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御碑亭

这个亭子因御碑而得名。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次都会到嘉兴,为什么小小的嘉兴府对一朝国君有这么大的吸引力呢?
因为他对嘉兴的南胡也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曾八次游览南湖,每次来都会赋诗留念,以记其游。湖心岛上共有两处御碑亭,分别是东御碑和西御碑。乾隆御碑高188厘米,宽80厘米,厚25厘米。
从碑上的诗可以看出:“不蓬莱岛即方壶,弱柳新夷清且都。烟态依稀如雨态,南湖消息递西湖。自宜春夏秋冬景,何必渔僬耕牧图。应放晴光补畴昔,奇遐毕献兴真殊。”
这首诗是乾隆第二次南巡(1757年)游南湖时,留下的诗句。他把烟雨楼比作蓬莱仙岛,把南湖比作杭州西湖,觉得天然美景足以畅怀,根本不需要什么“渔礁耕牧图”了。
乾隆前两次来南湖都是阴雨天,湖上烟雾迷茫,未能眺望远景,引以为憾。因此他在诗中还表露了盼望于晴天游览南湖的心情。
果然,他第三次来南湖时,天气放晴,碑背面的诗:“未年丑岁两经行,烟雨都逢副盛名。欲讶今番出新样,自过江后总开晴。柳丝地折腰舞,梅朵烘春笑口迎。更上高楼聊极目,水春近远望分明。”这次重游恰逢天气晴好,于是乾隆诗兴大发,挥毫写下了这首诗。乾隆驻跸南湖期间,先后赋诗15首。
乾隆对南湖烟雨楼的特殊感情还反应在他第五次南巡时,带去了烟雨楼阁,在承德避暑山庄青莲岛上豪银三万五千余两仿造了一座烟雨楼,取名“烟波致爽”。
乾隆六次南巡时间:第一次,乾隆十六年(1751年);第二次,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第三次,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第四次,乾隆三十年(1765年);第五次,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第六次,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
- 福泉 1葛镜桥
- 荔波 2荔波樟江风景名胜区
- 荔波 3荔波小七孔风景区
- 都匀 4平塘风景区
- 惠水 5好花红乡
- 三都水族自治 6水族古文字碑林
- 三都水族自治 7怎雷水寨
- 瓮安 8江界河风景名胜区
- 三都水族自治 9姑鲁产蛋崖
- 惠水 10东山生态园
- 惠水 11波云湖
- 三都水族自治 12板告民族文化村
- 三都水族自治 13中和瀑布
- 惠水 14九龙寺
- 惠水 15羡塘世外桃源
- 三都水族自治 16水书摩崖
- 惠水 17摆榜梯田
- 龙里 18龙架山国家森林公园
- 都匀 19都匀榔木水寨
- 三都水族自治 20都江镇万人坟
- 三都水族自治 21石板寨抗日旧址
- 三都水族自治 22巴茅
- 惠水 23“金蟾礼斗”观光台
- 三都水族自治 24三都柳江
- 三都水族自治 25雪花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