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民公园
人民公园(People's Park),地处上海市中心最繁华地区,主园门位于南京西路231号。公园北邻南京西路,南邻上海市人民政府以及人民广场,西邻黄陂北路,东沿西藏中路。人民公园由时任市长陈毅提名,于1952年10月1日开园。2000年配合市政建设进行大规模改建,面貌焕然一新。有面积10公顷。植物配置独具匠心,种植各类树木200余种。蜿蜒的曲桥将园内水景分为荷花池和碧翠湖,小桥流水和西山景区的瀑布、溪流给游客以欢快之感。南极石、张思德雕像和五卅纪念碑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标志。人民公园里还设有艺术馆、迷你但齐全的“欢乐谷”,北面有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等古董老建筑,南面隔着人民广场是摩天楼组成的城市新兴天际线。被很多人认为是上海的“中央公园”。
- 中文名称
- 人民公园
- 外文名称
- People's Park
- 地理位置
- 上海市中心
- 占地面积
- 9.82万平方米
- 开放时间
- 6:00-18:00
- 门票价格
- 免费
- 著名景点
- 五卅运动纪念碑等
- 所属国家
- 中华人民共和国
- 所属城市
- 上海市
- 建议游玩时长
- 2小时
- 适宜游玩季节
- 春秋最佳
历史沿革
园址为原上海跑马厅的北半部。上海开埠以后,上海跑马场曾两废三建。第三跑马场(后称跑马厅)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总面积为35.1万平方米,初期实际仅使用沿周边的跑马道以及北部看台、管理用房的地基,场中央大片土地荒废不用,许多坟墓未迁。后来,跑马厅的产权所有者上海娱乐场基金会将场中央的部分土地租给马市公司作养马的场所。上海人民公园光绪十八年(1892年),公共租界游泳总会在跑马厅东北部辟建上海第一个游泳池。光绪二十年六月(1894年7月),公共租界工部局与上海娱乐场基金会协商,租用跑马厅跑道中央的26.83万平方米土地,用来建设一个体育公园性质的场地,以供外国人游乐。双方很快达成协议,从是年九月初一(1894年9月29日)起,工部局以600两规银的年租租用这块土地。协议规定:工部局可以在场地内修建各种运动设施,栽花种草,但不得种植高大树木和建筑房屋,以免影响观看赛马的视野;每逢赛马日,各项体育和游览活动必须停止。工部局把这片地块定名为上海公共娱乐场,同年十一月二十九日(12月25日)公布《上海公共娱乐场规则》,正式对外国人开放。在公共娱乐场内,曾建过多个网球场、板球场,还有垒球场、足球场、高尔夫球场、马球场和自行车跑道,并在场内铺设了大量草皮,种植了一些灌木,建设了一些花坛、花境,安放了几十把长椅。民国3年(1914年),双方协议年租金增至规银1200两。这时虹口娱乐场(今鲁迅公园)、极司非而公园(今中山公园)、顾家宅公园(今复兴公园)都已先后建成开放,从而使这个位于跑马厅中央的公共娱乐场逐渐减少了公园的色彩,成为单纯的体育运动场所。解放后,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3月6日发文,明确规定跑马厅为绿地范围,不准建造有碍于绿化的任何建筑。1950年8月27日,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命令收回跑马厅产权。同年9月7日市人民政府决定将跑马厅的南部辟建为人民广场,北部改建为人民公园。1952年1月20日,上海市工务局下达建设人民公园工程计划任务书,公园面积为18.85万平方米,建设投资为26万元。建园工程由上海市工务局园场管理处程世抚为主,吴振千协助作总体规划,主要设计人员吕光祺、徐景猷等。按照经济、美观、实用的原则,采取自然风景园的形式,山环水绕、高低掩映。为求节约,建筑多采用竹木结构,造型为传统的形式。园内保留了原跑马厅的一些遗迹,如游泳池、看台、球场以及一根高38米、底部直径50厘米的旗杆等。建园工程于1952年6月3日开始,改造地形工程由市失业工人救济委员会承接,道路、桥梁、下水道等由市工务局中区工务所负责施工。