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桥在佛山有着悠久的历史意义,是佛山最早兴建的第一座大木桥。据专家考证,该桥早期由乡民集资修建的木质人行桥。通济桥横跨洛水河,北连金鱼街,始建于明代,分别于嘉靖38年、隆庆2年、万历9年三次重修。天启六年户部尚书李侍问再次发起募捐重修,取名“通济桥”取其“必通而后有济也”之意。民国初年,通济桥附近河道淤塞,已极少往来。解放后,佛山马路多次扩建,通济桥下的河涌被改为暗沟,桥面被改为大马路,这一带再也找不到“桥”的痕迹了。
- 中文名
- 佛山通济桥
- 类 型
- 桥梁(木桥)
- 地 点
- 佛山
- 始建年代
- 明代
- 长 度
- 32米
- 宽 度
- 9.9米
简介
岁月变迁,昔日通济桥已踪迹难觅,使年年“行通济”徒有其名,实为憾事。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
化,佛山市政府斥资1700万元于2001年1月18日复原通济桥。修复后的通济桥建筑优美,文化底蕴深厚。
建筑特色
通济桥长32米,宽9.9米。桥两端的抱鼓石,以祥云和蝙蝠衬托风车,体现出通济桥民俗的象征物——风车。桥身上雕刻着相传八仙过海时所执的神器,寓意市民过桥时祈求消灾、寻求平安的美好祝愿。桥柱的上部,用大象的头“拱”出一个果篮,里面有南瓜、仙桃,取意“象抱太平”。古代的通济桥,桥头石级共9级,桥尾13级,反映出“九出十三归”的意念。如今也在新桥上得到体现:以防滑条取代台阶,在桥的北端安置9条,在桥的南端安置13条。不仅提高了过桥人的安全系数,同时体现了过桥祈福的意念。通济桥下面的水体面积2000平方米,并设立了亲水台阶、知鱼轩、乐鱼亭,取意于古诗“鱼乐人亦乐,泉清心共清”。
通济桥的牌坊上高高挂着“通济”的木碑额,稍下一点有一对对联:
左联是“济万人之来往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
右联是“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
对联概括了原通济桥的风貌特色,但重建后的通济桥远远逊色于原桥,没有了舟舫如织,没有斜阳映桥如虹,最重要的是,这只不过是纪念原桥的一个景点,没有了原桥的那种真挚、亲切的感情。惜星移景易,古桥断迹,然“行通济”之风长盛。
通济桥广场以通济桥、闸门楼及南北两个广场为主轴线,再配以桥下水体、周边绿化,形成一个面积7300平方米的公园。闸门楼的主体用青砖砌成,两边配拱形门洞。闸门的屋脊采用石湾公仔图案,表现佛山美术陶瓷的魅力,画面中勾画出古代通济桥兴旺发达的情景,里面有财神、舞狮、卖风车等。而公仔图两边分别有一条龙和凤,寓意是龙凤呈祥。闸门楼公仔屋下面,是灰雕图“蝙蝠踩双钱”,用“福”“钱”寓意富贵。
行通济,无闭翳
“行通济,无闭翳”的谚语在佛山尽人皆知,意思是走走“通济”,就没有烦恼、忧愁,事事顺利,“行通济”这一民间活动寄托着佛山人的美好祝愿。每年的农历正月15日夜晚11点起(既16日子时始),到16日11点前(既17日子时前),没有任何人出面组织,佛山万人空巷,为了一个共同的希冀,同走一条桥,附近南海、三水、高明、顺德的一些村镇的群众也赶来参与“通济行”。这一习俗从明末清初就已开始,家家户户都会扶老带幼,自清晨到夜幕,举着风车、摇着风铃、提着生菜浩浩荡荡地由北到南走过通济桥,至今已延续400多年。
风俗
行通济是广东佛山的一个传统习俗,至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行通济,无闭翳(即无烦恼)”这句俗语早已闻名佛山,它的意思是说,在正月十六到通济桥上走走,就能消除疾病、烦恼,得到幸福、安康。行通济的习俗据传与神话传说神仙留金建桥时曾有“通吾困,济吾贫”之言有关。 通济桥是佛山最早修建的桥梁之一,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它位于佛山普澜公路北端的同济路口。最初修建的通济桥,是一座木桥,建于何时已无从考究。木桥年久失修,明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重修,建成木石拱桥,取名为“通济桥”。后人又在桥头增建一座小石碑,上刻“通济桥”,旁边刻有对联一副“通七堡之游行,逸客寻春,任得渡头饮马”;“济万人之来往,曲桥跨水,艳称村尾垂虹”,这副对联道出了通济桥为民造福的作用。
“行通济”的习俗大概始于明末清初,乾隆年间最为鼎盛。据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出版的《佛山忠义乡志》(冼志)载:“上元(元宵节),开灯宴,普君圩为灯市……自元旦(春节)为始,他乡皆来买灯,挈灯者鱼贯于道,通济桥边,胜门(现城门头)溪畔弥望,(皆)率灯客矣。”人们趁着元宵余兴未尽,于正月十六到通济桥上来游玩。开始人们行走通济桥,只是为了观赏花灯,游览夜市而已。“行通济,无闭翳”这种带有一定迷信色彩的民俗心理则是后来逐渐形成的。
通济桥建成之后若干年,人们在其两岸各建了一座南济观音庙和通运社坛,每逢农历正月十六早晨,佛山本地及四乡八里的村民,成群结队步行至通济桥,购买“香烛纸品”、“行运风车”等,游行于通济桥上。凡行通济桥者,不论何人,都要一次从桥头(北岸)行至桥尾(南岸),不能折回返复。由桥尾而下,焚烧香烛参神求福,燃放鞭炮后返回佛山镇家中。禁忌在桥面返回,如此则不吉利。当时桥头、尾路的两旁,除小商贩摆卖香烛、爆竹、生菜(取其生财之意)、“行运风车”等小摊档之外,还有掷鹅、鲤鱼色等游戏,游客为了“撞手神博彩,无不趋之若鹜”。此举渐盛,终成佛山镇及附近村民的一种民间习俗。
新中国成立后,因开辟普澜公路,通济桥及桥旁的观音庙被拆掉,行通济习俗曾一度停止。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弘扬传统文化,佛山市政府斥资1700万元于2001年1月18日开工修复通济桥。修复后的通济桥吸引了更多的人,据说许多外地游客、华侨和国外友人不远千里来到佛山参与这项民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