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古城遗址
首页  > 河北  > 邯郸  > 魏县   »  古城遗址景点介绍

古城遗址

古城遗址
古城遗址是消歧义词条,有扶阳古城遗址和内蒙古城遗址等。其中扶阳古城遗址位于合兴乡旋厂铺村,规模宏大,设施完备,有馆舍、衙署、城池、兵营、练兵场、集市、马场戏台等设施,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加上附近的永盛寺、书院、惜字亭、古墓群等共计22.8万平方米。古城留下的是一座气势壮观的石头城,保存较为完好,遗址内遍布石围墙、石甬道、石官路、石龙门、石阶檐、石院坝、石地基。
中文名
古城遗址
外文名
The ruins of the ancient city
主要代表
扶阳古城遗址
遗址内容
石围墙、石甬道、石官路

利辛旧城

志书记载

旧城,以旧有古城遗址为名。旧城,古城邑。据《安徽省利辛县地名录》载:“宋初,越王钱俶孙钱鏐朝安徽省亳州市利辛县旧城镇觐见宋太祖,归国途中,闻朝内有变,不敢回国,太祖即以此地封其为百里王,都此,不久即殁。”后人称之为旧城。据《利辛县志》载:旧城古城邑,明《寿州志》:“旧城,蒙城县西北七十里”。民国《蒙城县志》:汉置梁国蒙县。”位于今利辛县东北18公里,芡河东岸。城址东西1.25公里,南北1.5公里。城址地表可采集到灰陶四分式卷云瓦当、绳纹简瓦、几何形空心砖,侧表模印菱形,方格纹砖等汉代遗物。城址外曾发现规模较大的汉砖石墓、墓葬石门,雕刻有朱雀图案及铺首街环。

民间传说

众所周知,坐落在利辛县东北十八公里的旧城原是一座古城池。《利辛县志》载,“……旧城镇在利辛县东北,芡河东岸。”王集位于旧城东三里,濒临芡河,它与旧城有着怎样的渊源呢?在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据传,宋初越王孙钱俶朝觐宋太祖。归国途中,听说朝内有变,不敢回国,就权且在当地一个小村庄暂住下来。他经常轻车简从,深入民间,与当地百姓同吃同住,体验民间疾苦,因而深受当地百姓爱戴。因世道多变,众百姓为保护越王的安全,就在小村庄的周围挖壕修寨。由于村子北面有两条沟,叫灰沟和白羊沟(当地有灰狗撵白羊,十万八千长之说),人们就修了东西南三个寨门。寨内建有关公庙,鹤家庵等,众人皆慕越王的为人忠厚,远远近近都来拜见,村子一时热闹非凡,渐渐成一集市,人们称之为王集。后来,宋太祖加封越王孙钱俶为百里王。随后,越王在村西南三里修建城池。城非常壮观,规模庞大,有御花园,有大殿,有七十二口井,落星桥,老龙滩等等——这就是后来的旧城。城修好后,越王便搬到旧城去了。但王集依旧人来车往,非常热闹,集市至今经久不衰。王集上现留有不少古迹,让不少好古之人流连忘返。比如犀牛望月桥、108拱、九龙口、传砖寺、三山加一井、三步两桥、杨家庙古碑等。还有不少传说,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当地仍流传“竖旗杆”之风俗,据说谁家为祈求子嗣,在鹤家庵捏一个泥娃娃,然后用红布裹着抱回家中,不久便会生子,很是灵验。

山东济南

位于济南市槐荫区段店镇古城村东。面积约2万平方米,文化堆积厚约2米,主要为商周时期遗存。保存较好。遗址地望与历代文献记载之祝阿故城相符,是济南市商周时期的重要遗址之一。

