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古德寺
首页  > 湖北  > 武汉  > 江岸区   »  古德寺景点介绍

古德寺

古德寺
古德寺,位于湖北武汉市汉口黄浦路上滑坡74号,该寺于清光绪三年(1877年)由隆希创建,初名古德茅蓬,1914-1919年间由主持昌宏先后两次进行扩建,改名古德寺,有“心性好古,普度以德”之意,并由黎元洪亲自题写匾名。该寺占地面积近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近8000平方米。该寺混合了欧亚宗教建筑的特色,融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于一身,在汉传佛寺中实属罕见, 堪为“佛教胜地一大奇景”“汉传佛寺第一奇观”,具有很高的建筑、文化和历史研究价值。与归元寺、宝通寺、莲溪寺并称为武汉地区四大佛教丛林。古德寺的核心建筑是圆通宝殿,运用了古罗马建筑的结构,内外墙之间的回形步廊和许多方柱,立面墙上的圆窗和长窗,却是基督教堂的建筑样式。 其九座佛塔的塔刹,既像风向标又像十字架,在中国塔文化中独树一帜。2012年,古德寺被列入武汉市江岸十大景观,是一座极具特色的禅宗建筑。2013年,古德寺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文名称
古德寺
地理位置
湖北省武汉市江岸区
占地面积
30000平方米
著名景点
圆通宝殿
建筑面积
8000多平方米
年    代
1877年
文物级别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编    号
7-1800-5-193
类    型
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公布时间
2013年3月5日

建设沿革

清光绪三年(1877年),在今汉口解放大道东段,黄浦路北段一带还是一片坡地。隆常法师到这里,建了一座小小的寺院,名“古德茅蓬”。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古德茅蓬进行了第一次扩建。清宣统三年(1911年),昌央法师主持扩建,定名古德禅寺。10月,古德寺僧众自发救护武昌起义的起义军,掩埋革命烈士,受到中华民国政府的嘉奖。民国元年(1912年)4月13日,孙中山带随员专程到古德茅蓬,凭吊无名烈士公墓。民国三年(1914年),国民政府副总统黎元洪亲自为其改名为“古德寺”并竖题寺名。民国十年(1921年)秋,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建、扩建工作,重修了大雄宝殿及其他殿宇,塑造了各殿内供奉的大小佛像多尊。民国二十年(1931年),汉口大水时被淹没,水退后又继续修复,至1934年,乃告竣工。主体宗教建筑有圆通宝殿、天王殿、禅堂、上客堂、斋堂、观音堂、客堂、普同塔、住持觉幻舍等。抗战期间, 古德寺附近多次遭到飞机轰炸,该寺的建筑及寺后菜地中的辛亥革命烈士公墓部分受损。1956年,古德寺有1.7万余平方米。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古德寺被关闭,佛像被毁,该寺先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二〇一部队和市公安局翻别管教所进驻。1974年,武汉市革命委员会将古德寺的土地与房屋归武汉照相机厂使用。武汉照相机厂进驻寺庙建厂,其占地达22.9亩。1986年,武汉市政府为落实国务院有关文件精神,作出了武汉照相机厂将原属古德寺的6470平方米用地及全部建筑归还古德寺的决定,但因该厂无处搬迁而未能落实。1996年,武汉市佛教协会的演顺法师率领尼众弟子进住古德寺。古德寺重新对外开放,但许多建筑仍然没有修复。1997年,香港张紫珊出巨资,由泰国将四面佛请到古德寺。四面佛是小乘佛教供奉的诸佛之一,亦称四面神,神的四面分别代表慈悲、仁爱、博爱和公正。2001年,武汉市宗教局和佛协组织了古德寺内的几位法师和专家一同前往缅甸的阿难陀寺进行了参访。目的是参考缅甸阿难陀寺的建筑风格,为以后保护和开发古德寺作参考。2005年,古德寺在武汉市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对圆通宝殿进行了全面的整体修复,恢复其原貌,凸现历史文化和建筑艺术。2009年,古德寺首先对靠近军管区的北侧进行修复。2016年01月,武汉汉口区政府规划古德寺的发展成为5A级宗教文化景区,使其成为武汉又一张精美名片。

