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医巫闾山
首页  > 辽宁  > 锦州  > 北镇   »  医巫闾山景点介绍

医巫闾山

医巫闾山
医巫闾山,古称于微闾、无虑山,今简称闾山,地处今辽宁省境内。相传舜时把全国分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山,即祭祖之地,闾山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周时封闾山为五岳五镇之一。按:《周礼·职方》称:“东北曰幽州,其山镇曰医无闾。”在《山海经》的记载中,与长白山一样为东夷、肃慎之国的所在地。曰:“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不咸,有肃慎之国。”医巫闾山出“珣玗琪”玉,即红玉,实为红玛瑙,《说文·玉部》解释称:“医无闾之珣玗琪,《周书》所谓夷玉也。” 段玉裁注:“珣玗琪合三字为玉名……盖医无闾 、珣玗琪皆东夷语。”查《汉典》“医巫闾”上古音“医”拟音qi:s或qis,“巫”拟音ma,“闾”拟音ra合称“qis-maral”。按古阿尔泰语,即蒙古语-通古斯母语解读,qis意为“红彤彤的、通红的、艳红的”即玛瑙的红颜色,maral意为“母鹿”,因此,“医巫闾”意为“红色的母鹿”,即“红鹿山”。应该说,这外命名符合东夷、肃慎人崇拜鹿的文化传统。“珣玗琪”真正的产地就是今天的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山海经》载黄帝的孙子颛顼葬于“附禺之山”,可能就是医巫闾山。颛顼的“颛”本义为“圆头胖脑”,而“顼”字从“玉”从“页”,“玉”指“玉胜”,即玉制的发饰品,“页”指人头,合起来表示“头戴玉饰的胖子”。而mara,也有“胖、肥胖、富态”的含义,因此,颛顼是对“qis-mara[l]-医巫闾”的意译,即“头戴玉饰的富态者”。医巫闾山,即颛顼之山。
中文名
医巫闾山
外文名
Yiwulu Mount
位    置
辽宁省锦州市北镇西,义县东
所属山脉
阳山山系松岭山脉
最高海拔
866.6米
门票价格
80元人民币
著名景点
北镇庙,观音阁,蓬莱仙境
级    别
五大镇山之北镇
著名人物
乾隆,耶律楚材,李成梁

景点概况

医巫闾山,今简称闾山,地处今辽宁省锦州市境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医巫闾山历史悠久,由华夏几千年的文明积淀而成。相传舜时把全国分为十二州,每州各封一座山作为一州之镇,闾山被封为北方幽州的镇山。周时封闾山为五岳五镇之一。自隋开始,此山便成为“北镇”的“五大镇山”,从而声名鹊起。元、明、清帝王登基时,都照例到山下北镇庙遥祭此山,故其声名日隆,一跃而为东北名山之首。它以悠久、博深的历史文化和秀丽、奇特的自然风光而享誉国内外,成为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

文化积淀

闾山,四千年的文化积淀,证明了历史上它所拥有的崇高地位。富丽堂皇的亭、台、楼、阁;星罗棋布的碑刻摩崖;烟云缭绕的古刹殿堂,无一不映照着它曾有过的辉煌。它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珍贵的文化遗产。

自然造化

闾山,大自然的神奇造化,姿态万千,象一幅恢弘博大的泼墨画卷,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无尽的遐想。目不暇接的奇峰怪石;千资百态的苍松翠柏;水丝如帘的石棚飞瀑;梨花巧构的“香雪海”,真可谓人间仙境,壮美瑰丽。

开发简史

闾山风景区进行了大规模的开发建设,许多景观、景点得到了恢复和修建,景区服务功能进一步提高,每年接待数以万计的客人来此游览观光、度假、娱乐。闾山分北部、中部、南部、东部四个主要游览区,共计一百多个景点需要三天时间完成您的旅途。闾山,正以它绚丽多彩的雄姿和灿烂的文化赋予它的神韵,迎接国内外宾朋的光临。

主要景点

医巫闾山景点有:北镇庙、圣水桥、鱼池、观音阁、四角亭、旷观亭、蓬莱仙境、莲花石、望海寺、万年松、名山、老爷阁、风井、桃花洞、白云关、游目天表等。除北镇庙在山下外.其余景点全在山上,而且集中在观音阁一带,彼此相距较近。北镇市有条路直通北镇庙、圣水桥和道隐谷。自道隐谷起,此路虽始分为两支,但左右环通,无论左行或右行,山上景点皆可遍游。一般说,以右行先至鱼池、观音阁为佳。闾山分北部、中部、南部、东部四个主要游览区,共计一百多个景点。闾山以寺院为中心形成了十大景区:大石棚、圣水盆、观音阁、白云观、辽代萧太后蜡像馆、元代宰相耶律楚材读书堂、玉泉寺、药王庙、祖峰长城,新建的千米索道把大阁、玉泉寺两景区连为一体。远眺峰峦翠色,近睹千丈危岩,景色秀丽,姿态万千,像一幅恢弘博大的泼墨画卷。分为前山后山,山神庙,圆通殿,蜡像馆,清朝皇上和孝文皇后,慈禧太后的故事。大石棚,(又名道隐谷),接索道!坐索道到玉泉寺,玉皇亭,玉泉湖,药师殿,美丽景色连成一片。后山,万年松,读书堂,老爷阁,白云关,望海寺,有蜡像馆,讲诉一位清朝皇后的故事。总山长为960千米,北镇到盘锦一带都有医巫闾山,北镇为主山,其他一带为副山。

