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觉寺塔
弘觉寺塔位于南京市江宁区牛首山东峰南坡,海拔标高180.50米,始建于唐大历九年(公元774年),相传是唐代宗李豫为“感梦而筑”,后 毁,现塔身是明初重建。塔高约40米,砖砌七层八面,每面有壶门一座,小窗两扇,雕木飞檐,造型典雅,风格古朴。1958年曾在塔底层盖石下发现鎏金喇嘛佛塔和金卧佛及青花瓷罐等物。在塔的第3至第7层,有70多条题记,最早的是明正统五年(1440年)题。此塔历经兵燹,明代重修,现塔身基本完好,下部已有10多米埋入土中,为南京地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砖塔。弘觉寺塔是南京现存最雄伟的砖制仿木结构楼阁式古塔,登临塔上,附近风光一览无余。
- 中文名称
- 弘觉寺塔
- 地理位置
- 南京市江宁区牛首山东峰南坡
- 气候类型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开放时间
- 9:00-17:00
- 景点级别
-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 门票价格
- 10元
- 建筑高度
- 约40米
历史沿革
弘觉寺塔在牛首山东峰南坡,为砖质。南朝年间有一位叫辟支的高僧,曾在牛首山两峰下的一个山洞里修身,这个山洞后称"辟支洞"。传说辟支在这里"成佛上天",因而这个洞便被称为"仙窟洞"。 弘觉寺初名佛窟寺,梁天监二年(503年)司空徐度创建。南唐后主改名弘觉寺。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改崇教寺。明初复称佛窟寺,正统年间又改名弘觉寺。清代因避讳改名宏觉寺。塔始建于唐大历九年(744年),系唐代宗李豫感梦“修峰顶七级浮屠”。明正统年间重修,现寺毁塔存。塔七级,砖木结构,从底层地平到塔顶复盆高为36.65米,加上原来塔刹,高约45米。塔的底层有须弥座,由红色花岗岩加工拼制而成,为明初型制;四面有宽80厘米的踏步上下,周围有宽2.18米的附阶(回廊),四面开门。二至七层的平座(即外回廊)挑出约60厘米,各层的拱门,四实四虚,为壶门形式。每层拱门的两侧有灯龛,二至七层灯龛计96座。塔身用青砖砌筑,灰缝的黏结材料用白石灰,十分坚硬。塔的各层平座和下檐、内层楼板下均有斗拱。塔心木固定在六层的横梁上,上部穿出屋顶,形成塔刹。现塔心木已毁,但塔顶洞眼仍在。顶部屋面的瓦垄仍很清楚。弘觉寺塔是一座十分典型的江南楼阁式砖木塔,塔基位于岩石之上,数百年来,塔的主体未见倾斜,保存较好。这种外八角、内四方、隔层错角的空筒式结构,在江苏古塔中较为流行。它克服了早期空简式结构的弱点,在设计构图上更加严谨,施工上精巧准确。1956年7月14日,游人在塔底层发现地宫,经南京博物院发掘,出土羹金喇嘛塔一座。塔高0.35米,须弥座高0.16米,塔底刻有“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和“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题记。塔身有四个壶门。佛龛有释迦、韦陀佛像。塔刹上置相轮十三天、宝盖、葫芦宝顶。同时出土的还有佛像、玉瓶等文物。此后,文物部门又对砖塔塔壁上题记进行了调查,发现了70余条明清两代游人题记。它们都是用刀或瓷片在门券洞壁的石灰粉刷层上刻画的,分布在三至七层,年代从明正德五年(1501年) 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其中为数最多的为明嘉靖、万历与清康熙年问题记,说明这段时间寺庙香火最盛,游人最多。至20世纪90年代,除塔内木结构被毁和塔上部壁砖部分风化、脱落外,砖石主体结构仍保存较好。1997年按原有风貌修复,千年古塔得以重现雄姿。