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商洛大云寺
首页  > 陕西  > 商洛  > 商州区   »  商洛大云寺景点介绍

商洛大云寺

商洛大云寺
大云寺初名“西岩院”,旧址在商洛市商州区城北的金凤山上。大云寺是1992年公布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建于唐代,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商州大云寺是其中比较完整的一处。它坐落在商州城西街,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四座大殿几经维修,依然保持着历史的风貌。
中文名
商洛大云寺
初    名
“西岩院
旧    址
商洛市商州区城北的金凤山上
始    建
公元前627—649年

简介

现坐落在商洛市商州区工农路中段。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公元627—649年),奉祀佛教神玄武帝,武则天为达到做女皇之目的,借助宗教神法的“法力”,大兴土木,令诸州各建大云寺,商州大云寺便应运而起。元代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更名为“大云寺”。现存大云寺面积8000平方米,4座大殿基本保持原貌,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云寺内有《五戒本生》的壁画,描写佛教“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缘起的五个故事。壁画绘于大云寺大雄宝殿东墙,五组画自右向左,从上到下依次排列。

结构

沿中轴线以次有山门、前殿、中殿和后殿。现为元末明初建筑风格,其中前殿前后檐下有斗拱22朵,拱眼用砖封堵,并在内外两面单线彩绘佛像壁画共40幅。彩佛盘坐于莲花座上,身罩佛光,神态慈祥,保存十分完好。