开工不久即进入梅雨季节,雨日达27天,之后又经历了三次台风的侵袭。工人和技术人员为向国庆献礼,坚持小雨天不停工,终于保证工程于当年9月25日全部完成。在施工中,共出工4.92万人次。完成了土方工程4.64万立方米,挖掘深3~5米、宽12米的河道1200米,平整土地4500平方米,铺设道路2.56万平方米,架桥5座,铺植草皮7.37万平方米,种植树木1.34万株。建园所用的248吨假山石,多是市民捐献的。不少机关、团体和个人向公园赠送名贵树木,总数达两千余株。由于施工人员认真负责,在炎热气候移植的树木成活率达到96%。建成后的公园,东北为儿童活动区,西南为成人活动区,北、中部为休息游览区。园北、中部丘陵起伏,小河萦回曲折,有5座小桥与园路相连。园内有竹茅亭8只、水榭1座、长廊2座、棚架1座。站在园中央大草坪上,可一览园外国际饭店、大光明电影院、上海博物馆(后改为上海图书馆)、上海市第一百货商店等近代优秀建筑,成为公园良好的借景。园中有茶室、点心部,儿童活动的设施也较多。公园初建时有8个出入口,园南开向人民广场有2处园门,园东开向西藏中路有2处园门,在园北开向南京西路有4座园门,主园门在园东北角(4号门)。1952年10月1日,公园对外开放,陈毅市长题写了园名。 公园免费对外开放后因游人挤拥而改为团体游览。同月26日又重新对所有游人开放,当天游人量达40.7万人次,27~29日平均日游人量也有14.2万人次,此后直至1953年秋季,始终保持较高的游人量。为更好地满足游人的需要,市工务局投资21.7万元,于1953年底开始整修和改建公园,除修复被损坏的绿地和调整植物布局以外,新建一座观鱼台和两座小桥,在园南部建荷花池和安装喷水装置,同时改善了道路和下水道等设施。1954年5月1日公园重新开放,从次年元旦起改为售票入园。1956年,公园南部1.07万平方米土地划给市体育运动委员会建造体育宫。次年4月在公园西南开辟钓鱼区,垂钓者最多一天达947人次。1958年,利用废钢渣在园南堆了一座高13米、占地250平方米的小山,上置菊花1500盆、一串红100多盆。是年开始,在小河中备木制手划小艇供游人租用。1962年为建造人民广场检阅台大楼(址在今人民大厦),先后从公园划出5.72万平方米土地,土丘削去一大部分,并填没了荷花池。“文化大革命”中,人民公园小桥流水的景观被认为是封建园林设计思想的产物,遂于1967年初平山填河,砍掉了大批花灌木和花卉,在园中央开辟了一条南北向的宽15米、长200米的主干道,在园东部从1号门到4号门辟建两条次干道,道路两侧均栽植悬铃木等高大乔木。这项改建工程的规划由市园林管理处设计科负责,当年年底竣工后,公园原有景观尽失。1970年初又决定在公园构筑地下防空工程。4月26日开始全面施工,公园被迫停止开放。1971年初部分防空工程竣工,2月先在园北恢复绿化种植,重新挖荷花池,并在大草坪西侧建立张思德塑像,以后又利用防空工程出土,在园南堆东、西两山。1971年8月1日,公园边开放边修建。1975年3月防空工程全部竣工后,公园大体分为三个区域进行整顿改建,中区设有文化宣传设施;西区以风景游览休息为主;东区为青少年活动设施区。此后,又在园西建造水榭和摄影长廊,园中部扩建画廊,园东整修儿童活动设施等。1978年后,对树种、数量作全面调查,并调整了绿化布局;在4号门和7号门增设圆形花坛、扇形花坛和中央大道的组合花坛;整修了风光楼、茶室、展览厅、露天剧场;新建桔廊、紫藤廊架及花园酒家(今肯德基快餐厅)。1988年春,东部一号门东侧因地铁施工,挖掉1.5万平方米绿地。1995年3月地铁一号线工程竣工,归还绿地1.2万平方米,仍借用绿地3000平方米;归还的绿地已全部种植树木和设置花坛。园林布局
公园大体可分为东、中、西三个景区。东北部的主要景点有五卅运动纪念碑,张思德塑像;中区地势空旷,有南极石、风光楼茶室、露天剧场、舞厅等建筑,在草坪北侧有大画廊,丛林中设石桌、石凳,供游人小憩、对弈或野餐之用;西区景点是园林建筑较集中的地方,有亭、廊、榭、假山、水池以及紫藤廊架,植物品种繁多,四季花木葱笼,是公园主要的游览景区。- 五卅运动纪念碑
- 东山
- 西山
- 张思德塑像
- 南极石
- 荷花池
- 上海当代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