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外滩)是中国通商银行在上海外滩6号建造的银行大楼。是中国人创办的第一所银行,成立于1897年5月27日,创办人是盛宣怀。外滩6号原来是一家拍卖行,3层殖民地式建筑。1906年翻建,由英资玛礼逊洋行的格兰顿(F . M . Gratton)设计,建筑面积4541平方米,建筑风格为仿哥特式市政厅式样。顶部有一排尖顶。该大楼于1906年建造。开创时参照英商汇丰银行的管理办法。该行成立之初,国家即授予发行银元、银两的特权。
- 中文名
-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
- 外文名
- CommercialBankofChina
- 成立时间
- 1897年5月27日
- 创办人
- 创办人
- 创办地
- 上海外滩6号(今中山东一路6号)
- 别 称
- 元芳大楼
简介
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银行,也是中国第一家发行纸币的银行。成立于1897年。创办人为盛宣怀。总行设于上海,行址在今中山东一路6号。该大楼于1906年建造。开创时参照英商汇丰银行的管理办法。该行成立之初,国家即授予发行银元、银两的特权。民国初期,该行乃易英文名为“CommercialBankofChina”,成为纯粹的商业银行。1936年,该行正式改组为“官商合办”银行。此后,该行为国民党政府所控制,与四明商业储蓄银行、中国实业银行、中国国货银行合称为“小四行”。建国后,人民政府接收该行的官僚资本部分,改造为公私合营银行之一。
中国通商银行大楼,又名元芳大楼,位于上海市中山东一路6号,1897年,中国人自筹资金开设第一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现今则是香港侨福国际企业有限公司所在地。
建筑特色
此楼原是一幢3层砖木结构的房子,东印度式建筑风格。1906年拆旧建新,由英商玛礼逊洋行设计,为假4层砖木结构,大楼外观呈英国哥德式建筑风格。大楼第四层有五个尖顶层面,原先还有十字架。第三、四层有小尖塔。大楼第四层是尖券形的窗户,一、二层是典型歌特风格的花窗棂窗户。装饰上具有欧洲宗教建筑色彩,青红砖镶砌,众多细长柱子钩勒墙面。后因维修时用水泥粉刷墙面,除框架外,原先的外貌已不复存在。大门入口竖有罗马廊柱。底层、二层为落地长窗,券状窗框,两肩对称。上层为坡式屋顶,并有一排尖角形窗。四楼南面为平台,是观光黄浦江的胜处。
这幢即将走过一个世纪的欧式建筑的意义远不止停留在具历史性与艺术性。可以说,就是它在中国金融史上划上了开篇性的一页。
历史沿革
中国通商银行创办于1897年,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家商办银行。它的创办者是洋务派官僚盛宣怀,资本定额500万两,先收一半,最大的股东是招商局和电报局,其余多为官僚及买办,总董为张振勋、叶成忠、严信厚、杨文骏、刘学洵、严滢、朱葆三等9人,由盛宣怀指派。该行在香港、广州、天津、镇江、北京、汉口、九江、汕头等地设立了分行,用人办事以汇丰银行为准,在总行和重要口岸的分行都用洋人为大班,规章制度也仿照汇丰银行,帐册、簿据等全部用英文记载,还加入了外商银行同业公会。
该行在创办之初就获得了钞票发行权,发行银两和银圆两种钞票,为中国最早的银行券,一面是英文,一面是中文,在中文的一面印有“中国通商银行钞票永远通用”和“只认票不认人”。发钞、存款成为该行主要的资金来源。该行的放款户最初主要为外商洋行、中国商号和钱庄,也有少数近代工业。因各地分行相继发生分董等舞弊事项,呆帐增多,1900年北京、天津两行又在八国联军入侵时遭到焚烧抢劫,1903年日本人又伪造该行钞票引起挤兑风潮,损失惨重,各地分行陆续裁撤,到1905年只剩下北京、汉口两分行和烟台支行。
