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石阡佛顶山
首页  > 贵州  > 铜仁  > 石阡   »  石阡佛顶山景点介绍

石阡佛顶山

石阡佛顶山
佛顶山是贵州东部仅次于梵净山的第二大高山,位于石阡县西南缘。与梵净山相同,历史上曾是黔东佛教圣地,且佛顶山自然保护区也是除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外,保存较好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2014年12月19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会在北京落下帷幕,经过30位专家投票表决,贵州省佛顶山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9年11月10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布了“寻找十大‘非著名山峰’”榜单,佛顶山最终入选,和湖南韭菜岭、广东船底顶、四川九顶山、甘肃扎尕那山、江西武功山、河北小五台山、陕西鳌山、北京海坨山、云南雪岭、侪身十大“非著名”山峰,得以向全国的驴友展现风采。
中文名称
石阡佛顶山
地理位置
石阡县西南缘
占地面积
12634.54hm
开放时间
24小时开放
最高海拔高度
1869.3m

历史沿革

2006年佛顶山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200公顷,行政区域隶属于贵州省石阡县,属森林生态系统和森林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2009年11月10日,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发布了“寻找十大‘非著名山峰’”榜单,佛顶山最终入选。2014年12月19日,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评审会在北京落下帷幕,经过30位专家投票表决,贵州省佛顶山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地理位置

佛顶山位于黔东北石阡县西南缘,地处石阡、镇远、余庆、施秉四县交界处,地理位置为27°15′~27°25′N,107°56′~108°12′E。主峰海拔1869.3米,是武陵山脉仅次于主峰梵净山的第二高峰。佛顶山于2006年成立省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15200公顷,行政区域隶属于贵州省石阡县,属森林生态系统和森林野生动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生物资源十分丰富,有各类植物2392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植物5种,有已鉴定命名的脊椎动物与昆虫共345科806种(亚种),其中一级重点保护动物3种,被誉为植物的王国、动物的乐园、旅游的圣地和养生的天堂。石阡佛顶山保护区行政区域隶属于贵州省石阡县,主要包括坪山乡的佛顶山村、凤凰屯村,甘溪乡的平望村、铺溪村、扶堰村、泥山村,聚凤乡的宝龙村,中坝镇的高魁村。

地质基础

佛顶山在大地构造上属扬子准地台,位于贵州东部十分醒目的华夏系断裂构造带上。区内出露地层为晚元古宇下江群浅变质岩,自下而上分为番召组及清水江组。番召组为浅灰至深灰色变质砂岩、变质粉砂岩夹板岩、浅灰至深灰色板岩、千枚岩夹少量变质砂岩、变质凝灰岩等,地层总厚2560m。清水江组岩性主要为浅灰、灰绿及深灰色变余凝灰岩、变质粉砂岩及板岩等,厚度大于2000m。区内地质构造有褶皱、断层和密集的节理。本区主体由佛顶山背斜控制,轴向北东,轴长十余公里。西翼岩层产状平缓9°~30°,东翼较陡7°~50°。其北西、南东侧有两条北东向区域性光滑断层通过。佛顶山西北为红石枢纽断层,正断层,走向北东,断层面在区内倾向北西,倾角80°左右,区内约15km,断距200~1500m,形成于雪峰期。佛顶山东南为石阡枢纽断层,正断层,走向北北东倾向南东东,倾角70°左右,断裂破碎带宽20~150m,区内长约15km,形成于燕山期。佛顶山即是这两条大断层的上盘部分,为正断层组合构造地貌类型——地垒。除上述两条断层之外,以节理最为发育。有2~3组节理,一般宽度0.1~5cm,密度为1~10条/m,倾角45°~90°。大型节理与溪沟的走向发育状况一致。节理组把岩石割得非常破碎,状式“豆腐块”。