建筑特点

古德寺保存着哥特式基督教教堂、罗马式天主教教堂、拜占庭式东正教堂、伊斯兰风格的清真寺风格,作为一座极具特色的寺庙,它和传统寺庙黄瓦红柱、飞檐翘角的大殿迥然不同。汉传佛教建筑风格
   1955年前,古德寺坐东朝西,总体布局采用汉传佛教三进院落伽蓝七堂布置形式,结构严谨,错落有致。
  其中圆通宝殿建筑采用框架体系,与以木构架体系为主的传统佛教建筑类似,这种设计理念使得圆通宝殿显得明堂宽阔,特别是九开间的门更是延伸其公共空间,这种设计风格与阿难陀寺有很大不同。古德寺立面采用中国传统的四方形,而且在大殿内部处理上也是使用中国传统建筑的以“间”字形为空间单位的处理手段。
  在很多细节构造上,古德寺也采用了一些中国元素,例如圆通宝殿主塔刹,其刹顶极像由古代兵器“戟”的图案组成,中间为方天戟,两边为单牙月戟。“戟”与“吉”同音,应取汉文化的“吉祥”之意。古德寺殿顶四沿有96 个莲花方墩,应该是源自中国的传统望柱,寓意“国之四维、天圆地方”;每四个莲花方墩前立菩萨雕像,采用了佛教汉化后创造的二十四诸天;殿顶的大小佛塔共九座,暗合中国道教的“北斗九星、七显二隐”的说法。印缅佛寺建筑风格
  缅甸的佛寺多为高塔型,进而可细分为佛塔型和寺塔型两种。前者相当于印度的窣堵坡(一种覆钵式佛塔),基坛重叠数层,顶上最初为斯里兰卡式圆锥形相轮,随之发展变化为细高的“飞提”形式;后者是祭祀佛像的佛堂,屋顶做成“悉卡罗式”或“泽蒂式”高塔。在寺庙顶上还设有诸多小佛塔,形成塔林景观。缅甸寺庙的入口门廊,常以贝叶花饰,镶拼成火焰劵门,山花分段向上递进,以突出表现“山”之寓意。这些已经成为南传上座部佛教佛寺建筑风格的典型特征。
  古德寺圆通宝殿殿堂顶部的明间起拱升高,并呈三角形,这与“悉卡罗式”风格相类似;其贝叶花饰镶拼的火焰劵门及殿顶佛塔塔林风貌,这是典型的南传上部座佛教建筑特征。
  在建筑元素选取上,也体现了南传上座部佛教的影响。古德寺殿顶九座塔布局讲究,从下面任何一个角度只能看到七座塔,这种参差错落的塔林格局都与东南亚佛教建筑类似。圆通宝殿墙面的花卉、狮头、象头和大鹏金翅鸟等建筑细部都是南传上部座佛教的经典装饰风格,这些可以明确表征出这是佛教建筑,充分再现了曾风靡南印度和东南亚的帕那瓦建筑风格。古希腊神庙建筑风格
  圆通宝殿的平面四周为正方形单层外廊式殿堂,这明显借鉴了古希腊神庙的柱廊特征,这种建筑设计在古希腊帕提农神庙、巴特农神庙均有明显体现。圆通宝殿以挺拔围柱作为支柱,既显得雄伟大气,同时有效分散了庙顶的重力;而且在框架柱间还加进了一些修长的爱奥尼柱式,利用科林斯柱头,这些细节处也可见希腊神庙的风韵。哥特式建筑风格
  圆通宝殿在框架柱间采用一大二小呈尖劵拱的门洞,在立面顶部则配有比例合适的一大二小玫瑰圆窗的山花造型,与明间顶部三角形起拱相一致。门廊呈三角形分两层朝后递收向上,烘托了顶部中心高耸的山花,这是罗马风格建筑的表现手法,强化了圆通宝殿正立面的宗教神秘感。柱式构造与殿顶高耸的尖塔交相辉映,使得整个建筑呈现出哥特式教堂的风格,与法国巴黎圣母院、德国科隆大教堂有异曲同工之妙。伊斯兰建筑风格
  当很多人第一次见到古德寺,都以为它是一座清真寺,尤其是其顶部独具特色的亭塔建筑,更使人增强了这种感觉。圆通宝殿的亭阁式佛塔形似透空圆亭,应该是在借鉴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加进了中国传统的阁亭建筑特色,这也充分反映了不同文化之间借鉴、吸收、融合的情况。

