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峰寺位于高平市城西南的西北山东麓,创建于北魏,古称崇果院、灵岩院,曾经是高平三大寺之一,寺坐西面东,依山势而建。现存有元、明、清建筑,四进院落,中轴线上山门、前殿、中殿、后殿,中殿为元代建筑,三间见方,歇山式屋顶,寺内西阁之上,有座弥勒佛金装塑像,每当皓月东升,正好对准佛爷鼓肚,实为奇观。寺外清潭,月影照人,清澈可观,旧时被称为高平八景之一的“金峰夜月”即指此而言。
- 中文名
- 金峰寺
- 性 质
- 高平市景点
- 地 位
- 高平县三大寺庙之一
- 时 代
- 元
建筑格局
寺庙始建于金代,清康熙年间郡庠生袁变募金重修,乾隆九年、咸丰七年又先后扩建维修,成为东西中三院并列的建筑群。
寺院创建年代不详。现存有元、明、清建筑,四进院落,中轴线上山门、前殿、中殿、后殿,中殿为元代建筑,三间见方,歇山式屋顶,寺内西阁之上,有座弥勒佛金装塑像,每当皓月东升,正好对准佛爷鼓肚,实为奇观。寺外清潭,月影照人,清澈可观,旧时被称为高平八景之一的“金峰夜月”即指此而言。为高平县三大寺庙之一。寺内院落层叠,楼阁相连,古木参天。大雄宝殿金碧辉煌,佛雕塑像栩栩如生。殿前牌匾、碑碣、书撰皆出自名流之手,艺术价值很高。
东院创建最早为主寺。山门、献殿、千佛殿、大堆宝殿由前向后坐落在南北中轴线上。东西各原有配殿6间,现仅存西配殿,东配殿全部折毁。
山门,面阔、进深各3间,硬山顶,斗拱5铺作,单抄单下昂(五踩)补间1朵。内梁题字“大清乾隆十年二月二十八卯时上梁大吉重修南殿一座”。
南殿面阔3间,进深4架椽,硬山顶,施“一斗二升”斗拱。东壁题字“大清咸丰七年七月二十四日开笔大吉丹青张柱茂长元八月十五日助工完旦”。
大雄宝殿面阔3间,8.54米。进深4架椽,7.32米。台基用红砂石砌筑,高1.27米。 柱头斗拱4铺作,单抄,耍头平出,补间斗拱各1朵。明间用45°斜拱。整个斗拱用材硕大,风格古朴,保留了金代形制。梁架结构为4架梁对前后搭牵,无穿插枋。
西院有窑洞3间。上作楼阁,东西配房6间。1966年以来,楼阁折修为教室,配房折修为伙房。中院原有戏台和后殿,均被牙前塔完小折毁。
金峰寺又名水驮寺。明隆庆年间寺院洪水侵袭,能法和尚券金主持在中院内砌120米的长涵洞一条。为纪念这工程改为水驮寺,后复其原名。康熙年间,寺院有殿堂屋宇140间,僧众近百人之多,成为保德最大寺庙。
基本信息
高平金峰寺金峰寺(第三批省保)
时代:元
地址:高平市城西南1公里的西山东麓
这里风景优雅,前临丹河,东望大粮山,隔河相对,登高远眺,整个高平市区尽在眼底。寺内院落重叠,楼阁相联,地址清幽。殿前碑碣、牌匾书撰皆出于当时名流之手。金峰寺曾毁于兵火,元时又进行大规模的重修。寺坐西朝东,依山势而建,四进院落。现存建筑有:山门、雷音殿、七佛殿、后殿、配殿、僧堂、厢房等共计80余间。山门面阔三间,悬山式屋顶,门前有砖雕对联一副:“金峰月似灯,石室云为幕”。雷音殿为元代建筑,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单檐悬山顶。柱头斗栱五铺作,殿内使用减柱法,梁架结构为四椽栿对前后乳栿通檐用四柱。七佛殿为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八椽,副阶周匝,柱头斗栱五铺作。相传寺内有尊弥勒佛像,每当皎月东升,月光正好照在佛爷的鼓肚上,金光四射,满殿生辉,实为奇观,高平八大风景之一的“金峰夜月”便出自于此。寺内存元代重修石碑一通,背阴刻有崇果院历代祖师相传谱系,正面碑文记载:“高平是神农尝五谷之地”。
一九九七年,为开发高平旅游业,市政府确定,以金峰寺为主体,建设西山公园并列为市政府八项建设工程之一。投资几百万元,经过两年的建设,对金峰寺进行了全面维修,并增建了许多景点。目前,金峰寺面貌焕然一新,室内增设了许多塑像,院内整洁秀丽。现住有僧人20余名,来往游人络绎不绝。
历史
金峰寺,又名灵岩院,位于高平市区西南1公里西山东麓。1996年1月12日被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寺内现存元代碑文记载,创建于金大定三年(1163年),后毁于兵火,元元统二年(1334年)重建,明清均有重修。坐西面东,三进院落。东西宽70米、南北长130米,占地面积9100平方米。中轴线上有:山门、雷音殿、七佛殿 、大悲殿,前院左右建廊庑,中院左右配地藏殿、罗汉殿,后院左右建耳殿等。
主体建筑雷音殿,元代创建,明清重修,主体结构为元代建筑。石砌台基高1.63米,殿身面阔五间(21.7米),进深八椽(17米),悬山顶,筒板布瓦屋面,琉璃脊饰。梁架八架椽屋四椽栿对前后乳栿通檐用四柱,柱头斗栱五铺作,为明清重修之物。前椽明次间辟板门,稍间置直棂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