文化积淀

山上名胜古迹众多。从辽、金开始,历代在此都有所营建。辽代有望海堂;金代有悬岩寺、胜鉴亭;明清两代有玉泉寺、清安寺、灵山寺、云岩寺、具瞻亭、览秀亭、会仙亭等。望海堂建在医巫闾山的主峰望海山上,据文献记载,这里是辽太祖长子、东丹王耶律倍的读书处。据说天气晴朗的时候,从这里可以望到渤海。望海山下东边的山谷里,有辽代东丹王耶律倍的显陵和景宗耶律贤的乾陵。观音阁 在望海峰的南面,明时称清安寺,清初改称现名。有前殿、正殿和东西配殿。周围奇峰怪石林立,苍松翠柏秀美。阁中保存着清乾隆皇帝题的“圣水盆”三字刻石及他题咏观阁的石刻两方。由观音阁进山后,沿石路向上,岩间题铭逐渐增多。据说乾隆皇帝曾钦定“闾山八景”:道隐谷、圣水盆、桃花洞、吕公岩、望海寺、旷观亭、万年松、蝌蚪碑等。都在这一带。道隐谷俗称大石棚,在观音阁的西侧,是从石壁中斜出的一块屋檐形的巨石,构成一个天然石窟,里面可容纳数百人,它的顶部有一股清泉垂落,它侧面的山岩上刻有唐代诗人王维的名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石棚的下面便是莲花状的 “圣水盆”,承接着棚顶落下的泉怂,叮咚有声。望海寺在观音阁后耸立的山崖上,其峰顶系由几块巨大的花岗岩天然垒成,下有天然石穴。拾级而上,可登临绝顶,南望渤海,水天一色。万年松在望海寺西,高30米,树围均5米,枝叶参天,傲然挺立。由观音阁后部的“蓬莱仙境”摩崖上边西去,就到了白云观。由此向下,来到增福寺旧址,寺址前有一棵高大挺拔的古松,名为“将军松”,树龄已有三四百年了。松前有“风井”。由此向南为“南天门”,崖壁上多有题刻,再向东去,过“游目天表”,可顺原路下山了。玉泉寺在观音阁的南面,是医巫闾山的又一大风景区。由“南天门”踏南去,沿途有玉泉寺、大朝阳寺,过鹅头峰后,有吐云寺、龙潭宫、圆通观、海云观、青岩寺等。