地貌概况

佛顶山为一沿北东南西向延伸的高大脊状山岭,是夹持于北东向断裂带间的一个巨大构造透镜体组成的地垒式山地,沿着北东向区域性大断裂与其北东面的梵净山及南西面的朱家山一脉相承。山脊呈北东南西向,长约35km,主峰位于中段,最高海拔1869.3m,向北东及南西两侧地势迅速降低。山脉北西侧为甘溪断裂谷地,南东侧为马溪断裂谷地,其最低海拔分别为500m、780m。断裂外侧出露震旦系、寒武系地层,其岩性以碳酸盐岩(白云岩)为主,多形成海拔1000m以下的岩溶峰丛地形。从区域性总的地形地貌特征上看,佛顶山为一耸立于广大岩溶低丘陵之上的高大山体,气势雄伟。高大地垒式山体及其北西、南东两侧的断裂谷地,控制着区内河流水系的发育分布,呈现出以佛顶山为中心,向北东及南西分流的水系格局。佛顶山北东段北西侧有甘溪河,南东侧有包溪河,同属乌江支流龙川河的上游及河源地带;南西段南东侧有满溪河(马溪河),北西侧有大龙河,同属乌江支流余庆河的上游及河源地带。这些河流均属山区雨源性河流,其水文动态季节性变化甚大;但在冬春干旱季节,河流的基流量主要靠区内森林山地丰富的地下水补给,枯季流量反而比较稳定。因此佛顶山森林生态系统对于河源水涵养至关重要。本区地貌受到地层岩性控制主要有山地地貌、河谷地貌和动力地貌类型。A、山地地貌 佛顶山是在地垒式构造大幅度抬升的基础上受流水侵蚀为主的外力作用塑造而成,其地貌形态成因类型为典型的构造侵蚀山地。整个山体呈北东南西向延伸,高大而完整。佛顶山主峰海拔1869.3m,山下河谷地带580~780m,佛顶山山体相对高差达1100~1300m。因山体北西及南东两侧的山麓地带为断裂谷地所限,山体的基座窄,其宽约8km,至海拔1600m处的山体宽仅500~800m,而至海拔1800m以上的山脊一般宽仅数米,最窄处只有2~3m,呈现极为典型的刃状或鱼脊峰状的山地景观。高大山体如此单薄,且主脊主峰如此狭窄的山地景观,在贵州诸多相对高差大于1000m的山体中极为少见,与同属浅变质岩区的梵净山和雷公山的山体景观形成鲜明对照。佛顶山山体西北坡长而缓,东南坡短而陡。西北段从甘溪河谷至海拔1350m,一般坡度30°~40°;从海拔1350m到山顶,坡度增大到50°~60°,西北坡从甘溪河谷至山顶发育形成四级剥夷面及剥蚀台地,其海拔分别为1700~1800m,1300~1400m,1050~1200m,900~950m。东南坡从施秉县马溪河谷至山顶,山坡比较平直而少坡折,一般坡度35°~45°。佛顶山西北坡沟谷较长且发育比较稀疏,呈北西向平行排列并具有等间距分布的特征。东坡沟谷较短,且发育比较密集。从总体上看,佛顶山由次级沟谷形成的放射状水系十分明显。B、河谷地貌 佛顶山西北山麓的甘溪河及东南山麓的包溪河,均为沿北东向断裂形成的断裂谷,谷地多较开阔平坦,河谷盆地十分发育呈串珠状分布,是佛顶山下水丰土肥的良好农耕场所。甘溪河谷底海拔558~700m。河谷形态不对称,西北岸低矮,主要由震旦系及寒武系碳酸盐岩组成;东南岩高陡,出露地层全为下江群浅变质岩。从甘溪至扶堰长约12km的河段内,落差约120m,比降10/1000,河谷多较宽阔平坦,其间发育多个规模较大的河谷盆地。包溪河谷从平头坝至尧上各段海拔590~620m全部切割于浅变质岩石之中,河谷形态自尧上以上为峡谷;尧上以下至平头坝为箱型谷,河谷宽坦且多连接而成规模较大的河谷盆地,河流水势平隐,坡降仅为3.8/1000。甘溪、包溪这两条河谷都是佛顶山内残坡积土石向山外冲刷首当其冲的停留场所,因而谷地中砂砾石层覆盖广而深厚。从佛顶山呈放射状分流而下的众多支流大都比较短小,其长度4~6km。支流切割深度自下游向上源迅速减小,一般下游切割深300~500m,沟谷形态多为十分狭窄的峡谷及嶂谷。佛顶山区这些支流的纵剖面形态特征,是山地流水地貌侵蚀切割能力极强的表现,也是山地斜坡上大量残坡积松散土石向山下运移的重要通道,为山洪泥流等动力地貌的发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C、动力地貌 佛顶山区植被破坏与动力地貌现象的形成密切相关。西北坡不少地段森林植被保存较差,因而这里崩塌、滑坡及泥石流等动力地貌现象屡有所见,并形成较为严重的地质灾害。崩塌及滑坡现象多。佛顶山高大的山体及浅变质岩极易风化剥蚀的岩石特性,本身就是一个极易产生崩塌、滑坡的温床,在佛顶山西北坡的山麓及斜坡地带,由于不少地方原生性森林植被遭到破坏,斜坡上发育深厚的残坡积松散物质因失去了森林植被的保护而稳定性大为降低,导致崩塌、滑坡发育,特别是在深切割的峡谷谷坡上,这类动力地貌现象更是屡见不鲜。山洪泥石流危害严重。佛顶山西北坡若干地段森林植被的破坏,高大山地斜坡上发育深厚的残坡积岩屑年复一年地向下滑移,崩塌、滑坡发育的频度及强度连年增大,对山下河谷地区农业生产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由山洪泥形成的锥状堆积物,在佛顶山西北坡的众多支流及沟谷口都可见到,只是其规模大小和造成的灾害损失有所不同而已。