塔高约45米,砖木结构,七层八面,每面正中有一壶门、小窗两扇,每层均挑出雕木飞据,造型典雅古朴,具有鲜明的江南风格。 1957年此塔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7月14日游人在弘觉寺塔底层发现地宫,地宫上园下方,藏有文物,经南京博物院派人发掘,清理出鎏金喇嘛塔一座,塔高0.35米,须弥座高0.16米,塔底刻有“金陵牛首山弘觉禅寺永充供养”和“佛弟子御用监太监李福善奉施”题记。塔身有四个门,佛龛有释迦、韦陀佛象。塔刹上置相轮十三天、宝盖、葫芦宝顶。同时出土的还有佛象、玉瓶等文物。后来,南京市文物保管委员会派人对砖塔塔壁上题记进行了调查,发现了七十余条明清两代游人题记。时隔30余年,1991年9月市文管会为修塔搭架,对塔进行上面测绘与调查,这些题记仍保存完好,它们都是明刀或瓷片在门券洞壁的石灰粉刷层上刻划的,分布在3—7层,年代从明正德五年(1501年)到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最多为明嘉靖、万历与清康熙年间。说明这段时间寺庙香炎最盛,游人最多。同时还告诉我们,弘觉寺增重修或重建是在明正德五年(1510年)前,最后遭破坏是在清乾隆年间。从木结构的受损来看,弘觉寺塔似乎遭受雷击,大火从塔顶烧到底层,塔内的各层楼板、塔心木,塔外围的平座栏杆,腰檐、内外斗拱,底层附阶所有木结构部分都不存在。它的砖石结构保存尚完整。建筑结构
高度
弘觉寺塔的高度,经过南京建工学院的精确测量,从底层地平到塔顶复盆为36.65米,若加上原来培刹,高约45米。它的底层较高,为7.10米,二层以上各层高度递减,在4.30米至4.13之间,塔的外围为八角平面,底层边长为3.35米,二层3.17米,三层3.00米,四层2.80米,五层2.64米,六层2.46米,七层2.22米。塔的内壁为方形空筒,底层内径3.85米,二层3.60米,三层3.44米,四层3.299米,五层3.04米,六层2.87米,七层2.58米。塔底
塔的底层有须弥座高77厘米,边长3.85米,由红色花岗岩加工拼制而成,有款圭角、束腰以及上下枭混曲线,为明初型制;四面何宽80厘米的踏步上下,周围是宽2.18米的附阶(回廊),四面开门。2至7层的平座(即外回廊)挑出约60厘米,由长68厘米、宽68厘米、厚9厘米的红色花岗岩石块铺成,一端嵌入墙体。在塔的外壁腰檐、平座的斗拱下各有一层厚8至9厘米的与须弥座、平座相同质地的石枋,相当于塔身的圈梁。外壁
弘觉寺塔的外壁转角有倚柱。它是由特制的子母砖固定在转角墙体内。各层的拱门,四实四虚,为壶门形式,用面砖嵌在拱门的表面,磨缝拼制。每层拱门的两侧有灯龛,内有一龛室与券门相通,可以从内部上油;2至7层灯龛计96个。塔身用青砖砌筑,砖的规格有多种,长度有33.5、34、35、35.5厘米数种,宽度有16.5、17、17.5厘米,厚度7至8厘米。砌筑方法,均为上下皮一顺一顶式,灰缝的粘结材料用白石灰,十分坚硬,估计加了糯米汁。塔的各层平座和下檐,内层楼板下均有斗拱,有转角和补间斗拱两种。斗口宽度约3厘米,合清营造尺2.5寸(按清1营造尺=32厘米),相当于清制的八等斗口。斗拱的总高度70至80厘米,台9至10斗口,当于清五踩斗拱的高度(9.2斗口)。各层的内外檐斗口相同,出跳均为五踩。塔顶有砖砌的复盆,内部为砖叠沚砌出,塔心木固定在六层的横梁上,上部穿出屋顶,形成塔刹。现塔心木已毁,但塔顶洞眼仍在。顶部屋面的瓦垄仍很清楚。塔基
弘觉寺塔塔基位于岩石之上,十分坚固,数百年来,塔的主体未见倾斜,但上部外壁砖已有部分风化、脱落,除木结构彼毁外,砖石主体结构保存较好。弘觉寺塔是一座十分典型的江南楼阁式砖木塔。这种外八角。内四方、隔层错角的空筒式结构,在江苏古培中较为流行,最早见于宋代建造的苏州罗汉院双塔,八角七层;扬州文峰塔,建于明万历十年(1582年),也是八角七层;重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的金坛县龙山宝塔以及历史记载中的明代南京大报恩寺塔,都是这种结构。它克服了早期空筒式结构的弱点,外壁开门,隔层错开,避免了从上到下在门(或窗)外的纵向开裂和破坏。考古发现