主要建筑

圆通宝殿

古德寺圆通宝殿是以南传佛教的群塔型建筑为主,在建筑理念上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是汉传佛教建筑的灵感;同时,圆通宝殿也受到古希腊建筑、哥特式建筑、伊斯兰建筑风格的影响。当这些不同艺术风格的建筑形制、元素叠合在一起,成就了圆通宝殿的独一无二。圆通殿外部看起来就像一个哥特式教堂,回廊立柱上有教堂中常见的尖拱,尖拱之上是三个一大两小圈形窗户,大窗采用教堂常见的圆圈花纹,而小窗则是中国建筑中常见的八卦纹饰。 该殿为单层正方形,有1000多平方米,内空高16米,可容百人。与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最为不同的是它的顶部,上面有代表五佛四菩萨的大小佛塔共九座,这又与中国道教的北斗九星、七显二隐的说法暗合。九座塔的流线形塔身,以及内外墙面装饰的花卉、狮头、象头和大鹏金翅鸟等细部,再现了印度和东南亚各国的帕那瓦建筑风格。九座佛塔的塔刹,既像风向标又像十字架,在中国塔文化中独树一帜。上面的96个莲花方墩,寓“国之四维,天圆地方”。这种融汇大乘、小乘和藏密三大佛教流派于一身,并具有多元化建筑风格的建筑,在汉传佛寺中实属罕见。它的内外墙之间的回形步廊和许多方柱,又依稀具有希腊神庙的风韵。总体上看,整座建筑又充满了哥特式教堂的上升感。与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最为不同的是它的顶部,上面有大小佛塔共九座,这又与中国道教的北斗九星、七显二隐的说法暗合。确实,站在地面上,从任何一个方向看塔顶,只能看到七座,有两座总是看不到的。一般寺庙的大雄宝殿内供奉的是罗汉,圆通宝殿内供奉的却是25座圆通菩萨。据果妙法师介绍,圆通在佛教中的地位比罗汉要高一等。历经风雨,圆通宝殿是整个古德寺遗留下来的相对完整的建筑类文物。

四面佛

四面佛,在天王殿与圆通宝殿之间的院落中。1997年,香港张紫珊出巨资,由泰国将这尊四面佛请到古德寺。四面佛是小乘佛教供奉的诸佛之一,亦称四面神,神的四面分别代表慈悲、仁爱、博爱和公正。传说四面佛法力无边,所以殿堂内是不能供奉的,只有苍穹才能作其大殿。殿前四面佛,也很有东南亚风格。

天王殿

天王殿,古德寺大殿,供奉了四大天王和弥勒佛。天王殿是徽式建筑,与圆通宝殿的神韵格格不入,颇有狗尾续貂之嫌。

主要住持

隆希法师

清光绪三年(1877年),隆希法师在漫天风雪中,游方到当时的后湖(现今工农兵路)一个名石鼓墩的高地。并决心在此结茅修行。并始建寺院-古德茅蓬。隆希学识精深,古德茅蓬香火渐旺。 后被称为古德寺的“开山始祖”。