从1905年起,该行得到部分铁路外债存款,业务有了起色。从1905到1911年,该行从发钞得到利润80万两以上。1916年盛宣怀死后,行务由董事傅筱庵控制,他积极投靠北洋政府,大量购买公债,并用资金支援孙传芳的军队,他还利用当招商局董事的权利为孙供应船只,运送军火与军队,在孙的支持下,傅筱庵于1926年取代虞洽卿当选为上海总商会第6届会长。1927年3月北伐军抵达上海后,傅被通缉,逃往大连,该行遂由王新贯主持行务。
1931年,经虞洽卿等人疏通,国民党政府撤销通缉,傅返回上海。仍任董事长。他通过关系,获得加发新钞的权利。1932年,该行资本为350万元,并改组增添杜月笙、张啸林等为董事。1934年存款增到3100万元,比1929年增加了4倍多。发钞额达2900万元。放款也显著增加,达到3000万元,比1929年增加了2倍多。但因放款中相当部分是以厂房设备和北洋政府发行的债券作抵,有些根本没有抵押品,导致呆帐增多,但为了装点门面,欺骗社会,该行自1934年起,化210万元巨资,在江西路福州路口建造17层的营业大厦,加剧了资金短缺。1935年上海发生白银风潮,该行出现挤兑危机,经常务董事杜月笙出面维持,才平息了风潮,同年6月由杜改任董事长。因币制改革,该行结束发行业务。同时因亏损太大,该行不得不将新厦以150万元的低价卖给宋子文组织的中国建设银公司。
1937年,国民党政府为控制中国金融,又迫使该行接受增拨官股347.5万元(以复兴公债抵充),将原有商股折合成52.5万元,合成400万元,该行遂成为官商合办银行。该行改组后,实权仍掌握在杜月笙手中,他大量购买公债,从事投机。
抗战爆发后,该行于1938年4月与四明、中汇两行在香港设立联合通讯处,继续从事投机经营。1941年,该行在重庆设立分行,1943年升为总行,并陆续在后方设立分支机构,曾组织运销公司,一面从敌战区购入日用品运往内地,一面把内地的原料和农副产品运到敌战区,积累了不少的外汇和黄金。
抗战胜利后,该行上海总行恢复整顿,因受中央银行委托代兑伪中储券,存款一度回升,1945年底达198000万元,比上年增长4倍。1946年杜月笙又因贷款给军统局的关系,在银行资金不足时可随时获得该局的调剂,得益不少。这一时期,该行大量投资文化新闻事业单位,包括上海商报、大晚报、中国出版社、大东、世界等知名机构。但因内战爆发后,经济崩溃,该局购买的大量公债在通货膨胀中化为乌有,其他资产也被官僚抽逃殆尽,至解放前夕,除一些房产外,只剩下一个空架子。
上海解放后,人民政府接收了该行的官股部分作为公股,将该行改造为公私合营银行。1951年5月,它和新华、四明、中国实业、建业等四行在金融业内首先组成联合总管理处。1952年12月,同上海其他59家私营银行、钱庄、信托公司一起组成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
旅游价值
中国通商银行是中国第一家银行,地处外滩,地位之重要可想而知。外滩是上海城市标志性区域,外滩建筑群富集文艺复兴时期西洋建筑设计的精华。一幢幢风格迥异、造型别致、各具个性的建筑,组成了名副其实的“万国建筑博览”,在浦江两岸,构成一条轮廓协调、错落有致、璀璨灿烂的建筑景观。
上海开埠时,外滩还仅仅是黄浦江边一片杂草、芦苇丛生的荒滩,沿江是一条由纤夫们用脚挥汗踏就的小道。一百多年以来,历经外国租界的入侵和中西经济、文化交流,外滩曾作为“远东第一金融街”而引起世人瞩目。那一系列壮观难忘的建筑,也留下了太多的历史故事,足以令人回味。
当今,外滩6号是外滩三大顶级消费场所之一。它的改造装修费与外滩3号等量齐观,也达到了3000万美元之巨。如果说外滩3号的镇楼之宝是高级服装品牌“阿玛尼”的话,那么外滩6号是用意大利顶级品牌Dolce&Gabbana旗舰店来压阵的。于此同时,进驻大楼来提升商业品位的是一家所谓“日本新派高级中菜食府”——天地一家,据说,这店名是老板苦思未果,得到国内大导演陈凯歌的点化后推敲所得(陈导原先建议可以起名为“天地一家春”)。该店在北京、杭州、上海三城连锁,专卖鱼翅、鲍鱼、瑶柱和鸡肉,且只取干蒸之技艺,不添加人工佐料和水。
周边景点
