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洋海墓群
首页  > 新疆  > 吐鲁番  > 鄯善   »  洋海墓群景点介绍

洋海墓群

洋海墓群
洋海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买里村北约1.5公里,火焰山南坡的戈壁地带上。墓地主要分布在相对独立的三块略高出周围地面的台地上,台地呈现长条形,南北走向,南高北低,微有缓坡。总面积5.4万平方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
洋海墓群
地    点
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
总面积
5.4万平方米
类    型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墓群概述

洋海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夏买里村北约1.5公里,火焰山南坡的戈壁地带上。墓地主要分布在相对独立的三块略高出周围地面的台地上,台地呈现长条形,南北走向,南高北低,微有缓坡。总面积5.4万平方米。三块台地相对隔离,上面均布满墓葬,分布特征、墓型均有较大差别,故分为Ⅰ、Ⅱ、Ⅲ号墓地。 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分布情况

洋海古墓葬根据分布,可分为东西两片墓地。墓葬形制有长方形竖穴墓、土坏墓室或二层台、墓斜坡土洞墓。东片墓群为竖穴墓及竖穴偏室墓,属青铜时代后期至早期铁器时代。出土文物丰富,主要有石器、陶器、木器、毛织等生活用品及狩猎工具,晚期墓葬中有壁画、文书等物品,是吐鲁番史前最具有代表性的古墓地之一。西片墓群规模大,以晋唐时代墓葬为主。面积达10平方公里。以斜坡墓为主,反映不同的文化特征。出土的文书反映当时的民族、宗教、政治、文化及民间交易、生活习俗等,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研究价值。

学术价值

洋海古墓葬是吐鲁番地区古墓群之一,其出土的大量文物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征,有较高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

发掘经历

1981年 冬,新疆火焰山南部的一位村民在远离村庄的戈壁滩上挖凿坎儿井时,刨开了一个惊人的发现,原本是挖掘地下暗渠的铁锹却不经意的打开了一座年代久远的古墓。时至今日,这里已经成为新疆目前发现的最大、最密集的古墓群之一。负责洋海墓地挖掘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吕恩国研究员说,“根据墓葬的密度我们估计了一下,被盗和已抢救性挖掘的墓葬在1100座左右,没有挖掘的还有千座以上。”考古人员在2003年抢救性挖掘中发现,早期墓葬距今3000年上下,晚的也距今2000年以上,其使用时间跨度竟达千年。

墓地形成

洋海墓地的北边是火焰山的一条自然沟谷--吐峪沟。沟内一条自天山而下的融雪水河,四季不竭,早在3000年前已将洋海墓地冲刷成三块台地。古洋海人把死去亲人埋在这个寸草不生的台地上,自己则生活在有水有草的地方。当时的西域已是个干旱地区,绿地很少,所以在远古时候人们就有死人不跟活人争地的意识,而最理想、同时又不占用狭小绿洲土地的墓葬地就是现在的洋海墓地。各方专家在解读了洋海的丰富遗存信息后,还原了一幅古洋海人的迁徙定居图:大约在3500年前,从目前新疆的西北边或者是从北部阿拉泰地区迁徙来一支游牧民族,到达吐鲁番盆地后,适宜的生存环境使这支人定居下来。这个地方的夏天非常炎热,于是他们就把牛羊赶到北边天山里放牧;冬天山里很冷,到雪大草枯的时候,他们就把牛羊又赶下山,生活在温暖的盆地里。久而久之,一部分人开始随着农业的传入定居农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人类学专家韩康信说,历史上,新疆人种有几个欧洲类型,既有跟我们比较近的地中海类型,也有北欧类型的欧罗巴人种,从而形成史前新疆这种丰富多彩的体质人类学的情况。从洋海出土的大量头骨分析,他们深目高鼻,高加索人种所占比例更多一些,但也可能跟楼兰地区的人种上存在某些联系。这也说明洋海是史前时期的东西方文化交汇点。

出土文物

洋海大麻

洋海大麻

在新疆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的萨满教巫师干尸陪葬品中发现的绿色植物是迄今为止世界上保存最为古老且最完好的大麻标本,科研人员近期从这些约2500年前的大麻中提取出了大麻酚。专家进一步确定,作为随葬品,得到如此良好保存的大麻暗示着墓主生前与大麻有着密切的关系。吐鲁番学研究院在站博士后蒋洪恩说:“2003年出土的时候,大麻叶片竟然还是绿色的,仿佛刚采摘的一样。这些大麻的叶片、果实及小枝条,连同内部结构都完整保存了下来,在中国甚至世界已知考古发现中都没有比这保存得更完好的。”研究人员此后将该植物样本寄往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分析取证。近期,昆明植物研究所研究人员从这2500年前的“绿色植物”中提取出大麻酚。这一消息得到了蒋洪恩博士的证实。“这得益于吐鲁番地区特别干燥的气候”,蒋洪恩说。此前我国曾在甘肃马家窑文化遗址(198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1973年)等地也出土过大麻果实遗存,可惜均全部炭化。2003年3月,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开始对吐鲁番洋海墓地进行发掘,在编号为一号墓地90号墓的墓室中,考古人员发现一个精致的皮编草篓,内有大麻的植物种子及小枝条等。墓室中还有一个大木臼中亦装有部分同样类型的植物,木臼底和内腹底已被磨得很薄,其一侧已经严重破损。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局长李肖博士说:“我们根据干尸奇特的服饰判断这个墓室中的主人可能是当时的萨满教巫师。”他推测说,“这些大麻很可能是在这个木盆中先被研磨成粉,然后被墓主服用以获得癫狂状态。大麻的致幻作用和药用价值成为墓主人保存这些大麻的目的。”萨满教是一种原始宗教,大多数学者认为,“萨满”一词源自通古斯语Jdamman,意指兴奋的人、激动的人或壮烈的人。萨满教相信万物有灵,萨满教巫师即跳神之人的专称。他可以将人的祈求、愿望转达给神,也可以将神的意志传达给人。在佛教东传(公元1世纪前后)以前,萨满教在包括吐鲁番地区在内的新疆天山南北盛行。大麻是与罂粟、古柯并列的三大毒源植物之一。洋海服饰 头戴羊羔皮帽,额头上围彩色毛绦带,上有缝缀成组排列的海贝;外穿毛皮大氅,里面是彩色毛布斗篷;下穿斜纹粗毛布裤,贴身穿裹红边的纱状平纹毛布衣;脚穿短靿皮靴,皮靴面上成排的铜扣装饰,靴口上部缠彩色毛绦带,上有捆绑成组的铜铃形、铜管形饰;左腕戴牛皮质的红色套袖,套袖上缝一排铜扣。