历代名人

最早来此的皇帝据史料记载,隋文帝杨坚开皇十四年时,下诏书修建医巫闾山神祠——北镇庙,到了隋炀帝杨广时期,发动大规模的东征高句丽战争。隋炀帝三次亲自率兵住怀远镇(今北镇广宁城)指挥作战,并亲自到父亲下诏书修建的北镇庙祭祀医巫闾山神。公元(613年)李渊随东征高句丽大军来到北镇,受命在怀远镇负责督运粮草,亲自到姨夫隋文帝所下令建造的北镇庙祭祀医巫闾山。公元(618年)李渊建唐称帝,成为唐朝的第一位皇帝。唐太宗李世民继帝位后,继续攻打高句丽,征服南半岛的新罗族,灭掉中部的百济族,自此朝鲜半岛归为唐朝管辖,同时在平壤设督护府,薛仁贵为第一任督护。在此期间李世民曾在怀远镇指挥作战,亲自到北镇庙拜祭医巫闾山。平王耶律隆先平王耶律隆先,是辽国皇帝耶律倍第四子,字团隐,母大氏。为人聪明,博学能诗。景宗保宁元年(969年)始封平王,政事令,留守东京。薄赋税,省弄税狱,恤鳏寡,数荐贤能之士。圣宗时,从侵高丽有功。还薨,葬医巫闾山之道隐谷。秦晋国王耶律隆庆秦晋国王耶律隆庆(973——1016),字燕隐,小字普贤奴,景宗皇帝第二子,圣宗皇帝之弟。“生而歧嶷,幼与群儿戏,为战阵法,指挥无敢违者。景宗奇之,曰:”此吾家生马驹也“。八岁封恒王。圣宗统和十六年(998年)进封梁王,为南京留守。次年,领兵攻宋,为先锋,败宋军于瀛州。十九年(1001年)再统先锋军,败宋军于行唐。承天皇太后死后,圣宗阇弱,且不能睦族。而隆庆奸诈,又缮甲兵,故国人多附之。开泰元年(1012年),进为秦晋国王,赐铁券,加守太师兼政事令,又拜大元帅。五年(1016年)入朝,还至北安州时病故。次年,圣宗皇帝亲临显州,葬弟隆庆于医巫闾山,追册为皇太弟晋王耶律隆运晋王耶律隆运(?——1011年),本姓韩,名德让,汉族,西南面招讨使韩匡嗣之子。“重厚有智略,明治体,喜建功立事”。景宗时,代父为上京留守,后又代父守南京。甚有声,时人荣之。高粮河之战,败宋军,以功拜辽兴军节度使,继为南院枢密使。圣宗继位后,皇太后称制,隆运总宿卫事,太后宠任之。统和元年(983年)兼政事令。四年,封楚国公,与北府宰相宝昉共执国政,六年(988年),胡里室突隆运坠马,太后命立斩之。败宋军,加封为楚王。十二年(994年),为北府宰相,仍领枢密使,监修国史,加守太保。寻拜大丞相,总二枢府事。十九年(1001年),赐名德昌。二十二年,徏王晋,赐姓耶律,隶皇族横帐、位在亲王之上。二十八年(1001年),圣宗葬承天皇太后于乾州,赐名隆运,并赐田宅及陪葬地。次年三月,病故。享年七十一岁,赐尚书令,谥文忠,官给葬具,建庙乾陵侧。依例,建文忠王府。在辽代,大臣得如此宠幸,唯隆运一人。魏国王耶律宗政魏国王耶律宗政(?——1062),字去回,契丹名查葛。景宗之孙,圣宗之侄,秦晋国王耶律隆庆长子。圣宗开泰三年(1014年),封漆水县开国伯。五年,始封中山郡王。兴宗重熙四年(1035年)进封鲁王,尔后,任大内惕隐,枢密使,四十万军南大王等职。进越国王,赐保义功臣。道宗继位后,进位守太傅,改封赵国王,赐翊圣功臣。清宁二年(1056年),制上京留守临潢尹事,册命为魏国王。四年,复拜大内惕隐,掌属籍事,又赐同德功臣。后任辽兴军节度使。移判武定军节度使。在任期间,“吏畏如神明,民爱如父母、军政戒之而后备,农事劝之而后修。周隐之间,其化大冾。”八年(1062年)三年,薨于武定军之署,享年六十。诏赠守太师,谥曰忠懿。十月,归葬于乾陵附祖宗之寝庙。郑王耶律宗允郑王耶律宗允(?——1064年)。字保信,契丹名谢家奴。秦晋国王耶律隆庆之三子,母齐国妃萧氏。开泰中,始封长沙郡王,寻知匡义军节度使事。秩满,用相印节制乾州。兴宗重熙年间,初封韩王,改封王。道宗清宁初,拜为南宰相,进封鲁王,加守师徒。其间,“连典藩国,谙练有术,所至有称。”清宁十年(公元1064年),判匡义军节度使,其年十二月七日薨于行帐,享年六十。诏追封郑王,谥曰恭肃。道宗咸雍元年(公元1065年)四月十一日,归葬于乾陵,附孝贞皇太弟耶律隆庆之茔。秦晋国妃萧氏秦晋国妃萧氏(1000——1069),父为枢使北宰相驸马都尉曷宁,母为魏国公主长寿奴(即景宗皇帝之次女,圣宗皇帝之妹)。开泰五年(1061年),嫁给了舅舅秦晋国王耶律隆庆,为秦晋国妃。时年十六岁。隆庆薨,奉圣宗之命,嫁隆庆长子魏王耶律宗政,不诏,又嫁曾国公刘二玄。咸雍五年(公元1069年)七月二十二日薨,时年六十九岁。是年十一月十日,于乾陵开魏国王耶律宗政玄堂而合葬。萧氏“幼而聪警,明晤若神,博览经史,聚书数千卷,能于文词。其歌词赋咏,落笔则传诵朝野,脍炙人口”,“雅善飞白,尤工丹青,所居屏扇,多其笔也”。实为女子才子。翰林学士中散大夫行中书舍人陈觉在秦晋国妃墓志铭中评曰“历观载籍,虽古之名妃贤御,校其梗概则未有学识该恰,襟量宏廓如斯之比也”。秦晋国妃三次不幸婚姻秦晋国妃一生结了三次婚。在十六岁那年(开泰五年,1016年)嫁给自己亲二舅耶律隆庆,这是第一个丈夫。结婚后,夫妻二人感情和睦,秦晋国妃“恭诉宸幄、礼敦贞顺”。但不幸的是,这年的年底,耶律隆庆入觐,还至北安州,浴温泉,得病而死,葬医巫闾山。据史书记载,耶律隆庆有五子,没有一个为秦晋国妃所生。墓志铭中说:“无子嗣续,惜哉。”秦晋国妃的第二个丈夫为耶律宗政。耶律宗政,契丹名为查葛,他是秦晋国妃第一个丈夫耶律隆庆的长子,其母为齐国妃萧氏,与秦晋国妃为姨表姐妹。在辈分上,秦晋国妃可以算得上是耶律宗政的母亲。如果从另一方面论,那么耶律宗政又与秦晋国妃是姨表姐弟关系,因为耶律宗政的父亲耶律隆庆与秦晋国妃之母为亲兄妹关系。这样的婚姻不仅血缘关系相近而且颠倒伦纲,实为封建礼法所不容。不过,从中可以窥视出辽朝契丹族婚姻嫁娶的风俗习惯。耶律宗政小秦晋国妃二岁,这件婚事是由辽圣宗一手包办的,秦晋国妃是“奉诏所归”。耶律宗政被称之为“少有气局,干略过人”,而且汉化程度较深,深明礼义,谙熟封建礼义,曾被封为中山郡王。他从内心里对这件违反封建伦理纲常的婚姻,不愿从命。所以有“先是圣宗皇帝藩戚间,逼王娶妃,王性介特。辞以违卜,不即奉诏,自是不复请婚,以致无子”。这说明他们在名义上结了婚,并未在一起生活。秦晋国妃的第三个丈夫为刘二玄。也是奉诏所成之婚。刘二玄官至上京留守。秦晋国妃与刘二玄结婚可能在兴宗时期,即她三十岁以后,因为在《秦晋国妃墓志铭》中,对刘二玄没有更多的记载。在秦晋国妃死后,也没有与刘二玄合葬在一起。秦晋国妃不但聪颖豁达,多才多艺,她还善于理家。史称“治家严肃,僮仆侧目”。道宗咸雍五年(1069年)秋天,道宗耶律洪基去庆陵秋猎,秦晋国妃告辞回中京。途中经过达褡之地时,忽染病而死。终年六十九岁。道宗听说后,嗟悼久之,下诏在显陵开魏国王耶律宗政的玄堂而合葬。送终之礼,超越寻常。这个墓就是富屯乡龙岗子村在1971年挖防空洞时发现的。注:资料来自《辽代卷》广陵郡王耶律宗教广陵郡王耶律宗教(?——1053年),字希古实。景宗孝成康靖皇帝之孙,孝真皇太叔耶律隆庆之子。开泰八年(公元1019年),始授王子郎君。九年,为检校太付。太平初至重熙初,历任始平军、彰武军、天德军节度使。重熙八年(1039年)后,为中书门下平章事。迁宣徽使,复拜左夷离毕。再任大内惕隐,治宗族事。重熙十七年(1048年),特封广陵郡王。二十一年(公元1052年),移镇显州,为奉先军节度使。二十二年(1053年)六月薨于显州,享年六十二岁。是年八月十二日葬于乾陵之西山。马人望马人望,字俨叔,汉族,辽显州奉先县医巫闾山人。其曾祖父马胤卿于太宗时,全家族由后晋迁徙闾山。祖父、父亲都在辽朝为官。他出生于辽兴宗重熙末年,幼年时父母双亡。他为人聪明,好学不倦,在闾山清幽环境中,熟读经书。长大才学出众,咸雍年间考中进士。初任松山县令时,就能为百姓排忧解难,深得民心。历任:南京三司度支判官、上京副留守、保静军节度使、中京变支使、参知政事、南院宣徽使,后任南院枢密使多年。晚年再三请求辞官,退隐闾山,朝廷不允。死后谥文献。马人望,居官清廉,为民请命被禁而不屈,不畏权势。