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公园
中山陵位于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钟山风景区内,是中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陵寝,及其附属纪念建筑群,面积8万余平方米。中山陵自1926年春动工,至1929年夏建成,1961年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列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和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16年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中山陵前临平川,背拥青嶂,东毗灵谷寺,西邻明孝陵,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主要建筑有博爱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排列在一条中轴线上,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从空中往下看,像一座平卧在绿绒毯上的“自由钟”。融汇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之精华,庄严简朴,别创新格。中山陵各建筑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均取得极好的效果,音乐台、光华亭、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永慕庐、中山书院等建筑众星捧月般环绕在陵墓周围,构成中山陵景区的主要景观,色调和谐统一更增强了庄严的气氛,既有深刻的含意,又有宏伟的气势,且均为建筑名家之杰作,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第一陵”。
- 中文名称
- 中山陵
- 外文名称
- The Sun Yat-sen Mausoleum
- 地理位置
- 南京市玄武区紫金山南麓
- 占地面积
- 8万多平方米
- 开放时间
- 实名预约
- 景点级别
- 国家5A级旅游景区
- 门票价格
- 免费
- 著名景点
- 孙中山纪念馆,音乐台,流徽榭,仰止亭,藏经楼,行健亭,永丰社
- 文物级别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所属国家
- 中国
- 所属城市
- 南京
- 建议游玩时长
- 3-4小时
- 适宜游玩季节
- 四季皆宜
建设沿革
先生逝世
1925年3月12日上午9点30分,孙中山先生因胆囊癌在北平(今北京)铁狮子胡同行辕与世长辞,举国悲痛。逝世前一天,孙中山提出效仿列宁保留遗体,并要求葬于南京。临终前对宋庆龄、汪精卫等人说:“吾死之后,可葬于南京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成立之地,所以不可忘辛亥革命也。”其实早在1912年3月,孙中山在紫金山打猎时就曾对胡汉民说:“等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人乞此一抔土,以安置躯壳尔。”孙中山逝世后,遵照孙中山的遗愿,遗体在协和医院进行防腐处理后,暂厝在北平香山碧云寺,待陵寝建成后再安葬南京。在守灵人尽职护卫下,才免遭不测。孙中山生前,曾经吩咐葬礼仪式和棺木式样仿照列宁的格式,让民众瞻仰遗容。可当孙中山逝世时,苏联赠送的玻璃钢棺材没能及时运到,只好暂厝在西式玻璃盖棺木棺内,停放在北平香山碧云寺石塔之中。1925年3月30日,苏联政府送来玻璃钢棺材时,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已入殓半个多月,由于当时技术原因防腐措施不当,遗容不能再供后人瞻仰,只好改为土葬。葬事筹备
