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阅江楼
首页  > 广东  > 肇庆  > 端州区   »  阅江楼景点介绍

阅江楼

阅江楼
阅江楼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狮子山巅,屹立在扬子江畔,饮霞吞雾,是中国十大文化名楼之一,也是江南四大名楼之一,也是南京阅江楼景区的主要景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新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有“江南第一楼”之称。阅江楼喻阅江揽胜之意,楼高五十二米多,外四层暗三层,共七层,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古典的皇家气派,为典型的明代皇家建筑风格。总建筑面积五千余平方米。阅江楼是明洪武七年(1374年)春建造,明太祖朱元璋下诏在国都南京城西北狮子山开始建一楼阁,亲自撰写《阅江楼记》,又命朝廷众文臣职事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其中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入选《古文观止》。阅江楼在建楼工程所用地基平砥完工后,明太祖朱元璋突然决定停建,直至上世纪末决议复建“阅江楼”的动议,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1997年,南京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建造阅江楼,直到2001年9月阅江楼正式竣工建成。从此结束了六百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
中文名称
阅江楼
外文名称
Yuejiang Tower
地理位置
南京市鼓楼区下关狮子山巅
气候类型
亚热带季风气候
占地面积
5000多平方米
开放时间
7:30——17:30(17:00停止售票)
景点级别
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门票价格
40元(官网订票35元)
著名景点
阅江楼、玩咸亭、古炮台、孙中山阅江处、五军地道、地藏寺等
建议游玩时长
1-2小时
适宜游玩季节
四季皆宜
楼    层
7层

历史沿革

历史背景

建阅江楼的初衷,始于600多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朱元璋在其称帝前,在狮子山上以红、黄旗为号,指挥数万伏兵,击败了劲敌陈友谅40万人马的强势进攻,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1374年(洪武七年)春,朱元璋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留传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和《又阅江楼记》等三篇文章。朱元璋还动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狮子山顶修建了建楼用的“平砥”,也就是地基。

停建原因

朱元璋在写了楼记、打了地基后又突然决定停建阅江楼,并在他的《又阅江楼记》中说明了停建的理由:一是上天托梦给他,告诫他不要急于建阅江楼;二是在他经过深思熟虑后,觉得应该抓迫切需做的大事,建阅江楼这事应该缓一缓。其实还有一个原因是集中财力人力修建南京和中都凤阳的城墙,后来连中都凤阳的城墙也因耗费巨大而停建了。

完成建设

2001年建成此楼, 值得一提的是,由于许多的古代资料缺失和现代建筑规范、工艺的差别,新建的阅江楼没有使用传统的木结构,而是和国内之前的大多复建名楼的古建筑一样,采用现代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来代替,以保证建筑的稳固与日常维护,但让这座名楼缺失了一丝古韵。

建筑结构

阅江楼整体成“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两翼均可观赏长江风光。主楼在两翼的犄角处,外四内三,共计七层,总高度为51米,总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钟楼三层大厅正中,装饰着中国最大的景德镇巨幅瓷画郑和下西洋。画高十二点八米,宽八米,画面由十二个部分组成,色彩斑斓,气势磅礴,全景式地描述了一四零五至一四三三年间郑和下西洋这段辉煌历史,其中有建造宝船、科学航海、征服海洋、和平外交、睦邻友好、传播文明、平等经贸、文化交流等盛况,以及西洋各国的风土人情。巨幅瓷画上还反映了永乐皇帝建造“静海寺”、“天妃宫”,立“天妃宫牌”,为郑和航海祈求平安的情景。厅内有一条复制的郑和宝船和一个锈迹斑斑的巨大铁锚,这两件实物,生动具体地证明了南京是郑和下西洋主要造船地,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基地。在阅江楼的二楼,展示了郑和下西洋期间及以后的十六位皇帝像,排在前几位的就是郑和所经历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同时还展示了明朝的灿烂文化,有明朝版图、名家书画、科学技术,详尽地介绍了郑和下西洋期间中国先进的科学文化。阅江楼内部布局,围绕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两代帝王的政治主张展开。底层,最值得看的是一椅、一壁、一匾。摆放在金字靠壁前的是一把“红木龙椅”,虽是仿制品,但选上等优质红木制成,重量超过千斤。龙椅靠背上雕有九条龙,刻工精细、形象生动。东侧的一匾,“治隆唐宋”,为康熙所书。二层有一船、一画,明朝永乐帝朱棣,取消海禁,扩大贸易、文化交流,当时南京下关地区是座造船厂,船厂打造了许多船,最长的船,长一百三十八米,宽五十六米,航行时有九桅十二帆,载重量七千吨,在六百年前可算世界之最。这幅巨型瓷画,画面反映了一四〇五年到一四三三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这段历史。画面由十二个部分组成,详细描写了航海家郑和按照永乐皇帝的旨意建造宝船,到西洋各国宣传中华文明的盛况。画面还反映了永乐皇帝敕建“静海寺”、“天妃宫”并亲赐“天妃宫碑”,撞响静海寺钟声,以祭奠这位保护航海平安的海神天妃娘娘。阅江楼的顶层可观蟠龙藻井。屋顶盘踞的金龙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龙身上用的是二十四K黄金,用江宁金箔制作工艺制作。这座楼内外共用去十一公斤二十四K纯金,所以显得特别金碧辉煌。