宦游所至不扰民,治政有方,管财有道,判案无冤,任人唯贤,做了很多利国富民的好事。一生品格端庄,喜怒不形于色,既有大无畏勇于负责精神,又有谦虚谨慎平易近人的作风。被誉为中国历史上六十二位清官之一。耶律良耶律良,是辽代乾州人。生于乾州,读书医巫闾山。清宁间,迁知制诰兼知部署司事。奏请当朝编御制诗文《清宁集》。道宗命将良诗为《庆会集》,并亲为作序。死后被追为辽西郡王,谥字忠诚。邢具瞻邢具瞻,金代,辽西北镇人。1124年,登进士第,官到翰林待制,能诗善词。据《金史》记载,因“小人以朋党限之”,于金熙宗皇统元年六月丁酉被杀,“天下冤之”。后金章宗即位,得到昭雪。曹勇义曹勇义,是金代广宁府人,进士出身。曾任辽代燕京司徒使,于金天会元年降金,以旧官守司空。金以燕还宋,北辙,与左企弓等人返里广宁,途中在平州被张觉所杀。谥字文庄,特增进(追晋)定国公。耶律履耶律履,是金代北镇人。辽东丹王耶律倍七世孙。博学多艺,通易太玄,精究历学,善属文,以通契丹大小文字辟国史院书写。金世宗时,奉诏任小学译唐史,擢国史院编修。良以女真字译汉文,选贵胄入学。累官至尚书右承。卒谥文献。耶律楚材耶律楚材,是元代广宁人。他在历史上被称为一代贤相。楚材三岁丧父,其母杨氏在闾山桃花洞南筑读书堂,教其读书。自幼饱读经文,彦观天文、地理、历史、音乐等多种知识。聪明窅知,有治国安邦之才。他任元太祖、太宗两朝宰相三十年,官至中书令。任职期间,提出一系列的治国良策。元太宗窝阔台亲自在盛大宴会上为楚材敬酒说:“朕之所以推诚任卿者,先帝之命也。非卿,则中原无宁日。朕所以得安枕者,卿之力也。”他死后被追封为太师,上柱国,广宁王,谥文正。张三丰张三丰,名君实,字全一,一字三丰,武当开山始祖,少年时期,闾山朝阳宫出家(今大朝阳三清观),曾于闾山修道三年,后上武当山创立三丰自然一派,以其一生积累弘法授徒,振兴道教,名扬四海。一生著有《张三丰先生全集》、《太极道决》等书。其传人中,邱云清、张云清,为三丰自然派一代名师。在闾山还曾有一个张三丰的练刀石。冯裕冯裕,是明代广宁卫人。字伯顺,号闾山。正德初年中进士。历知晋州,勤政爱民,颇有政声。迁户部司郎,后出守贵州,任按察司副使。先后七年,屡建功绩。解官归隐后与友人结诗社于禅林,所作诗编为《海岱会集》。李成梁李成梁(1526——1618),字汝契,铁岭人,其高祖李英,授世铁岭指挥佥事。成梁英毅骁健,大有将才。因家贫,40岁以生员袭职。初为险山参将,因屡建战功,明隆庆元年(1567年)进副总兵官,协守辽阳。隆庆四年(1570年),为辽东总兵官,驻节广宁(今北镇城内)。明嘉靖后期至隆庆年间,鞑靼插汉儿部多次进犯辽东。十年间,明三员大将相继战死。时值边备废弛之秋,成梁莅任,“大修戎备,甄拔将校,收召四方健儿,给以厚饩,用为先锋“,由是”军声始振“。成梁骁勇善战,率部屡歼入侵之敌,”镇辽二十二年,先后奏大捷者十,威振绝域。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明廷旌表其功,万历八年,建石坊于广宁城内(今犹存)。增秩受禄数次。万历十七年(1589年)至万历十九年(1591年),三次征战后,掩败为功或匿不上报。“贵极而骄,奢侈无度,全辽商民之利尽笼入已,以是灌输权门,结纳朝士,中外要人无不饱其重赇,为之左右“。万历十九年十一月,被解任。成梁去辽十年之间,更易八帅,边备益弛。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八月,奉旨再镇辽东,年已76岁,再镇八年,辽东少事,以阅视叙劳,加封太傅。提议复开广宁马市,边民易市。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成梁错将万历初年时由他献议兴建,已“生聚日繁、至六万四千余家”的宽甸等六堡,以“地孤悬难守”放弃之,“居民恋家室,则以大军驱迫,死者狼藉”。事后反以招抚逃人为功,增秩受赏。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被解任。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卒于北京,终年93岁,葬仰山之北(今北京附近).子如松等五人官至总兵,如梓等四人至参将,为辽东将家。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后金攻破抚顺,不久铁岭亦陷,李氏十余人皆战死。李成梁(1562——1618年),字汝契(器),号银城。其先祖原籍朝鲜,明朝永乐年间渡过鸭绿江到铁岭。而后投入军旅。成梁虽很早就投身军旅,但因家贫,不能袭职,四十岁时尚为诸生。明嘉靖末年,李成梁因战功任辽东险山参将。隆庆四年(1570年)44岁升任镇守辽东总兵官。李成梁镇守辽东22年,东征西讨,师出必捷,威震绝域,先后奏大捷者十。在一往直前的奋勇冲杀中,李成梁由参将进副总兵,总兵,加太子太保,宁远伯,增秩进级,世荫屡加,既贵且富,满门荣光。万历十九年,65岁的李成梁,乘朝廷给事中侯先春来辽东视察时,妄想发动一次捣巢之战以邀功领赏。便派副将李宁率军出镇夷堡袭杀边民200多人。不料在返回时,遇上了真正的敌人,军队反而损失数千人,后被巡按御史胡克检揭发。成梁主动辞职,当年被朝廷解任。直到(1601年)李成梁75岁,边关动乱不稳,受大学士沈一贯推荐再次受职辽东总兵。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九十三岁的李成梁永远离开人世。注:资料来源于《辽东志》、《全辽志》、《明史》。年羹尧年羹尧(1679——1726),广宁人,字亮工,号双峰,出自名门宦家。其父年遐龄任至湖广巡抚;其兄年希尧任至江苏巡府,曾因受年羹尧株连而落职,后又起用为内务府总管。年羹尧勤奋好学,博览群书,广撷博采,而于孙子兵法尤为心诵而神维,终成文武兼备之才。他学至康熙进士,康熙末年任四川巡抚,授总督,办理松潘军务,配合入藏军平定乱事。世宗(爱新觉罗胤禛)即位,代贝子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率大将岳中琪(1686——1754)等到平定青海、罗卜藏丹津。年羹尧非但战绩显赫,而且学识渊博,著作浩如烟海,其中:有《治平胜算全书》十六卷、《年将军兵法》二卷、《视学》一卷、《测算万圭》二卷及《面体比例便览》、《对数广运》、《万数平立方表》、《平立方表》、《算法纂要总纲》、《集验良方》等等。年羹尧能文善武,功垂千古。但因他素为世宗之心腹,并曾参与世宗夺取帝位之筹谋,以致被世宗所猜忌,及至被罗织罪状,于雍正三年(1726年初)狱并责令自杀。自此,一代英豪毁于莫须有。但其英名业绩永存青史。年羹尧后人为躲避灾祸,隐姓埋名,将年姓改为鄢姓,回到老家广宁。有人说在今天的北镇市中安、青堆子和广宁城南都有他的后裔。刘春烺刘春烺,字东阁,号丹崖,生于清道光十二年(公元1832年),卒于1905年。原台安县桑林乡齐家窝堡人,后到广宁定居。清同治癸酉(公元1873年)拔贡,光绪壬午年(1882年)中举。他自幼刻苦读书,博学多才,不仅擅长文学与书法,还通晓天文地理和数学,尤为水利学。当时被誉为辽东三才子之一(李龙石、荣梦梅)。平生科场中,不甚得志。公元1898年,百日维新失败后,刘春烺感到国事日非,无意做官,迁居广宁,栖隐在城西龙岗村,建别墅为木叶山庄。与黑山县举人李龙石结为儿女亲家。两人以诗文自娱,啸傲林泉。公元1905年,应聘赴沈阳绘制沿河图,昼夜劳瘁,疾发而逝。临终时题游仙诗五首,抒发了诗人浪漫幻想。生前留下许多诗著。较著名之作有《落花诗》、《游仙诗》、《题翠云屏》、《北镇祠怀古》、《看云听涛馆诗》等。曾手批王充《论衡》、《管子》等书。为广宁城内西库大殿题“大雄宝殿”匾额。其字画散在民间尤多,文人争相珍藏。

