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县石刻博物馆位于邯郸市大名县,占地15亩,AA级景点。现有石刻200多件,有中国最大的古碑“五礼记碑”,开中国碑刻行书先河的马文操神道碑,朱熹写经碑,程子视箴碑,明嘉靖陈皇后家族谕祭碑等。
- 中文名称
- 大名县石刻博物馆
- 类 别
- 综合博物馆
- 地 点
- 邯郸市大名县县城东7华里孔庄村北三顺公路北沿
- 竣工时间
- 1984年
- 馆藏精品
- 五礼记碑
- 开馆时间
- 2002年
- 票 价
- 免费
发展历史
大名县石刻博物馆为隶属于县文保所的一个集石刻保护、旅游、观光的一个开放场所,与县文保所为一套人马,原定名为“大名县碑廊”,1984年始定址在县招待所院内东南角,占地面积5493平方米,1985年以来,陆续运进碑刻11件。后考虑“王礼记碑”搬迁困难和馆址较小,迁址于县城东7华里孔庄村北现址,占地面积约9800平方米,石刻馆1986年5月奠基,1987年元月将全国最大古碑“五礼记碑”残块由大街乡双台村迁入1987年8月,将原址11件碑刻迁入。
1988年11月至1989年5月将“五礼记碑”修复树立。1989年改名为“大名县石刻博物馆”。1996年9月在全县征集碑刻40余件,建主北廊二十五间。
1997年至2004年陆续征集碑刻90余件。2002年“石刻博物馆”列入“县城建十大工程”之一,投资二百余万元,进行了围墙翻修、大门修建、办公室、展室及库房共十间、东廊三十间、西廊二十九间及角亭、人工湖的工程建设。至此,石刻馆现藏古代碑刻140余件,现代书法碑刻60余件,2002年正式对外开放。
建筑布局
展览以邯郸石刻文化遗存为主题,以实物、图片、图表、拓片、文字、影像等为载体,以历史发展脉络为线索,系统反映了邯郸地区自北朝至宋代石刻艺术。展览共分4部分:北朝造像、隋唐造像、五代及宋造像、北朝刻经拓片。展厅面积600平方米,展出精品文物70余件,石窟造像图片86幅。其中以邺城的汉白玉造像、常乐寺的红砂石造像最为精美。
邯郸石刻艺术源远流长,早在8000年前,磁山先民就创造了石磨盘、石磨棒等原始石刻艺术形态。邯郸境内至今还保留着弥足珍贵的汉代“群臣上醻”和“赵国易阳南界”刻石。北朝时期邺城一度成为中国北方的佛教中心,留下了南北响堂石窟和众多的单体石造像,创造了佛教造像艺术的“北齐样式”,对隋唐以后造像艺术影响深远。
采用古今结合之建筑特点,大门为现代的四基垛黑石面格局,展厅、库房及办公用房为砖、木、水泥混合结构仿古建筑,顶为灰瓦卷棚顶,门窗为花棱、玻璃。碑廊及凉亭均为水泥仿木结构长廊,顶为双坡琉璃瓦。
藏品特点
集碑刻、墓志、石雕、石构件保护、殿览为一体的石质雕刻,充分展现大名发展历史,见证大名盛衰,用文字记录下来的一个载体,充分体现古代的军事、文化、民风民俗,为补证史料提供了详实的资料,同时也为文字及书法研究提供了证物。
现有陈列
北廊主要陈列自唐至民国各时期碑刻二十五件,东廊北端为碑刻11件,墓志38方,西廊为大名籍现代书法家书写大名典故、史料及说明碑60余件。馆内中心树立“五礼记碑”,地面散放碑刻、石雕等20余件,因资金条件限制,展厅内存放小件墓志没有布展。
影响地位
石刻博物馆以古代碑刻为依托,古代石质构件、工艺品为辅助,不断征集新出土文物,充实新内容,为带动旅游做好龙头,该馆所处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以其独特的碑刻优势,使人直观的了解历史,通读大名各个历史时期重大事件。碑刻多种多样,类型丰富,使各阶层人士都能欣赏,各行业记载均在此找到出处和答案。石刻博物馆的开放将给文物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一个新模式。
周边环境
位于冀、鲁、豫三省交界,西距215省道1.5公里,东沿三顺公路至106国道6公里,四周为平原地带,北邻为农机学校及棉纺厂,东邻为五里屯公路养护站。
重要碑石
中国最大的古碑“五礼记碑”
朱熹写经碑
参观信息
县城东7华里孔庄村北三顺公路北沿。
大名县石刻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