水文地质

佛顶山区出露的晚元古宇浅变质岩,经受多次构造运动而轻度变质,首先其岩石坚硬而易脆裂的力学特性,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极易形成大量的破裂结构面,其次,晚近以来又受新构造应力的强烈叠加,使岩石中断裂隙发育且开启程度好,再次,浅变质岩石中含大量的变质矿物,暴露于地表极易发生物理和化学风化,因此,浅变质岩构造—风化裂隙十分发育,加之发育深厚的残坡积物形成了佛顶山独特的水文地质环境。佛顶山含水岩石划分为松散岩土孔隙水及构造—风化网状裂隙水两种含水类型。松散岩土孔隙水岩石广泛分布于山顶、山脊、山地剥夷面、山地斜坡及山麓地带,一般均大于2m。构造—风化网状裂隙水岩石含水带的发育深度一般为30~40m,在此以下的新鲜基岩则含水十分微弱,为浅层地下水的隔水底板。地下水在岩石裂隙中的贮存、富集及空间分布规律与地下水的补给径流及排泄条件关系密切。佛顶山地下水主要受降雨补给,在海拔较高地带,大气凝结水也有重要补给作用,尤其是在林区更为明显。山地斜坡上部及其上发育的深厚残坡积堆积物和森林植被使降水有效补给地下水,形成地下径流,其径流条件是以地表水文网为中心的、规模不等的若干地下径流地下水排泄方式,即以密集的溪涧流水排泄方式,缓慢地排泄着地下水,形成密集的地表水网,使溪水常年不断。佛顶山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化学性质测定结果表明了该区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及HCO3·SO4—Ca型水,水的矿化度和硬度极低,总硬度(以CaCO3计)24.14~58.34mg/L,属极软水。pH为7.2~7.8,属中偏碱性水。根据区域水化学资料对比,佛顶山与梵净山、雷公山及朱家山浅变质岩的水化学性质十分相近,是生活饮用及保健饮料制品良好的来源,具有重要的商业开发价值。

气候条件

佛顶山区太阳辐射值低。年总辐射为79.6kcal/cm,比同纬度其他地区少,处于全国日照低值区。总太阳辐射季节变化以夏季最多,冬季最低,春季高于秋季。佛顶山区年平均气温在海拔600m、1100m、1500m处分别为16.4℃、14.1℃、12.3℃。气温以夏季最高,冬季最低,秋季略高于春季。以7月为最热月,山麓、海拔600m、1100m、1500m处月平均气温分别为27.2℃、26.7℃、24.4℃、22.6℃;以1月为最低温月,山麓海拔600m、1100m、1500m处月平均气温分别为6.0℃、5.1℃、2.8℃。因大气相对湿度大,云雾等水汽凝结物多,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自由大气的垂直递减率,为0.46℃/100m。南坡气温高于东坡。佛顶山区受海洋气候影响较大,雨水丰沛,相对湿度大于80%;年均降水量1100~1350mm,为全县多雨区。降雨主要集中在4~10月,其降雨量占全年的80%以上,降水年变化呈单峰型。降水量以6月最多,冬季最少;东坡雨量最多,南坡最少。