装饰布局

阅江楼内部布局,围绕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两代帝王的政治主张展开。底层最突出的陈设是一椅、一壁、一匾。摆放在金字靠壁前的是一把“朱元璋龙椅”,虽是仿制品,但选上等优质红木制成,重量超过千斤。龙椅靠背上雕有九条龙,刻工精细、形象生动。东侧的一匾,“治隆唐宋”,为康熙所书。二层在阅江楼的二楼,展示了郑和下西洋期间及以后的十六位皇帝像,排在前几位的就是郑和所经历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同时还展示了明朝的灿烂文化,有明朝版图、名家书画、科学技术,详尽地介绍了郑和下西洋期间中国先进的科学文化。三层有一船、一画。明朝永乐帝朱棣,取消海禁,扩大贸易、文化交流,当时南京下关地区是一座造船厂,船厂打造了许多船,最长的船,长138米,宽56米,航行时有九桅十二帆,载重量七千吨,在六百年前可算世界之最。巨型瓷画,画面反映了1405年到1433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这段历史。画高12.8米,宽8米,画面由十二个部分组成,详细描写了航海家郑和按照永乐皇帝的旨意建造宝船,到西洋各国宣传中华文明的盛况。画面还反映了永乐皇帝敕建静海寺、天妃宫并亲赐“天妃宫碑”,撞响静海寺钟声,以祭奠这位保护航海平安的海神天妃娘娘。顶层阅江楼的顶层可观蟠龙藻井。屋顶盘踞的金龙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龙身上用的是二十四K黄金,用江宁金箔制作工艺制作。这座楼内外共用去十一公斤二十四K纯金,所以显得特别金碧辉煌。

全国之最

阅江楼风景区创下五个全国之最
  • 石狮子———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一对雄狮,高4.8米,重约30吨,用苏州金山石整块雕刻而成,风格为明太祖时期,并按照盱眙县明祖陵的守门狮子刻制。两只雄狮,气势雄浑,具有皇家气概。
  • 汉白玉碑刻———朱元璋撰写的《阅江楼记》,由当代书法家抄写,碑的背面刻的是宋濂所写的《阅江楼记》,被选入《古文观止》。汉白玉从北京房山开采出来,高律3.1米,宽4.8米,重15吨,是全国最大的汉白玉碑刻。
  • 阅江楼鼎———是全国最大的仿西周后母戊鼎,重达四吨,鼎上刻篆字:“狮梦觉兮鬣张,子孙骄以炎黄,山为挺其脊梁,阅万古之长江,江赴海而浩汤,楼排云而慨慷,鼎永铸兹堂堂。”这七句话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念,就是“狮 子 山 阅 江 楼鼎”
  • 郑和下西洋瓷画———这是中国最大的瓷画,高12.8米,宽8米。壁画背后是唐伯虎和祝枝山的作品。
  • 青铜浮雕——是全国最大的青铜浮雕,高2米,宽8米,由雕塑大师吴为山作。

