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敏河,嫩江西岸支流,古称“屈利水”、“越河”。发源于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托扎乡大兴安岭支脉西尼气山东南麓,流经、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甘南县,在甘南县辉龙图附近注入嫩江。全长448公里,两省区交界流长54公里,河宽60—170米,水深1.5—3米,流域总面积27983平方公里,枯流量150立方米/秒,正常流量200—350立方米/秒,洪流量2 500立方米/秒。结冰期150天。
- 中文名称
- 诺敏河
- 所属水系
- 嫩江水系
- 地理位置
- 东北
- 流经地区
- 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黑龙江省甘南县
- 发源地
- 大兴安岭支脉伊勒呼里山南麓
- 主要支流
- 毕拉河、格尼河
- 河 长
- 448公里
- 河流面积
- 27983平方公里
- 平均流量
- 200—350立方米/秒
河流简介
诺敏河是嫩江一级支流,古称“屈利水”、“越河”。发源于大兴安岭东麓内蒙古库都尔林业局小九亚林场,流经内蒙古自治区鄂伦春自治旗、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和黑龙江省甘南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21°55'07'',北纬49°56'05'',海拔1102米。总河长467公里(另说489公里),两省区交界流长54公里,河宽60—170米,水深1.5—3米,流域面积25704平方公里,河道平均比降0.82/‰,年径流量32.9亿立方米,枯流量150立方米/秒,正常流量200—350立方米/秒,洪流量2500立方米/秒。结冰期150天。 该河由西北向东南流,在查哈阳乡东2公里处分两支,北支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与讷河市交界处汇入嫩江,南支在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与甘南县交界处汇入嫩江。主要支流有毕拉河和格尼河。该河水资源丰富,下游建有查哈阳大型灌区,是我国东北地区四大灌区之一,黑龙江省最大的灌区。
干流情况
诺敏河此河是甘南县与内蒙古自治区莫力达瓦旗的界河。在县属查哈阳乡灯塔村北部入境,沿县东部边界经查哈阳、平阳两个乡镇,在平阳镇永利村东南龙门口汇入嫩江。县境内流域面积为243平方公里,流长54公里,多年平均径流量0.15亿立方米。
治理开发
诺敏河堤防诺敏河右岸堤防北起查哈阳乡南部靠山屯,经由黎明、宏光、平阳镇、建国村至永利村东,全长28.92公里。保护农田面积34万亩,村屯80个、人口7.6 万。诺敏河发源于大兴安岭南坡,坡度大、流速急,对河道冲刷严重,洪水时主河道易于改道。民国20年(1931)9月21日,甘南设治局为防水害,曾与布西设治局协商筑堤事由(互发咨函文书)。伪大同元年(1932年),河水出槽,农田被淹。当地地主栾旭主持修建了右岸防水民堤,堤距平查(平阳至查哈阳)公路800 米,对附进农田起到了防洪作用。1952年洪水冲毁民堤。1953年,县政府抽调民工600人,修坝30天,投工1.8万个,从蘑菇浅至平阳造纸厂,修堤长6.5公里。1954年5月,对此段堤防进行加高培厚。1957年洪水第二次冲毁宏光三队东堤段,迫使堤防后退。1958年,当地政府组织群众对诺敏河堤防再次加高培厚,沿老坝北起查哈阳乡的靠山屯、南至平阳镇的永利三队,全长27.5公里。平均高度达2.5米、顶宽3米。1969年洪水与坝齐平,未成水患。1970年,县政府调动2000民工,加固堤防。1974年甘南县与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达成《关于治理平阳镇附近诺敏河险段工程的协议》,1983年5月,国家松(花江)辽(河)委员会、黑龙江省水利厅、嫩江地区行署,共同到现场考察,决定采用裁弯导流方案(到1985年未动工)进行治理。1984年,洪水冲毁堤防第四险段(宏光三队东),毁堤长130米。平阳镇政府组织第三次后退筑堤,修坝长550米;出动推土机13台,2000民工抢修两天完成土方1.6万立方米,确保安全渡汛。堤防距查平公路仅172米,与建堤初相比,河道西移630米。