土壤条件

佛顶山区森林土壤主要有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和山地暗色矮林土,并夹杂有酸性石质土和新积土。山地黄壤分布于海拔1400m以下地区;海拔1400~1750m范围为山地黄棕壤所覆盖。在河谷、沟口分布有河流搬运堆积而形成的新积土。佛顶山土壤物理性状,土层厚度30~80cm,在山体剥夷面上和河口堆积处土壤较厚,而在沟谷坡面上则较薄,石砾含量20%左右,土壤颗粒因母岩差异而粗细不均。土质疏松,质地良好,多为壤土。岩石节理发育,裂隙水储量丰富,土体较湿润,蓄水能力较强。土壤化学性质和养分状况看,土壤为较强酸性,有机质含量较丰富,全氮量、全钾量均高,宜林程度高。

植被

佛顶山区地带性植被为中亚热带东部湿润性常绿阔叶林,主要组成成分为壳斗科Fagaceae、樟科Lauraceae、山茶科Theaceae的树种。由于佛顶山山体高大,存在植被的垂直分异。在800~1450m之间主要是以壳斗科为主的常绿阔叶林;而在1460~1750m间则为壳斗科、山茶科、槭树Acerspp.、鹅耳枥Carpinusspp.等为主的常绿落叶阔叶林,乔木层高度一般7~8m,胸径6~18cm,而灌木层多以竹子层片为主,草本稀少。随着海拔上升,地形变化,气候、土壤发生改变,1600m以上山顶和山脊处,形成以杜鹃为主的山顶矮林,树干矮化,苔藓植物发育。这3个林带是黔东地区除梵净山之外的又一保存较好的、原生性较强的天然林,森林面积4300.38hm,占自然保护区面积的34.04%。800m以下地区现存植被分布格局受人为强烈干扰而形成,常绿阔叶林仅残存于沟谷中,大面积坡地已演化为人工马尾松、杉木为主的针阔混交林。除此以外,还有灌木林221.85hm,占保护区面积的1.76%。较平缓地带沦为农地。佛顶山有9个主要森林植被类型,即银木荷(Schma argentea)—小河烤(Castanopsis carlesii)林、贵州石栎(Lithocarpus elizabethae)—杜鹃(Rhododendronspp.)林,甜储栲(Castanopsis eyrei)—杜鹃(Rhododendron spp.)林,丝栗栲(Castanopsis fargesii)林,榉树(Zelko va schneideriana)林,香果树(Emmenopterys henryi)林,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阔叶林,多脉青冈(Cyclobalanopsis multinetuis)林,杜鹃(Rhododendron spp.)矮林等。

