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龙冰臼群
深浅也不一致,浅的不过一手指,深的有七八十厘米。这些大家可以用手感受一下,不过这些洞无论大小、深浅、疏密都是口小肚大底部平,基本上处于同一基岩面上,而且以圆形、椭圆形居多。各位还可以看到这些洞形状各异,如臼如缸,有的像锅、碗,有的像茶杯、汤匙。更有甚者,洞中有孔,孔孔相连,十分奇特。2004年夏天,梁平县仁贤中学的郭东斌老师在一次带领学生进行阴沉木科普调查活动中发现了这些奇异的石孔洞,当时,他觉得十分新奇,就拍下了数张照片。此后,郭老师对这些石洞兴趣不减,这些石洞是怎么形成的,是不是河水冲击而成?为什么其他河段又没有呢?在阅读了众多文字资料,察看了大量图片之后,他把探索与求证的目光锁定在“冰臼”现象上。为了得
到证实,郭东斌老师迅速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取得联系。2004年12月3日,七里滩终于迎来了他“拔开云雾见天日”的一天。12月3日,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韩同林研究员、陈尚平副研究员及重庆电视台、重庆日报等一行10余人组成的考察组对云龙镇龙溪河七里滩河坝的冰臼群进行了考察。经考察,该冰臼群被确认为第四纪冰川遗迹,同时该遗迹还被证实为目前中国规模最大、密度最高的冰臼,也是四川盆地首次发现的第四纪冰川遗迹。韩同林教授称,这些冰臼群属河谷冰臼,它距今已有200至300万年的历史,无论从保存的完好程度还是从密度来说,七里滩冰臼群都算得上是亚洲乃至世界范围内的佼佼者,而且如此成片的河谷冰臼群实为罕见。云龙的冰臼群延绵有几公里,因1964年修电站筑坝而掩埋在了地下,所以今天我们所看见的冰臼只是冰臼群中的一部分。
这些冰臼是如何形成的呢?冰臼是非常罕见的自然现象和遗产
七里滩上这些距今已有200至300万年的石洞是第四纪冰川运动的结果。它是在巨厚冰屋覆盖,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下,冰川融水(包括0 ℃ 以下的压融水和0℃ 以上的冰川融水)沿着冰川裂隙向下流动,形成强大的水柱冲击而成。由于处于“封闭”和“半封闭”状态,所以这种水柱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底部具有巨大压力,二是呈“圆柱体水钻”方式,就像油田钻井一样,对下面的覆基岩和冰川漂砾进行强烈冲击、漩动和研磨,由此就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见的一个个石孔洞。七里滩上的冰臼群对于研究古气候、古环境、全球变暖和人类起源、人类肤色的形成都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所以朋友们是不枉此行的,透过这些奇异的石洞,我们又揭开了一层大自然神密的面纱,也算是一次亲密接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