阅江楼记

朱元璋版《阅江楼记》朕闻三皇五帝下及唐宋,皆华夏之君,建都中土。《诗》云:“邦畿千里”,然甸服五百里外,要荒不治,何小小哉。古诗云:“圣人居中国而治四夷”,又何大哉。询于儒者,考乎其书,非要荒之不治,实分茅胙土,诸侯以主之,天王以纲维之。然秦汉以下不同于古者何?盖诸侯之国以拒周,始有却列土分茅之胙,擅称三十六郡,可见后人变古人之制如是也。若以此观之,岂独如是而已乎?且如帝尧之居平阳,人杰地灵,尧大哉圣人,考终之后,舜都蒲坂,禹迁安邑。自禹之后,凡新兴之君,各因事而制宜,察形势以居之,故有伊洛陕右之京,虽所在之不同,亦不出乎中原,乃时君生长之乡,事成于彼,就而都焉,故所以美称中原者为此也。孰不知四方之形势,有齐中原者,有过中原者,何乃不京而不都?盖天地生人而未至,亦气运循环而未周故耳。近自有元失驭,华夷弗宁,英雄者兴亡叠叠,终未一定,民命伤而日少,田园荒废而日多。观其时势,孰不寒心?朕居扰攘之间,遂入行伍,为人调用者三年。俄而匹马单戈,日行百里,有兵三千,效顺于我。于是乎帅而南征,来栖江左,抚民安业,秣马厉兵,以观时变,又有年矣。凡首乱及正统者,咸无所成,朕方乃经营于金陵,登高临下,俯仰盘桓,议择为都。民心既定,发兵四征。不五年间,偃兵息民,中原一统,夷狄半宁。是命外守四夷,内固城隍,新垒具兴,低昂依山而傍水,环绕半百里,军民居焉。非古之金陵,亦非六朝之建业,然居是方,而名安得而异乎?不过洪造之鼎新耳,实不异也。然宫城去大城西北将二十里,抵江干曰龙湾。有山蜿蜒如龙,连 络如接翅飞鸿,号曰卢龙,趋江而饮水,末伏于平沙。一峰突兀,凌烟霞而侵汉表,远观近视实体狻猊之状,故赐名曰狮子山。既名之后,城因山之北半,壮矣哉。若天霁登峰,使神驰四极,无所不览,金陵故迹,一目盈怀,无有掩者。俄而复顾其东,玄湖钟阜,倒影澄苍,岩谷云生而霭水,市烟薄雾而蓊郁,人声上彻乎九天。登斯之山,东南有此之景。俯视其下,则华夷舸舰泊者樯林,上下者如织梭之迷江。远浦沙汀,乐蓑翁之独钓。平望淮山,千岩万壑,群嵝如万骑驰奔青天之外。极目之际,虽一叶帆舟,不能有蔽。江郊草木,四时之景,无不缤纷,以其地势中和之故也。备观其景,岂不有御也欤?朕思京师军民辐辏,城无暇地,朕之所行,精兵铁骑,动止万千,巡城视险,隘道妨民,必得有所屯聚,方为公私利便。今以斯山言之,空其首而荒其地,诚可惜哉。况斯山也,有警则登之,察奸料敌,无所不至。昔伪汉友谅者来寇,朕以黄旌居山之左,赤帜居山之右,谓吾伏兵曰:赤帜摇而敌攻,黄旌动而伏起。当是时,吾精兵三万人于石灰山之阳,至期而举旌帜,军如我约,一鼓而前驱,斩溺二万,俘获七千。观此之山,岂泛然哉!乃于洪武七年甲寅春,命工因山为台,构楼以覆山首,名曰阅江楼。此楼之兴,岂欲玩燕赵之窈窕,吴越之美人,飞舞盘旋,酣歌夜饮?实在便筹谋以安民,壮京师以镇遐迩,故造斯楼。今楼成矣,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帘风飞而霞卷,彤扉开而彩盈。正值天宇澄霁,忽闻雷声隐隐,亟倚雕栏而俯视,则有飞鸟雨云翅幕于下。斯楼之高,岂不壮哉!噫,朕生淮右,立业江左,何固执于父母之邦。以古人都中原,会万国,当云道里适均,以今观之,非也。大概偏北而不居中,每劳民而不息,亦由人生于彼,气之使然也。朕本寒微,当天地循环之初气,创基于此。且西南有疆七千余里,东北亦然,西北五千之上,南亦如之,北际沙漠,与南相符,岂不道里之均?