历史渊源

大云寺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制颁天下,令两京诸州”所修建的。其目的是利用佛教为其登上帝位大造舆论。在唐高宗永淳二年(683)驾崩后仅三个月,武则天就将太子李显从皇位上赶了下去,独揽了朝政大权。在对朝廷体制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同时,还做出规定:佛教在道教之上,给一些著名僧人很高的礼遇,并出钱修寺造像,如著名的龙门奉先寺毗卢遮那佛像就是在武后直接支持下雕凿的。武则天不遗余力的支持佛教,而佛教徒也知恩图报为其登基出计献策。永昌六年(689),一批僧人伪撰《大云经》上于朝廷,经文中讲:武后要以“女身”做威服天下的帝王。天授六年(690)四月,东魏国寺和尚法明等人利用这个故事,编撰了一部四卷《大云经疏》献给武后。《经疏》中称:“太后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主”。武则天看后即刻颁布《经疏》于天下,令诸州修建“大云寺”,并各藏《大云经疏》一部广为宣传,为改李唐江山为武周天下,登上帝位奠定了理论基础。清代改做启秀阁,成为商州“八景十观”之一。清人王时叙《远山诗草》中赞此阁道:“千峰万岫走商城,金凤山高旧有名,一白菊溪开秀阁,梵声不听听书声”。明初毁于兵燹(xian,音显),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建新寺于城西门内,仍号“大云寺”。原寺为“上寺”,新寺称“下寺”。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知州李素募捐大举增修,工未竣去任,至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知州焦云龙始将其全部建成。现存前殿、中殿、后殿各5间,厢房40余间,占地20多亩,屋面经过改建,多失去原貌,唯梁架依旧。三座大殿座北向南,以山门为轴对称,总体布局是一座四合院式的高宇建筑群体。千余年来,“两京诸州”的“大云寺”均已坍塌焚毁,唯有商州“大云寺”幸存于今,商州大云寺也因潜函着这样一段与武周女皇有关的历史而令世人注目。现今,商洛大云寺为商洛市博物馆所在地。大云寺是在一个特殊的年代,因为一个特殊的事件而产生的一座特殊的寺院;这座寺院的创建与一个特殊的女人有关,她就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公元690年,已当过皇后、皇太后的武则天想当皇帝,苦苦寻求合适的理由。在洛阳白马寺和尚冯小宝等人的帮助下,找到一本《大云经》,经书里写有“弥勒下生作女王,威伏天下”这类的话。他们便利用这几句话推行“易世革命”,说武则天是“弥勒下生,当代唐作阎浮提主”。于是便改唐为周,做女皇帝,诏两京各州修大云寺,诵《大云经》,宣扬“君权神授”。一时间全国各州郡修起了大云寺。商州当时属于西京长安的“京畿之地”,所修大云寺颇为壮观。它前临丹江,后倚金凤山,一半在城内,一半在城外;城外的叫上寺,城内的叫下寺。历史同女皇开了个玩笑。公元705年,女皇的儿子李显恢复唐制,第一件事就是诏毁大云寺,全国各州的大云寺很快毁完。商州大云寺被地方官改名“西岩院”而幸存下来。到了元代至正年间,对商州大云寺进行大修,因大殿山墙的每块砖上都印有“大云寺”三个字,只好又把名字改了回来。或许有人问,妙龄女郎的弥勒佛像是怎样变成大腹便便的弥勒菩萨了?请大家到佛宫后边看。佛宫后面这个像是弥勒佛像,五代时期,浙江奉化出了个“布袋和尚”,热心帮人,排忧解困,很得群众信仰。他临终时说了几句话:“弥勒真弥勒,分身百千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便有人以为布袋和尚就是弥勒化身,就按照布袋和尚的形象塑了弥勒佛的像,女像的弥勒菩萨从此就变成了男像的弥勒佛了。弥勒佛像下面这三句话:“觉而不迷,正而不邪,净而不染”,是佛家“三生”和“三门”的中国化诠释。佛家三宝是“佛、法、僧”,人门学徒的条件是“三皈依”(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有人对此产生误解,把“三皈依”说成皈依佛像、佛经和出家人。武周时期,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禅宗”应运而生,而禅宗“六祖”慧能讲《坛经》,便把“三皈依”讲为“皈依觉、皈依证、皈依净”,使人耳目一新。按照《坛经》的解释: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嗣后,“觉、正、净”便成为中国佛家的“三门”。佛家的各个教派,都是从这三个门中分化出来的。入教学佛者,可以根据自己的身心条件,任选一间。凡离开这“三门”的,便都是邪教。大殿叫天王殿。是供奉四大天王和弥勒菩萨的地方。天王殿佛靠上这尊像是弥勒菩萨。弥勒是他的姓,他的梵名叫“弥勒·阿逸多”,《大云经》说弥勒提前下生,解救众生。武则天借用这些经文,暗示冯小宝等人鼓吹她就是“弥勒转世”。所以大云寺弥勒菩萨的造像具有“男头女身”的特点。有人说这是武则天的写照。
