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柳湾遗址
首页  > 青海  > 海东  > 乐都   »  柳湾遗址景点介绍

柳湾遗址

柳湾遗址
柳湾墓地为中国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柳湾,在乐都县城东15公里高庙镇东面的湟水河北岸,距青海省会西宁70多公里,墓地坐落在村庄后面的半山白土坡上,是原始社会晚期的公共墓地葬群,也是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的代表。柳湾墓的随葬品有陶器、装饰品和海贝等。出土人面纹和彩塑人像彩陶壶。后者在陶壶表面贴塑出一个裸体人像,加以绘彩,突出性部特征,是具有宗教意义的崇拜物。柳湾墓地是中国迄今发掘的规模最大的一处原始社会氏族公共墓地,其随葬品数量之多、文化内涵之丰富,在世界史前考古发掘中是极其罕见的,距青海省会西宁市约78公里,高速公路、109国道、鲁大复线从此穿行。
中文名称
柳湾墓地
所属地区
青海省
地理位置
青海省 乐都县
面    积
11万平方米
气候条件
干旱-半干旱气候
规    模
中国最大的原始社会墓地

简介

地理位置: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氏族墓地,位于中国西部青海省的乐都县。
  年 代:公元前2500年~公元前1100年。
  发掘年代:1974年~1979年。
  简 介:柳湾墓地是目前中国已知的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整的原始社会晚期氏族公共墓地,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共发掘出各种文化类型墓葬1700余座,包括大批贫富分化墓、夫妻合葬墓和殉人墓等。这些墓葬分属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出土文物近4万件,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装饰品等,反映出当时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以及制陶手工业已达到一定水平。
  意 义:柳湾墓地揭示了当地古代居民的丧葬形态,为研究甘青地区各原始文化的内涵、序列及其与中原文化的相互关系提供了极有价值的实物资料。主要内容位于乐都县东17公里柳湾村一带,也称乐都柳湾墓地。总面积11万平方米,是中国迄今已知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原始社会墓地之一。它的发现,对研究中国原始社会史,特别是甘青地区原始社会物质文化史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青海东部有一条著名的河流——湟水河,它全长近300公里,是青海的母亲河。湟水发源于祁连山南麓的噶尔藏岭,自青海湖东北岸海晏县境向东,经湟源、湟中、西宁、互助、平安、乐都、民和,在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的达川镇汇入黄河。千百万年来,河水堆积了两岸广袤的肥田沃土,孕育了光辉灿烂的青海古代文化,勤劳智慧的湟水儿女用他们的双手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古代物质文明。沿河两岸,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遗迹密布,汉、唐古城罗列,明、清古刹座座。著名的青海柳湾墓地,就座落在乐都县境内湟水北岸的柳湾村。

葬制

简介

位于乐都县高庙镇柳湾村。柳湾村南临湟水,北依柳湾坪,东接长里店子村,西连高庙镇。兰青铁路由村南通过,村东有南北向小溪沙沟。墓地坐落在柳湾坪上,属湟水北岸第二台地,高出温水河约80米,其范围西至沙沟,东到柳湾进山大路,北到柳湾坪顶端,南至大峡支渠,墓地周围渠网如织,阡陌纵横,是一处较开阔的农田。整个墓地北高南低,东西皆有台地环抱呈簸箕形,总面积东西450米,南北250米。1974年春,农民在引水上山,平地造田,修筑水渠中发现。同年7月开始发掘,持续到1978年,前后5年时间,由青海省文物管理处考古队赵生琛与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谢端瑭任领队。共发掘清理墓葬1500座,其中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墓葬257座,马厂类型墓葬872座,齐家文化墓葬367座,辛店文化墓葬5座。出土各类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装饰品等遗物3万余件。在发掘过程中,先后参加发掘工作的有青海省文物考古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甘肃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等单位。

集中地带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墓葬集中在东区第一台地上。墓葬大多为长方形土坑墓,少部分为梯形一头大一头小的土坑墓。墓葬排列比较整齐,墓向南北居多,东西向只有31座。墓葬规模大小不一,最小的长100厘米、宽37厘米,最大约长390厘米、宽166厘米。普遍使用木棺葬具。木棺分吊头式和梯形两种,多以松柏为材料,四角采用穿榫结合,合缝都较紧密。葬式有单人葬、多人葬,多人葬由2-7人之数。人架摆放有仰身直肢、侧身直肢、俯身和二次葬,合葬墓中人架还有同棺上下叠压葬式,儿童葬法与成人相同。随葬器物有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及装饰品等。生产工具有石斧、石鳞、石凿、敲砸器、石球、石纺轮和骨制的锥、刀、镞等。生活用品主要是陶器,种类有壶、罐、盆、钵、杯等。装饰品有石制的串珠,不同形状的绿松石和骨片等。此外卡尚有桦树皮做的箭的痕迹。随葬器物数量各基悬殊不大,大部分是一两件,随葬器物多放置在人架头部附近或足的下方。