浙江安吉

浙江省安吉县古城遗址位于安吉县安城镇的西北。定胜渠流经城北,龙山雄踞城南,白石山坐浙江省安吉县古城遗址于城西,城东是开阔的平原。据史载:古城,秦代称鄣城,汉代称故鄣城,秦汉之间彰郡治所设于此城。唐武德七年(624)并入长城(今长兴县),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划归安吉。后因其系古代城垣,便称古城,沿续至今。元代赵孟頫有诗云:“山深草木自幽清,终日闻莺不见莺。好作束书归隐计,蹇驴来往听泉声”。城墙土筑,基本呈方形。东西长600米,南北宽558米,面积约0.33平方公里。残存城墙高5.9米,宽2.3米。城内陶器残片堆积丰富,陶片纹饰多样,有方格纹、筛纹、米字纹、回纹等,以汉代陶片为主,也有战国时代的印纹硬陶片。还有绳纹简瓦、板瓦、印纹陶罐片,本地农民曾在城内田中出土过金豆子(楚国金币—蚁鼻,又名鬼脸钱)。城南龙山坡上,土墩密集,是汉时墓地。现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山东宁阳

山东省宁阳县位于宁阳县泗店镇古城村东南和畲庄西一带。遗址东西约320米,南北450米。中间有宁阳沟穿过。沟两岸暴露出丰富的红陶、夹沙黄褐陶片、红烧土堆和人骨、鹿骨、猪骨及石铲、石斧、石锤、石网坠多件。1977年秋,在沟西岸1.5米深处发现大汶口文化早、中期单人竖穴土坑墓葬两座,均为头东山东省宁阳县古城遗址脚西仰身直肢葬。清理出夹沙黄褐陶鼎、灰陶圆腹鼎各1件,灰陶镯7支。头骨旁发现用猪燎牙劈成的束发器1对和用松绿石磨成的耳坠1只,还有骨管、骨匕、石纺轮、石铲、红陶觚形器、红陶白彩器、玉石镯等。1978年出土属北辛文化晚期内夹杂贝壳末的黄褐陶鼎足,是境内发现时代最早的原始人类聚居点,其上叠压汉宁阳故城址。古城遗址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德江扶阳

简介

2007年2月,德江县发现古城遗址。该遗址位于合兴乡旋厂铺村,距县城47公里,东与思南交界,南与凤冈毗邻。遗址规模宏大,设施完备,有馆舍,衙署,城池,兵营,练兵场,哨亭,集市,马场,马道子,监狱,刑场,园林德江县扶阳古城遗址,戏台,占地面积6万多平方米,加上永盛寺、书院、惜字亭、古墓群等共计22.8万平方米。从遗址的总体布局来看,衙署和驿站为遗址核心,顺缓面坡地而建,横向排列6道巷院。每道巷院面阔20米,纵向延伸3-5重庭院,由一道石门进出。巷院之间,纵向砌两道高大坚固的石墙相阻隔,同时形成五尺宽的巷道。整体建筑有明暗排水系统、内外城、城门、院门、巷道、庭院,外城墙设有东西南北四门卡子,南北方各设一座护城池,驿站和衙署外围,设置集市、戏台、岗哨亭、兵营、监狱、练武场、园林等,不仅设施完备、布局合理,同时还体现了很强的防御意识和消防意识。