  大云寺的大雄宝殿的檐口斗拱之间,有40幅彩色画像,画的都是坐像。他们端坐在莲花上,悠然自得,仿佛就在极乐世界。这些画画于何时,没有文字记载。元以后,有多次图染和补画的痕迹。大殿中的原有泥塑于解放初毁弃,据知情者言,主佛位塑的是释迹牟尼同他的两个弟子迹叶和阿难。方悟入四大空门)反映了佛教关于“世界”问题的总看法和总观点。这里略作简单介绍:《淮南子》云:“上下四方谓之宇,古往今来谓之宙。”佛经则说:“过去现在未来名世,东西南北上下四维名界。”二者所指同是无量空间和无限时间的合称。所以说,佛教所说的“世界”也就是“宇宙”。“三千大千世界”和“四大皆空”是佛家宇宙观的两块“基石”。佛教以为,太阳和月亮所能照耀的地方(须弥山)为一个小世界;集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为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因其中重叠了三个千数,所以称三千世界或三千大千世界;而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佛国土。你看这个“佛国土”该有多大!在无数个佛国土里,四大种物地、水、风、火(地泛指固体物、水泛指液体物、风泛指气体物、火泛指功能)组成的“色蕴”体在。万有因果律。的作用下,不断经历着“成、住、坏、空”的循环过程。“三界”中除无色体外,其他所有物体都逃不掉这个过程,所以叫“四大皆空”。只不过各种物体的“成、住、坏、空”过程有快有慢,快的只有“一刹那”,慢的则要以“劫”来计算,谓之“在劫难逃”。“劫”是梵语,汉语译为“长时”。
  画在大殿东墙的这幅画叫《五戒本生图》,取材于唐代法师玄类撰述的《大唐西域记》,画的内容是有关佛门“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的五个故事。请大家看,居中这组为“三身佛”,表示释迎三种不同的佛身。中间这尊名“毗卢遮那”是“法身佛”;左边这尊名“卢舍那”,是“报身佛”;右边这尊名为“释逝牟尼”,是“应身佛”。东厢这组为“三世佛”。中间这尊佛像是代表婆婆世界的释迹佛;左边这尊是代表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边这尊代表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按照佛教的说法,释逝牟尼是教化众生的,药师佛是解救众生的,阿弥陀佛是接引众生的。第一个故事《鹿野林》,说的是:鹿野林园有一千头鹿自由自在地生活。后来遭国王行猎,鹿群不断缩小。鹿王与国;王商议,自愿每天向国王献送一头鹿,既让国王吃到新鲜鹿。肉,又能延缓鹿群的生命。有头怀孕的母鹿,知道将要去送"死,她想到未出世的孩子,便对鹿王说:“我虽然应该去送死可我的孩子还未出生,还不应该轮到我啊!”鹿王说:“那就让我去代替你吧。”鹿王的举动感动了国王,国王对鹿王说:“我是人,却和兽一样;你是兽,却和人一样。”于是不再杀鹿。并把鹿野林作为鹿永远栖息的地方,成为地球上最早的野生动物保护区。第二个故事《金佛像》,说的是:僧逝罗国王宫旁的佛牙精舍有个金佛像,头上有颗珍贵的宝石。有个穷人去偷宝石佛像不断升高。偷的人够不着,退而叹息道“佛大慈大悲,愿给所需要的人施布一切;我现在饿得难受,想摘下宝石换饭吃,佛怎么舍不得呢?”他话音刚落,佛像就低下了头,任他把宝石摘了去。小偷拿宝石到珠宝店换钱,店主认出这是金佛像头上的,立刻拿他叫国王审问。小偷把经过如实票告国王,国王察看后很惊讶,便给小偷一些钱,让把宝石重又安置在傲像头上。但这尊佛从此一直低着头;似在告诉人们:救苦救难任重道远,作为大慈大悲的佛没有理由穿金戴银,趾高气扬。第三个故事《奇特的寺》,说的是:屈支国王要云游四方卜命王弟监国。王弟暗地割下自己的生殖器,用金匣密封,叫目王存好。国王回国后,果然有人陷害王弟,说他在监国期间,淫乱王宫后妃,国王听后大怒,要对王弟严刑惩处。王弟请求国王打开金匣,看验被割断的生殖器。王弟说:当您命令我监国的时候,我就害怕遭受谗言之祸;特别是男女私情,尤其难以说清。于是用自宫来表明我的心意。”国王对王弟心怀敬意,任他随意出人后宫。一天,王弟在路上遇见一个人,赶着500头牛去骟割,遂有同病相怜之感。他拿出财宝赎回了这群牛。由于慈善的力量,生殖器又长了出来。王弟有了男性生殖器,便请求不再入宫,要去出家当和尚。国王为他建了座寺,寺顶上塑了个象征男性生殖器的装饰物,以表彰王弟的完美操守。
