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地水库地处雷州半岛北部,城西北14公里的河唇镇,部分为化州市西部地区,库区跨越到广西壮族自治区的陆川、博白二县,处于九洲江中游,集水面积1440平方公里,总库容11.51亿立方米,是以灌溉为主,结合防洪、发电和航运等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库。设计灌溉面积200万亩,有效灌溉面积127万亩。
- 中文名称
- 鹤地水库
- 外文名称
- Hedi Reservoir
- 地理位置
- 雷州半岛北部
- 占地面积
- 1440平方公里
- 开放时间
- 旺季8:00-18:00,淡季8:30-17:30
- 门票价格
- 免费
- 所属国家
- 中国
- 所属城市
- 广东省湛江廉江市
- 建议游玩时长
- 2~3小时
- 适宜游玩季节
- 四季皆宜
工程建设
鹤地水库 我国的雷州半岛,历史上是较为干旱地区①,建国后的1955年,湛江地区受旱农田达206万亩,占耕地面积44%,早造旱死农作物4.1万亩,丢荒4.6万亩,粮食减产三成。
根据1956年广东省亚热带开发计划的安排,为消灭雷州半岛旱患,1958年5月,中共湛江地委在省支持下,决定兴建鹤地水库——青年运河工程,并成立“雷州青年运河建设委员会”,由地委书记孟宪德兼委员会主任,副专员王勇兼任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受益的廉江、遂溪、海康、吴川、和湛江市郊区分别由县长或县委书记担任县(区)工程指挥部指挥。省水利厅派出以设计院工程师何多基为首的20余名工程技术干部到现场设计和指导施工。
工程于1958年6月10日动工,库区工程高峰期民工达5万余人,至翌年9月基本建成。灌区工程(即青年运河主河及以下各级渠道)高峰期工地民工达30万人,1960年5月各主要干渠建成,开始部分发挥效益。1963年春,库区、灌区建成,共完成土石方7300万立方米。1987年统计:用去总工程费10772万元,另累计维修经费44万元。
鹤地水库——青年运河工程,效益显著,施工场面动人。党和国家领导人朱德、陈毅、董必武、邓小平、叶剑英、郭沫若等曾先后到现场视察,并留下许多宝贵的题词和诗篇。其中中共中央军委主席邓小平为“雷州青年运河”题写工程名称。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郭沫若写有“三十万人齐努力,亿千方土起平川,移山造海千秋业,战地戡天亘古传”的诗句。
水库特征
鹤地水库为多年调节水库,总库容11.875亿立方米,其中调洪库容3.115亿立方米,兴利库容5.36亿立方米,死库容3.4亿立方米,经1958年6月广东、广西两省政府协议决定正常高水位40.5米,设计洪水位不超过42米。正常高水位的相应水面108.4平方公里,相应库容8.76亿立方米。
库区枢纽工程有主坝一座,副坝36座,溢洪道两座,输水洞、船闸各一座及电站两座。
主坝为均质土坝,坝顶高程43米,最大坝高29.25米,坝顶长885米,防浪墙高0.8米,坝顶宽7米,坝体采用人工填土为主,拖拉机碾压。
副坝36座,总长度7025米,最大坝高23.7米,副坝之多之长为广东省水库之冠。
溢洪道两座均在左岸。第一溢洪道净宽50米,设5孔10×4.5米弧形钢闸门控制,闸底高程35.2米,设计最大泄量1500立方米每秒,陡槽末端采用消力池消能。第二溢洪道净宽120米,堰顶高程38米,也设有弧形钢闸门控制,设计最大泄量1530立方米每秒。
输水洞为潜孔式,进口高程31.0米,分为2孔,每孔断面为4×3米,用钢弧形闸门控制,设计最大输水流量为155立方米每秒(另一资料为120立方米每秒)。
船闸一座,闸室长24米,宽10.5米,可通过40吨船只。
电站两座,共装机容量5150千瓦。
库区淹没耕地8.07万亩,移民4.12万人。
工程效益
鹤地水库灌区渠系从北至南贯串大半个雷州半岛。总干渠名为“雷州半岛青年运河主河”全长76公里,设计最大过水能力120立方米每秒。大干渠有东海河、西海河、东运河、西运河、四联干渠5条,共长195公里;干渠155条,长1164公里;支渠1467条,长4041公里。在运河中段建有一座西涌节制闸,用以调节上下游水位和流量,并设有船闸一座,可通航40吨以下船只。在距遂溪县城一公里的东海河上建有新桥大渡槽一座,是鹤地水库灌区最大的渠系建筑物,全长1206米,分为40跨,双悬臂支承,双柱式槽墩,最大墩高29.5米,渡槽底宽5.5米,槽身高3.5米,设计过水流量13.25立方米每秒,可通航20吨船只。
鹤地水库——青年运河建成后,雷州半岛的廉江、遂溪、海康、湛江市郊区、吴川、等县区155万亩农田得到了灌溉保证,粮食生产连年丰收。1963年雷州半岛出现1943年型的特大旱情,从上年秋季起连续8个月未下过透雨,由于鹤地水库发挥了重大作用,120万亩稻田按时插下秧,早造增产粮食近亿斤。而1943年大旱,农业减产失收闹饥荒,饿死人以万计。1964年,国家副主席董必武视察鹤地水库,写有“鹤地水为库,雷州旱不忧,渠分四干引,江截九洲流”的诗句。
扩建工程
鹤地水库建成投产后,由于原设计依据的洪水数据偏小,防洪标准偏低,经复查坝高不能防御百年一遇洪水加10级风浪。1960-1965年间,水库受到4次9-10级台风袭击,主副坝石护坡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且坝线很长,沿黎湛铁路东侧填筑的主、副坝37座都有隐患,先后出现过管涌、漏水及白蚁洞等险象,水库蓄水严重威胁下游16万人口、20万亩农田和铁路的安全。经省、地水电部门研究,湛江地区水电局于1973年提出鹤地水库扩建工程设计任务书和初步设计,拟建一座新主坝取代32座副坝,缩短坝线6730米,增加集水面积53平方公里,扩充兴利库容1.18亿立方米。水利电力部组织到现场进行设计审查后,于1975年4月批准鹤地水库扩建工程的初步设计,审定国家投资4656万元,主要内容包括:黎湛铁路改线19.5公里;新建主坝一座,长461米;可增加总库容2.75亿立方米;增建渠首第二电站装机3200千瓦;新建龙营西围,围垦面积3.2万亩,用以安置移民1.22万人。
扩建工程于1975年6月开工,到1982年12月,已完成黎湛铁路改线17.4公里,新建龙营西围,第二电站,导流输水隧洞,主坝坝基帷幕灌浆及保留主副坝的加固等。后因移民问题未解决,主坝未能填筑。1983年因国家压缩基建投资而停工缓建。
扩建工程缓建后,为保下游安全,经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决定限制水库蓄水,将原正常蓄水位40.5米降为38.2米,后又调为39.3米控制运行,减少兴利库容1.28亿立方米。
因移民问题难度很大,90年代初,湛江市政府提出拟改变扩建工程的方案为原主副坝加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