1925年4月4日,在北平的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筹备安葬事宜,推举张静江、汪精卫、林森、于右任、戴传贤、杨庶堪、邵力子、宋子文、孔祥熙、叶楚伧、林焕廷、陈去病12人负责孙中山的葬事工作,为葬事筹备委员。1925年4月18日在上海成都路广仁里张静江家中举行了第一次会议。据记载,从1925年4月18日到1929年6月18日,葬事筹备委员会一共召开了69次会议,诸如孙中山先生的葬事经费(包括陵墓工程经费)的筹集、中山陵设计图案的征求、陵墓工程承包人的选定、中山陵园的造林和绿化以及孙中山先生的灵榇由北京迎归南京安葬等等,这一系列的大事,曾多次经葬事筹备委员会详加讨论,作出决定,付诸实施。陵墓选址
早在民国元年(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时,曾几次到过紫金山。1912年3月10日,孙中山先生辞去临时大总统职务之后,与胡汉民等人到紫金山打猎。他看到这里背负青山,前临平川,气势十分雄伟,笑对左右说:“待我他日辞世后,愿向国民乞此一抷土,以安置躯壳尔。”孙中山先生灵榇暂厝碧云寺。孙中山早就表示希望百年后葬于紫金山,在弥留之际,仍以归葬南京紫金山嘱咐家属及侍疾者。孙先生有遗嘱:“吾死之后,可葬于紫金山麓,因南京为临时政府所在地,所以不忘辛亥革命也。”遵照孙中山遗愿,灵枢暂厝于北平香山碧云寺内,在南京钟山修建陵墓。陈运和诗《中山陵》有名句:“一生就是屹立的一座中山陵,我有幸登上你生命的终点”。遵照孙中山归葬南京紫金山的遗愿,葬事筹备委员会成立前,北京治丧处就已派林森往南京初勘葬地。林森回北京后向治丧处作了汇报,由治丧处代表与段祺瑞政府接洽。1925年4月4日,北京政府秘书厅致电南京督办卢永祥、江苏省长韩国钧,令其妥为照料。葬事筹备处成立后,首先由家属及葬事筹备处代表林焕廷、叶楚沧等实地勘察墓址,并确定工作顺序进行。(一)确定墓址;(二)测量墓地;(三)交涉圈地;(四)征求陵墓图案;(五)决定陵墓图案;(六)招标包工;(七)兴工。4月21日晨,宋庆龄、孙科等由上海抵京(南京),上午出席了南京各界追悼孙中山大会,下午即赴紫金山。先至虎山,这是明孝陵西侧的一座小丘,地势较低,不宜作墓址,随即登山向东行,至小茅山,途中发现有两处小坡,都高出明孝陵,当天未能作出决定。第二天再次登山,由山顶至小茅山万福寺,这座寺庙位于如今中山陵东北的一段平台上,从山顶上看,发现紫霞湖上也有一处平台,但面积较小,不合用。宋庆龄表示墓址不宜选在山顶,应建于南坡平阳处,实地勘察之后,便回上海。4月23日晚,葬事筹备委员会召开了第二次会议,确定紫金山中茅山坡为墓址所在地,并决定派主任干事杨杏佛赴宁接洽圈地、测量、照相,做好建陵准备工作。陵墓设计
中山陵在选址、圈地的同时,悬奖征求陵墓设计图案的工作也在积极进行。1925年5月2日,葬事筹备委员会确定奖金总额为5000元。5月13日,葬事筹备委员会通过了由孙科与负责工程的常务委员宋子文的建筑顾问赫门起草的《陵墓悬奖征求图案条例》。5月15日,葬事筹备委员会在报纸上发布公告,悬奖征求中山陵墓设计图案。葬事筹备委员会在《条例》中对陵墓的性质、功能、建筑风格、建筑材料等都做出了规定:首先,陵墓要体现“特殊与纪念之性质”;其次,祭堂和墓室要便于公众入内瞻仰,祭堂外要有可立五万人的空地以举行大型纪念活动;再次,祭堂建筑风格必须为“中国古式”,或者“根据中国建筑精神特创新格”;最后,为了建筑的永久保存,要求使用石料和钢筋三合土,不用砖木材料;《条例》还要求陵墓建筑应简朴庄严,不求奢侈华贵。原定8月31日截止,为期3个半月,后来因海外应征者要求延期而延至9月15日截止。到9月15日止,共收到应征图案四十余份,全部陈列于上海大洲公司三楼,从9月16日起到9月20日止,由葬事筹备处敦请评判顾问到陈列室阅览评判。评判委员会成员包括全体葬事筹备委员、家属代表,并聘请四名专家为顾问,即土木工程师、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德国建筑师朴士、中国画家王一亭、雕刻家李金发。1925年9月20日,在上海四川路大洲公司三楼召开了葬事筹备委员及家属联席会议,对应征图案进行评判。出席会议的有宋庆龄、孙科及夫人、林焕廷、叶楚沧、孔祥熙、陈去病、杨杏佛。特聘评价顾问也都在前一天写了书面评判报告,由杨杏佛在会上报告了顾问们的评判结果,大家对第一、第二两奖意见一致,但对第三奖有不同看法,最后表决,通过了得奖名单:大奖吕彦直;二奖范文照;三奖杨锡宗。名誉奖:1.孚开洋行乃君(Cyrill Nebuskad);2.