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然博物馆
上海自然博物馆是中国最大的自然博物馆之一。 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坐落于上海市静安雕塑公园内。其历史最早可追溯到1868年由法国天主教神父韩伯禄创立的徐家汇博物院(中国最早的博物馆,1933年更名为震旦博物院),以及1874年由英国人办的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隶属于大英博物馆皇家学会,解放后改名为上海博物院)。1956年,在震旦博物院和上海博物院的基础上,上海自然博物馆正式成立。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于2015年二季度对外开放 ,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通过“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大主线,呈现了起源之谜、生命长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缤纷生命、生态万象、生存智慧、人地之缘、上海故事、未来之路等10个常设展区及临展厅、4D影院、探索中心等配套功能区域。 构筑观察发现、动手实验、对话探讨的乐园。截至2018年,建筑面积45,257 平方米,展览教育服务面积32,200 平方米,年接待观众200万人次。 上海自然博物馆拥有29万余件藏品,包括来自华东地区乃至全国及世界各地的自然界和人类历史遗物,分别隶属于植物、动物、古生物、地质及人文五大类,其中植物标本15万余件,哺乳动物标本4千余件,鱼类、鸟类、两栖爬行类各1万余件,昆虫标本近3.3万件,其他无脊椎标本5万余件,地质标本5千余件,古生物8千余件,人文民俗类3500余件。
开工典礼简洁、别致——市领导与科学家代表共筑“城市记忆墙”。“城市记忆墙”寓意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由6块意义深远的雕塑砖组成。每块砖上都记录着上海自然博物馆发展历程中的一段故事,它们分别是:上海自然博物馆收藏最早的一批自然史标本代表——1870年采集的褐翅鸦鹃;曾是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核心展品之一——长须鲸骨架;记录了上海城市发展和环境的变化的大杜鹃和松江鲈鱼;上海自然博物馆2代植物专家发现的新物种——小叶蓝丁香;上海自然博物馆首次走出国门巡展的主要展品之一——马门溪龙;5亿年进化历史的见证、新馆外形的灵感源泉——鹦鹉螺活化石。当最后一块砖镶嵌完毕,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建筑模型登场亮相。新馆于2014年12月18日启动试运营,2015年4月19日正式开放。
- 中文名称
- 上海自然博物馆
- 外文名称
- Shanghai Natural History Museum
- 类 别
- 博物馆
- 地 点
- 上海市静安区山海关路399号
- 竣工时间
- 1956年(旧馆)、2015年(新馆)
- 开放时间
- 9:00-17:15;15:30停止入场(周一闭馆)
- 馆藏精品
- 恐龙蛋、恐龙脚印、玄武蛙、化石
- 建筑面积
- 12880平方米
- 题 名
- 郭沫若
- 门票价格
- 成人30元,儿童12元,老年25元
- 所属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所属城市
- 上海
- 建议游玩时长
- 建议0.5-1天
- 适宜游玩季节
- 四季
发展历史
上海自然博物馆筹建于1956年,上海市人民委员会1956年11月1日批准由金仲华等12人组成上海自然博物馆筹备委员会。同年12月27日,第一次筹委会会议确定:馆的性质为“自然历史”,定名为“上海自然历史博物院”;任务是筹建动物、植物、人类、天文、地质5个专业馆;推选金仲华为主任委员,陈虞孙、卢于道、任鸿隽为副主任委员。筹委会初建时,隶属上海市文化局和上海市科学技术普及协会;1962年9月12日,改属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和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1988年6月划归上海科学院分管。上海自然博物馆筹备处先后设在南昌路铭德里2号、虎丘路20号、重庆南路中国科学院上海昆虫研究所内;1958年8月迁入延安东路260号(原华商纱布交易所,上海第一座钢筋混凝土建筑),是坐北朝南6层英国古典风格建筑,占地面积2600余平方米,建筑面积1.2万多平方米。1960年2月,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书写馆名“上海自然博物馆”。现大多展品已搬至静安区的自然博物馆,此地名为"自然博物分馆"。成立于1956年的上海自然博物馆,其前身为1868年创建的震旦博物院和建于1874年的亚洲文会。一直以来,上海自然博物馆因其拥有百年以上的收藏历史而显得弥足珍贵。上海自然博物馆现有标本收藏量近27万件,其中黄河古象和马门溪龙化石被称作“镇馆之宝”。2001年,上海自然博物馆正式并入上海科技馆,因其空间狭小、陈列方式落后,遂决定迁建新馆。上海科技馆馆长王小明介绍说,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位于上海市静安雕塑公园地块内,总建筑面积约4.5万平方米,2009年6月破土动工,计划2012年底建设完工。新馆为了满足展示需求、扩大展品数量、提升藏品质量,将以“保护自然、展现变化历程”为目的,向国内外征集涉及矿物、古生物、现生生物等标本1430种共6204件。目前已完工,已向广大市民朋友开放。场馆特色