遗址

古城留下的是一座气势壮观的石头城,保存较为完好。遗址内遍布石围墙、石甬道、石官路、石龙门、石阶檐、石院坝、石地基,令观者惊叹不己。一座长三间或长五间房屋的石阶檐,通常只用三五块石料铺成。这些石料通常长4米,宽1米以上,厚20公分,每块石料重3吨以上。其中最大一块石料长600公分,宽110公分,厚25公分,重量达4.5吨。古城留下了匠人们精湛的工艺。一块块料石加工精致,四棱方正,四角垂直,安装严丝合缝,线条平直,虽经千年风雨,火灾兵灾,山崩地震,一壁壁石墙仍然坚稳壁立,一道道石阶檐仍然平整笔直,一座座石龙门依旧岿然不动,一方方石院坝依旧平坦如砥。镇守城池的高大石狮工艺古朴,气度不凡;庭院内草木鸟兽石雕图案精美生动,寓意吉祥;整齐平直的石地基上一条条匀称的錾路组成一组组整齐的几何图案,其石工工艺、形制与德江县煎茶镇宋代古墓群极为相似。古城石墙遗址的做工用料也非常考究。一壁壁石墙全为双层料石构造,墙体中间不用泥土全用河沙填充;不仅石墙如此,石院坝下方亦全用河沙铺垫。河沙是理想的填充和铺垫的材料,它渗水,少损耗,受力均匀,可保持墙体及石院坝的清洁和增加其稳定性。泥土填充不仅污墙体和庭院,而且年久还会造成墙体的中空和庭院石块的位移。古城遗址上现有居民300多人,多为朱姓,现住房屋多为清代晚期及民国时期建造,先前祖居房屋在清代咸同年间全被号军烧毁。现有居民房屋占据遗留宅基地不到三分之一,古城空置的宅基地及废弃的集市、戏台、兵营、监狱、练兵场、护城池、马道全用着庄稼地。庄稼地里,石龙门、石阶檐、石级梯、石排水沟、石马槽布列其间,破碎的陶片瓷片,锈蚀残损的古钱,苔痕斑驳的瓦砾,随处可见。

史籍记载

据史料记载:扶阳县建于隋朝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初属庸州、后属思州,唐宋属费州,废于宋代。《通典》卷第一百八十三页载:“扶阳在扶水之北。”《元和郡县图志》载:“扶阳县,中下。东南至州(费州)八十五里。武德置,属思州,贞观四年属费州。”《旧唐书》载:“扶阳。隋仁寿四年庸州刺史奏置,以扶阳水为名。”《新唐书》载:“费州涪川郡,下。贞观四年析思州之涪川、扶阳,开南蛮置。土贡:蜡。户四百二十九,口二千六百九。县四:涪川,(中下。武德四年析务川置。贞观四年以黔州之相永、万资隶费州,十一年省。)扶阳,(中下。)多田,(中下。武德四年置,隶思州,贞观元年隶务州,八年来属。)城乐。(中下。武德四年招慰生獠置,隶思州,贞观元年隶务州,八年来属。)”嘉靖《思南府志》载:“废扶阳县。《元志》云,在府西北八十里。隋于扶水之北置县,属庸州。唐属费州,宋废。”《中国古代地名大辞典》载:“扶阳县,隋置,唐初因之,后废。故治在今贵州思南县西北八十五里”。此外,《旧五代史》、《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武经总要》、《读史方舆纪要》、《贵州通志》、《贵州古代史》等史籍均有扶阳县的记载。

相关考证

《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扶阳县城距离东南方的“州”城八十五里,扶阳县在历史上隶属于思州只有短暂几年时间,自贞观四年(公元630年)至宋废一直隶属于费州。李吉甫所指“州”应为费州无疑。费州城址在今德江县潮砥镇官宅村(见德江县志)。“东南至州八十五里”,即扶阳县城在费州城的西北方八十五里。按费州城西北方官路八十五唐里(1唐里等于180丈,1丈合今制307厘米)测算,该城址在今煎茶镇到合兴乡一带。嘉靖《思南府志》说扶阳县城位于思南府城的的西北方,相距八十里。按思南府城西北方官路八十明里(明代1里为180丈,1丈合今制326厘米)测算,该城址在今合兴乡一带。查看《中国古代地图集》,扶阳县城的图标位置,处于今煎茶镇至合兴乡一带。以上史料指出了扶阳城址所在的大体范围,那么,城址的具体地点在哪里呢?《旧唐书》说扶阳县城“以扶阳水为名”,《通典》和嘉靖《思南府志》明确指出扶阳县城在“扶水北”、“扶水之北”。只要在煎茶镇至合兴乡一带先找到名“扶阳水”或“扶水”的河流,再从“扶水”的北面去找寻遗址就会找到。遍察煎茶镇至合兴乡地境,只有合兴乡朝阳村有一河流旧称“扶水河”,亦名“浮水河”,在河流北面一个名叫中寨的村寨,正好有一座古城遗址。据当地老人传说,古城遗址旧称“扶王城”,或称“浮王城”“福王城”。这些称谓也与“扶阳”谐音暗合。由此看来,合兴乡朝阳村中寨的古城遗址当是扶阳城址。