赵深;3.开尔思(Francis Kales);4.恩那与佛雷(C.Y.Anney and W.Frey)5.戈登士达(W.Livin Goldenstaedt);6.士达打洋建筑公司(Zdanwitch and Goldenstaedt)等。得奖者由葬事筹备委员会发函通知,未得奖者每人赠送一幅孙中山遗像及著作,以示感谢。同时,在《民国日报》、《申报》等报纸上刊登广告,公布评判结果。从9月22日到9月26日止,公开展览5天,每天都有一千多人前来参观。上海的各家中西报纸都发表文章加以评论,称誉这次悬奖征求陵墓图案是历史上空前的建筑设计比赛。9月27日下午4时,筹事葬备委员会在上海成都路广仁里张静江家中再次开会,详细审查比较了吕彦直和范文照设计的陵墓图案、说明书及估价表,一致决定采用吕彦直设计的陵墓图案,并聘请他为陵墓建筑师。吕彦直设计的图案,平面呈警钟形,寓有“唤起民众”之意,祭堂外观形式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整个建筑朴实坚固,合于中国观念,而又糅合西方建筑精神,融汇了中国古代与西方建筑的精华,符合孙中山的气概和精神。吕彦直设计的中山陵墓图案,融汇中国古代建筑,诸如斗拱、檐椽、券门、歇山式屋顶等民族风格,同时又吸取西方建筑,如灵堂重檐歇山式四角堡垒式方屋,既庄严简朴,又别创新格。特别是其全局平面图呈一警钟形,因而受到评选者的一致推崇。中山陵的建筑剔除古代帝陵的神道石刻,保留了“牌坊”、“陵门”、“碑亭”、“祭堂”、“墓室”。墓室在祭堂之后,与祭堂相通,人可由祭堂入墓室瞻仰。南洋大学校长凌鸿勋在评判报告中称赞吕彦直的设计图案“简朴浑厚,最适合于陵墓之性质及地势之情形,且全部平面作钟形,尤有木铎警世之想”。吕彦直被聘请为陵墓总建筑师,由陵墓样稿得奖者、著名建筑师吕彦直设计施工。1929年3月18日,吕彦直主持建造中山陵积劳成疾,中山陵墓工程还未告成,就因患肝癌不幸逝世,年仅36岁。1930年5月28日,为了表彰吕彦直为建造中山陵所作出的杰出贡献,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通过决议,决定在祭堂西南角奠基室内为吕彦直建纪念碑,地位、大小与奠基石相同。此碑由捷克雕刻家高琪雕刻,上部为吕彦直半身遗像,下部刻于右任所书的碑文:“总理陵墓建筑师吕彦直监理陵工积劳病故,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于十九年五月二十八日议决,立石纪念。”陵园兴建
- 一期工程
- 二期及三期工程
奉安大典
1929年1月14日奉安委员会成立。1929年1月18日在国民政府会议厅召开第一次委员会议,确定在国民政府组织办公处,开始办公,积极开展了迎榇奉安的各项准备工作。南京修筑了一条迎榇大道,自下关江边的中山码头,经鼓楼、新街口、中山门直达中山陵,全长15公里,其中由中山门至中山陵的一段长三公里,由葬事筹备委员会负责修筑。当年5月孙中山先生移灵奉安的一切准备工作分别就绪。1929年4月23日举行,国民政府以何应钦为“总理奉安迎柩总指挥”。1929年5月10日下午3时,迎榇宣传列车从南京浦口出发,途经滁州、蚌埠、徐州、兖州、泰安、济南、德州、沧州、天津等地,均作较长的时间停留,于5月21日下午6时抵达北京。1929年5月26日,遗体从北平运往南京,当时就在如今的卧像下5米左右处安放了从美国定制的紫铜棺。1929年5月28日,孙中山灵柩由北平运抵首都南京。三天公祭后,于6月1日开始举行了隆重的奉安大典。1929年6月1日凌晨2时,首都南京迎榇大道(今中山大道)两旁已挤满迎榇的群众。凌晨3时许,宋庆龄、孙科夫妇及子女、蒋介石夫妇、宋子文夫妇、宋霭龄、梅屋庄吉等以及国民党中央委员、国府委员、葬事筹备委员、迎榇专员、各国专使代表等到达中央党部。凌晨4时,移灵典礼由胡汉民主祭,狮子山炮台开始鸣礼炮101响,随后灵榇移出大门,由杠夫抬上汽车。宋庆龄、陈淑英、孙婉、何香凝、宋美龄、宋霭龄等家属和女眷分乘马车随灵护送。凌晨4时25分,号兵吹起启行号,灵车启动,送殡队伍长达五六里,沿途瞻仰群众达五十余万人。迎榇大道沿途搭起松柏总牌楼、青白布牌楼及救护棚等51座。上午9时20分,灵车缓缓开到中山陵,停于灵舆前。孙中山先生灵榇从灵车上降下,移上灵舆,杠夫起杠,步石级而上。10时零8分,灵榇抵达祭堂,停于祭堂中央,由宣赞员宣赞,举行奉安典礼。奏哀乐,行三鞠躬礼,献花圈,读诔文。蒋介石主祭,谭延闿、胡汉民、王宠惠、戴季陶、蔡元培陪祭。