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山石窟
文殊山石窟位于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祈丰藏族乡,始建于北凉时期(401年-433年),是一处规模较大的佛教石窟群。
- 中文名称
- 文殊山石窟
- 地理位置
- 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祈丰镇
- 始 建
- 401年-433年
- 现存窟龛
- 100多个
结构
洞窟依山势开凿于文殊山前山和后山的崖壁上,分布于南北1.5公里、东西2.5公里的范围内。现存窟龛100多个,其中有早期中心柱窟8座,禅窟1座,窟前寺院遗址28处。现存较重要的洞窟有前山千佛洞、万佛洞、后山古佛洞和千佛洞等,均为穹隆顶、平面近方形的中心柱窟。千佛洞高3.60米,宽3.94米,深3.80米,中心柱式建筑,仅于中心柱四周开龛,窟顶及四围壁画色彩鲜艳,风格古朴,保存完好的西壁、南壁均绘有千佛之像。中心柱上下分三层,下层为方形台基,上面两层每面凿圆拱龛,龛内塑一佛像,龛外塑二胁侍菩萨,造像躯体健壮古朴。洞窟四壁及顶部彩绘壁画,题材有千佛、说法图、七佛、伎乐天、供养人等。窟顶绘伎乐飞天,窟壁上层大面积绘千佛,中部绘一佛二菩萨说法图,下部绘供养人像。壁画采用西域晕染画法,强调色彩的明暗对比和人物形象的立体效果。万佛洞高3.70米,宽3.55米,深3.80米,有中心柱,四周开龛造像,壁画内容丰富,有西夏时绘制的大型《弥勒经变》画及“镇窟四天王”像。意义
文殊山石窟是中国早期佛教遗存,位于凉州模式石窟的范围内,是研究十六国时期佛教艺术的珍贵资料,对研究河西地区与西域的佛教建筑、艺术关系有重要价值。其壁画具有河西地区早期洞窟壁画的布局特点,有些壁画内容可弥补莫高窟之不足,有些则是敦煌艺术的延续和发展。现存的西夏时期的壁画是研究西夏佛教及其绘画艺术的重要资料。2001年06月25日,文殊山石窟作为北朝至西夏时期文物,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民乐 1八卦营墓群
- 甘州区 2张掖大佛寺
- 高台 3祁连葡萄庄园
- 山丹 4山丹大佛寺
- 山丹 5艾黎博物馆
- 肃南裕固族自治 6马蹄寺风景区
- 民乐 7东灰山遗址
- 临泽 8昭武故地游乐园旅游景区
- 肃南裕固族自治 9文殊山石窟
- 甘州区 10西武当
- 甘州区 11张掖鼓楼
- 甘州区 12张掖市森林公园
- 高台 13骆驼城遗址
- 甘州区 14甘泉公园
- 高台 15大湖湾
- 肃南裕固族自治 16八功德水
- 山丹 17龙首山自然保护区
- 高台 18许三湾城及墓群
- 肃南裕固族自治 19马蹄殿
- 甘州区 20张掖会馆
- 山丹 21焉支山森林公园
- 民乐 22童子寺石窟及翟寨子水库
- 甘州区 23五松园遗址
- 肃南裕固族自治 24草沟井城址
- 民乐 25太和魁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