有关传说

在当地,把医巫闾传说为一个龙王。传说,很久以前,境内一片大海。镇海龙王“医巫闾”贪酒好色,常发大水冲毁村庄,还趁机把年青貌美的姑娘抢进龙宫,寻欢取乐。海边村子里,有个叫广宁的小伙子一心想为民除害。一天,在海上打鱼,忽见恶龙从海里蹿出来,他急中生智,把手中的鱼网一甩,勾住恶龙的牙齿。恶龙张开龙爪,抓住广宁,吩咐虾兵蟹将把他毒打一顿,扔到龙宫的水牢里。恶龙的原配王后是东海龙王的女儿,名叫玉静公主,因劝说医巫闾少做坏事,被打入冷宫。她路过水牢,见小伙子满身伤痕,昏迷不醒,令宫女抬到自己房内,敷上灵丹妙药。广宁苏醒后,公主知道了他的想法,告诉他说:斩龙要有斩龙剑和覆海土。这两种宝贝藏在东海的珍宝楼里,取回宝贝,才能除恶龙。二人趁恶龙醉酒之机逃出龙宫,直奔东海。到了东海,公主把宝贝交给广宁,嘱咐说:“覆海土不得多用,撒多了,触犯玉皇大帝,会把你变为石头”。广宁辞别公主,藏在海边石洞里,恶龙喝完酒,又上岸吃人了。广宁冲出石洞,挥剑向恶龙砍去,只听恶龙吼叫一声,一只前爪被砍下来,忍痛逃向龙宫。广宁撒起覆海土,海里立即出现一片土地。广宁高兴了,有了土地,百姓们就能吃饱饭了。他忘记了公主的叮嘱,不停地撒起来,恶龙藏不住了,蹿出水面,广宁挥剑上前,砍下恶龙的尾巴。恶龙再也爬不动了,广宁又猛砍几剑,恶龙断了最后一口气。汪洋大海变成了平坦的土地,死去的恶龙变成一座蜿蜒的大山,广宁也变成山上的一座高峰。人们在平展展的土地上建起城镇、村庄。为纪念斩龙英雄,把建起的城叫广宁城,城西的山叫医巫闾山,山上的最高峰叫望海峰。人们传说,这是广宁在遥望东海,感谢玉静公主对他的帮助。