马厂类型墓葬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墓葬,主要分布在墓地的中部和东区、西区北部。墓葬以长方形土坑较多,其次是带有墓道的凸字形墓。墓向多南北向,东西向较少。墓葬排列依自然地势而定,高低不一。墓葬规模大小不一,小者长不足150厘米,大者长400厘米以上,大都在200-250厘米之间,一般是长方形土坑墓较小,带墓道凸字形墓较大,凸字形墓在墓道与墓室之间多用成排的木棍或木板封闭。墓葬多使用木棺葬具,木棺有吊头式、长方形和独木式三种:吊头式木棺基本与半山类型这种木棺相同,长方形木棺采用榫卯结构,有的还在木棺底盖上横置2-3道等距木板穿榫套接加固;独木形木棺形似木舟,用圆木中间凿空成船舱状,底部略加削平。葬式有单人葬、多人葬,多人葬2-6人不等,以二人合葬居多。人架摆放有仰身直肢、屈肢、二次葬等。随葬器物分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装饰品3大类。生产工具方面有石制的刀、斧、凿、研磨器、镰、球、石叶,陶制纺轮、球,骨制的锥、针、凿,还有个别角制的斧,牙制的刀等。生活用品主要是陶器,有壶飞盘、碗、豆、罐、杯、瓮等,彩陶器占大多数。装饰品有串珠、臂饰、贝壳、海贝、石贝、骨片、绿松石等。随葬的生产工具多放置在人架两臂旁或腰间,陶器大部陈放在木棺两侧或木棺上及棺的前后处。墓葬中的随葬器物多寡悬殊较大,少者只1-2件,一般为20-30件,有的40-50件,最多者达95件。

齐家文化墓葬

齐家文化墓葬主要分布在墓地西部台地上。墓葬随自然地形排列,墓向多为西北向。墓葬有长方形土坑和带墓道凸字形墓两种。规模大小悬珠,小者长1米,大者达3米以上。大部有木棺葬具,木棺有长方形和独木棺两种,个别的使用垫板。长方形木棺采用榫卯结构,有的在棺外附框架加固,独木棺系用圆木挖成。葬式有单人葬及合葬,人架摆放有仰身直肢、俯身、断肢、二次葬等。儿童墓与成人墓无区别。随葬的生产工具有石制的斧、锛、凿、刀、矛、球、纺轮,骨制的锥、针、镞,陶制的纺轮等。陶器有壶、罐、瓮、豆、高、杯等,装饰品有各种形状的绿松石、石串珠、骨珠、海贝、石壁、臂饰等。此外尚出土1件石磬。随葬器物多寡不一,质量优劣也有差别,最少者只1件,最多者20余件,以2-9件较普遍,随葬器物多陈放在墓室一侧。

辛店文化墓葬

辛店文化墓葬,皆在墓地北部山顶上,墓葬大部为圆形土坑墓。葬式有仰身直肢和二次葬,随葬器物主要是陶器,石器只有打制石器5件,陶器都是加砂陶,有双耳罐和双腹耳罐。

综述

柳湾墓地是中国黄河上游迄今已知的规模最大、保存较好并经过科学发掘的一处氏族公共墓地。墓地延续时间很长,从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时至齐家文化大约经历了600年以上。加上辛店文化时期约有1000多年之久。墓葬数量多,出土遗物丰富,对研究甘青地区各原始文化的内涵、序列及其相互关系问题,对当时的社会形态、经济生活与埋葬习俗等问题的探讨都提供了大量的实物资料。从墓地的发掘资料观察,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时期,柳湾人使用石器翻土耕种、石刀收割,过着较原始的农业经济生活,但在生产发展方面,纺织业和制陶业不仅有了分工,而且比较兴旺,其出土纺轮就有百余件。陶器无论是加砂陶和泥质陶,制作匀称,火候较高。最具特色的是彩陶,彩陶花纹都是入窑前绘在陶胚上的,纹样以黑、红相间的锯齿纹为主组成各种不同的几何形图案,结构严密、绚丽多姿,表现出制陶技艺达到了相当水平。半山类型时期在诸多的合葬墓中尚看不出在性别上有大的差异,随葬器物在数量上也没有大的悬殊,表明当时男女之间处于平等地位,氏族成员以血缘为纽带,仍处在以母系为中心的氏族公社阶段。马厂类型时期,墓葬中出土有较多的生产工具和粟类粮食,并有宽刃刀镰,表明较半山类型时期的农业经济有了进步。墓葬中出土的陶器品种繁杂多样,数量惊人,多达万余件。由此可以想像当时的制陶业的规模是相当大的。马厂类型的陶器与半山类型陶器比较,造型趋向凝重,彩陶花纹繁缛复杂。在彩陶器物上还发现有约139种不同形状的符号,常见的有“+”、“。”等,这些符号有人认为是与文字来源有关,有人认为是陶工的标志等,总之它们应代表一定的客观事物的意义。