亚细亚大楼 “外滩第一楼”,1906年,原名麦克波恩大楼。高8层,建面11984平米,占地1739平米。外观具折中主义风格。东洋伦敦—东风饭店中山一路2号,1910年,大楼中使用别致的三角形电梯是西门子公司制造,距今已有90年的历史。
有利大楼 中山东一路4号,1916年。楼高7层整体仿效文艺复兴建筑风格。
日清大楼 中山东一路5号,1925年。高6层,占地1280平米,日清大楼现由华夏银行和锦都实业总公司使用。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 中山东一路7号,1908年。已四度易主,最早称为大北电报公司大楼。后为中国通商银行及长江航运公司所用。
招商局大楼 1901年,招商局大楼可视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外滩建筑的典型。无论就具历史性或是艺术性而言,都值得我们前去观瞻一番。
浦东发展银行大楼(原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汇丰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10-12号,1923年,原系美商汇丰银行上海分行。
上海海关大楼 汇丰银行的“姐妹楼”,1927年交通银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14号,建于1940年,占地1908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0088平方米。属近现代主义风格。
华俄道胜银行大楼 是一座具有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建筑,至今已历了八十多个春秋。国民党中央银行、上海航天局、中国外汇交易中心都先后在此办公。
台湾银行大楼 现今招商银行上海分行之所在。该楼兴建于1924年,占地904平方米。
麦加利银行大楼 上海的第一家外资银行是丽如银行,就开在如今被人们称作麦加利银行大楼之内。
友邦大厦(原桂林大楼、字宇大楼) 这里曾是外国在上海开设最大的新闻出版机构——《字林西报》馆。友邦保险公司于1998年正式整修入驻。
和平饭店南楼(原汇中饭店) 中山东一路19号,原名中央饭店。1906年。1909年“万国禁烟会”在这里举行,1996年又召开了联合禁毒署举办的“上海国际兴奋剂会议”,并为“万国禁烟会”立会址标志。1911年中国同盟本部也在该饭店召开了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欢迎大会。
和平饭店北楼(原沙逊大厦) 饭店内部设有英、美、印、德、法、美、日、西、中等九国套房。餐厅、大堂装饰富丽堂皇。还有颇受国外游客欢迎的上海老年爵士乐队,在此演奏世界各地名曲,使人仿佛置于一个世界文化与经典艺术相交融的殿堂。
中国银行大楼 是为数不多的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建筑之一。
怡泰邮船大楼 中山东一路北京东路口,即“格林邮船大楼”。该楼高7层,另有2层地下室正金大楼 建成于1924年。
怡和洋行大楼 中山东一路27号东方大楼 即现在的市公安局交通处大楼原是法国东方汇理银行上海分行的办公场所。
英国领事馆 建于1873年,楼高二层,近似文艺复兴式建筑风格,楼宇台基较高,底层竖向中段有五扇圆拱形窗,两边房间窗户倒是圆拱形。外立面整齐见变化。整幢建筑外立面原采用清水砖,层顶用中国蝴蝶瓦铺成,现外墙已采用水泥粉刷,大楼东面楼前有大草坪,环境更现优美。解放后,中国国际旅行社上海分社层设在这里,该社迁出后,由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上海国际经济贸易研究所、上海国际问题研究中心等机构设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