礼毕,孔祥熙率领杠夫将灵榇移入墓室,安于圹内,孙中山家属亲眷、中央代表蒋介石、故旧代表犬养毅、各国专使代表欧登科也随同进入墓室。这时,狮子山炮台再次响起101响礼炮,全国民众停止工作,默哀3分钟。12时正,奉安完毕,在祭堂内参加大典的人员依次进墓门瞻仰。瞻仰毕,回到祭堂,哀乐声中,全体再行鞠躬礼。最后,由夫人宋庆龄率领孙科夫妇、戴恩赛夫妇等将墓门关闭,奉安大典遂告成。1929年6月1日国民政府举行了奉安大典,将孙中山的遗体迁葬于南京钟山。1929年7月1日,国民政府组织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葬事筹委会是日撤消,一切经手事项移交总理陵管会办理。1931年,全陵工程次第落成,面积共8万余平方米。陵园建筑
建筑布局
陵墓建筑按南北向中轴线对称布置在中茅山南麓的缓坡上,从空中往下看,中山陵像一座平卧的“自由钟”,取“木铎警世”之意。山下孝经鼎是钟的尖顶,半月形广场是钟顶圆弧,而陵墓顶端墓室的穹隆顶,就像一颗溜圆的钟摆锤。含“唤起民众,以建民国”之意。南面入口处的石牌坊和缓长的墓道表现如钟下的悬索。墓道坐北朝南,傍山而筑,由南往北沿中轴线逐渐升高,在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着广场、石坊、墓道、陵门、碑亭、石阶、大平台、祭堂、墓室等建筑,与四周的围墙形成了大钟的本体。最高处的祭堂是陵墓的核心建筑,到牌坊平面距离700米,垂直落差73米,祭堂后的墓室表现为大钟的钟钮。陵墓入口处有高大的花岗石牌坊,上有孙中山手书的“博爱”两个金字。从牌坊开始上达祭堂,共有石阶392级,代表着当时中国的三亿九千两百万同胞;8个平台,象征着三民主义五权宪法。台阶用苏州花岗石砌成。整个陵墓的都用的是青色的琉璃瓦、花岗石墙面,显得庄重肃穆,青色象征青天,也符合中华民国国旗的颜色——青天白日满地红。青天象征中华民族光明磊落、崇高伟大的人格和志气。青色琉璃瓦乃含天下为公之意,以此来显示孙中山为国为民的博大胸怀。主要建筑
为迎孙中山灵柩,从南京下关码头至中山陵修建了迎榇大道,名“中山路”(又称中山大道)。灵柩所过之处都以“中山”、“逸仙”命名,以示纪念。(中山码头,中山桥,中山北路,中山路,中山东路,逸仙桥,中山门,陵园路)中山陵墓道,由博爱坊至陵门,全长440米,宽36米,分辟三道,中间的一条宽12米,为钢筋水泥路面,左右两条道路,各宽4.6米,植桧柏各二行。在墓道两侧之间,由南相北,对称地排列了五对长方形的花池,雪松和桧柏对称地种植在每一对花池里,紧紧地护卫在中道两侧,显得高洁峻拔,气势雄壮,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谒陵者走在松柏侍立的墓道上,不由得产生一种对孙中山先生的怀念和崇敬之情。中山陵第六平台继续拾级攀至第七层平台,此大平台上布置了一对仿铜石狮子。此为福建著名雕刻铺蒋源成的第三代传人蒋文子所制,雕刻艺术极为奇妙,在两只石狮的口中,各有一只圆球,能在口中自由转动而不会掉出。后来,在汪伪时期,西侧一只雌狮的牙齿被损坏了,圆球也就此失落。雌狮脚下一只小狮也被盗走了。- 孝经鼎
- 博爱坊
- 陵门
- 碑亭
- 石阶
- 祭堂
- 墓室
- 陵园周边
陵区建筑
谒陵记事
孙中山先生的伟大功绩和高尚人格,受到中国各族同胞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尊敬,八十多年来,每年全国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以及世界各地的人士都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拜谒中山陵。1929年6月2日,蒋介石夫妇等众人至陵墓谒陵。1930年11月16日,东北军阀首领张学良拜谒中山陵。1930年11月19日,北平清华大学历史系讲师吴其昌率领他的学生和家人,一同赴南京向蒋介石请愿,并到中山陵哭陵绝食四天,全国为之震惊。1931年6月1日,九世班禅额尔德尼,藏传佛教格鲁派活佛曲吉尼玛拜谒中山陵。1931年9月,九一八事变之后,全国各地学生谒陵请愿集会,始终络绎不绝,中山陵成为广大军民表达抗日意愿的首选之地。1935年12月16日,同盟会元老、著名爱国将领续范亭到中山陵剖腹明志,以图唤醒国人,后经抢救后脱险。1936年3月,河北高中学生救国社领袖郭清同学被捕入狱,并被酷刑拷打致死。