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江大桥
曲江大桥因韶关城地域原属曲江县治而得名,是韶城第一座纵贯南北交通运输的钢筋混凝土大桥,横跨浈江,从河东岸连接小岛,历经炮火洗礼,是韶关沧桑世变的历史见证。
曲江大桥为11孔钢筋混凝土悬臂吊桥,桥高12米,宽6.92米,长397.86米,荷载为13吨。1935年1月27日前韶关沦陷,国民党守军撤退时,将该桥炸了四墩,使到五孔桥面塌落江中,大桥中断交通。1946年大桥重新修复,基本恢复原样。
曲江大桥先后于1958年和1990年进行了2次扩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为"反帝大桥",1981年改名为"南门大桥"(因该桥位于解放路〈民国时叫风烈路,俗称南门〉)。
每当夜幕降临,两排桥灯和五彩的装饰灯通明透亮,闪烁生辉,宛若两条火龙飞渡浈江,成为古老山城的一道景观。
- 中文名
- 曲江大桥
- 筹建于
- 1929年
- 竣 工
- 1935年8月
- 桥 高
- 12米
区位、历史
大桥筹建于1929年,1933年11月动工兴建,1935年8月才竣工通车,当年由李汉魂召开通车开幕礼,南韶连(韶州改称)都有代表参加,李汉魂为主席,由本市80多岁的老绅士蔡溥泉行剪彩礼。大桥简介
曲江大桥为11孔钢筋混凝土悬臂吊桥,桥高12米,宽6.92米,长397.86米,荷载为13吨。1935年1月27日前韶关沦陷,国民党守军撤退时,将该桥炸了四墩,使到五孔桥面塌落江中,大桥中断交通。1946年大桥重新修复,基本恢复原样。
曲江大桥先后于1958年和1990年进行了2次扩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改名为"反帝大桥",1981年改名为"南门大桥"(因该桥位于解放路〈民国时叫风烈路,俗称南门〉)。
每当夜幕降临,两排桥灯和五彩的装饰灯通明透亮,闪烁生辉,宛若两条火龙飞渡浈江,成为古老山城的一道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