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謇墓位于江苏省南通市啬园内。这是张謇的长眠之处。墓地是他先期选定的,当时他不仅为墓门预作过一副对联:即此粗完一生事, 会须身伴五山灵。南通的五山因他的长伴而增辉;而他所开创和所憧憬的事业,更有待新时代的后来者的薪尽火传。
- 中文名
- 张謇墓
- 外文名
- Chang Chien's Tomb
- 人物名称
- 张謇
- 位 置
- 江苏省南通市啬园内
- 人物生时
- 1853年
- 人物逝时
- 1926年
景点简介
登上狼峰之巅,向北眺望,农田似锦如绣,一片郁郁葱葱的树丛尤为壮观,宛如立于绿波之中的墨玉小岛,那里便是南通人熟知的啬公墓。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海门人,晚年自号啬翁,世人敬称为啬公。他著称于世,不仅仅在于他是晚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民国时官至实业部长、工商农林部长等要职,还在于他在实业、教育、农垦、交通、水利诸方面都有全国领先的实绩,正所谓“丰功伟业著新通”(今人朱漱梅《夜梦张啬公有感》)。
1926年8月24日张謇病逝,终年73岁。死讯传出,致唁电者有总统、内阁总理,有名流蔡元培、梁启超、黄炎培等,2000余人至其宅致哀;南通各工厂、商店停业半日,学校停课三天;全城下半旗三日。10月29日上午,各界在公共体育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11月1日上午六时出殡,全城披挂黑纱,机关、学校、工商、军警俱派人送殡,沿路不断有站殡与路祭者等待罩着紫缎的灵柩缓缓而过。张謇葬在生前自择的袁保圩,其地与陆洪闸、狼山各距三里。墓圹面南,正对着剑山,剑山顶之文殊台如香炉,狼山的支云塔和军山的气象台分列两侧,似为烛台,葬此圹者可永享青山之供奉。按张謇的吩咐,陆洪闸之墓道与墓前各设一传统之石坊,其余悉用新式。1930年4月,墓前增立张謇身着西服大衣、手持文卷的青铜立像,铜像两目凝视前方,似有无限事业待他从头做起。张謇逝世后,他的学生在墓地人植一树,时称弟子林,而今地占一万余平方米墓园,绿树成荫,名木参天。
昔人说:“树大招风”,在“左”风肆虐之时,张謇在劫难免。“文化大革命”伊始,铜像被毁,遗体迁出墓园(同时迁出的还有张謇之子张孝若的遗体,张孝若1935年死后,11月2日葬于其父墓东),啬公墓亦易名南郊公园。然而大树终难撼,历史是公正的,风雨过后,原地又重建其墓(张孝若墓地同时重建),1985年复立其铜像,南郊公园易名为啬园,但是人们还是习惯称其为啬公墓。
人物简介
张謇,字季直,号啬庵。 1853年出生于江苏通州海门常乐镇,1869年考中秀才,1885年顺天府乡试考中举人,1894年(光绪20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辰设恩科会试,考中状元,授翰林院修撰。1904年,清政府授予他三品官衔。1911年任中央教育会长,江苏议会临时议会长,江苏两淮盐总理。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实业总长,1912年任北洋政府农商总长兼全国水利总长,后因目睹列强入侵,国事日非,毅然弃官,走上实业教育救国之路。
张謇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他的“父实业、母教育”的主张和实践具有深刻的历史意义,他一生创办了20多个企业,370多所学校,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兴起,为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宝贵贡献。毛泽东同志在谈到中国民族工业时曾说:“轻工业不能忘记张謇”。
1894年,南通人张謇考中状元,当上翰林院修撰,鉴于甲午战败,国事日非,为了实现“救贫”“ 塞漏”的抱负,他在两江总督张之洞的支持下,在南通开始了“实业救国”的实践,1895年,张謇集资50万两银子,在通州的唐闸镇创办了南通的第一个近代工厂——大生纱厂(后改名大生一厂),以后,又陆续在崇明外沙(今启东)久隆镇创办了大生二厂,在海门创办了大生三厂,在城南创办了大生副厂。并在吕四,海门交界处围垦沿海荒滩,建成了纱厂的原棉基地——拥有10多万亩耕地的通海垦牧公司。随着资本的不断积累,张謇又在唐闸创办了广生油厂,复新面粉厂,资生冶厂等,逐渐形成唐闸镇工业区,同时,为了便于器材,机器和货物的运输,在唐闸西面沿江兴建了港口——天生港,以后,天生港又兴建了发电厂,在城镇之间,镇镇之间开通了公路,使天生港逐步成为当时南通的主要长江港口。19世纪末近代经纺工业的出现,使南通的城市功能由交换为主转为生产为主,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 在兴办实业的同时,张謇按照他:“父教育,母实业”的思想。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1902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接着,于1905年创建了我国第一座民办博物苑,1907年创办了农业学校和女子师范学校,1909年倡建通海五属公立中学。1912年创办了医学专门学校和纺织专门学校。后来,农、医,纺三所学校合并成为南通学院(即私立南通大学,今公立南通大学、扬州大学农学院、苏州大学医学院、东华大学等前身)。与此同时和稍后。还兴办了各种中、初级职业学校,短期讲习班和特殊教育事业。如商业学校,银行专修科、测绘专修科、工商补习学校,镀镍传习所、蚕桑讲习所,女工传习所,伶工学社,盲哑学校等,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三镇的格局,开始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中、苏北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从一个封闭落后的封建城镇向资本主义的城市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