名冠东北

医巫闾山峰峦奇秀,名胜众多,以其气势不凡的雄峰奇石称誉海内外,名冠东三省。医巫闾山古建筑大多始建于辽、金,重修于清,其中,以坐落在山脚下的山神庙即北镇庙最享盛名。此庙西距北镇县仅2.5公里,建在山坡上,东西宽109米,南北长240米,占地甚广。山门、神马门、钟鼓楼、大殿、御香殿、内香殿、更衣殿、寝殿(后殿)等建筑,皆依坡势排列,上下相形,参差错落,十分壮观。大殿为主体建筑,内供医巫闾山山神。元、明、清帝王登基时,即于此殿举行仪式,以遥祭此山山神,托其庇佑国祚连绵。殿屋顶覆以绿琉璃瓦,殿梁枋饰以彩绘,殿内壁绘以星宿像,显得既富丽堂皇,又庄严肃穆。北镇庙内碑刻甚多,计有元碑11块,明碑9块,清碑25块,上面镌刻着历代帝王的题咏或重修庙宇的记事等。这些碑刻,是研究北镇庙沿革的重要文物,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医巫闾山山形奇特,回环掩抱,竟有六重之多。山上,古木苍苍,鸟鸣啾啾,令人赏心悦目;碑碣、摩崖题刻随处可见,又能令人一发思古之幽情。故每当春日百花盛开时,游者如云,满山遍野,都荡漾在欢声笑语中。医巫闾山麓的北镇是个古镇,保留着李成梁石坊、鼓楼、双塔等古迹,也值得一游。