内蒙古城

兴安盟境内已发现的辽金时代古城遗址近50处,其中科尔沁右翼前旗分布较多。这些古城遗址形内蒙古兴安盟古城遗址状有长方形、正方形和环圆形,一般都有马面和角楼,城墙夯土修筑,少数较大的古城多为东西或南北两座。比较典型的古城遗址有以下几座吐列毛都1、2号城址位于科尔沁右翼中旗政府所在地巴彦呼舒镇西北100公里的吐列毛都镇内,坐落在霍林河谷北侧。城后有山,城西北是金界壕。山东有一小溪从北边的哈日木流来,经过古城东侧汇入霍林河。古城分东西两座,相距160米。编号为1号、2号城址,1号城址在西,2号城址在东。1号城址,近似长方形,东南西北墙长度分别为703、504、682、493米,周长2382米。东墙和南墙的中部各开一门,门前皆有半圆形瓮城。瓮城直径均为19.2米。城门都朝东南开,残存城墙高3—4米,底宽3.5米,用土夯筑,夯层厚约10厘米。古城四角有角楼。城墙上面筑有马面31个,直径最大的12米,最小为8米,间距在4.3—8.3米。城内现已辟为耕地。南部有一处建筑只存台基,残存的台基高0.5米,底宽3.8米。台基周围发现大量残存瓦片,西北角发现水井一眼。在城西南角清理过一座房址,发现大量布纹瓦、铁环、铁钉,出土“元丰通宝”一枚。1号城里发现大量的铁锄、铁铧犁、马蹬、石臼、石杵、定瓦片、釉陶缸片、大卷沿夹砂灰陶片、铁刀、铁锏、铁矛等生产生活用具和兵器,另外还出土了“开元通宝”、“熙宁通宝”、“崇宁通宝”等大量铜钱。2号城址,在1号城址东侧,长方形。城东西墙各长320米,南北墙各长385米,周长1410米。2号城四隅皆为直角,十分规整。残存城墙高0.8米,底宽4.5米。北墙偏东开一门,门宽为8米。门前亦有瓮城,为长方形,东西长50米,南北宽24米。城外有护城河。2号城发现少量陶片。研究结果表明,2号城当年使用的陶器与1号城的相同,只是使用时间短些。经考证,1、2号古城建于金代,元代废弃,所处地址属金泰州。1、2号古城是乌古敌烈统军司的治所。双城子城址位于突泉县突泉镇西北约60公里的宝石镇境内。从古城城址向北走5公里左右,便到达了蛟流河的上游内蒙古突泉县突泉镇古城遗址。由古城城址向西走500米,眼前便是蛟流河。河岸上散布着辽金时代的陶瓷片、石臼等。双城系指有南北两座城。南城小,为外城。北城大,为内城。两城中间有一道墙,把内城与外城隔开。墙上只有一道门与内外城相通。外城和内城皆为正方形,外城边长252米,内城边长336米。城墙高4米,建有角楼四座。两城外有护城墙,每隔约80米有一个镝楼。城内曾出土铁刀、铁蒺藜、青瓷碟、白瓷碗等兵器和生活用具。据考证,双城子为辽代的春州城。公主陵古城遗址前公主陵1、2号城址位于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前公主陵村。北面靠山,东面有洮儿河,西有111国道,南面为开阔地。共有两座城址,一座位于村北,编号为1号城址;一座位于村东,编号为2号城址。两城相距150米。1号城址,近似长方形,夯土板筑。城址南北东西长度分别为666米、650米、255米、258米。城墙基宽10米左右。残墙高1—3米,夯层厚约0.1米。城门在南墙偏东部,宽23米。城门前有瓮城,城墙四角有角乌兰浩特市乌兰哈达镇前公主陵村楼。城墙四周有马面15个,其中北墙6个、南墙5个、东墙2个、西墙2个。角楼、马面均高于残墙,呈半圆形突出于城墙。马面之间相距15-90米不等。城内东北隅有一内城,为夯土板筑,南北长180米,东西长208米。内外城共用一面北墙。内城东墙距外城东墙68米。墙宽约3米,为夯土板筑。内城南墙偏东侧有一城门,门宽15米。门外两侧各有一个建筑基址,呈方形、长方形两种。城内建筑基址分布规整。在城内发现许多残存的布纹灰瓦、陶片,还有少量的灰色兽面瓦当。2号城,呈正方形,四周残存的城墙边长675米。墙基宽15米,残墙高1-2米。城墙四角有角楼。四周城墙有马面,间距50-70米。角楼与马面均高于城墙,呈半圆形突出于城墙。城墙为夯土板筑,夯层厚0.1米。城内西北角有一处窑址,呈圆形,周围残存有布纹板瓦、碎砖、窑具等。城北面中部有一处建筑基址。在1、2号城址内采集到的有陶片、板瓦瓦当、粗瓷片、白瓷片等。陶瓷片为泥质灰陶,轮制,素面,鼓腹,有卷沿器口。灰色兽面瓦当主题纹饰为怪兽,四周辅以乳钉纹。板瓦为灰色布纹,粗瓷片为缸胎酱釉色,白瓷片微黄无开片。根据1、2号城址的特点与采集的标本特点推断,1号城为辽金时代古城,2号城为辽代古城。