太平山灌区原称宝山灌区,系查哈阳灌区(省属国营农场)的一部分,位于甘南县宝山乡境内东北部,灌区西起丘陵岗地脚下,东接查哈阳农场四干线(原三干线),北达大围子屯,南邻聚宝山屯南5 公里、与查哈阳农场三分场十七连相接壤。区内包括合胜、太平山、兴塔村(1958年时),后又扩大灌区范围,纳入三合、一心、富海、宝山4个村的部分土地,人口6000余人。灌区处于查哈阳灌区下游,水源由查哈阳总干渠供给,渠首建于查哈阳总干线末端,为自流引水灌溉。太平山灌区总面积5.28万亩,工程控制面积达4.05万亩,其中,水田2.06万亩、可净灌1.65万亩;旱田面积1.59万亩。属中型灌区。 灌区于1958年兴修了一些用、排水工程,1959年正式种植水稻。1964年,共计完成干渠1条、支渠7条、渠首闸1座。1977年,又兴修了多处构造物和排灌渠系。到1985年,完成主干渠道1条长17.8公里,渠底宽度2.5至6米;设计支渠16条长34.8公里,实际完成14条29.8公里;设计支排7条14.7公里,实际完成5条长9.7公里;原设计灌区内的干、支、斗、毛渠539条328.61公里,实际完成279条183.38公里;原设计土方量763万立米,实际完成547万立米。完成灌区构造物有节制闸3座、支渠进水闸6座、桥10座、渡槽4处、倒洪吸2处、涵洞2处。到1985年国家总共投资19.08万元。太平山灌区多年来利用效益不大、产量不稳,主要问题是:(一)用水渠淤积,用排水工程不配套,有的地块只能灌不能排。有的地方排水不畅;(二)缺少构造物工程,尤其是桥、涵工程较少,影响通行、影响通水;(三)灌区排水经三合排入黄蒿沟,1976年三合排水在查哈阳农场境内被平掉3.5公里,堵死排水出路,灌区下游遭受水灾,1983、1984年雨季,兴塔、一心村地面积水1米,太平山、富民村积水成泡。 查平灌区是查哈阳(农场)灌区的一部分,始建于日伪时期,位于甘南县东北部,东始诺敏河、西到查哈阳农场界,北起农场总干渠、南到平阳镇北。其现状为1952年建的平阳灌区和1958年的黎明灌区合并而成。包括查哈阳乡的曙光、黎明村和平阳镇的宏光村,共计22个屯、5173口人。灌区用水由查哈阳(农场)灌区总干渠一干和东方红干渠自流引水灌溉。枯水期可采地下水补水灌。灌区总面积5.11万亩,工程控制面积4.59万亩,灌溉面积4.35万亩,其中水田2.5万亩。属中型灌区。 查平灌区从1959年至1980年间,工程和灌溉效益有一定发展,但也存在较多问题:一是引用水源是查农一干渠(查哈阳农场管辖),枯水期须与农场共同执行(67)1号文件规定分水比例,否则用水没有保障;二是工程管理不善,渠道破坏严重;三是渠系不配套,排水系统未形成,能灌不能排。鉴于上述问题和当地群众发展水田的要求,县水利部门于1981年至1982年,根据“结合工程现状、利用原有渠系,进行调整、配套工程设施”的原则,对灌区进行了实地勘测。编制了“查平灌区初步设计”。重点整顿修复用水干渠4条,即曙光、黎明、跃进、宏光干渠。即曙光干渠:起一干渠节制闸东侧150米处,向南经曙光渡槽,到一干渠西侧,一直折向正南,全长4公里。布置支渠5条,间距500至600米。支渠总长10.7公里,控制面积1.29万亩,水流量1.3立米/秒。跃进干渠:在黎明与曙光交界处,从查哈阳农场一干渠西分出,向西南1公里后拐向正南,全长4公里。布置支渠7条,间距为500至600米,支渠总长13公里,控制面积1.32万亩,水流量1.7立米/秒。黎明干渠:始黎明五屯南一干跌水桥北西侧分出,向西1公里折而向南,全条3公里,布置支渠3 条,间距为500至600米。支渠总长2.7公里,控制面积0.63万亩,水流量0.4立米/秒。宏光干渠:在一千西侧分水,白干渠渠首向西拐正南,全长1.7公里,布置支渠4条,间距500至600米,支渠总长7.8公里,控制面积1.1万亩,水流量1.52立米/秒。整修灌区排水干渠2 条:排水总干渠全长13.4公里,布置排水支渠15条,总长32公里。排水一干渠长为6.6公里,布置排水支渠3条,总长为2.7公里。排水插入查哈阳灌区胜利排水,汇经中央排水入嫩江。到1985年灌区工程完成总土方量56.9万立米。其中:用、排水干、支斗渠土方量为21.96万立米;田间工程土方量33.8万立米;建筑物桥、坝、涵、闸140座(处);大中斗渠、农闸门707座(条),土方1.14万立米。总用工21.4万工日。主要材料:水泥846.5吨、钢材67.5吨、木材70立方米。总投资100.43万元。
甘南县的“一江二河”,即嫩江、诺敏河、阿伦河,曾有过水上运输。县内东部边境江河嫩江和诺敏河,境内流长分别为46公里、54公里;中部的过境河阿伦河流长57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