万邦之贡,皆下水而趋朝,公私不乏,利益大矣。故述文记之。朱元璋《阅江楼记》序(洪武七年二月)朕闻昔圣君之作,必询于贤而后兴。噫,圣人之心幽哉。朕尝存之于心,虽万千之学,独不能仿。今年欲役囚者建阅江楼于狮子山,自谋将兴,朝无入谏者。抵期而上天垂象,责朕以不急。即日惶惧,乃罢其工。试令诸职事妄为《阅江楼记》,以试其人。及至以记来献,节奏虽有不同,大意比比皆然,终无超者。朕特假为臣言而自尊,不觉述而满章,故序云。洪武七年二月二十一日,皇帝坐东黄阁,询臣某日:京城西北龙湾狮子山,扼险而拒势,朕欲作楼以壮之,雄伏遐迩,名曰阅江楼。虽楼未造,尔先为之记。臣某谨拜手稽首而曰:臣闻古人之君天下,作官室以居之,深高城隍以防之,此王公设险之当为,非有益而兴。土皆三尺,茅茨不剪,诚可信也。今皇上神谋妙算,人固弗及,乃有狮子山扼险拒势之诏,将欲命工。臣请较之而后举。且金陵之形势,岂不为华夷之魁?何以见之?昔孙吴居此而有南土,虽奸操,忠亮,卒不能擅取者,一由长江之天堑,次由权德以沾民。当是时,宇内三分,劲敌岂小小哉?犹不能侵江左,岂假阅江楼之拒势乎?今也皇上声教远被遐荒,守在四夷,道布天下,民情效顺,险已固矣,又何假阅江楼之高扼险而拒势者欤?夫宫室之广,台榭之兴,不急之务,土木之工,圣君之所不为。皇上拔乱返正,新造之国,为民父母,协和万邦,使愚夫愚妇无有谤者,实臣之愿也。臣虽违命,文不记楼,安得不拜手稽首,以歌陛下纳忠款而敛兴造,息元元于市乡。乃为歌曰:天运循环,百物祯颁。真人立命,四海咸安。臣歌圣德,齿豁鬓斑。亿万斯年,君寿南山。宋濂版 《阅江楼记》金陵为帝王之州。自六朝迄于南唐,类皆偏据一方,无以应山川之王气。逮我皇帝定鼎于兹,始足以当之。由是,声教所暨,罔间朔南,存神穆清,与天同体。虽一豫一游,亦可为天下后世法。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蜒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锡嘉名为“阅江”云。登览之顷,万象森列,千载之秘,一旦轩露。岂非天造地设,以俟大一统之君,而开千万世之伟观者欤?当风日清美,法驾幸临,升其崇椒,凭阑遥瞩,必悠然而动遐想。见江汉之朝宗,诸侯之述职,城池之高深,关阨之严固,必曰:“此朕沐风栉雨、战胜攻取之所致也。”中夏之广,益思有以保之。见波涛之浩荡,风帆之下上,番舶接迹而来庭,蛮琛联肩而入贡,必曰:“此朕德绥威服,覃及外内之所及也。”四陲之远,益思所以柔之。见两岸之间、四郊之上,耕人有炙肤皲足之烦,农女有将桑行馌之勤,必曰:“此朕拔诸水火、而登于衽席者也。”万方之民,益思有以安之。触类而推,不一而足。臣知斯楼之建,皇上所以发舒精神,因物兴感,无不寓其致治之思,奚此阅夫长江而已哉! 彼临春、结绮,非弗华矣;齐云、落星,非不高矣。不过乐管弦之淫响、藏燕赵之艳姬。一旋踵间,而感慨系之。臣不知其为何说也。虽然,长江发源岷山,委蛇七千余里而始入海,白涌碧翻,六朝之时,往往倚之为天堑。今则南北一家,视为安流,无所事乎战争矣。然则,果谁之力欤?逢掖之士,有登斯楼而阅斯江者,当思帝德如天,荡荡难名,与神禹疏凿之功,同一罔极。忠君报上之心,其有不油然而兴者耶?