其它遗址

鸡鹿塞遗址鸡鹿塞遗址位于瞪口县沙金套海苏木巴音乌拉嘎查以北哈日格乃山口西的台地上。此城全用片麻岩牙和卵石砌成,筑于距沟底高约19米的山坡平台上。城呈正方形,边长约68米。墙上端残存厚度约3.7米,下端厚约5.3--5.5米,残墙高一般约7米,最高8米,西北缺口处只有两米高,平均高度为7.2米。古城只在南墙开一城门,城门外有类似瓮形的长方形小围墙,留有入口。靠南墙东部内侧和西北角砌有磴道。城内出土文物有:汉代绳纹砖瓦、灰陶片、箭簇和一件青铜弩机。 在古城周围十公里范围内有汉代烽燧遗址十几处,作为防线和报警之用。鸡鹿塞和烽燧共同组成了汉王朝西北边陲的军事要冲。窳浑古城遗址窳浑古城,蒙语为保尔浩特,汉语也称土城子,位于蹬口县沙金套海苏木西南约三公里处,建于汉武帝元朔二年(前127年)。该城呈不规则的长方形,东西最长250米,南北最长200米,北与西北被沙漠覆盖,垣宽9~13米,南垣中部有一缺口宽约20米,约为城门。该城东墙北墙,残高1~2.5米。城中部略偏东处有一面积为10000平方米的台,探得文化层有1~3米深。文化层下层为汉代文物,较厚,出土大量灰陶器和汉代建筑材料;中层为唐代文物,出土文物有白瓷器物残片数种;上层为明、清文化层,较厚,有大量钧窑瓷残片,如青花瓷残片。在断垣残壁的表面也可拣到铁链、三梭铜合金箭镞等。台地东100米处,曾出土两件唐代金碗,其一为莲花状口径;另一件呈圆形口径,刻有缠枝牡丹和忍冬花纹,工艺精巧,花纹逼真,虽在地下埋藏一千多年,出土时仍然金光闪闪。临河市八一乡古城遗址内蒙古临河市八一乡古城遗址临河市八一乡东3公里处公路北侧,有一座汉代古城遗址。此城南北长约450米,东西宽210米,平面呈“目”字形。城内东北部和中部有两处台地,为古城的建筑区,出土大量砖瓦和陶器残片。城正北2公里处有汉代砖石墓葬群。三顶帐房古城遗址三顶帐房古城遗址位于乌拉特前旗黑柳子三顶帐房村乌拉特前旗黑柳子三顶帐房村南0.5公里处,古城东西长1120米,南北宽近1000米,西墙和南墙西段部分残高3~4米,其他部分残高1~2米,呈土垄状。城东北角有较大型夯土台地,似为角楼遗址和角楼附近建筑物遗址。城中部偏南也有一处较大的建筑台基。城内其他地区遍布建筑材料,特别是曾出土有典型的汉代瓦当和“长乐未央”铭文砖,此为其断代的依据之一。城中出土的器物有陶制罐、瓮、瓶、盆、鼎以及两汉五铢和新莽大泉等货币。除了两汉的器物外,还出土有环状石器和典型的战国大铁鼎,这证明汉代之前,此处已成为要地。