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仁杰祠堂碑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孔庄村北,魏州人民为怀念狄公恩德,于神功二年(698年)为其建造了生祠,以报恩德。所谓生祠,就是人尚在世而建的祠堂。后来祠堂因乱而废。一说毁于战乱;一说狄仁杰回长安后,其子为所欲为,引起民愤,祠堂及碑被群众怒而焚之。原立碑额题为“大周狄梁公祠堂之碑”。
元和七年(公元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为悼念狄公盛德,在原址重修祠堂时重立之石碑,碑名也改为“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因有教子不严之过,故新碑斜置,并非正南正北。碑全高4.46米,宽1.46米,厚0.46米。1982 年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中文名
- 狄仁杰祠堂碑
- 外文名
- 无
- 地 区
- 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
- 类 别
- 祠堂碑
祠碑特征
唐宪宗元和六年(811年)十一月,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在原址为狄公重建祠堂及碑。现祠堂已不存在,仅残留此碑于原址。该碑青石质地,由首、身、座三部分组成,碑体(除座)高4.46、宽1.46、厚0.46米。碑首为六龙戏珠圆首,碑额阳篆“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3行3字排列。碑体阳面楷书碑文,由冯宿撰文,胡澄书丹。碑文记述了狄公任魏州刺使时的政绩和重修此碑的经过。
现碑身淤地之半,上部稍风化,有轻微裂痕,碑座淤埋地下完好。此碑为研究武则天时唐史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现为河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历史
魏州人民为怀念狄公恩德,于神功二年(698年)为其建造了生祠,以报恩德。所谓生祠,就是人尚在世而建的祠堂。后来祠堂因乱而废。一说毁于战乱;一说狄仁杰回长安后,其子为所欲为,引起民愤,祠堂及碑被群众怒而焚之。原立碑额题为“大周狄梁公祠堂之碑”。
元和七年(公元812年)魏博节度使田弘正为悼念狄公盛德,在原址重修祠堂时重立之石碑,碑名也改为“大唐狄梁公祠堂之碑”。因有教子不严之过,故新碑斜置,并非正南正北。碑全高4.46米,宽1.46米,厚0.46米。1982 年省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狄仁杰
(630-700年)生于唐贞观四年(630年),卒于武则天久视元年(700年),唐代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字怀英。武则天时期宰相,杰出的封建政治家。应试明经科(唐代科举制度中科目之一),从而步入仕途。从政后,经历了唐高宗与武则天两个时代。初任并州都督府法曹,转大理丞,改任侍御史,历任宁州、豫州刺史、地官侍郎等职。狄仁杰为官,如老子所言"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了拯救无辜,敢于拂逆君主之意,始终保持体恤百姓、不畏权势的本色,始终是居庙堂之上,以民为忧,后人称之为"唐室砥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