学术研究

医巫闾山与上古传说中的颛顼大帝以及玛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2013年,唐伟先生在雅昌艺术网撰写《论玛瑙与玉的关系》一文,详细论述了医巫闾山即《尔雅》中记载的“医无闾”,是黄帝之孙颛顼大帝葬身处,而周天子祭祀南方火帝的“赤璋”,即是《尔雅》中提及的“医无闾之珣玗琪”,也就是红玛瑙。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尔雅》之“释地”篇中,曾经记有“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东晋郭璞对“医无闾”、“珣玗琪”注释称“医无闾,山名,在今辽东。珣玗琪,玉属。”章鸿钊《石雅》指出:玛瑙“奉天锦州产者,俗称锦州石。《尔雅·释地》云‘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后汉书·东夷传》云‘扶余挹娄出赤玉’殆皆指此。”章鸿钊认为《尔雅》中的“珣玗琪”、《后汉书》中的“赤玉”都指的是“玛瑙”。栾秉璈在《古玉定名探析》一文中,根据章鸿钊的观点,并经过他的查实,得出结论认为:东晋郭璞所说“辽东”不是近代的辽东,而是战国到三国魏、晋及十六国、南北朝(北齐)时期的“辽东郡”。那时辽东郡辖地主要在今辽西,包括东晋郭璞注解的医无闾山,也就是现今从锦州到阜新的医无闾山。医无闾山,在辽宁省中部,大凌河以东,位于火山岩地区,以产“锦州石”(玛瑙)闻名。由此,“医无闾之珣玗琪”与赤玉、锦州石或玛瑙有关,而同岫岩闪石玉没有关系。栾秉璈强调“珣玗琪”同岫岩闪石玉没有关系,是因为部分学者将古代辽东,当成了现在的辽东地区,所以才会误认为“珣玗琪”是指岫岩玉。《尔雅》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学者考证其成书时间不会早于战国,不会晚于西汉初年。玛瑙以“珣玗琪”的文字,出现在《尔雅》这样早的一部古籍中,而“医无闾”(《淮南子·墬形训》称“医毋闾”)据栾秉璈以及多位专家学者考证,即现在锦州境内的医巫闾山,距阜新市34.8公里,众所周知,阜新是中国主要的玛瑙产地、加工地、玛瑙制品集散地,玛瑙资源储量丰富,占全国储量的50%以上。学者考证称,7600年前的查海遗址中出土了用玛瑙打制的刮削器,辽墓中出土的玛瑙酒杯、玛瑙围棋、项链等,质地上乘,造型优美,工艺精湛,令当今艺人惊叹。到了清代,阜新地区玛瑙业发展已具备一定规模,阜新玛瑙已成为宫廷贡品。现今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七家子乡宝珠营子村就是因乾隆皇帝六十大寿时当地王爷进献"佛光玛瑙朝珠"而受封得名的。据《清实录》中“宫廷琐事”载:阜新玛瑙行业“开挖窑洞十六,窑工千人,南部设有商邑。”相传清代宫廷摆设的雕件及所用的玛瑙饰物大多数取材于阜新,甚至加工于阜新。阜新玛瑙质地优良,不仅色泽丰富,纹理瑰丽,正是像《尔雅》中所称“东方之美者,有医无闾之珣玗琪焉”。“珣玗琪”是什么意思?《说文·玉部》解释称:“医无闾之珣玗琪,《周书》所谓夷玉也。” 段玉裁注:“珣玗琪合三字为玉名……盖医无闾 、珣玗琪皆东夷语。”《书·顾命》则记载玉有“大玉、夷玉”,孔颖达疏引汉郑玄之语解释道:“大玉,华山之球也;夷玉,东方之珣玗琪也。”这里的“东夷”、“东方”,都是相对周而言。由此我们可知,玛瑙古称“夷玉”、“珣玗琪”。医巫闾山是当时出入阜新的必经之地,所以被当成了“珣玗琪”的产地。《山海经》中的《大荒北经》记载:“东北海之外,大荒之中,河水之间,附禺之山,帝颛顼与九嫔葬焉。”《海外北经》说:“务隅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海内东经》也说:“鲋鱼之山,帝颛顼葬于阳,九嫔葬于阴,四蛇卫之。”学者艾荫范根据古语音学判断,认为“附禺”、“务禺”、“鲋鱼”都是“无虑”的音转,推断颛顼大帝所葬之地就是现在的医巫闾山。在汉代称作“无虑”,今北镇市附近,汉代时称“无虑县”,即是由医巫闾山得名。持相同观点的学者还有冯立民、王哲等。《尔雅》之“医无闾”、《淮南子》之“医毋闾”,与“附禺”、“务禺”、“鲋鱼”一样,均系“无虑”转音,又与“珣玗琪”一样“皆东夷语”,这种语言属于阿尔泰语系,是周代时占据阜新地区的东胡人和山戎人的语言。《山海经》中描写颛顼葬地“附禺之山”,有多处提到了美玉,颛顼的“颛”本义为“圆头胖脑”,而“顼”字从“玉”从“页”,“玉”指“玉胜”,即玉制的发饰品,“页”指人头,合起来表示“头戴玉饰品者”。因此唐伟认为“颛顼”这个名字,本身构成一种佐证,而玛瑙便是《尔雅》所说的“珣玗琪”,从另一侧面对艾荫范、冯立民、王哲等学者“颛顼大帝葬于医巫闾山”的学术推论,构成了强有力的支撑。由此可知黄帝之孙颛顼大帝是一位头戴玉饰品的圆脸君主,东夷在其管辖范围内,他所戴的头饰,材质即是阜新玛瑙,即东夷当地语称“珣玗琪”,至此我们有了一条非常清晰而符合逻辑的思路:阜新玛瑙在颛顼时代即被开采出来,成为颛顼古族历代君主头上的玉饰品,到了周代,阜新玛瑙进入周王朝管辖地区,成为备受周天子及贵族们喜爱的“夷玉”,被记录进《周书》,红色的“珣玗琪”即今天阜蒙县老河土乡甄家窝卜村的红玛瑙,被称为“琼”、“赤玉”,成为周天子祭祀天地礼仪活动中,献给南方神明的“赤璋”,被记录进《周礼》,而孔子一生尊崇周代礼仪,所以才会对《周书》和《周礼》中记载过的玉极其推崇,才会以玛瑙的种种特征,来表达出君子美德,才有了他关于玉之“十一德”的重要讲话。除了阜蒙县老河土乡甄家窝卜村的红玛瑙,梅力板村前山的绿玛瑙以及水胆玛瑙都是阜新玛瑙中的珍贵品种(有学者认为“玉液琼浆”是指水胆玛瑙中的天然水),这些被东胡人和山戎人称为“珣玗琪”、周人称为“夷玉”的阜新玛瑙,在汉代时仍然被收录到《淮南子·墬形训》中:“东方之美者有医毋闾之珣玗琪焉。”到明朝时,刘基即大名鼎鼎的刘伯温在其诗作《歌行·二鬼》中还写道:“手摘桂树子,撒入大海中,散与蚌蛤为珠玑,或落巖谷间,化作珣玗琪。”这首诗歌说的是桂树子入海化为珍珠,落入山间则化为“珣玗琪”,而中国民间一直将天然珍珠与玛瑙相提并论,有人分析称古人之所以经常将珍珠与坚硬耐磨很难加工成型的玛瑙作为珍稀之物相提并论,是由于在许多时候大而圆的天然珍珠产量有限,难以得到的缘故。刘基的诗词,进一步明确了“珣玗琪”就是玛瑙的古称。刘基诗词中为何珍珠与玛瑙都是桂树子化生而成,唐伟认为这与月亮及其象征物月桂有关,古人因珍珠、玛瑙都是闪光的宝物,欣赏它们的同时,想到天上的月光,进而想到了月中的桂树,除桂树,蟾蜍也是月亮的一个象征物,有趣的是,在阜新查海遗址中,有一只陶器上画有蟾蜍形象,艾荫范先生认为此蟾蜍的形体,“同商代铜器上‘大’组合文 字(郭沫若读为‘天’)神似”,分析认为就是商奄的“奄”字.表示以蛙为图腾的人群.即共工族及其后人。西汉《淮南子》载:“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淮南子》记载的这段故事,就是中国非常有名的“怒触不周山”神话,其背景是共工与颛顼帝之间的战争。史载,颛顼帝本姓姬,号为高阳氏,“东北方部落之宗神”,许多旧籍上都说他 “以水德王天下”,“死为北方水德之帝”,列为五帝之一,是轩辕黄帝的孙子,昌意之子,其母女枢因感“瑶光”而生。瑶光即琼瑶美玉之光,可知古人记载下的颛顼帝,天生就与玛瑙有着不解情缘。颛顼帝二十岁登帝位,在位七十八年,寿九十八岁,在位期间创制九州,使中国首次有了版图界线;建立统治机构,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针对巫术盛行之风,下令民间禁绝巫教;改革甲历,定下四季和二十四节气,后人推戴他为“历宗”。颛顼做为华夏文明的主要奠基者之一,对东北亚、美洲的古代文明都有重大影响,从他执政的特点来看,是一位把各项制度设列清晰的智慧型领导,正是孔子“十一德”中“缜密以栗,智也”的典型人物。颛顼文明在上古天文、历法上有高度造诣,它对水利、农业也有大贡献,它的一个分支族系在中原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王朝—— 夏,而且上古许多民族都是它的分支。历代史学典籍和学者一直把颛顼文明的起源定位于山西、四川、河南、安徽和浙江。艾荫范先生从文化人类学角度,以考古、神话、民俗、语言、文字诸学科互相参证,提出这一文明起源于辽西,它的考古学背景应是红山文化及前红山文化,并与阜新查海遗址渊源甚深。颛顼治下的北方古族群对华夏文明极有贡献,并且创造了玉文化和龙文化,阜新市查海遗址已发现了长达19.7米的石堆龙,据测定距今7000至8000年。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教授在详细考察查海出土文物后,认为此系“中华第一龙”,阜新是“玉龙故乡,文明发祥”,。艾荫范先生认为阜新查海“玉龙文化”属于颛顼古族的文化遗存,在“颛顼之墟”界域之内。屈原《离骚》中“帝高阳之苗裔”正说明了南方的楚人信奉的上帝颛顼远处北方,这说明楚人原居北方,也是颛顼古族的成员,后来才前往南方的,而《晋书》中所记载的颛顼之墟的“墟”(故地、遗址的意思),其位置就在阜新、朝阳一带。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近年出土发现由大小七枚相叠组成的菱形玛瑙套玦,最大的外径7.4厘米,内径5.3厘米,肉厚0.6厘米,最小的外径4.4厘米,内径2.6厘米,肉厚0.6厘米。玦,是开有缺口的环形玉器,最早发现于距今8000—10000年的新石器早期的查海——兴隆洼文化遗址。早期的玉玦普遍像算珠一样浑圆。到距今约5000—5600年的红文文化时期,玉玦发展成兽形玦,亦称玉龙。笔者认为,菱形玛瑙玦通体扁而薄,有棱角,器形单一。无论发现于何地,器形基本一致,甚至后来的骨玦也与玛瑙玦相似,这说明菱形玛瑙玦产生于当时最庞大的北方古族群,其首领自然是非有着“东北方部落之宗神”身份的颛顼不属。学者冯立民认为,黄帝一系最初是从辽河流域起家的,后因气候恶劣等原因,不断南迁,才迁到了中原与南方地区,这种迁徙并非单方向的,有人南迁,也有人北返,4000多年前,颛顼曾统率大军杀回故土辽宁,并将当地分布散乱的红山人部落予以整合,颛顼还将自己的儿子分布于东北各地,形成了后来的东北夷,中华民族的血缘基因就是在那个时候开始初步形成的。在阜新查海遗址中出土的玛瑙制品中,有一些是玛瑙镞,如此利器必定运用于上古时代的重大战争中,包括颛顼与共工两位大首领之间发生的殊死搏杀。还有一些玛瑙刮削器,是制作木类弓箭的工具。颛顼是黄帝之孙,共工的出身也非等闲,《山海经.海内经》:“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沃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祝融降处于江水,生共工。”说明共工是炎帝神农氏的后代,他是一位水利方面的专家,水战是其强项,而其势力范围迅速扩张,直逼颛顼故乡,双方因而进行了一决生死的海域大战。唐伟推测,颛顼大帝曾经在锦州渤海湾彻底打败了以蟾蜍为图腾、善于水战的共工族人,而他赢得胜利的根本原因,就是利用玛瑙制作箭头。共工船队进逼之际,受海风影响,颛顼用玛瑙削刮器制作的竹木类弓箭,已经无法抵抗敌人大军压境,而玛瑙镞此刻开始大显神威,共工被这种射程远、杀伤力强的武器打得一败涂地,才会“怒触不周山”。所谓“不周山”,历代学者考证很多,一直没有定论。唐伟认为,“不周”也是一个“东夷语”,属于阿尔泰语系,今蒙古语中有词汇发音为“baidag”,这个古老的词汇翻译成汉语有“全部”的意思,满族语言沿用了许多蒙古语汇,并在清代译用为汉语,“baidag”就曾经演变成“博周”一词,语意上仍然承袭有“全部”之意,今译为“犹遍及”,如清代魏源《皇朝经世文编》“叙”中称“先王以之备蒙诵,知民务,集群虑,研几微,究中极;精极蜎蠖不为奥,博周伦物不为末”, 魏源文章中的“博周”,即源于东夷古语音“baidag”,也就是《山海经》中的“不周”。“怒触不周山”是表现了共工被玛瑙镞打坏了进攻的战船后,被迫在渤海湾内紧急寻求岛地登陆,进行修整和躲藏,因为要防止颛顼大帝的追捕,所以开始东游西靠,四下逃亡,附近海域内有数的几座岛屿都有登陆,而颛顼大帝也必然派人全面搜索各岛,所以会有“baidag”意思“全部”的东夷语汇出现,写到《山海经》中就成了“不周”。古籍记载共工还是被俘获并流放,共工最后躲到了哪座岛上被俘的,笔者认为就是现在的笔架山,笔架山虽然被人说成是因形似笔架而得名,但笔者实地看过,一点也不像笔架。“笔架”发音接近“不周”,应该最初也来自“baidag”的音,后来受国内其它“笔架山”影响,才起了现在的名字,而且锦州这座笔架山落潮时,会出现海中“天桥”奇观,共工率领残兵退守于此时,正赶上落潮,颛顼大帝引兵直接就能抵达岛上,可以顺利将其抓获。并且这座笔架山“两长一短”的山峰外形,也如同被撞倒了一段,与某些学者将“不周”解释为“不周全”的观点竟无矛盾,且与神话故事的情节也极度吻合。锦州笔架山,应该就是上古传说中的“不周山”。玛瑙镞让共工大败亏输,保全了自己的家邦和子民,颛顼因此对玛瑙极有感情,所以才会居帝位时头戴玛瑙饰品,以至后人大都不称他“高阳大帝”,而按外表形象亲切地称为“颛顼”——意即“圆头胖脸、头戴玛瑙的英年领袖”。颛顼大帝希望自己可以永久守护着那些为他赢得胜利和荣誉的宝贝玛瑙,绝不允许外族人抢去一星半点。死后他葬入医巫闾山,当时那正是从锦州进入玛瑙产地阜新的咽喉要地,即便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他仍然用灵魂守卫着他深爱的故土和那里瑰丽的宝藏。