昌宏法师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汉阳归元寺的昌宏法师,仰慕隆希的学识,常抽空到古德茅蓬参学。清宣统元年(1909年),隆希自感年事已高,西归将至,他经过缜密考察,选择昌宏作为接班人,并郑重举行仪式将古德茅蓬的寺产及临济宗衣钵传给昌宏。清宣统三年(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昌宏住持率领僧众,冒着枪林弹雨,对起义军开展了战地救护。因此,民国三年(1914年),黎元洪亲自改名题匾“古德寺”。同年秋天,昌宏住持大弘戒法,住寺僧人倍增。民国七年(1919年),古德寺10周年纪念活动,昌宏法师让基举贤,推私为公,正式将古德寺的子孙规制变更为禅宗始创的丛林制度,使古德寺步入全盛期。 后被称为古德寺的“丛林始祖”。

文物价值

古德寺是20世纪20年代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东南亚文化交融的结晶。古德寺宛若出自天工,无论是厚实的大殿、肃穆的廊柱,抑或是精美的雕窗、玲珑的塔饰,处处都折射出作为一座宗教建筑所特有的那份庄重与宁静。古德寺率先摒弃宗教之间门户之见,大胆革新,吸取其他宗教建筑的长处,留下了一座精美绝伦的寺庙建筑。古德寺建筑风格独具一格,是依照缅甸阿兰陀寺的艺术形式建造的。其艺术风格在中国内地汉传佛寺庙建筑中独一无二,在东南亚一带佛教信徒有较大影响。古德寺拥有中国汉传佛教唯一的群塔型大殿,其风格杂糅、造型独特且工艺精湛,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及艺术价值。该寺设计构思来自当时的英国殖民地缅甸,因此该寺也成为中缅文化交流史上的实物见证。

文物保护

十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古德寺损失惨重。据档案记载,寺内曾存有王羲之和郑板桥的真迹、续藏小字大藏经二部、1925年袁国桢墨写大字华严经一部、陈势丝绣大悲咒像全套,大雄宝殿地下室内还存有一批佛像和经书,均不见踪影。古德寺山门被拆毁、殿堂被破坏,园林与草坪也不复存在。1959年,古德寺被市政府定为市文物保护单位。1974年,土地与房屋都归武汉照相机厂使用。1981年,武汉市政府137号文就曾决定:“要求照相机厂让出所占用的古德寺大雄宝殿、天王殿和其他附属建筑;经整理维修后,陈列历史文物,对外开放。”1983年10月8日,武汉市政府决定将古德寺大雄宝殿的产权、管理权和使用权以及天王殿的产权和管理权归还武汉市佛教协会,已拆除的房屋给与相应赔偿。可是,武汉照相机厂效益欠佳,所以受资金限制,迟迟不能解决搬迁问题。
  1993年,古德寺被列为湖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9月3日,古德寺正式退还给武汉市佛教协会,武汉市土地规划局负责人将古德寺土地使用权证交给市佛教协会会长昌明法师,百年名刹终于回归佛教界,圆通宝殿得到了全面的整体修复。2008年,武汉市汉口区政府完成武汉照相机厂的企业改制工作,将占用土地和部分厂房腾退归还古德寺。2013年,古德寺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名列国务院核定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重要事件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古德茅蓬成了阳夏保卫战的最初战场。古德茅蓬的僧众在昌宏住持的领下,冒着枪林弹雨,自发救护起义军伤员,还在寺后的菜地里集中掩埋烈士遗体。1912年4月13日,孙中山带随员专程到古德茅蓬,凭吊无名烈士公墓。
  1914年,国民政府副总统黎元洪亲自为其改名为“古德寺”并竖题寺名。1954年,印度总理尼赫鲁及其女儿英·甘地夫人到古德寺参观。2007年,冰岛驻中国大使、法国驻武汉总领事、委内瑞拉驻中国大使馆文化专员等相继来古德寺参观,称古德寺“在中国绝无仅有”。

交通信息

地址

武汉市汉口黄浦路上滑坡74号。

交通

乘公汽3路、4路、509路、707路、802路、市内旅游专线2路、轨道交通一号线在解放大道黄浦路或头道街站下车。下了天桥到路北,往西进入一条南北走向的小巷新建街,北走至武汉古德寺上滑坡。沿上滑坡走到工农兵路东转,可以见到古德寺的正门。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