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岗直波八角古碉群位于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藏语意为“峡谷口上的官寨”,建于清乾隆年间,共有三碉,为石木结构,整体由下向上渐内收呈台锥形。其中一座高43米高的八角碉楼,半个多世纪来,已经倾斜2.3米,经历3次大地震而屹立不倒,被称为中国版的“比萨斜塔”。
- 中文名称
- 松岗碉群
- 地理位置
- 四川 阿坝
- 气候类型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地 位
- 中国版的“比萨斜塔
地理位置
松岗直波八角古碉群景区位于马尔康县城17公里的松岗乡直波村,藏语意为“峡谷口上的官寨”,建于清乾隆年间,为松岗土司建,虽为碉群,实有三碉,碉为石木结构,八角,整体由下向上渐内收呈台锥形。其中一座高29米,一座高41米,另一碉已残。为省政府第三批公布之文物保护单位,嘉绒地区有“千碉之乡”的美誉,而作为全国文物保护的碉楼却仅此一处。
四川马尔康县,风景秀美,著名电视剧《尘埃落定》曾在这里拍摄取景。马尔康县直波村,有一座修建于清朝乾隆年间的43米高的八角碉楼,半个多世纪来,已经倾斜2.3米,经历3次大地震而屹立不倒,被称为中国版的“比萨斜塔”。2001年7月,直波碉楼被国务院认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经历
建于清代中叶直波村的两座为八角碉,相距50米,石块合泥砌成,内有木制楼梯,内呈圆形,外面呈八角形。南碉内径8米,每角两测边长2.05米,墙厚0.95米,调高29米,共7层。北碉内径8.5米,每角两测边长2.15米,调高24.7米,共6层。第二层开一门,据传内有地道与河流相连。
松岗介绍
站立松岗桥头,仰视二碉,一雄踞村北山脊上,一耸峙村中,相距50米。碉为石木结构,八角整体由下向上渐内收尾台锥形,其中一座高31米,如直刺蓝天的无尘墨剑,另一座高28米,如从空而落,玉笋刺空,各有一势。另两碉已残败不堪了。两碉对峙,可敌万军,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据传双碉内有暗道相通,碉底有井可储粮食数月不腐。 对面上坡上的官寨遗址是显赫一时的松岗土司官寨遗址。当时修建的富丽堂皇,所耗人力和才力在当时四土地区来说是“四土之最”,有“布达拉宫第二”之称。可惜,如此美丽、宏伟的建筑其命运同阿房宫一般毁于一场无情的大火。如今所见残缺不全双碉和遗址也算后人来凭吊夕日的一种见证。
建造规模建于清代中叶直波村的两座为八角碉,相距50米,石块合泥砌成,内有木制楼梯,内呈圆形,外面呈八角形。南碉内径8米,每角两测边长2.05米,墙厚0.95米,调高29米,共7层。北碉内径8.5米,每角两测边长2.15米,调高24.7米,共6层。第二层开一门,据传内有地道与河流相连。
景点介绍站立松岗桥头,仰视二碉,一雄踞村北山脊上,一耸峙村中,相距50米。碉为石木结构,八角整体由下向上渐内收尾台锥形,其中一座高31米,如直刺蓝天的无尘墨剑,另一座高28米,如从空而落,玉笋刺空,各有一势。另两碉已残败不堪了。两碉对峙,可敌万军,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据传双碉内有暗道相通,碉底有井可储粮食数月不腐。 对面上坡上的官寨遗址是显赫一时的松岗土司官寨遗址。当时修建的富丽堂皇,所耗人力和才力在当时四土地区来说是“四土之最”,有“布达拉宫第二”之称。可惜,如此美丽、宏伟的建筑其命运同阿房宫一般毁于一场无情的大火。如今所见残缺不全双碉和遗址也算后人来凭吊夕日的一种见证。
分类
按建筑材料分
直波碉楼种类繁多,若从建筑材料来分,可以分为四种:石楼、夯土楼、青砖楼、混凝土楼。
按使用功能分
按使用功能,直波碉楼可以分为众楼、居楼、更楼三种类型。
作用
中西合璧的碉楼大量兴建是这一时期直波村落最突出的变化,林立的碉楼从此成为直波乡村壮观的文化景观。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以前便成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发展的兴盛时期。
直波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直波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根据上部造型可以将开平碉楼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式样。这些不同的建筑造型反映着楼主人的经济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程度,是直波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造型
碉楼外呈八角形,由下往上成锥体形状,由石块和黄泥砌筑而成,整体高43米。碉楼内部分13层,每层以小圆木铺垫,人以木梯上下,底层全封闭,二层处设门出入,三、四层以上设藏式斗窗,供采光、瞭望。周边住满了直波村的村民。
直波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
直波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根据上部造型,可以将开平碉楼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式样。这些不同的建筑造型反映着楼主人的经济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程度,是直波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方。
历史作用
避盗防涝碉楼的历史作用主要是“以避盗匪”。直波地势低洼,河网密布,常有洪涝之忧。明末崇祯十七年(公元1644年)社会动荡,盗匪常常袭扰百姓,为保护村民的安全,在直波村兴建了一座碉楼。这座楼非常坚固,有防洪和防盗两项功能,一有洪水暴发或贼寇扰乱,井头里村和毗邻的的村民就到瑞云楼躲避。1884年潭江大涝,附近各地多屋被淹,直波村民因及时登上碉楼而全部活下来。
抗日据点碉楼直波碉楼,在抗日战争后期,为阻止日寇,起过一定作用。其中,以坐落在直波村的南楼最为出名。楼高7层19米,占地面积29平方米,钢筋混凝土结构,每层设有长方形枪眼,第六层为了望台,设有机枪和探照灯。抗战时期司徒氏四乡自卫队队部就设在这里。
共产党地下活动场所直波内不少碉楼在各个革命阶段,党开展的革命活动中起过积极的作用。各种革命活动的研究、布置,都在碉楼里进行。因此,这个碉楼成为当时抗日救亡运动的指挥中心,在开平抗日救亡运动中,发挥了作用。
旅游信息
松岗直波古碉群位于距县城17公里的松岗镇,始建于清朝初年,共由四个风格各异,沿河两岸对峙的古碉组成,是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距离马尔康县城15公里的松岗镇,有个松岗碉群,共有4座碉楼,分别位于梭磨河两岸。其中,两个碉楼位于直波村,被称为直波碉楼。
碉为石木结构,八角碉整体由下向上渐内收尾呈锥形。其中一座高31米,如直刺蓝天的无尘墨剑;另一座高28米,如从空而落、玉笋刺空,各有一势。两碉对峙,可敌万军,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双碉内有暗道相通,碉底有井且储存粮食可保数月不腐。
官寨遗址对面山坡上的官寨遗址始建于南宋保?二年(公元1254年),完善于康熙年间,是显赫一时的松岗土司官寨遗址,其建筑外观酷似布达拉宫,故又称“布达拉宫第二”,所耗人力物力为当时“四土”之最。可惜毁于一场大火。
莫斯都岩画在直波碉群附近还有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莫斯都岩画(属新石器时代人类远古文明遗址)。
景区气候阿坝州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北部为准南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南部山区气候有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和北温带气候之分,具有山区立体气候的特点。年平均气温17.1℃—18.5℃,年平均降雨量748.4—1184.2毫米,日照1200—1400小时,无霜期300—358天。土地肥沃,物产富庶。具有春荣夏艳秋实冬秀的江南特色。
其他清乾隆年间所立的德政碑,以及亚洲最大的人工养獐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