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公园
淮海公园,位于上海市淮海中路177号,园呈“J”形,东为普安路,南至太仓路,西邻南市区体育馆和嵩山消防队,北临淮海中路。淮海公园于1958年7月1日对外开放,定名为淮海公园。1997年卢湾区人民政府对公园进行改造,2009年进行再次改建。公园面积约25000平方米。全园观赏植物多达120多种,木本植物总量4万余株,绿地率近70%。公园以供游人娱乐休憩为主,并有举办各类展览、演出等小型活动。2003年被评为上海市三星级公园。
- 中文名称
- 淮海公园
- 地理位置
- 淮海中路177号
- 占地面积
- 约25000平方米
- 景点级别
- 上海市三星级公园
历史沿革
园址原为八仙桥公墓。清同治四年(1865年),英美租界工部局以规银4000两购买了今公园中、南部及原南市区体育馆的地基共50.98亩(3.4万平方米),于同治七年闰四月十一日(1868年6月1日)建成英美租界新公墓(后称八仙桥公墓)。同治九年,法租界公董局购买了今公园北部的土地21.75亩(1.45万平方米),于次年建成法租界新公墓(后亦称八仙桥公墓)。这两处公墓分别于民国14年(1925年)和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满穴,共有墓穴4339个,其中外国人占93%。在1956年8月召开的上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人民代表提出了将八仙桥公墓改为公园的议案,同年12月12日,第二十七次市长办公会议作出决定,并由市人民委员会发出沪会厅议字第5740号通知以市建设委员会为主,召集民政局、园林管理处、外事处等有关部门具体研究筹建公园事宜。建园前迁墓工作于1957年6月登报公告,同年10月~1958年2月6日将全部坟墓迁至青浦县吉安公墓。当时八仙桥公墓面积为3.53万平方米,原定全部土地改建为公园,后以邑庙区(区境在今南市区西部,卢湾区东部)尚无体育场,经市人民委员会1958年1月8日批准,将其中2.67万平方米土地拨给市园林管理处辟建公园,8600平方米土地拨给邑庙区体育运动委员会建体育场。公园建设由市园林管理处设计科陈丽芳负责规划及绿化设计,市园林管理处绿化工程队负责施工。建园工程于1958年3月17日开始,同年6月20日竣工,7月1日对外开放,基本建设投资额为16.74万元。公园在筹建时名嵩山公园,建成后定名为淮海公园。1970年开始在园内构筑地下防空工事,道路、下水道、绿化等损坏严重,以后虽经数次局部维修,但并未能改变公园基础设施破旧、园林景观差的状况。到1989年,市人民政府拨款进行改建,由上海市园林设计院张永来负责规划及设计。从公园面积小、游人密度高的特点出发,改建后的道路地坪面积的比例,比一般公园大。景点布局
北部为开放式前庭区,是以水景、树景、灯景见长的富有时代气息的绿化空间。南部为中央花园区、草坪区、山林区和游乐服务区。中央花园区内有竹、枫、桔、山茶、玉兰、紫薇、桂花、腊梅等专类花园;山林区中高达4米的蜿蜒山丘上香樟、石楠、乌桕、樱花、杜鹃等层峦叠翠;西南隅的游乐服务区内设儿童游乐场、七重天娱乐总汇等;3600平方米的常绿草坪清灵明快,空透的栅栏将公园景色和自然气息流通到周围环境之中。全园观赏植物多达120多种,木本植物总量4万余株,绿地率近70%。园中主要树种为悬铃木、香樟、银杏、广玉兰、罗汉松、枫杨、瓜子黄杨等,百年以上的有广玉兰二株、瓜子黄杨一株。全园共有树木5795株,乔木与灌木之比为1:0.51,常绿树与落叶树之比为1:0.5。水池及花坛 位于淮海中路正门内。喷水池面积35平方米,为立柱状喷泉。环绕水池有四个方型台级式花坛,坛内铺草皮,各植一株黄杨球和各色花卉,后面以高绿篱障景。假山 位于园东南部,紧靠普安路,南北长125米左右,东西宽25米左右,占地3100多平方米。山体是在防空洞上覆土叠石而成,有南北两个小山丘。北丘占地约2600平方米,山上树荫下设置几处小平台,上有石桌、石凳,山中几条小路旁的黄石块侧石,亦可作坐凳用。南部山丘占地约500平方米,上有木结构草亭一只。长廊 位于公园中部,为半廊,南空北实,混凝土结构,平顶,面积共89平方米。廊呈“Z”字形,分东西两廊,中间以花墙和月洞门相联。廊南面有坐凳,供游人休息,廊北面为阅报及宣传画栏。廊之南为大草坪,廊北为树丛,长廊在此处兼起分景作用。廊外树林中设有石桌、石凳。回廊 位于公园西北部,呈“凹”形。混凝土结构,平顶,两边为廊柱,面积55平方米。廊四周长满紫藤,夏日绿荫浓蔽,凉爽宜人。服务设施
- 儿童乐园位于园西南部,面积895平方米,园中设有秋千、滑梯、跷跷板、爬杆、电动车和长颈鹿形的充气弹跳设施。
- 多功能茶室位于公园中部靠西边,为两层钢筋混凝土建筑,面积579平方米。此处除作茶室外,还可以作舞厅及举办其他小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