  臣不敏,奉旨撰记。欲上推宵旰图治之切者,勒诸贞珉。他若留连光景之辞,皆略而不陈,惧亵也游客版 《阅江楼序》(王宇斌)金陵紫气,吞万里长江;卢龙脊脉,镇遐迩灵壤。瑞楼经六百度春秋,以记建成。揽五千年文明,浮袤万象。上有华光涵酝,鸾凤翔鸣。且夫流霞委照,龙虎依傍。敬以察之,聚势于葱茏之中,昂威于烟渚之旁。凌侵于天汉之表,镇覆于狻猊之上。檐牙挂月,丹阁拨霄。蟠龙藻井,巨狮迷想。碧水接空,映其瑰伟宏奇;芳林极浦,衬出巍峨雄壮。实为天工之巨造、山河之盛概也!其有皇家气韵,镌洪武之篇章;玺宝构形,动霓皇之俊赏。领五岳而收四溟,挈星枢而控海港。心波里,渡古今形形色色;落霞中,映多少苍苍茫茫。雨霁涵情,泛虹彩以绚秋;雁疆弗界,寄渔歌而流响。觅金谷之旧路,蝶送芳萦;睇采珠之巨泽,鱼游荷荡。时而暑怯繁荫,祥洽翠冈,岚护丹崖,花翻细浪,多为和谐之吉兆也。来有清风相送,登有玉女引赏。难得新友知音,娱超饮秋滕王。吴天宽,楚梦远。金戈销,苍烟散。江上石头,听惯沛厉惊波;天边光影,融入浮沫飞霰。想阿房齐云,非不广矣,尽焚于兵灾;历代豪奢,非无金也,多失于修短。岁月如梭,非无痕也,剩几许风流?秦淮涨腻,非无梦也,散六朝歌宴。忆仲谋英姿,小乔靓丽,素琴东风,苍龙野战。赤帜撼敌,黄旌动魄。素气云浮,浚流激湍。淼淼波推,似掩渡江之呼;漠漠烟沉,壮存投江之叹!地道城堞,记寇仇之血债;天妃庙宇,踞静海之崖岸。清眸处,广乐均存,再闻华夏之强音;楸枰犹在,静入豪杰之旷览。临雄关以凭吊,沧桑醒志;似史鉴之重开,古今贡眼。吾炎黄秉雪梅之精神、劲松之骨干,在此皆可一阅也……嗟夫,近钟山而中山慰,塑郑和而祥和见。国门肇开,跨霓彩之双桥;星际归航,拥烨天之两弹。鳞楼高耸,合千章佳木;银燕轻灵,逾百叠崇巘。珍禽语新,田塍穗满。物阜恬熙,船笛浮幻。明霞与旅雁横秋;天际涵长江一线。浩气生时,直觉青山我有,长江可牵。大块入怀,流云任剪。物候番昌,来证鹜霞之新梦;神皋地迥,犹有鹤云之留恋。任其山人惬怀,海客拍栏;名士为吟,神仙忘返。大英雄,忧关民庶;真才子,辞无炫焕。天地蜉蝣,莫知趋利急功;沙边野凫,任其争鸣放言。君子守志以恒;睿者知机顺变。俯仰感怀,信然游娱;超然磊落,妙觉真禅。溯长江如秤杆,似量山河之重?嵌宏楼以准星,可作隆兴之验!乾纲律行,丹坤莫玷。官声惟实,民意即天。噫!阅江之旨实为阅世矣!吾虽天涯之客行,但慕先贤而未晚。追子健,储五车而不骄;思相如,效八斗而何惭。镜台已清,聊胜捻珠;心瀛可度,澄无杂念。淳朴维宁,存天伦之至爱;灵台悦唔,奉陋室之慈颜。养气合德,与世无亏,健行尊道,结友随缘。开席有谁?再擎宴夜之金杯;块垒可浇,敢拟骑鲸之诗卷。气敛天标,纳宇宙大可敞怀;岚消森岩,会云龙犹为未晚。怀仁探幽.谁来参极究奥;纵智观流, 悟得知谦向善。 于此,直欲墨研玄湖,水注东海之千瓢;笔擎松柏,云取天西之一片。千古英雄,难将黛色尽收?未了斋主,直把江花赋艳。登峰怀远,喜经天之日月昭朗;阅江纵目,知华夏之元气绵绵。天山客抚槛而吟:云雁书天字短长,一声秋水颤斜阳。秦淮歌韵音重正,梅甸卢龙梦尚香。吸纳百川惟大海,振遗万代是华章。霞飞玉宇诗情远,洪武宏文归渺茫。※丁亥秋,天山客作于未了斋南京市民版 《新阅江楼记 》(芦根 1659字)仪凤门外,江左岸边,狻猊蜷伏,卢龙蜿蜒,一座琼楼,兀立在狮山之巅。高台耸朱阁,长廊连敞轩;画梁雕栋,犬牙飞檐;鎏亮歇山,釉熠庑殿,巍巍七层,外四内三,重叠交错,瑰丽灿妍。通体流光溢彩,里外辉煌亮艳。大厅之内,陈列明朝十六帝画像,郑和下西洋巨幅瓷画,磅礴高悬;东侧高处,康熙手书“治隆唐宋”牌匾,蕴意不凡;屋顶藻井一条金箔蟠龙,为整根香樟木雕成,造型生动,活灵活现。布设堪为高品位,立意乃是高起点,内涵丰富,外观庄严。