代瓦当上的怪兽造型相仿。桥栏、桥柱纹饰为晋代风格,桥柱上佛教莲饰的时代特点是古桥的重要考证依据。三是桥上有多种年代的石料,其中年代最早的桥柱,石质风化程度与八字桥、广宁桥相仿,说明此桥建成于宋朝以前。历次重修都注重旧料原位保留,说明此桥的桥型保持了原型。四是《光相桥题记》中载有“古有光相桥”、“重建光相洞桥”,说明重建前已是半圆拱桥,重建后仍保持原型。古诗
秋晴忆越中光相桥故居清 李慈铭乡心且莫道林泉,即论城居也似仙。桥市玲珑隔秋水,山亭峭倩出寒烟。 微风岩桂临街宅,落日湖 上堰船。西寺钟声如旧否?几时红鸟著僧边。- 爱民区 1三道关国家森林公园
- 东宁 2五排山城遗址
- 东安区 3牡丹江边墙
- 海林 4宁古塔将军驻地旧城遗址
- 穆棱 5小四方山城址
- 东宁 6白石砬子
- 宁安 7火山口森林
- 宁安 8地下森林
- 林口 9“八女投江”遗址纪念地
- 宁安 10镜泊湖瀑布
- 海林 11杨子荣烈士陵园
- 海林 12威虎山
- 爱民区 13牡丹江黑宝熊乐园度假区
- 穆棱 14牡丹峰滑雪场
- 穆棱 15十文字森林公园
- 穆棱 16穆棱秀池
- 宁安 17紫菱湖
- 东宁 18东宁要塞群
- 宁安 19城子后山城遗址
- 宁安 20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
- 穆棱 21东北红豆杉自然保护区
- 宁安 22桦树川水库
- 宁安 23道士山
- 穆棱 24牡丹峰
- 绥芬河 25绥芬河国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