郑和墓
郑和墓自1959年发现以来,学术界对该墓是否是郑和的真身墓,一直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由于当年指认郑和墓主要依据村民的传说和推测,没有发现证明此墓是郑和墓的文物。因此,郑和病逝于印度古里,应该葬在印度,南京牛首山这座“郑和墓”至多只是郑和衣冠冢的说法一直占上风。理由是郑和1433年4月逝世于印度古里,船队同年7月返回国内。就是说,从郑和病逝到船队返国历时3个多月。正是炎热的季节,航线又地处热带,郑和的遗体显然不可能保存好带回国内安葬,很可能葬在古里、苏门答腊或爪哇。专家实地考察,证明郑和德塔(现在认为的弘觉寺塔)与郑和衣冠冢(现在认为的郑和墓)在一条垂直线上,与康熙《江宁县志》记载“三宝太监郑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此则赐葬衣冠处也”完全吻合。而郑和后裔却认为,南京郑和墓并非衣冠冢,是名副其实的郑和安葬墓。牛首山弘觉寺舍利塔地宫,就是郑和真身葬所,也就意味着地宫出土的人牙就是郑和的牙舍利。两处墓地
据清康熙《江宁县志》记载:“三宝太监郑和墓,在牛首山之西麓。永乐中命下西洋,有奇功。密知建文踪迹,回朝皆奏不闻,史称其有隐忠云。宣德初,复命入西洋,卒于古里国,此则赐葬衣冠处也。阴兄之子义,世袭锦衣千户,后遂袝焉”。一般认为,郑和墓在牛首山西麓的记载是正确的,因为这段文字还记载了郑和养子的墓也在牛首山西麓,所以,这里出错的概率应该是很小的。那么如果一人有两处墓,可能是:一为衣冠冢,一为真身墓,因为只有真身处才称为“墓”,而衣冠处则称为“冢”。而弘觉寺塔恰好位于《江宁县志》记载牛首山西麓,证明与县志的记载完全吻合。发现地宫
在弘觉寺舍利塔塔基还发现了地宫。地宫中出土了铜器、瓷器、玉器,一颗人的牙齿和一颗动物牛牙,在一个青釉罐里发现了少许骨灰,以及其它十多件文物。最为精美的是一组“鎏金喇嘛塔”,塔上一尊铜鎏金释迦涅盘像长10厘米、宽4厘米,通体鎏金,为卧式,形象生动,像外有金棺银椁,目前已成为南博镇院之宝。可惜的是,雕刻有精美纹饰的地宫石盖板当年被村民扔进了周边的湖中,由于塔上所刻铭文“御用监太监李福善”不见文献记载,所以当时的断代依据是塔上的最早墨书题记,即塔第四层东北门上“正统五年,1440年,三月初四日赵氏妙玉”。后来对塔的建造年代和这批珍贵文物的来龙去脉,从未做过考证。因此,有关这批出土文物的来历,就成了一个悬而未决的谜。考古专家对牛首山弘觉寺舍利塔地宫进行了重新测量和清理,给葛晓康增加了信心。在清理过程中,考古专家发现地宫底部已经到岩石,因此,大家一致认为,现存的弘觉寺舍利塔应为文献明确记载的明代宣德八年所始建。据葛晓康介绍,牛首山上的弘觉禅寺创建于南朝梁代天监年中,称佛窟寺,南唐时改称弘觉寺,后几经兴废,现在看到的是明宣德所建弘觉寺塔。- 高淳 1游子山
- 秦淮区 2夫子庙秦淮风光带
- 栖霞区 3燕子矶
- 鼓楼区 4南京拉贝故居
- 浦口区 5求雨山文化园
- 浦口区 6浦镇火车站英式建筑
- 玄武区 7藏经阁
- 浦口区 8双井
- 鼓楼区 9龙江宝船厂遗址
- 浦口区 10老山国家森林公园
- 溧水 11古蒲塘桥
- 浦口区 12六角井
- 栖霞区 13张家库陵墓石刻
- 栖霞区 14南京燕子矶
- 栖霞区 15齐宣帝萧承之永安陵石刻
- 浦口区 16吴武状公祠门楼
- 溧水 17绿岛农庄
- 栖霞区 18仙鹤观六朝墓地
- 浦口区 19曹王城子古文化遗址
- 秦淮区 20七桥瓮
- 江宁区 21阳山碑材
- 建邺区 22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 浦口区 23陶庄乌龟墩遗址
- 玄武区 24廖仲凯、何香凝墓
- 高淳 25游子山风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