生物资源

佛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和复杂多样的生境类型,为生物的繁衍生息提供了良好场所,加之地史上未受到第四纪冰川侵袭,成为许多古老、孓遗生物的避难场所,因此,生物资源丰富。根据佛顶山科学考察调查,佛顶山初步查明各类生物169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1种,国家重点保护珍稀、濒危植物达15种,列入《濒危植物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的兰科植物17种。A、植物资源佛顶山种子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查明有157科489属1069种(包括种以下等级),占贵州种子植物总科数的67.38%,总属数的39.25%,总种数的22.71%,其中裸子植物6科11属13种;被子植物151科478属1056种。该区有东亚特有科如青荚叶科Helwingiaceae、桃叶珊瑚科Aucabaceae等8科,中国特有的杜仲科Eucommiaceae等4科,起源于古南大陆的如旌节花科Stachyuraceae、古北大陆华中地区的如:青荚叶科、珙桐科Davidiaceae等,由此可见,该区植物区系孕育和保存着许多古老成分,并参与东亚植物区系形成和物种多样化进程。从属的组成特征看,该区种子植物489属中以古北大陆起源为主的温带分布属有250属,占全属数的51.12%,古南大陆起源的热带分布属200属,占全属数40.91%,以温带分布属为主。分析种的地理成分,温带地理成分802种,占总数的75.02%,热带成分219种,占总种数20.48%,这更进一步表明了该区植物区系是以温带性质为主的特点。此外,东亚分布408种,占总种数的38.17%,中国特有378种,占全种数35.36%,说明该区植物区系属东亚植物区系。佛顶山植物资源中,列为国家珍稀、濒危重点保护植物有15种,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等3种,二级保护植物有鹅掌揪Liriodendron chinense、香果树、水青树Tetracentron sinense、伯乐树Bretschneidera sinensis、穗花杉Amentotaxus argotaenia、闽楠Phoebe bournei、金钱槭Dipteronia sinensis、伞花木Eurycorymbus cavaleriel、柔毛油杉Keteleeria pubescebs、八角莲Dysosma varsipellis、天麻Gastrodia elata等12种。现存个体数量大于1000株的珍稀、濒危树种仅金钱槭、水青树、柔毛油杉,而珙桐、香果树、穗花杉、八角莲不超过500株,其余物种种群数量少于100株。初步查明佛顶山大型真菌有207种(含变种),隶属31科92属。绝大多数种为肉质和半肉质种类。大型真菌中以红菇科Russulaceae、牛肝菌科Boletaceae、白蘑科Tricholomataceae、毒伞科Amanitaceae和多孔菌科Polyporaceae在种类和数量上占优势,尤其是红菇科,多达35种。其次大型真菌的种类较为分散,1科1属及1科1属1种现象突出。有经济价值的大型真菌繁多,食用菌约80种,如松乳菇Lactariuv deliciosus、红汁乳菇actarius hatsudake等,药用菌78种,如灵芝Ganoderma lucidum、木耳Auricularia avri cuicula、茯苓Poria cocos,药用兼食用菌40余种,如羊肚菌Morchella esculenta,鸡油菌Cantharellus cibarius、香菇Lentinus edodes等,毒菌40余种,其中部分可作药用。佛顶山中草药植物资源丰富,已查明有清热解毒、利湿功能植物170种,补益功能30种,祛风散寒、止痛功能植物117种,治蛇虫咬伤的48种,止咳化痰58种,其中,有些种类适宜于规模化栽培,如杜仲Eucommia ulmoides、天麻等。B、动物资源佛顶山高大山体、复杂的地形、保存较好的森林植被,为森林动物提供了丰富的食物和栖息环境。自然保护区动物资源丰富,已鉴定命名的脊椎动物与昆虫有119科417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1种,其中,一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二级重点保护动物30种。佛顶山自然保护区有鸟类142种,约占贵州省鸟类总数的34.05%,隶属于12目31科。其中繁殖鸟121种占85.28%;非繁殖鸟21种,占14.72%。在繁殖鸟中东洋种占65.29%,广布种占18.18%,古北种占16.53%,表明了该保护区鸟类组成成分具东洋界特点。与相邻动物地理亚区的繁殖鸟种数比较,该区与华中区的相似程度最高,即以华中区种类为多,与贵州省梵净山鸟类组成相似。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鸟类17种,即鸳鸯Aix galericulata、凤头隼Aviceda leuphotes syama,鸢Milvus korxchun lineatus,凤头鹰Accipiter trivirgatus,雀鹰A. nisus nisosimilis,松雀鹰A. virgatus affinis,红脚隼Falco vespertinus amurensis,红隼F. tinnunculus saturatus,红腹角雉Tragopan temminckii,白冠长尾雉Syrmaticus reevesii,红腹锦鸡Chrysolophus pictus,草号鸟 Tyto capensis chinensis,领角号鸟 Otus bakkamonea erythrocampe,毛脚鱼号鸟 Ketupa flavipes,领鸺号鸟 Glaucidiun brodiei brodiei,斑头鸺 留鸟G.cuculoides whiteleyi,灰林号鸟 Strix aluco nivicola佛顶山自然保护区兽为50种,分属8目20科,其东洋界特点明显。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豹Panthera pardus,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猕猴Macaca mulatta,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豺Cuon alpinus青鼬Martes flavigula,水獭Lutra lutra大灵猫Viverra zibetha,粞羚Capricornis sumatraensis等11种,除部分较常见外,多数保护动物的种群数量已很少,急需保护。经济价值较高的兽类种类多,如红白鼯鼠Petaurista alborufus、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小麂Muntiacus reevesi、斑灵狸Prionodon pardicolor、赤狐Vulpes vulpes、貉Nyctereutes procyonoides、鼬獾Mustela sibirica、狗獾Meles meles、猪獾Arcrony collaris、毛冠鹿Elaphodus cephalophus等动物毛皮的经济价值较高,而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林麝Moschus berezovskii等具有较高药用价值,此外,草兔Lepus capensis、白花竹鼠Rhizomys minutus、豪猪Hystrix hodgsoni、花面狸Paguma larvata、野猪Sus scrofa等数量较多,是当地的主要狩猎物种。佛顶山林区产水量大,水源丰富,河网密集,为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了保证。该区鱼类资源丰富,初步收录到60种,占贵州省鱼类总种类29.4%,分属5目13科47属,以鲤形目为主,计45种,占该区鱼类总种类75%。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1种,即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经济鱼种类较多,但因过度捕捞和灭绝性捕捞方式,种群数量大大降低。初步查明保护区爬行动物计34种(亚种),分属3目8科20属,占贵州爬行动物总数的32.1%,其中毒蛇6种。区系成分以东洋界成分占优势,其中又以华中华南区成分为主。该区的爬行动物为以蛇目以及游蛇科的种类为主的种类组成特征,与我国及贵州省爬行动物的种类组成特征一致。此外,经济价值高的蛇类资源较丰富,如王锦蛇Elaphe carinata、乌梢蛇Zaocys dhumnades、眼镜蛇Naja naja等,可开展人工养殖,合理开发利用。佛顶山是两栖爬行动物资源丰富区,初步查明共有23种(亚种),分属2目7科8属,占贵州两栖动物总种数66种(亚种)的34.8%。该区物种组成特征是以蛙科种类为多,计2属11种,占总种47.8%,与贵州两栖动物物种组成特征基本一致。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大鲵Megalobatrachus davidianus Blanchardo和虚纹蛙Rana tigrina2种,在该区分布广。珍稀种类小角蟾Megophrya minor Stejneger、华南湍蛙Staurois ricketti、花姬蛙Microhyta pulchra数量较大。此外,棘腹蛙Rana boulengeri Guenther、棘胸蛙Rana spinosa体大肉多,肉鲜质嫩,具较高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在保护区中种群数量较大,是可开发利用的资源。初步查明佛顶山自然保护区昆虫有108种,分属6目40科,以鳞翅目Lepidoptera、半翅目Hemiptera种类为主。贵州蝶类新记录2种,即宽尾凤蝶Agehana eluesi和白裳猫蛱蝶Timelaea albescens albescens