  大殿西墙这幅画叫《三教九流图》,它反映了武周时期多种文化走向融合的历史。“三教”是老子创立的道教、孔子创立的儒教和释逝牟尼创建的佛教。“九流”是指我国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学术中的九大流派(道家流、儒家流、阴阳家流、名家流、法家流、墨家流、纵横家流、杂家流、农家者流)。秦以前,道家位列儒家之上。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一跃而成为正统,东汉以后,佛法西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带来挑战,儒、道、佛三家一直处于冲突和融合的交织中。先是儒道联合反佛。佛家为了获得立足之地,便依附道家,拉拢儒家。到魏晋南北朝,三教鼎立的局面逐渐形成,佛教不再试图服鹰于儒道,而是要求包容于儒道而成为三教之首。北周武帝崇尚儒学,亲自召集群官、沙门、道士等,对三教正式排位;以儒教为先,道教次之,佛教最后。到了隋文帝,由于他自幼生养在尼姑庵,很是亲佛,便将佛教定为“国教”,予以大力扶持和积极利用。佛教的地位由此发生根本变化,一跃而成为三教九流之首。 第四个故事《天坑》,说的是:佛在给孤独园说法,很受大众尊敬,外道(也就是邪教)欲败坏佛的名声,便诱雇一个女人,怀里系一个木盂,当众扬声道:“这位说法的人曾与我私通,我怀的孩子就是他的!”在场的人有的信以为真,有的说是诽谤。有个白鼠为了消除人们的疑虑,咬断了系木盂的绳子,绳断盂坠,声音响动,看见和听到的人明白了一切,纷纷质问这个女人为什么要无中生有,中伤他人。女人无地自容,便跳进了附近的无底洞。印度将无底洞叫天坑,它一直保留至今,一再告诫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受别人指使,说假话、作假证。
  第五个故事《执狮子》,说的是:南印度有个国王将女儿嫁给邻国的太子,娶亲途中碰到狮子,迎送的人四处逃奔,只留下公主。狮子就把公主背迸山,捕鹿采果供养她。几年后,生下一男一女,虽是野兽血统,却有人的智慧。这对儿女趁父亲远出打猎的机会,和母亲一道秘密逃回乡间。狮子失去亲人,既痛又恨,就走出山谷,残害生灵,谁也不敢接近。国家要除掉狮子,以重赏招募勇士。狮子的儿子不听妈妈的劝阻,而去应募。他喝了许多酒径直向狮子走去。狮子只知道和儿子亲假,任凭凶子刺杀,以至于把肚皮剖开,含悲死去。看的人都觉得很奇怪,想间个究竟。儿子乘着酒兴,把过去的事都说了出来。国王以重赏酬报他的功劳。以流放惩罚他的逆伦,把他流放到印度洋的一个孤岛上去。他临走告诉人们,千万不要酗酒,一旦喝多了,不但忘了母亲的教导,连父亲也不认得了。武则天推行“易世革命”,佛教为她帮了大忙,她改唐为周不久,就给佛教升级;颁布制文,“令佛教在道法之上。”这样,佛家高兴,道家不服。道士们一面印发《老子化胡经》,杜撰李耳“教化”佛陀的故事,借以抬高道家的地位;一面笼络武则天,给她灌输“长生不老”、“以阳养阴”。于是武则天便对三教九流重新排位次,且划分较细,分为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上九流是:一流佛陀二流仙,三流帝王四流官,五流刀笔(幕宾,或称红黑师爷)六流吏,七工八商九庄田。中九流是:一流举子二流医,三流堪舆(地质学家和风水先生)四流推(预言算命先生),五流丹青(书画家)六流相(星相学家和相面先生),七僧八道九琴棋。下九流是:一流玩马二耍猴,三流修脚四剃头,五流幻术(耍魔术的)六流丐(讨饭的),七优(优伶,卖唱的)八娟(妓女)九吹手。商洛习俗,无论红白庆典,吹鼓手不得登堂入室,一般都安排在门外,即因为吹鼓手是下九流的缘故。“三教九流”使佛、道、儒各家学派的思想更加深刻地楔人中华文化的底层,促使中华文化更加博大精深。
  大云寺把观音、文殊、普贤三位菩萨供于一殿,称“三大士殿”,这在佛寺规制上是比较别致的;这或许也是武则天的“别出心裁”。按照佛典的解释,“大士”是菩萨的统称,菩萨品位仅次于佛,而观音和文殊、普贤三菩萨,虽已达到佛的境界,由于她们立誓要普救世上一切受苦众生,方愿成佛;然世间苦难无穷无尽,他们也就只好永远屈居菩萨之位。为了彰扬这三位菩萨的功德,所以称其为“大士”,以便同一般菩萨有所区别。还有一种说法是:武则天曾改革科举制度,首开“女科取士”,她把中国最有影响的三位菩萨(观音、文殊、普贤)封为“大士”,也是为了利用民间信仰,为她这个“弥勒佛”服务。这是复修三大士像。上坐的是观音大士,两旁立的是善财童子和龙女。骑狮的是文殊大士,骑象的是普贤大士。这幅图叫《佛教中道图》。《佛教中道图》概括了大乘教和小乘教的主要内容。其目的是要求人努力去恶从善,净化本性,改良“种子”,提升命运。如果众生都能发挥人性的光辉,众善奉行,诸恶莫做,则“娑婆国土”也就转化成“极乐世界”了。画在大士殿的西墙上的这幅画叫《家家观世音》,它的引申又是“家家有本难念的经”。画的内容是人生追求的10个档次:吃饭、穿衣、住房、成婚、车门、仆从、当官、当大官、做皇上、做神仙;最后神仙没做成,下了地狱。再看这幅画,它是根据民歌《十不足》创作的,其歌词是:“终日奔波只为饥,才得有食便思衣,绸罗绸缎身上穿,抬头只见房屋低。盖起高楼升大厦,床上缺少美貌妻,娶来矫妻和美妄,又虑出门没马骑。将钱买来车和马,车前马后少跟随。家人顾来一大伙,有钱无势被人欺。一窜窜到知县位,朝会方显职位卑,一攀攀到阁老爷,朝朝暮暮想登基。一日面南做皇帝,想要神仙登天梯。