设计理念上海自然博物馆以“自然·人·和谐”为主题,通过“演化的乐章”、“生命的画卷”、“文明的史诗”三大主线,呈现起源之谜、生命长河、演化之道、大地探珍、缤纷生命、生态万象、生存智慧、人地之缘、上海故事、未来之路等10个常设展区及1个临展厅、4D影院、探索中心等配套功能区域。高科技展示展示陈列了来自七大洲的11000余件标本模型,其中珍稀物种标本近千件;近1500平方米的步入式复原场景,逼真再现生机勃勃的非洲大草原;“跨越时空的聚会”大型标本阵列,汇聚古今中外200余件动植物明星;“逃出白垩纪”等5个沉浸式剧场,再现演化史上的大事件;“自然之窗”等26组复原生态景箱,致敬自然博物馆的经典展陈;400个视觉媒体和1套网上博物馆系统,满足自媒体时代的公众需求;1500组科学绘画,直观地展现艺术与科学的结合;300 平方米的活体养殖区,零距离触摸自然;1200 平方米的“探索中心”,构筑观察发现、动手实验、对话探讨的乐园;“自然史诗”多媒体秀,打造集科技、人文于一体的艺术盛宴。综合特点上海自然博物馆是一所包括古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人类学、地质学、天文学多种自然科学的综合性博物馆。主要任务是在收集自然标本及图书资料的基础上,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教育。1960年1月27日,动物学分馆在馆本部开馆;1984年,植物学分馆在龙吴路1102号建成,占地面积1800余平方米,共六层,建筑面积3065平方米。陈列面积达4000多平方米,内容包括:古动物史,古人类史,现代动物三部分,现代动物又包括无脊椎动物,鱼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等,加上上海地区古尸展,海洋动物展览共有九个陈列室。 植物学分馆陈列面积2200多平方米,内容为植物的进化。整个陈列按低等到高等的顺序排列,反映生物演化的历程,以动物界各个门,各个纲,各个目的代表物种,并配有各种生态景箱环境,既科学展示了各种动物的基本特征,又形象反映了它们的栖息及其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其中许多为我国特产和一二级的保护动物。另外馆内还经常举办各种专题展览,动物标本制作和化石修复演示, 为广大观众提供多种服务。新馆开放
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地址位于静安雕塑公园内,由美国帕金斯威尔设计师事务所(PERKINS+WILL)与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共参与设计。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的总建筑面积45086平方米。其中,地上三层,高18米;地下两层,深15米。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1868年法国天主教神父韩伯禄(Pierre Heude)创立的徐家汇博物院 (1933年更名震旦博物院)和英国人办的亚洲文会上海博物院。几度辗转、合并、重建、更新,馆名不断更迭,至解放后整合成上海自然博物馆,成为我国最大、最有影响力的自然博物馆之一。2012年,它告别了延安东路上日显狭小和简陋的老洋楼,搬入静安雕塑公园(山海关路—南北高架—北京西路—石门二路围合)西北部的巨大“鹦鹉螺壳”内,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准的上海科普建筑。据介绍,建筑的整体灵感来源于鹦鹉螺的壳体形式,这一简单而又经典的生物形式在地球上已持续存在几百万年,寓意着博物馆人“管理自然遗产、守护地球家园”的神圣使命。螺旋上升的绿色屋面“冉冉升起”,而博物馆的功能区便置身于这一绿色长带下。一座巧妙围合的椭圆形水池,成为整个建筑的参观流线的中心焦点,象征着71%的地球表面以水覆盖,水面带来了水波的波纹、质感、动感、声音和反射,则成为博物馆体验的一部分。博物馆的铺地和外墙表面由多方向的石头图案组成,使人联想到地球的地质构造层。岛状植物组群起伏地分散其间,被喻为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的“原始森林”。入夜后,“森林”被灯光照亮,也反射灯光,减少了室外灯柱的需要。上海自然博物馆建筑不仅要符合《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还将成为上海市节能建筑示范项目,争取达到国家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三星级标准。开工共筑“记忆墙”开工典礼简洁、别致——市领导与科学家代表共筑“城市记忆墙”。“城市记忆墙”寓意了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昨天、今天和明天,由6块意义深远的雕塑砖组成。每块砖上都记录着上海自然博物馆发展历程中的一段故事,它们分别是:上海自然博物馆收藏最早的一批自然史标本代表——1870年采集的褐翅鸦鹃;曾是上海自然博物馆的核心展品之一——长须鲸骨架;记录了上海城市发展和环境的变化的大杜鹃和松江鲈鱼;上海自然博物馆2代植物专家发现的新物种——小叶蓝丁香;上海自然博物馆首次走出国门巡展的主要展品之一——马门溪龙;5亿年进化历史的见证、新馆外形的灵感源泉——鹦鹉螺活化石。当最后一块砖镶嵌完毕,上海自然博物馆新馆建筑模型登场亮相。新馆于2014年12月18日启动试运营,2015年4月19日正式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