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石景区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50公里,与南岳衡山相距约30公里。因传说水中巨石有花纹而得名。秦汉时期湘南县治。景区内名胜众多,现存有清代建筑汉城桥、观政桥等古迹。传说古代有18个罗汉化为石山,永镇洪魔,因山形似罗汉,故名罗汉山。石山呈棕红色、深褐色,“罗汉”惟妙惟肖、姿态各异、栩栩如生。景区内的花石水库被开辟为多个水上、岛上旅游项目。野鸭洲的每年10月至次年3月,常见白鹭、黑鹭、天鹅等十余种候鸟在此栖歇、嬉戏。
- 中文名称
- 花石景区
- 地理位置
- 湖南省湘潭市湘潭县
- 气候类型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著名景点
- 罗汉山
汉城桥
地理环境
花石景区位于县境西南部,距县城50公里,与南岳衡山相距约30公里。
主要景点
罗汉山
罗汉山位于湘潭县花石镇南,距湘潭市区55公里,有石山峰17座,一字排开,互相连接,耸立在汉城桥侧,人们称它为“十八罗汉”,所以得名,前山壁陡如削,高者约200米,低者约100米。石呈棕红色,人称“红砂石”。有的石中含小石粒,人称“癞子石”。山上遍生藓苔.左山峰有雷祖殿,建于明代,一进,内置雷祖神像。罗汉山奇特、壮观,在湘中与湘东实属罕见。它宛如一幅长达2000余米的山水画卷。据清雍正三年(1725年)《重修汉城桥碑记》载:“罗汉山古迹也,汉城桥昔名也……山城如画,水带回环,而成美迹。”
罗汉山有许多美丽传说:湘潭昭山下的昭潭,常有“水鬼”作祟,吞噬了不少生命和财产。无奈,当地“土地爷”请衡山“岳神”处治。慧思领命,便派降龙、长腿等十八罗汉星夜前往。为免被凡人识破,慧思将众罗汉点化为一群“猪崽”奔驰,且各带12粒铁子作武器。途中,忽然狂风大作,暴雨倾盆。长腿罗汉见势不妙,三脚两步便走到了湘潭,在石嘴垴前等候,后化为石嘴垴,其余十七位罗汉,行至花石中庸观时,遇到山洪暴涨,中庸观地方一片汪洋,百姓叫苦不迭。这时,为首的降龙罗汉,立即命众罗汉依花石水并排而立,挡住洪水。经奋力搏斗,终于使洪水在当晚退去,百姓获救。谁知,洪水退去时天已破晓,十七位罗汉却变成了17座石山。
山北,涓水旁有古镇花石。清康熙时称花石市。1913年始设花石镇,曾为区、乡与公社名。从前是(湘)潭衡(阳)要冲,现在是湘潭县南重镇,且发展为全国最大的湘莲集散地,也是湖南省示范镇建设的重点之一。所产铁锅,畅销全国。“花石豆腐石坝酒”,也闻名于湘中与湘东。山南之花石水库,是湘潭县最大的蓄水工程,属中型水库,有发展旅游的美好前景。(沔渡)
汉城桥
汉城桥在湘潭县花石镇马垅村,距湘潭市区55公里。据光绪《湘潭县志》:“汉城,为西汉湘南县治所在地,故名。”1986年9月,由湘潭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汉城桥横跨花石水而建,过去是(湘)潭衡(阳)要道。为一跨红砂石拱桥,东西走向,高7米,长12米。西宽5米,跨度10.7米,桥面两端为石级,中间为台面,台面两边有石栏杆,南北下去9石级,又有土台面。两土台面又有石级各通水流上下之大道。桥旁立有《重修汉城桥碑记》。整座桥梁结构严密,古朴雄健,拱如弯月。属县境最早的桥梁建筑。后来桥面遭破坏,石级、平台、栏杆都没有了,仅存弧形石拱。1935年,当地群众在桥侧另建一座3米宽的石墩两孔平板桥,便于车辆通行。1979年,又在平板桥侧加建一座长13米、宽5米的两孔石墩拱桥,可过小型机动车辆。现在三桥并列,相互辉映。
桥东,有罗汉山等景点;桥西,有韩家坳新石器时期晚期陶窑遗址和战国——汉代墓群等景点;桥南有湘潭县最大的蓄水工程——花石水库等景点;桥北有古镇花石和白湾,杨家岭新石器时代后期遗址等景点。(叶舟)
观政桥
观政桥在湘潭县花石镇的花石水与涓水汇合的地方。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由县人王同仁等募捐七万金建桥。1914年,重建3孔红石拱桥。全桥东西走向长27米,面宽5米,高8米。两缘以棱形坊石为栏,栏柱每边16根,每一柱分别刻有狮、象、兔等物。桥墩成棱形,以利流水分势。桥南有焚字炉与土地庙。炉、庙后来都毁了。桥岸有石砌护坡。全桥结构严谨,建做精细,具有江南民族风格。虽经历数百年风雨,却保存完好。花石水库之余水和宣丰桥水入涓,把花石镇分割成南北两部分。而观政桥则将南北之花石镇连成一体,并使(湘)潭、衡(阳)要道在此畅通无阻。随着107国道与河(口)岭(坡)公路的建成,人流改道,但观政桥仍在使用。(长江)
紫荆山
紫荆山位于湘潭县花石镇与茶恩寺镇、白石乡、中路铺镇交界处,距湘潭市区70余公里,海拔383米,山周20余公里,从山麓至峰顶约15公里。它冈峦起伏,气势雄伟,西南、东北、东面分别与天马山、晓霞山、莲花寨相连接,是县境名山之一。
山顶有5座峰,围环屹立,中间形成平地,人称“五马奔槽”。平地上,建有古寺帝兴庵,建筑面积约500平方米,砖木青瓦结构,粉饰精致。清光绪《湘潭县志·山水》载:上有紫荆山寺和紫荆禅林。紫荆禅林中“神祇人鬼佛像均有之”,并备“庵田32亩”(后陆续增至170亩)。庵南北二墙都立山门,有西墙相连,内留隙地。南门横额有“紫荆山”三字,两侧联曰:“神依紫府;宝韫荆山。”都是清监生尹虎臣撰书。西墙正中开窗,两侧联曰:“天马驮金归阆苑;奇鱼上树拜菩提。”窗联是清秀才马瑞图撰书。庵分上下两栋,中有丹墀,庵门有“帝兴庵”三字横额和“帝通呼吸;兴有祯祥”门联,也是马瑞图撰书。下栋两层,上名雨仙楼,又名玉香楼。上栋中为殿堂,左为文昌宫,右为武圣殿。殿堂前面悬有“慈云普荫”横额,展内悬挂“紫荆禅林”四字,居中有释迦牟尼,左有观音,右有目连,左右壁龛内有二十四诸天,十八罗汉。文昌宫供奉孔子牌位;武圣殿供奉关公神像。宫、殿分别有联:“文光射牛斗;昌运转鸿钧。”“武功垂宇宙;圣杰贯古今。”丹墀上端有南北二门通往僧尼室,二门联曰:“紫云三佛座;荆楚一名山。”“紫府通仙路;荆花献佛门。”都是原全国政协常委、全国人大常委、民革中央常委马壁早年撰书。庵之西墙外,有南北二井,山泉清洌。清光绪《湘潭县志·山水》载:“前池名灵惠泉,中有异鱼,金背银腹,无麟有足,夜宿树枝,今无此类也。”1986年9月11日,帝兴庵由湘潭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但是由于无人看守,屡遭破坏,现在庵宇无存。仅花石镇紫荆学校保存该庵铸钟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