三种类型总结

马厂类型晚期,彩陶开始趋向衰落,器形不太规整,花纹图案也表现了潦草。马厂类型墓葬中随葬物品悬殊较大,表明了出现贫富不均现象。男性墓葬中多随葬斧、镜、凿、刀等农业生产工具,女性墓葬中则多随葬纺轮,这种情况在男女合葬基中也是如此,表明男子在经济生活中已占据主要地位,氏族社会开始向父权制过渡。在婚姻形态上也开始由对偶婚向一夫一妻制过渡。齐家文化墓葬中出土的器物,无论是生产工具、生活用品以及装饰品,都较马厂类型时期进步。齐家文化的石器多选用较坚硬的玉质石料,大部经过精细的磨光,加工极为精细。陶器陶土淘洗要求严格,开始使用慢轮修整,造型规整,棱角分明,烧制火候高,质地坚硬。齐家文化时期墓葬在形制与随葬品等方面都反映出贫富不均差别,墓葬中夫妻合葬较多,表明已是一夫一妻的家庭制。另外,314号墓,男在棺内,女在棺外右下角侧身屈肢面向男性,952号墓系断肢葬似经捆绑状,979号基也是5人合葬,男子仰卧在独木板内,其余4人仅存头骨皆放置在棺外,带有殉葬性质,显示出阶级压迫的缩影。此时的社会组织内部贫富不均,男女不平等,可能已进入了父系为主的军事民主制阶段了。辛店文化墓葬接近于辛店文化姬家川类型,也有认为近于山家头类型。柳湾墓地是我们祖先留下的一份宝贵遗产。青海省文化厅在这里建立了文物工作站,它是中国诸古代文化彩陶拥有量居第一位的收藏地,这里设有研究室和展览室供参观游览。

类型

墓地按照原始社会不同文化类型的墓葬可分为马家窑文化半山,齐家文化与辛店文化等类型,其中以马家类型为主。墓地位于湟水北畔乐都县柳湾村一带,西距县城碾伯镇十七公里。墓地总面积为十一万平方米。发掘的主要收获发现了原始社会不同文化类型的墓葬一千五百座,出土文物约三万多件。1974至1978年间发掘,先后发掘出各种文化类型古代墓葬1700余座,有大批贫富分化墓、夫妻合葬墓和殉人墓等,包括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文化和辛店文化。墓葬内的随葬品多种多样,既有石制的斧、锛、凿、刀等生产工具,在造型或装饰方法上又各具特点,尤其是在陶容器上表现最为突出。如半山类型的主要是彩陶壶、彩陶盆等,马厂类型的陶器,以彩陶壶与器形较大的彩陶瓮为主,齐家文化陶器的种类增多,除先前常见的陶碗、与陶壶等外,还出现不少新的造型别致的器物,如器壁附有两个耳的安佛拉罐、腹壁有折棱的高领双耳罐等,总之,柳湾墓地不论从墓地的规模,还是从土物的丰硕,都是过去所罕见的。墓内多有木棺,葬法既有单身葬,又有两人以上的合葬。一般都有随葬品,既有石制的斧、锛、凿、刀等生产工具,又有陶制的各种生活用具。马家类型的各种陶器,以彩陶壶与器形较大的彩陶瓮为主。彩陶花纹主要是蛙纹与圆圈纹等几何形花纹,同时还出现了人面形与裸人形浮塑彩陶壶以及葫芦形彩陶罐等,为过去所罕见。这些文物的出土,为研究原始社会晚期青海地区文化历史的发展及其与中原文化的联系提供了大量实物研究资料。墓地附近建有柳湾文化陈列室,供游人参观考察。该墓地的合葬墓葬法特殊。其中半山类型的多人合葬墓,多是上下叠压在一起,人与人之间不放置任何隔离,被埋葬的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年龄悬殊较大,似是两代人埋在一起的。 马厂类型的合葬墓,多是并排埋葬,有成年男女合葬,也有成年人与小孩合葬。齐家文化的合葬墓,也多是并排埋葬,但男女葬式与上述的不同:男的多仰面直肢,女的多为侧身或仰身屈肢,似为夫妻合葬墓。该墓地的墓葬一般都有随葬品,且多寡不一。早期的只有二三件,晚期的多达近百件,反映出原始社会末期已有贫富之分。其随葬品既有石制的斧、锛、凿、刀等生产工具,又有陶制的各种生活用具。其中有半山型的彩陶瓮,齐家文化的陶碗、陶盆、陶壶、双耳罐、单耳罐等。这里出土的人面形与裸人形浮塑彩陶壶和葫芦形彩陶罐,造型别具一格,世民少见。