旋登楼上轩廊,方觉阅江揽胜场所之佳绝,实非妄言。紫金山南瞻,长江水北瞰,幕府山东连,秦淮河西挽。浩浩长江,尽在凝眸纵目之间;悠悠金陵,全在展眶远视之前。凭栏北面:江面宽阔,烟雾浩渺,远观白如银鉴;自西往东,长流不息,细看波浪翻卷。江面渔舟点点,江心拖驳连连;万吨巨轮,游弋其间,汽笛声闻,行进悠然。再往北岸延展望去,只见江北楼群,连排连片;老山山脉,远灰近黛,飘舞蹁跹。移目向右,一道飞虹映入眼帘,公铁双层大桥,贯通南北天堑。三十年前巨作,辉煌如在昨天。顺江远观,二桥三桥四桥飞跨江面,轮廓清晰,依稀可辨。嗟乎!抚轩尽眺,目眦可达数十里之远;凭阑遥瞩,胸纳长江万二千里绵延。立于斯楼,登高怀远,赏浩瀚长河之江天景象,忆风云际会之英雄圣贤,悟十朝帝都之气场底蕴,感东逝流水之时代变迁!美哉斯楼!该当盛赞!盖因洪武七年,君生此念,赐名阅江楼,亲为楼记写撰。后因国库钱紧,旋即从谏停建。使得有记无楼六百余年,阅江楼记成为奇谈。记述斯楼楼不见,空有楼记天下传。时至公元一九九七年,意气风发之南京人民,趁香港回归豪情勃发之际,阅江楼动议修建。惟下关一区主办,仅仅用了四年。岂是为完成太祖未竟之作?实是为遂却南京人民夙愿。高皇帝虽贵,宋学士虽才,君臣楼记虽好,安能比及新时代之宏篇!滔滔江水,奔涌无前!阅江楼既成,自当阅江揽胜,怀古思贤。君不见,江东孙权,坐断东南,建邺首成帝业,大战赢得赤壁烈焰;东晋谢安,神定气闲,谈笑弈棋期间,已谋胜劲敌秦主苻坚;南朝刘裕,一生征战,气吞万里如虎,雄图病止于征魏之憾;南唐李昪,立身离乱,经略江淮,夹缝中维持富庶东南。人文荟萃,虎踞龙盘。昔称天下文殊,今存江南贡院;无论吴楚本地俊彦,抑或过往骚客诗仙,书画留真迹,诗词传名篇;乌衣巷仍诵王谢飞燕,石头山犹记唐祝龚贤。美醉了一江春水,玉砌雕栏;好一处秦淮水暖,画舫歌甜。繁华建康,美丽江南,几番领跑在世界文明之先!而谦谦教化文礼,常常不敌荒蛮。胡马窥江,外夷垂涎,觊觎侵袭,虎视眈眈,千百年来,南京屡遭兵燹。南宋建炎四年,金军寇犯,纵兵掳掠,残杀无端;湘军攻进天京,报复虐杀,妇孺皆斩;英夷炮舰,长驱下关,静海寺里,屈辱和谈,首个不平等条约割地赔款。民国京都沦陷,日寇暴虐凶残,四十多天屠戮,但见挹江门外,下关江边,男女老幼,血流成河,尸积成山。无辜民众遭此涂炭,实是可怜,可哀,可叹!然,生命不会断绝,文明不会消散!金陵龙脉,挺起脊梁如山;钟阜紫气,唤起热血儿男;千古华夏,传承不断!乃至数次民族危亡,俱能化险脱困于江南。驱除外敌,恢复中原,庇佑华夏之正朔,南京勇为历史承担!五胡乱华,南方尚安,建康石城接纳缕缕南渡衣冠;蒙元残酷统治,中华天怒人怨,太祖于应天府号令北伐中原,徐常二帅风扫漠北凶顽;晚清卖国苟安,孙文举旗反满,选都南京,终将千年帝制掀翻;外敌两番亡汉,匡复大举俱在南京发端。浴血抗战八年,日寇无条件投降,民族解放,凤凰涅槃。国共内战三年,大军强渡长江天险,今已胜昔,人民开颜。中华民族历史,开启时代新篇。历史潮流,滚滚向前,古今若何?长江作鉴。凭栏阅江,万里波涛冲越几处曲弯;阅江论史,万丈豪情盖过几多伤感。沧桑巨变,地覆天翻;博爱之都,气象万千。江北新区雄起,河西彩灯酷炫,人口八百多万,超过万亿年产,一带一路盛举,郑和见之汗颜!抚今追昔,笔者能不感叹?笔者何人,网名芦根,南京平民,爱国有心,能力有限,而得见斯楼,浮想联翩,欣逢其盛,恭颂微言:民族复兴,顺潮应天,南京大吉,天下大安!江东芦根奉诵于丁酉仲夏