南京各学校的师生以谒陵为名聚集中山陵痛哭呐喊。南京沦陷期间,尽管日本上层出于对孙中山的敬重和笼络人心的需要,没有对中山陵大动干戈,但整个陵园还是遭到不同程度的损坏。南京保卫战中,陵园地区几乎每处都是反复争夺的阵地。日军动用坦克、飞机、大炮,并采用火攻,对陵园破坏很大,“除陵墓主体及大部分纪念建筑等损坏较微、尚称完整外,其余房屋、道路、林木、苗圃等,悉为日寇摧为平地”。1938年5月7日,为纪念孙中山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汤卜生单机飞临南京晋谒中山陵。1943年10月,为突显出中山陵的地位,反击日伪政权对中山陵的非法占有及操弄谒陵活动,戴季陶在重庆主持召开礼制讨论会,制定了新的更具复古色彩的“国父陵”祭祀与拜谒仪式。1946年3月21日,孙中山先生逝世二十一周年,蒋中正率众人谒陵。1946年5月5日,国民政府在中山陵举行还都典礼,之前对中山陵的现状进行调查摸底,典礼后立即对中山陵进行整修维护。1946年5月19日,周恩来率领中共代表团代表团抵京(南京)不久,在董必武、邓颖超率领下首次晋谒中山陵,周恩来因病未去。1946年7月,孙中山先生原配夫人卢慕贞女士晋谒中山陵。1946年7月8日,蒋中正谒陵。1946年7月7日,周恩来专程独自一人去晋谒中山陵。1946年8月20日,11月12日中共代表团再次集体晋谒中山陵。1948年3月,孙中山先生长子孙科拜谒中山陵。1947年5月5日,在南京发生了震动全国的国军400多名高级将领集体中山陵哭陵事件。1949年10月16日,中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宋庆龄谒陵。1950年4月1日,宋庆龄因公带病离开上海赴往北京,罗淑章等人同行。途经南京时,专赴中山陵晋谒。1953年2月23日,中共中央主席、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谒陵。1954年10月,贝鲁特、博尔茨、什图拉、布尔加宁、赫鲁晓夫、米高扬、尼赫鲁、英迪拉·甘地先后谒陵。1956年10月9日,上海市长陈毅陪同印度尼西亚总统苏加诺谒陵。来。30年前,契列班诺夫是黄埔军校总顾问,陈赓是黄埔的学生,这次他们又在黄埔军校创办者的灵前见面了。195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90周年,朱德、李济深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组织的中央谒陵团在中山陵举行谒陵仪式,中山陵的孙中山石像前放置着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送的花圈。苏联、蒙古、日本、缅甸、朝鲜、英国、加拿大等国代表团先后谒陵。1957年3月,捷克总理威廉·西罗基晋谒中山陵。1960年12月21日,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外交部长陈毅陪同柬埔寨西哈努克亲王谒陵。1961年5月,越南劳动党主席胡志明晋谒中山陵。1966年11月12日,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纪念仪式,海外归来的前国民党代总统李宗仁晋谒中山陵。1970年10月,法国前总理德姆维尔晋谒中山陵。1971年5月,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和夫人在叶剑英、许世友陪同下晋谒中山陵。1973年4月,江泽民同志陪同罗马尼亚机械考察团拜谒中山陵。1974年,扎伊尔共和国总统蒙博托和夫人晋谒中山陵。1975年4月22日,朝鲜国家主席金日成率朝鲜党政代表团谒陵,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陪同。1980年4月,中共中央主席、国务院总理华国锋谒陵。1981年,纪念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时,孙穗芳曾到南京来晋谒中山陵。此后多次回国,数次晋谒中山陵。1981年4月,瑞典首相费尔丁和夫人晋谒中山陵。1982年6月1日,纪念宋庆龄逝世1周年,宋庆龄亲属一行25人(孙穗瑛、林达文、林淑真、戴成功、林达光、邓广殷、孙君莲等)晋谒中山陵。