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
首页  > 黑龙江  > 伊春  > 带岭区   »  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景点介绍

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

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
黑龙江碧水中华秋沙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境内,地处我国东北东部山地小兴安岭山脉的东南段——永翠河流域的中段,南端界距带岭镇9公里。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8°47′17″~128°58′44″,北纬47°05′01″~47°10′07″。总面积为2535公顷。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中华秋沙鸭及其赖以生存的森林溪流生态系统。 保护区是中华秋沙鸭在国内最大的集中繁殖栖息地。区内拥有完整的自然植被和森林溪流生态系统,河流两岸保存着数量较多的大青杨、榆树等树种的孤立木和枯立木,为中华秋沙鸭的栖息、取食和繁殖提供了理想场所。
中文名称
黑龙江碧水中华秋沙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
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 
气    候
中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级    别
国家级 
区域面积
2535公顷 
类    型
森林溪流生态系统 
保护对象
中华秋沙鸭 
管理单位
黑龙江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管理局 
批准时间
2016年5月2日 
批准文号
国办发〔2016〕33号 

历史沿革

1997年5月,经伊春市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市级自然保护区。1997年7月,经黑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晋升为省级自然保护区。2016年5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黑龙江碧水中华秋沙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黑龙江省伊春市带岭区境内,地处我国东北东部山地小兴安岭山脉的东南段——永翠河流域的中段,南端界距带岭镇9公里。保护区地理坐标为东经128°47′17″~128°58′44″,北纬47°05′01″~47°10′07″。总面积为2535公顷。东西长约16公里,南北宽约7公里。是由带岭区几个林场的部分施业区合并而成,保护区的北部与东北林业大学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相邻,东北与明月林场相邻,东部与永翠林场相邻,南部与碧水林场相邻,西、西北部与北列林场、南列林场相邻。黑龙江碧水中华秋沙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气候特点

保护区地处中温带,属大陆性湿润季风气候。冬季受西伯利亚冷空气寒流的影响,长且干燥、寒冷;夏季受太平洋季风海洋性气候的影响,短促但湿润。

水文

保护区内的主要河流——永翠河不仅是保护区内野生动植物所需水份的主要供应地,也是带岭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汤旺河、松花江的水源涵养地,有着极其重要的保护意义和保护价值。

保护目标

保护区是以中华秋沙鸭为代表的珍稀、濒危野生动物资源及其赖以生存的水域、红松针阔混交林生态系统为主要保护对象。依据《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标准》(GB/T14529--93),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保护区属“野生生物类”“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据统计;区内有国家I级保护动物6种;II级保护动物3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5种,生物多样性丰富。中华秋沙鸭(Mergus squamatus)属于鸟纲(Aves),雁形目(Anseriformes),鸭科(Anatidae),别名鳞胁秋沙鸭、油鸭、唐秋沙;是第三纪孑遗物种,距今已生存了二千多万年,被称为鸟类中的活化石,为东北亚地区特有的水禽,繁殖于俄罗斯远东锡霍特—爱林山脉、中国东北小兴安岭和长白山部分地区;属国家I级重点保护动物,是雁形目中唯一一种国家I级保护鸟类。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将其列为濒危(E),与大熊猫、华南虎、滇金丝猴齐名,同为中国国宝,并已被列入国际自然与自然资源保护同盟濒危动物红皮书(IUCN)和国际鸟类保护联合会濒危鸟类名录(ICBP)。中华秋沙鸭繁殖分布区域狭窄,数量极其稀少。

生态价值

中华秋沙鸭的栖息繁殖地已呈孤岛状,破碎化严重。国内能够确认的中华秋沙鸭繁殖地主要有两处;一处是吉林的长白山,另一处是小兴安岭带岭林区的碧水中华秋沙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通过10几年来的保护于管理,在碧水中华秋沙鸭国家级自然保护繁殖的有近15对,由建区前的不足10只的偶见种成为目前种群数量达70余只的常见种,碧水中华秋沙鸭自然国家级保护区被认为是中华秋沙鸭在国内最大的集中繁殖栖息地。保护区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珍贵稀有的中华秋沙鸭及其赖以生存的森林溪流生态系统,促进带岭区经济的良性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