旅游贴士

门票:¥60元,参观辽、元、清代蜡像馆,门票为通票。索道(单程20元/人,往返30/人),门票加索道80元/人,专线车前往,车程约2小时。景区开放时间:09:00---17:00

乘车路线

京哈线或沟海线乘坐火车到达沟帮子站,出租车到达医巫闾山(80元,半小时),或者前行500米到达沟帮子汽车站乘坐开往北镇客运站的巴士(5:00-21:00,6元)到站后换景区专线,票价2元(出租车10元),(全程耗时2小时);秦沈客运到达盘锦北站,后转到沟帮子汽车站, 盘锦北站到达沟帮子汽车站大约20分钟(无公交,出租车不打表,50元)。长途汽车从北京、大连、营口、沈阳等地直达北镇客运站。

自驾游线路

沈阳方向:沈阳-京沈高速转至阜营高速(S21)北镇、阜新方向,在北镇互通出站,穿过北镇城区可直达闾山山门;阜新方向:经阜营高速S21(南行)在北镇互通出站,穿过北镇城区可到达闾山风景区;营口方向:经阜营高速营口北(高坎)上高速北行盘锦、阜新方向至北镇互通出站,穿过北镇城区可到达;锦州方向:东行102国道至沟帮子,转205国道北行至北镇,可抵达闾山风景区。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