1983年5月8日,法国总统密特朗谒陵。1985年2月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顾委主任邓小平,带着小外孙,在江苏省委、省军区领导陪同下谒陵。1986年5月,澳大利亚总理霍克晋谒中山陵。1986年10月4日,民主德国国务委员会主席昂纳克谒陵。1986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120周年纪念仪式,孙穗瑛夫妇、孙穗华夫妇、孙穗芳、戴成功,以及孙中山的其他亲属,分别来到南京,参加在中山陵举行的谒陵仪式。1987年7月15日,联邦德国总理科尔谒陵。1989年2月4日,中国国家主席杨尚昆谒陵。1986年10月4日,民主德国国务委员会主席昂纳克谒陵。1992年6月,美籍华人陈香梅女士拜谒中山陵。1992年7月17日,孙中山的嫡孙孙治强率全家来谒陵。1994年9月27日,新加坡总理李光耀夫妇晋谒中山陵。1996年11月15日,孙中山诞辰130周年之际,孙中山的亲属孙穗华、孙穗瑛、孙治强、孙国雄等几代人从海外归来组成一支孙中山家属谒陵代表团,在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的陪同下拜谒中山陵。2001年10月15日,来京参加纪念辛亥革命90周年纪念活动的孙中山亲属孙穗英、孙穗华、孙穗芳及海外来宾等近百人由全国政协副主席叶选平陪同拜谒中山陵。2001年11月12日,孙中山诞辰135周年,孙中山的嫡孙孙治平一行谒陵。2003年6月1日,孙中山先生曾孙女孙佳宁(孙治强的女儿)首次来南京,与其家人一同拜谒中山陵。2005年3月,时任中国国民党副主席的江丙坤率团访大陆,展开“破冰之旅”,为当时的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首次访问大陆铺路。3月30日,参访团拜谒南京中山陵,这是56年来中国国民党首次以党的名义委派代表团拜谒,纪念中国国民党创始人孙中山先生逝世80周年。2005年4月,奥地利总理沃尔冈夫·许塞尔晋谒中山陵。2005年4月27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南京中山陵,举行拜谒仪式。这是自1949年两岸分隔56年来,中国国民党主席首次亲临谒陵。2005年5月,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访问大陆,为两岸关系回暖展开“搭桥之旅”,期间在南京拜谒中山陵,重温童年往事。2005年6月4日,孙中山的孙女孙穗芬一行四人专程晋谒中山陵。2006年11月14日,孙中山亲属一行100余人参加纪念孙中山诞辰140周年活动后,专程来中山陵谒陵。2008年5月27日,时任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百人访问团拜谒中山陵。2009年6月1日,中国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率大陆访问团谒陵,纪念奉安80周年。2010年1月16日,泰国国会主席猜·奇初一行拜谒中山陵。2011年10月13日,全国政协暨海内外人士晋谒中山陵。2011年前,中山陵正式接待的台湾知名人士、民间团体等游客每年大概是1700多人。2011年之后,接待量达到了一年4000多人。中山陵已成为两岸关系“回暖”“升温”的特别见证人。2012年4月1日,韩国前总理、现任首尔国际理事长李洪九一行晋谒中山陵。2012年4月20日,中国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二次赴中山陵谒陵。此前,在2009年,他曾以国民党副主席身份随同吴伯雄前来。2012年12月11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董事长林中森拜谒中山陵。2014年2月12日,台湾行政院大陆委员会负责人王郁琦一行拜谒南京中山陵。2014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89周年,江苏省暨南京市各界人士在中山陵举行谒陵仪式,纪念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逝世89周年。