洋海服饰

这是洋海墓葬中一具萨满干尸出土时的服饰,负责衣物揭取的新疆博物馆贾应逸研究员说:“毛织物主要以缂毛织物为主,在新疆已知出土织物中洋海最为丰富。洋海织物的染色主要以黄、红、棕色为主。”“没有一个表现美的细节被忽略。想想看,如此装扮一个现代的模特,将是何等的惊艳脱俗。”吕恩国说。研究人员还发现两具干尸的手背有繁复的文身图案,从手背一直延伸至指甲。另一具干尸还证明当时的女人已经开始使用假发(颜色各异的毛线)进一步修饰自己。两千多年前的洋海女人出门和现代女性一样随身携带着坤包,她们在腰上挂着一个皮革的小化妆袋,袋内装木梳、三角形木片和黑、红、白色矿物染料块。在洋海260号墓地,一具成年女性干尸,身着皮毛大衣和短腰皮靴,内穿毛衣。这件毛衣平纹细线,轻而保暖,并被染成红色。吐鲁番地区文物局局长李肖博士说,这可以与现代的羊绒衫相媲美。考古人员推测的2500年前的洋海人“标准像”是这样的:男子披发,头戴护耳毡帽;上身穿白色毛纱内衣,或穿圆领毛织衫,内衣袖口和领部有的加缝红色毛涤带;外套为左衽大翻领绵羊毛皮短大衣,或穿开襟绵羊皮大氅,上衣无扣,用皮带系紧;下身穿斜纹本色粗毛布长裤,或穿斜纹粗厚毛织裤,大宽裆;脚上多穿毛皮内翻、高至大腿的长筒靴。时髦的女郎们则头戴高尖顶毡帽,有的高尖部分达五六十厘米;梳辫,粗辫子中夹有各色毛线装饰;上身穿白色毛纱内衣,有的上身内穿圆领红边毛纱长衫;下穿粗毛布拖地筒裙,筒裙毛布一般为彩色;足穿野羊皮翻毛短筒皮鞋;外套一件羊皮大衣,皮大衣袖口窄小至酒杯口大小,完全演化成一种装饰。“时空错乱的感觉令人恍惚,打开一个墓葬,一袭华衣就跃然而出,仿佛在时装表演台上轻摇慢曳,而模特却已化作2500年的干尸。”吕恩国说。洋海箜篌 箜篌可能被萨满教巫师用做超度亡灵的法器。

洋海箜篌

吕恩国说:“箜篌之音可传向天际。在2500年前的新疆吐鲁番,巫师在超度亡灵时,弹拨箜篌通知上天又有一个灵魂升天了。”“这3件箜篌出土时候我们很激动,因为这是新疆第二次在墓葬中出土这种古乐器,它们保存得特别完好。但是,复原后的箜篌根本弹不出令人期待的音韵。”吕恩国说。2003年4月,考古人员来到吐鲁番洋海古墓群一座较大二层台墓葬前,揭开覆盖在墓室上面的芦苇和木棍条后,展现在人们眼前的墓室主人已仅剩一个头骨,而其余骨骼全无。一具完整的箜篌摆放在尸床右侧,为整块胡杨木刻挖成。出土时基本完整,由音箱、颈、弦杆、弦组成。音箱和琴颈连为一体,通长61厘米。音箱上口的平面为长圆形,底部正中有三角形发音孔。口部蒙羊皮,蒙皮正中竖向穿一根加工好的柽柳棍,5个小枝等距穿在竖棍下。用羊肠衣做的琴弦仅存一根,但弦轴上有5道系弦的磨痕。在敦煌千佛洞和新疆大量石窟壁画中多次出现的箜篌图形在洋海古墓现身令考古人员兴奋不已,同样在音乐界也引起轰动。原中央乐团演奏家刘宏军说,“洋海箜篌特别珍贵,是研究古代竖琴构造和音律等十分难得的资料,填补了史前新疆乐器史的空白。”技术人员以洋海箜篌为样本对其进行了复制,但结果令人失望。依样复原的箜篌只能重复简单的音节。这种现象令考古学者开始对箜篌的最初用途提出新的见解--这种简单但深沉的音节是否另有他用?这基于两个判断:目前该墓室通过碳14测定的年代为距今2500年;根据干尸服饰及随葬品特征可以认定箜篌出土的三座墓的主人均为萨满巫师。在所发掘的500多座墓室中,仅仅出土了3件箜篌,这证明箜篌的使用者身份特殊。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