阅江有楼

长江沿岸三大名楼:黄鹤楼,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的诗句;岳阳楼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而闻名;滕王阁有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绝句,闻名古今。三大楼有记有楼,奇怪的是唯独狮子山上不见阅江楼,却有宋濂的《阅江楼记》。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立文先生告诉记者,阅江楼在历史上是有楼的。接着,他举出了种种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作序建楼

阅江楼是朱元璋亲自命名,“阅江”两字既雅又气魄,拟建此楼是朱元璋作为他打败陈友谅的纪念物。如此重要的阅江楼他亲自作序,还命诸臣作楼记,像这样楼未建先作记,前所未有。在《又阅江楼记》中,朱元璋说:朕闻昔圣君之作必询于贤而后兴噫,圣人之心悠哉,朕尝存之心虽万千之学犹不能仿,今年欲役囚者建阅江楼于狮子山自谋将兴朝无人谏者,柢期而上天乘象责朕而不急即日,惶惧乃罢其工,诚令诸职事忘为自尊不觉述而满章故序云。这句话的意思是:老天爷有信号批评我,不要忙于不急于事,于是“惶惧”停工。是什么“天象”使这位皇帝惶惧而停工呢?查明史后发现,原来多次出现日食、地震,另外朱元璋身体也出现了问题。此外,那几年,元朝还有残余未平,沿海有倭寇骚扰,西南昆明未平,太湖水灾严重,这些诸多原因可能使阅江楼成为“不急之事”朱元璋下令停建了。

后人登楼

众所周知,阅江楼有记无楼600年,可王守仁的大作《登阅江楼》,可见是有楼的,如果无楼,他怎么登呢?王守仁的《登阅江楼》原诗:绝顶楼荒旧有名,高皇曾此驻龙旌。险存道德虚天堑,守在蛮夷岂石城。山色古今余王气,江流天地变秋声。登临授简谁能赋,今古新亭一沧情。李教授告诉记者,王守仁号阳明,曾任南京兵部尚书。从诗中知道王守仁登过阅江楼,上述明史记载说明朱元璋时确实未建楼。可是无楼为什么王守仁的诗题目用“登”字,杜甫未登泰山只用《望岳》,而不是登泰山。王守仁的诗第一句就是“绝顶楼荒旧有名”,不是说在狮子山山顶那楼荒了?旧时有名?说明曾有楼存在,那么,是否后来建了楼?

有据有楼

李立文教授认为,可能因为狮子山为江防要地,某个时候由于军事需要,也许建了简陋规格不高,用作驻兵营地?推想此楼不是朱元璋所想建的那么规格高的纪念物,或许因基础不深或木结构易于糜烂毁坏,或兵事、民间挖掘,连楼址也破坏了。也许有人会问,有楼怎么没有建楼的记载呢,可能是狮子山当时地处偏僻,很少有人去或许在建“哨所式”的简楼时,知者甚少,或当局没有令人记载。另外,它是军事重地,非游览区,一般人不能去,更谈不上登楼了。只有王守仁这样掌握军事的官员才能登楼,他又善诗文,用诗的形式把它记下,虽只此一诗,却是难得的有楼的证明。论据一:李立文教授说,明代地理学家王士性《留都述游》(留都即南京)中:“阅江楼临流以受江、汉朝宗,都人士之所毄(读激,击打的意思)击而肩摩也”之句,说明阅江楼存在,是“有楼”的证明。据说清·《江苏通志稿·大事记》洪武元年“阅江楼成”的资料。论据二:金陵晚报在2002年6月29日的一篇报道,报道中有一张从旧货市场淘出的清代《长江水运图(彩图)》见阅江楼(龙)塔状建筑。这是“有楼”依据之二。论据三:最近,王东先生提供给笔者的两位清代诗人陈文述、顾湄的作品《阅江楼》也说明有楼。全诗如下:阅江楼清·陈文述卢龙山上阅江楼,旧是高皇翠辇游。曾为平戎亲战伐,更因破敌树旌游。荡胸云拥三山壮,放眼风高万里秋。五百年来人事改,长江依旧接天流。陈文述,浙江钱塘(杭州)人,嘉庆举人,官至安徽全椒知县,有《秣陵集》等。阅江楼清·顾湄万里长江一望收,高皇亲建阅江楼。云开蓬导星河曙,月出卢龙天地秋。碧草自生宫寝路,青山仍绕帝王州。凭君莫问当年事,禾黍回归六代愁。顾湄,字伊人,江苏太仓人,有《水乡集》。陈、顾两人的诗,都说“高皇”(明太祖朱元璋)建的阅江楼,可能是受《古文观止》上宋濂的《阅江楼记》的影响,没有见到朱元璋的《又阅江楼记》的关系。陈文述的诗当作于道光年间,他是全椒知县,全椒距离南京很近,又有《秣陵集》,秣陵是南京旧名,他到南京去过阅江楼是可信的。顾湄从诗中说明,见过“阅江楼”。他们两位是秋高气爽时节登楼观景的,说明的确有楼。李教授认为,“有记无楼600年”应该这样理解:朱元璋时确实未建过“阅江楼”。后人因军事目的或景观,建了楼,不过是简楼,由于年久失修,或兵火等原因,楼毁坏,不见楼,后建的楼仍叫“阅江”,但不是朱元璋拟建的楼。李教授说这个结论的得出,特别感激梁白泉、季士家、钟陵、冯云青、王东等先生帮助,特借助金陵晚报对他们表示感谢。