2014年4月10日,台湾退役将领组团拜祭南京中山陵与抗日烈士墓。2014年8月16日,南京青奥会开幕式当天,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拜谒中山陵,进内殿瞻仰大理石棺。潘基文表示:“我十分荣幸地拜谒了中国人民的伟大领导人孙逸仙先生的陵墓。这一美丽的安息之地象征着他的巨大影响仍在激励着海内外的中国人。”201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周年纪念日,社会各界人士前往南京中山陵拜谒。2016年10月31日,早上9时20分左右,中国国民党主席洪秀柱率领中国国民党大陆访问团抵达中山陵拜谒,向孙中山先生致敬,并在陵园的博爱广场发表谈话。2016年11月11日,孙中山先生的孙女,孙穗芳女士拜谒中山陵。2016年11月13日,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活动嘉宾团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率港澳台和海外嘉宾团一行晋谒中山陵。管理沿革
1938年,伪督办南京市政公署实业局园林管理所在其下设伪中山陵园办事处,暂时维持陵园现状。1942年4月6日,汪精卫指定褚民谊等组织伪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负责名义上的日常工作。1945年8月17日,重庆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派出首批人员回南京接收伪国父陵园,恢复陵园的正常工作。1946年7月2日,国民政府明令公布《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组织条例》,原《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组织条例》即废止,总理陵园管理委员会遂改为“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在动荡的局势中,国父陵园管理委员会只做了一些小的修缮工作。解放战争后期,蒋介石曾想将遗体迁往台湾,但由于爆破墓穴势必会损坏遗体,因而作罢,至今80余年,遗体一直安卧在中山陵墓穴内。1949年4月28日,南京市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5月10日,南京市人民政府成立。1949年8月前,中山陵园属于军管时期。1949年8月,改称“中山陵园管理处”,隶属于南京市政府园林管理处。1950年,刘伯承任南京市长时,特地从云南运来2万株杉树和梧桐树,种植在这里。1951年7月成立中山陵园管理委员会。同年9月,成立整风委员会分会,由高艺林任主任委员。1958年4月,园林管理处并入南京市城市建设局,管理委员会也隶属于城建局。1960年12月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陪同柬埔寨国家元首西哈努克亲王等贵宾晋谒中山陵。那时,为了支援农业,有关部门向陵园索取木材,紫金山的森林被大量砍伐。周恩来总理指示“中山陵园不仅是南京市的、江苏省的,也是全国人民的,一定要保护和管理好”。第二天,采伐工人就全部撤出。1961年3月4日,国务院公布中山陵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孙中山先生诞辰100周年筹备委员会”,拨款100万元全面维修中山陵。维修工程替换了所有损坏的琉璃瓦,全面翻修了墓道,整修了陵门。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开始,同年6月城建局撤消。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博爱坊匾额上的“博爱”两字和墓碑上的国民党党徽被红卫兵认为是“四旧”,被迫錾掉,祭堂和墓室屋顶用彩色马赛克镶嵌的中华民国国旗图案也被凿除,改用水泥粉刷。祭堂北墙上的蒋介石手书《总理遗训》、胡汉民手书《总理遗嘱》、谭延闿手书《总理告诫党员演说词》被磨平。1968年4月成立了中山陵园革命委员会。1970年1月22日,江苏省革委会决定以中山陵园为范围,增设钟山区,实行党政一元化领导,陵园隶属于钟山区革委会。