古城遗址的西部和东北部有大量的古墓葬。临戎古城遗址临戎古城遗址位于瞪口县补隆淖乡河拐子村西。建于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该城呈长方形,城垣由黄土夯实筑成。南北垣长约450米,东垣长637.5米,西垣长620米,古城的西北部及东北部还残留着0.5~2米高的土垣。城内出土文物有:绳纹砖、瓦、罐、壶、瓮、盆等灰陶片,上面都带有绳纹、波浪、方格、斜方格等纹饰,此为汉代陶器的明显特征。城中央偏西北方,有一座铁制作坊遗址,距遗址近千米的地段上布满铁器残片。还有极少灰陶片和红陶片,类似辽至西夏遗物。古城垣外的东南部,也有制铁作坊遗址,出土文物有箭头、戟、刀等残存物。从地形看,临戎择河而筑,在黄河拐弯的地方。三封古城遗址三封古城亦称陶生井古城,位于瞪口县哈腾套海苏木约5公里处,建于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古城筑有内城和外城。内城土垣长约118米。外城在北部及西南部有残存的土垣。内城西南角有一坍塌的土丘。内城内外,砖、瓦、陶片俯拾可得,箭挺、箭簇数量不少,均为东汉遗物。内城东南角和外城相近处0.5米深的土中,发现有文化层。遗址范围内有武帝和王莽时期的五株、大泉钱币等文物。沃野镇古城遗址沃野镇古城遗址位于乌拉特前旗苏独仑乡东南5公里处,建于北魏。古城东西长1040米,南北长680米,乌拉特前旗苏独仑乡古城遗址南墙东部还有东西约340米,南北约200米的外墙。城墙残高0.5~1.3米。城东北角有一高大夯土堆,可能是角楼遗址。城内到处有砖瓦和碎陶片,曾出土有瘦莲花纹瓦当,均属北魏遗物。西受降城遗址西受降城遗址位于乌拉特中旗乌加河乡西南15公里的圄圈补隆村东。建于唐代。此城东西宽280米,南北长420米。城墙大部分坍塌,只留北墙示口东南城角楼。出土文物有“开元通宝”和“乾元重宝”等铜钱数枚。受降城是唐代设置的军事城堡。除上述古城遗址外,还有乌拉特中旗的城圄圈古城、石兰计山口南西夏古城、乌拉特前旗增隆昌古城(汉、北魏)、城二壕古城(汉唐)、张连喜古城、城台子古城(北魏)、西山咀晚唐遗址、麻个奈古城(北魏)、五原县西土城古城(汉、唐)、蔡家地古城(汉)、向阳乡西夏遗址、五份桥古桥(汉)、临河县的黄羊木头古城(汉)等。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