旅游资源

佛顶山自然保护区有较丰富的旅游资源,并且是贵州省东线旅游线上的重要地段,尤其与舞阳河旅游线路有较强的互补性。佛顶山区以森林山地景观为主体的自然旅游资源丰富,景观类型多样。佛顶山由于垂直高差达1100m以上,山地景观具有拔地冲天的高峻形象,山体主脉脊薄如刃绵延十余公里,悬崖绝壁连绵不断,高旷山地斜坡上层状地貌发育,具有一层地貌一重天之大山神韵;佛顶山自然景观之美源于水,其两侧的甘溪河和包溪河,河谷宽阔平坦,其间清流萦回曲折,田园村寨依山傍水,景色秀美怡人,源于大山森林深处的条条溪流,河谷狭窄深遂,瀑布跌水川流不息,散发出大自然的清新气息;最美的是佛顶山郁郁葱葱的森林景观和千姿百态而又丰富多彩的植物景观。世居在佛顶山的村民,多为仡佬族和侗族,少数民族文化和风俗浓郁,而民居民宅极富山村特色。2006年开始运营的尧上少数民族文化村初见成效,从2006年10月开业至2007年5月31日期间,已接待游客逾50000人次。佛顶山是红色旅游区之一,有著名的甘溪战役遗址和英雄烈士纪念碑,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红色景点。历史上佛顶山就是黔东佛教名山,现在还保存着金顶、金银寺、阿弥陀佛等佛教遗址,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如稍加恢复和修建,是好的旅游景点。总之,佛顶山及周边地区是黔东旅游线的重要景区,自然景观丰富多彩,人文景观源远流长,将舞阳河风景区、石阡温泉风景区紧密相连,发展生态旅游、红色旅游、民俗旅游极具潜力。详情见:g z fd s.c n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