1975年4月,市革会决定撤销钟山区,陵园管理处划归南京市城建局领导。文化大革命结束后,1979年奉安50周年时国家文物局拨款整修中山陵,陵园管理处维修了下水道,全面整修了台阶,并处理了渗水的建筑缝隙。1981年6月至9月,为准备辛亥革命70周年纪念活动,中山陵管委会开始着手修复在文革中受到破坏的部分。恢复了“博爱”匾额石刻,修复了祭堂和墓室的国民党党徽与中华民国国旗图案,并对刻字重新贴金。墓碑上的国民党党徽原为阳刻,恢复时只能改为阴刻。1982年被国务院确定为首批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 同年8月,市委、市政府将中山陵从市城建局划出,为市属局一级单位,全民事业性质不变。1986年孙中山诞辰120周年时,中山陵再次维修,处理了灵堂屋面漏水、围墙开裂等问题,并进行了琉璃瓦的更换、铜椽除锈、陵门铜制门窗修复等工作,1987年完成。1996年6月,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宁委发(1996)19号文“中山陵园管理处”更名为“中山陵园管理局”,为市政府直属事业单位。此时的中山陵园在保护、恢复现有的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不断开辟新的景点、景区,把山水风景、文物建筑、名胜古迹及人造园林艺术融为一体,呈现出一个多功能的旅游风景区。1997年被国家旅游局首批命名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007年5月8日,南京市钟山风景名胜区-中山陵园风景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9年,中山陵园对中山陵主体建筑、附属纪念建筑等进行大修,更换了全部蓝色琉璃瓦。2010年11月12日,南京市委、市政府决定,中山陵陵寝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每周一关闭维护。2011年6月,中山陵进行短期保养,为期20天,对祭堂坐像底座上的浮雕进行了修复。2011年9月中旬,中山陵墓室对外不再进行开放。景区荣誉
中山陵每年吸引着500多万中外游客观光揽胜,先后获得“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级文明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江苏省人居环境范例奖”、“世界文化遗产”等多项荣誉。1991年,中山陵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001年12月,通过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中心的认证审核。2003年2月10日,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中山陵园风景区为“ISO14000国家示范区”。2005年6月3日,通过国家环保总局,建设部ISO14000国家示范区监督检查。2007年3月7日,中山陵被列为首批“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成为江苏省首批3家5A级旅游景区中验收得分最高的景区,在全国名列前茅。2009年,中山陵景区被评为首批“全国生态文化示范基地”(全国仅2家),并成功入选《第二批中国国家自然与文化双遗产预备名录》。2012年6月,中山陵被命名为“江苏省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基地”。2015年10月,中国最受欢迎十大景点,中山陵排名前五。2016年9月,入选“首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2016年10月9日,国家旅游局首次对外发布“十一”假日旅游“红黑榜”,因流量管控得力、旅游秩序平稳、服务管理规范等原因,中山陵景区被表扬,并被评为“厕所革命最佳景区”。相关故事
- 民国时期的祭祀与拜谒仪式
- 解放军保护中山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