发掘

1974年春天,青海省东部农业区发现了一处古代文化遗址,这就是名闻遐迩的乐都柳湾原始社会氏族公共墓地。青海省文物管理考古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工作队经过连续六年发掘之后,清理墓葬1700余座,出土珍贵文物35000余件,其中各种形制的彩陶器皿达15000件之多,真是一个绚丽多彩的彩陶王国。柳湾墓地在乐都县高庙镇东面两公里处的柳湾村。村北有一处东西走向的旱台,氏族墓地就在这里。柳湾墓地按考古学文化分期,分别为马家窑文化半山、马厂类型和齐家文化,属于新石器时代。马厂类型文化因1924年首先发现于青海民和马厂塬而得名,广泛分布在甘肃西部和青海河湟地区,距今约4000年。柳湾出土的彩陶器中,以马厂类型最丰富、珍贵,其数量之众,造型之美和花纹之繁缛,为其他古文化之冠。陶器是先民们的日常生活用具,彩陶得体地把器形和优美的花纹融为一体,本身就是一种艺术品,不但是制陶工艺发达的标志,更是古代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彩陶表面为桔红色或紫红色,配上黑色线条的几何形花纹或动物形花纹,更加光亮艳丽。彩陶的器形主要有盆、壶、罐、瓮、豆、碗,显得新颖多样。柳湾墓地发掘马厂类型墓1000余座,占总墓葬60%,由于墓主人生前身份和拥有财产不同,墓室规模和随葬之彩陶数量也各异,一般可分为大、中、小3种类型。小型墓随葬陶器10多件,最多也只30多件,中型墓随葬器则达五六十件左右,70余件以上的可谓大型墓。发掘出的第564号墓,墓室全长约5米,宽和深各3米左右,墓主人为40多岁之男性,这个墓随葬文物颇多,除了石刀、石斧、石凿和一件绿松石装饰品外,仅陶器就有91件之多,这些陶器中,彩陶又占绝对优势。柳湾墓地马厂彩陶不但以数量和花纹著称,而且一部分彩陶壶的腹下部,绘有各种不同的符号。这些符号是陶器制造者的记号,或代表氏族的徽号,对于这些内容的探讨,将为研究彩陶王国增添新的课题。

彩陶博物馆

青海柳湾彩陶博物馆位于青海乐者县高庙镇柳湾村,是中国最大的处级专题性彩陶博物馆。总占地面积为5845平方米,展览面积为1500平方米。馆藏文物近4万多件,其中彩陶近2万多件,为中国国内罕见,反映了新石器时代至青铜时代青海地区空前繁荣的彩陶文化,其精美的造型、神奇的纹饰、庞大的规模、令世人叹为观止,在中国是无与伦比的,更是世界瞩目的,充分展示了中国彩陶文化鼎盛时期的风貌,是研究甘青地区史前文化的重要场所,也是了解青海历史文化,欣赏远古人类文明的必要去处。博物馆距青海省会西宁市约78公里,高速公路、109国道、鲁大复线从此穿行。就近有农家风味大众、清真茶园。旅客从西宁至乐都再换乘高庙方向沿博物馆指路牌所示前行即到。博物馆展览常年开放,节假日不休,门票:25元/人,团体观众优惠,旅客可以自主选择讲解员进行讲解,参观约需1-1.5小时,馆内还出售具有青海特色的彩陶工艺品及青海历史文化方面的书籍,供旅客购买赏析。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