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波且寺

唐波且寺,在山南地区琼结县境内,位于县驻地以产的唐布其乡所在地。寺庙背临琼结河(亦称“香波河”),前为阿布山。唐波且,藏文史料中称“索那唐波且,藏文史料中称“索那唐波且”,意为大坝头烧制木炭之地。
- 中文名称
- 唐波且寺
- 占地面积
- 8556平方米
- 始建时间
- 1017年
- 创建人
- 名珠梅·楚臣炯乃
历史沿革
唐波且寺,始建于1017年(西藏佛教后弘期之火蛇年),创建人名珠梅·楚臣炯乃。据《黄琉璃》主载:珠梅·楚臣炯乃生于后藏,幼年出家,后拜鲁梅·楚臣喜饶(西藏著名佛学家)为师、研读了大量的佛学经典,知识渊博,成为鲁梅门徒“四柱八梁三十三椽”中的主要人物,也是西藏后弘期有名的“十八智者”之一。珠梅·楚臣炯乃依照鲁梅的意愿于1017年修建了唐波且寺。寺修成后,鲁梅主持了一段时间,后来又将寺权交给了其弟子枯敦·尊追雍仲(1011~1075)。自此,枯敦·尊追雍仲便成为唐波且寺的第一任堪布。枯敦·尊追雍仲出生于后藏,始拜鲁梅为师,后拜阿底峡为师,成为西藏佛教史上的著名人物,被认为是阿底峡最得意的门徒之一。9世纪,朗达玛(836~842年在位)毁法灭佛,西藏佛教遭受严重打击,主要寺庙被拆毁,而唐波且寺作为后弘期的寺庙,其地位就非常重要,被当时誉为“圣地”之一。在以后的11、12、13世纪中,不但以圣地著称,而且还出了很多法是和重要人物。后来,由于历史的变迁,拥有一千多名喇嘛的唐波且寺渐渐衰退。至20世纪初,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土登嘉措(1878~1933)时期,甘珠尔活佛洛桑土旺顿旦(琼结境内包乌寺的创建人)为了弘扬佛法,于1916年主持修复了唐波且寺。寺庙情况
唐波且寺坐西朝东,占地面积8556平方米。由大殿、觉康等组成。大唐设有经堂和佛殿,高三层。大殿前为经场,面积400平方米(东西长20米,南北宽20米),地面用石料铺成。大殿一层正东即为殿门,门前左右建有厢廊建筑,上可入二层。中部为经堂,有柱12根,主要供奉阿底峡师徒三尊(即阿底峡、枯敦·尊追雍仲、仲敦巴)、莲花生、宗喀巴、第五世达赖(阿旺·罗桑嘉措)铜佛像,均高1.5米。经堂内壁画有主尊画像、各类菩萨以及护法神像。经堂后为佛殿,有柱4根,主供释迦牟尼佛,其左右为妙音(文殊)、强巴(弥勒)佛;后为十六罗汉、药师八如来以及帕木竹巴等5个白教高僧的舍利塔。经堂南侧为护法神殿,殿内主供马头金刚(马头明王)、牛头金刚(大威德明王)泥塑像,据说这些塑像是原来存物。大殿二层为寺内议事办公场地。三层是妙音殿(文殊殿),主供高1.9米的妙音鎏金铜像;还有阿底峡舍利塔和枯敦·尊追雍仲灵塔,均高1.9米。觉康位于大殿东侧100米处,有柱6根,殿内主要供奉阿底峡、仲敦巴·嘉瓦郡乃、枯敦·尊追雍仲、莲花生、十一面观音泥塑像。唐波且寺早期信奉噶举派,到枯敦·尊追雍仲修复后改信格鲁派。1959年,寺里的喇嘛48人。组织机构由堪布、格贵、强佐、翁则组成。解放前有土地一千余亩。“文革”中该寺损失严重,1985年修复。唐波且寺原藏文物有12部佛经(系阿底峡从印度带来的),还有手抄本《甘珠尔》108部、《丹珠尔》一套,以及格鲁派高僧所著医学、历算、文艺等书。- 宝清 1雁窝岛
- 宝清 2珍宝岛烈士陵园
- 友谊 3凤林古城遗址
- 友谊 4龙头山庄
- 岭东区 5青山国家级森林公园
- 友谊 6“五地文化”博物馆
- 宝清 7长林岛
- 宝清 8宝清东岳庙
- 友谊 9友谊博物馆
- 集贤 10大菩提寺
- 宝清 11炮台山古城遗址
- 集贤 12鲜兴民俗风情
- 尖山区 13北秀公园
- 集贤 14安邦河湿地公园
- 饶河 15大鼎子山上观雾凇
- 饶河 16饶河小南山
- 四方台区 17双鸭山北秀公园
- 友谊 18双鸭山龙头山公园
- 宝清 19七星河自然保护区
- 饶河 20乌苏里江
- 饶河 21那丹岭上奇秀探幽
- 饶河 22饶河南湖公园
- 友谊 23友谊县湿地保护区
- 饶河 24白桦林里秋正浓
- 饶河 25四排赫哲族民俗风情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