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池巷位于宜昌市新街和人民路之间,是宜昌较为古老的街巷之一。
- 中文名
- 墨池巷
- 外文名
- mochixiang
历史记载
墨池巷是宜昌比较闻名的一条文化名巷。据《宜昌地名志》记载,墨池巷形成于明、清时期,是宜昌较为古老的街巷之一,巷内原有两个贯通的墨池。相传东晋文学家郭璞、宋代文学家苏轼、黄庭坚曾在此洗笔,清代在这里修建了“墨池书院”,墨池巷由此得名。
因年代已久,墨池巷进入重新规划开发阶段,旧的墨池巷即将消失,取代它的将是崭新的商业大厦和复建的墨池书院。据了解,这块重新规划的土地已经预留了1800平米,用于墨池书院重建。
书院遗址
日前,记者前往实地探访了这条即将消失的小巷。从西陵一路转入新街,右手边是高墙围起来的垃圾场。附近卖花生的摊贩介绍,这围墙之内便是墨池巷所在地。绕了大半圈来到人民路,找到墨池巷的入口。拱形的石门上,依稀可以辨认出“墨池巷”三个字。进入墨池巷,所谓的“墨池巷”就剩下楼道之间一条宽不过两米的夹道。不一会儿,就走到了夹道的尽头。回首测算了一下,巷子不到50米长。
巷子的尽头,一居民告诉记者,就在他家的后面,有一块墨池石碑。他所指的大概就是2004年9月,市文化局在此立下的“墨池书院遗址”的石碑。在他的介绍下,记者找到了巷内残存的几堵古墙和彩漆门楣,檐角翘起,上面伸出一簇茂盛的杂草。据其介绍,墨池巷原来是两个池子,中间是一块拱形的石桥,贯通左右池水,附近居民来往都从桥上经过。老人边说边比画着:“桥上还有几个扶手,每个扶手大小形状如剥了皮的柚子。日本侵略宜昌的时候,在敌机轰炸下,这一片地几乎被炸没了,只留下一个墨池和一些残垣断壁。之后,墨池所在的位置建起了西陵竹器厂,巷内建起了民宅。”
明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夷陵州牧陈宣在洗墨池上建亭,题曰“墨池书屋”。清康熙年间,彝州知州宗思圣创建“墨池书院”。乾隆年间又数度修葺,“浚引池沟”,在墨池“周遭砌石条如式”。而到了道光年间,墨池书院已具有相当的规模,“郡诸生会课于墨池”,是当时东湖县著名的胜迹之一。“芹香馆”、“状元桥”等古迹,至今尚留在一些老人的记忆中。可惜事过境迁,只有墨池的传说和墨池巷这一地名还流传在人间。
洗笔名人
苏东坡、黄庭坚曾在此洗笔。据宜昌市街道办事处政工科科长杨丽介绍,墨池巷子所以出名,缘于大文豪苏东坡、黄庭坚曾在此池内洗笔。
相传晋代时期,中国古代著名文学家、文字训诂学家郭璞避居夷陵注《尔雅》,时常在此处水池内洗笔。但这只是传说,郭璞的旧居尔雅台距洗墨池相去不止一里,在此洗笔,似乎有点远。到了宋代,苏轼、黄庭坚两位书法大家也曾在这里学书,经常在水池中洗笔,致使池水变为墨色。
后三游
西陵峡的独特风光,吸引着历代的文人学士。位于西陵峡北岸、西陵山悬崖峭壁之上的“三游洞”,是湖北省著名的古迹和游览胜地。据说,唐代文学家白居易与其弟白行简在西陵峡口巧遇大诗人元稹,三人同游,各赋诗一首,并由白居易作《三游洞序》,此洞始名“三游洞”。到了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也同游此洞,并各题词一首,人们称之为“后三游”。三游洞中保留有宋代以来的壁刻、碑刻56件,称得上是古代诗文与书法艺术的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