登天梯子来造起,阎王发脾鬼来催。此人若非大限到,上到天顶还嫌低,如此贪填迷不足,是苦是累还是痴。”这首歌词因有“神仙”二字,应为道家作品,但它末尾两句却有佛家思想。这幅壁画叫《观音拜观音》,位于大士殿后,它是根据一个民间故事创作的。故事的梗概是:有一位居士,诚心同佛,千里迢迢去南海朝拜观音。观音很受感动,给他托梦说,某日某时要约见他。及至相见时,他见观音也在朝拜另一位观音,心里觉得奇怪,遂问观音为什么也拜观音。观音言道:“你拜观音是在求人,我拜观音是在求己;佛不度无缘之人,求人不如求己。”这个居士听了观音的话,彻底明白了内因和外因的关系和“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的道理,回家后坚持修持,终于转凡成圣,证得佛果。
  禅堂内的正壁上贴的、“禅”字,是用维修大云寺更换下来的朽木而成,它既点缀了禅堂,也含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寓意。殿堂之中,安放着20多尊木石造像,有佛陀、菩萨十天王、罗汉,还有儒家的圣人和道家的神仙。既是一个造像艺术陈列室,又可以组成一幅“谈禅图”。用以表明佛教至中国“禅宗革命”之后,形成“左儒右道”、三足鼎立的独特文化现象。这座有游廊的殿叫禅堂,是佛家僧侣参禅的地方。在大云寺设置禅堂,则是为了向游人介绍“禅文化”。禅的焚文音译为“禅那”,意译为“静虑”或“思维修”。源于古印度的瑜伽术,主要为静坐、安心、数息等方式。后被引人佛教,成为佛家僧侣求证佛果的一种基本功。这截茬根古树,所雕造的是菩提达摩。是他把禅学传入中国的。公元6世纪初,达摩渡海东来,会见南朝梁武帝。梁武帝是个虞信佛教却不钻研佛学的皇帝,他一见达摩便间:“我修了这么多寺院,又做了许多佛事,你看有什么功德?”达摩说:“并无功德,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随形,虽有非实。”梁武帝听了很不高兴。彼此话不投机,达摩乘一芦苇渡江,到高山少林寺“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历时九年,提出“理人”和“行人”的修禅方法。其内容被概括为四句话:“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不立文字,教外别传”是说佛理不等于文字,证悟本质与文字无关,经过禅师的指点,也可以参禅悟道。这尊手中抱书的佛,是禅宗六祖慧能,他是禅宗的真正创始人。他手中抱的这本书,是由他口述的《坛经》是佛教典籍中唯一一部由中国人自己写的称为“经的著作”。有意思的是,这本书的作者并不识字。自幼丧父因家贫而未上过学,一日卖柴于市,听人读《金刚经》,听到“应无所住而生真心”一段,便有所领悟,于是设法到黄梅找五祖弘忍拜师学禅。这时跟五祖学禅的共7仍多人,有一位首席上座,名叫神秀,学通中外,为众敬仰。后来有一天,五祖宣布:要传授衣钵,叫大家陈述心得,以便选继承祖位的人。当天,神秀便在墙壁上写了一首偈语:“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同学们看了都说写得好。这时慧能正在舂米,他听这首偈子便说:“美则美矣,了则未了。”有些同学便笑他:“庸流何知,勿发狂言。”于是慧能便请人代笔,在原偈旁边也写了一首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事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五祖权衡了这两首偈语之后,将衣钵传给了慧能。慧能创立的禅宗被称为是佛教的“心法”,是佛法的画龙点睛心髓之学。不是人人都可以顿悟的,必须是具有大乘根器的人才可以顿悟。对于大多数钝人来说,参禅还得一步步来。武则天对禅也深所慕仰,她把神秀请到京师,“肩舆上殿”,“亲加跪礼,时时问道”。她还一再派人去广州邀请慧能,慧能“托病不出”,不愿进京,最后只好把慧能的“得法架装”弄到长安,“则天见传信架装来,甚喜悦,于内道场供奉”;并以“摩纳袋装一领及织五百匹”送给慧能,作为交换。大云寺的禅堂里设有禅床,是僧侣们参禅打坐、休身养性的地方,佛家行话叫“禅定”。禅定时耍姿势工确,身心放松,排除杂念,顺乎自然。

艺术特色

当你今天来到这个清静幽深的寺院,踏上石阶,穿过山门,步人大殿,那红柱画壁,尤其是内侧斗拱间绘制的佛像,栩栩如生,引人人胜。殿外株株苍劲挺拔的古柏,增添了寺院之幽雅。通体墙镶嵌“大云寺”砖饰,浑厚而古朴。元代的一尊石雕造像,束高髻,戴桂冠,裹金裙,披大巾,系薄带,侧身仰面相迎,一佛怀抱小孩,乘坐莲花宝座,玉带飘逸,流云环绕,腾云驾雾,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崇高地位和人们对佛教的虔诚。

交通

大云寺坐落在商洛市城区,可在当地乘坐1、8、9路公交或出租车前往。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