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景,天龙山以其秀丽风光,闻名遐迩,并以名胜、遗迹遍布全山而驰名三晋。《晋祠志》载:天龙山“太原一邑之名胜,除晋祠而外,厥惟天龙”。依据《太原县志》,八景是:崇山环翠、佛阁停云、鼎峰独峙、虬柏蟠空、龙池灵泽、石洞栈道、高欢暑宫、柳子旗石。山势险峻,奇峰兀立,沟壑深邃,山路回转,松柏相拥,葱郁苍翠,有蟠龙松、凤凰松、松抱柏、石上柏、参天松等珍稀古树,风景十分秀丽,气候凉爽宜人。其人文景观,除天龙寺和天龙石窟外,还有漫山阁、龙潭灵泽、高欢避暑亭、石刻题字、观音塔等。
- 中文名
- 天龙八景
- 记 载
- 《晋祠志》
- 性 质
- 名胜、遗迹遍布全山而驰名三晋
- 景 观
- 观音塔
概况
四、观音塔
建于圣寿寺东一片葱郁的林海之中,苍松掩映,一塔独秀。远处奇峰隐约,浮烟点点,近处林木苍劲,林海漫天。观音塔在绿树丛中若隐若现,半藏半露,显出深邃的意境。观音塔高约30米,砖质结构,方形塔基,八角形须弥座,塔身覆钵形,塔刹置圆形铜盘,挂铜质风铃。清风徐来,发出阵阵清脆的铃声。塔前置18级石台阶,拾级而上为塔门。塔内中空,顶部叠涩收束。内设佛台,原塑有十八罗汉朝观音,由于年久像坏,现为新塑的三大士像,即文殊、观音和普贤菩萨。
五、平山老人普同塔
</strong>1731年(清雍正九年)春季建造。方形台基,上施须弥座两层,喇嘛式塔身,上覆八角形密檐三重,造型简洁明快,刚劲有力。塔正面置一小龛,内嵌一石碑。平山老人,法名明修,俗姓赵,扬州府兴化县人,1691年(清康熙三十年)来天龙山圣寿寺任住持。
六、漫山阁
</strong>位于天龙山西峰。始建于明代,是庇护唐代所凿第9窟石佛的大阁,原称重檐阁,毁于兵火。现名漫山阁,为20世纪80年代仿明结构格式重建。阁分两层,下层中间有站佛一尊,高一丈余,左为文殊菩萨,骑坐青狮;右为普贤菩萨,骑坐白象;上层坐佛一尊,高达丈许。佛、菩萨均为石像,就崖所凿,因而此阁又名大佛阁。天龙八景之一“层阁停云”即指此。前人有诗形容此景:“高阁凌虚拥碧云,烟林万壑望中分。乘风直上三千界,长啸犹夷帝阙闻。”每逢雨过天晴,万谷空幽的时候,白云缭绕于阁前,虚无缥缈,慑人心魄。
七、摩崖石刻
天龙山有多处摩崖石刻,附此记述。一处为白龙洞西之石壁上,崖间划石为方形,高约2米,宽15米,中题“览胜留题”四字,字大70厘米,系山西按察使提督学校副使贺邦泰题,于1580年(明万历八年)夏日所镌。另一处为冯玉祥于1920年(民国9年)冬,在山上暂住时所题:“穷苦同胞之得救,其所途为革命,根基在知识,吾生惟此二事。”字为隶书,大如拳,共6行,每行4字,无标点。西面又有冯之随从朱天光留题“猛进”两字,字大4寸,行书,亦于1920年11月题刻。此南向崖下,两层岩石上亦有刻石,上层“十九年十一月,一腔热血在救党国”。下层“天下为公”,字大5寸,系冯玉祥将军的参谋邓长耀题。
评价
天龙山风景名胜区是以石窟为代表的人文景观闻名遐迩、称誉中外的。它是以技巧的成熟、饱满、洗练和表现感情的细致,接近劳动者的生活气息,以浓厚的民族性和地方性为其特色,以“小而精”著称,体现了天龙山雕塑艺术不同于其他石窟艺术的独特风格,因而被誉为“天龙山式样”,是中国古代石窟雕塑艺术的一颗灿烂的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