社会活动

南京阅江楼自开放以来,吸引了无数海内外游人到此游览,除了观赏此楼独特的江淮风情外,对郑和下西洋史诗般的画卷流连忘返。有人赋诗赞美:“郑和当年启国门,艨艟鼓角气祥和。六百年后重开放,登楼再听盛世歌。”为纪念郑和下西洋六百周年筹备拍摄的大型纪录片《一四〇五——郑和下西洋》,开拍仪式在阅江楼举行。二〇〇五年七月十八日开幕的南京阅江楼大明雄风主题灯展中,将特设《郑和下西洋》灯组,下部层层波涛翻滚变幻,上部大船林立、巨帆片片,别致的造型设计,精工制作的船队、人物,丰富多彩的灯光变化,再现这一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壮举。

周边景点

天妃宫

南京天妃宫始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是南京城北的宗教文化活动中心,始建于明永乐五年(1407年),史称龙江天妃宫。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回国后,以海上平安为天妃神灵感应所致,奏请朝廷赐建。郑和在以后的六次下西洋出航前和归航后,都专程前往龙江天妃宫祭祀妈祖,每年妈祖诞辰之日(农历三月二十三日),民间有赶庙会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静海寺

静海寺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仪凤门外,是明朝的十大律寺之一,坐落于狮子山西南麓,是阅江楼景区的一部分。明朝永乐年间,朱棣皇帝下令建造静海寺。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英国侵略军与清朝政府在长江岸边的这座静海寺里进行两国之间的谈判。就在这座寺庙里,议约了《南京条约》,决定割让香港岛。

挹江门

挹江门是南京城墙上的一座城门,是连通南京城内与下关码头(中山码头)的重要通道,位于中山北路上,城门东侧为狮子山。挹江门于1921年凿开,为中山码头和下关火车站入城的交通要道,原名海陵门,为一孔城门,1931年扩建为三孔城门,改为现名。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取得渡江战役的胜利,从此门进入南京市区。1984年,该城门上建起渡江胜利纪念馆。

仪凤门

仪凤门,又称兴中门,是明朝初年京师内城十三座城门之一,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下关,是一座东西向城门,位于南京卢龙山(今狮子山)南麓与绣球山之间,是进入南京城的要道,军事位置十分重要,与钟阜门相对而建,南有中华民国时期开辟的挹江门。仪凤门建于明代洪武初年,据考卢龙山麓有龙凤呈祥地势的风水,所以明代初年本地段城墙建有钟阜门(向东)、仪凤门(向西)两座相对的城门。

旅游信息

门票

40元/人,官网订票35元,60岁以上69岁以下老人、全日制本科半价、研究生全票,70岁以上老人、1.3米以下儿童免费。

开放时间

7:30-17:30(17:00停止售票)

交通信息

南京阅江楼景区地图1. 10路、12路、21路、54路、550路、y10路“大桥饭店”站下,步行5分钟可到阅江楼东门。2. 10路、12路、21路、54路、550路、y10路“建宁路”站下,在静海寺门口,沿建宁路向东步行300米可到阅江楼南门。
  3. 10路、16路、18路、21路、39路、53路、204路、307路、g2路、y10路、y16路、y18路、y3路、y9路“南京西站”下,向东穿过一个停车场,然后沿护城河往东南步行150米左右,到静海桥这里便是阅江楼西门。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