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通禅寺
宝通禅寺位于湖北省武汉市洪山南麓,为历世清净佛刹,是三楚第一佛地,是武汉市佛教四大丛林之一,也是武汉现存最古老的寺院。寺院占地11万多平方米,是中南地区城市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寺院,其规模之大、殿堂之宏伟为武昌诸刹之首。宝通禅寺历来是皇家寺院,在各个朝代都得到了皇家的维护和保养,如今的寺院建筑明显有皇家气派。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同年列为国务院确定的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开放寺院,1992年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627年-649年,唐贞观年间易名弥陀寺。时任鄂国公的尉迟敬德扩建东山寺,同时更名为弥陀寺,使其成为“邃殿正门,重轩复栏,高墙虬转,修廊翼舒,香厨旁开,僧房内辟”的安禅之所,并制造巨型铁佛一座,盛极一时。
742年—756年,唐天宝年间,唐铸铁佛高4米,底座宽8米,重膝盘坐,形象生动。
826年,唐代宝历二年,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开元寺善庆和尚云游到随州大洪山修建了“灵峰寺”。
835年,善庆和尚圆寂前,毅然割下了自己的双足留在寺内,表示自己升天之后还要为乡人利益而奔走。当时的唐朝皇帝文宗李昂为此赐给善庆“慈忍大师”的法号,敕双足为佛足,留镇山门,还御书了“幽济禅院”的匾额送给灵峰寺。这双“佛足”成为了灵峰寺的镇寺之宝。
1119年左右,北宋末年,改名为“崇宁万寿禅寺”。
1134年—1141年,岳飞投身于抗金战争,曾在这里种植松树。
1234年-1236年,南宋端平年间,孟珙将随州大洪山幽济禅院的多尊佛像和灵济慈忍大师“佛足”及历代朝廷告敕安放寺内,佛足及灵峰寺僧人到弥陀寺后,两寺合并。理宗皇帝赵昀赐寺名为崇宁万寿禅寺。
1240年,南宋嘉熙四年,宋代“万斤钟”铸造。钟身为铁制,边口镶上青铜,钟体庞大、沉重。可见宋代人对音律和冶炼铸造技术的研究都达到一定水平了。万斤钟钟身高大,造型古朴,四周有“皇帝万岁、重臣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铭文,字体清晰。
1280年—1291年,洪山宝塔兴建。塔为七级八方,砖石叠成,身高十三丈三尺,基宽十一丈二尺,顶高一丈三尺。
1271—1285年间,寺院在战火有很大损毁。
1272年—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发现佛足。待到班师回朝时,他命当时崇宁万寿禅寺的方丈则翁实禅师函佛足扈从至京师,特命安置于秘宇,严加供奉。
1332年,由住持筹资再建、大兴土木,夷山填壑,历经二年,复兴该寺。
1351年—1367年,元末农民起义,万寿禅寺毁于战火。
1370年—1425年,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桢建藩时重建。
1465年-1510年,楚靖王朱均大修大雄宝殿,顿显气度不凡。
1485年,明成化二十一年改名为“宝通禅寺”,成为武汉四大丛林之一。
1635年—1644年(崇祯八年到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农民起义,宝通寺又遭毁坏。
1676年—1691年,清康熙十五年至三十年,清政府多次拨银两对宝通寺进行重修和增建,规模宏大,时人称其为武昌诸佛刹之首。
1856年左右(清朝咸丰末年),太平天国运动,宝通寺被毁坏。
1865年—1879年,清同治四年到光绪五年间多次维修。
1871年—1874年,清朝同治十年至十三年,洪山宝塔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工程。
1911年4月,蒋翊武、孙武曾邀集一些标、营代表到洪山宝通寺开会,商讨举黎元洪为临时都督。
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时,革命军曾设司令部于该寺。
民国年间,程潜出资进行维修,未及竣工即被驻军破坏。
1924年,宝通寺住持持松法师建佛教密宗的坛城——法界宫。法界宫是持松回国后仿唐朝密宗金刚部“五曼荼罗”形式建造,殿内为了修习密法,原设木质密宗坛城,雕刻楼空,玲成别致,可惜早废。现屋面覆以黄琉璃瓦,并以五亭结顶,借以表示东西南北中五佛方位。各亭均为镂空大屋脊,飞檐蟠爪,富有民族特色。殿前廊柱,刻有法轮十字羯摩杵,殿基四周刻有双层莲瓣,殿前阶下为三孔拱桥,桥外双亭侍立,殿亭相映,景色别致。这是武汉地区唯一的佛教密宗建筑物,它独特的设计,成为研究建筑学的参考资料。
1924年5月中旬,太虚法师曾专门邀请持师去武昌佛学院开坛传密。
1925年春,直系军阀首领、两湖巡阅使吴佩孚(字子玉)将军在岳州的军舰上避祸,特地派副官黄澹供到洪山宝通寺,邀请持师前去给他讲解《金刚经》大意。武汉大学校长陈叔蕴其时也邀请持师到该校演讲,持师就以《缘经》为题,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结合密教六大缘起的原则,阐述宇宙万有实质问题,并详为解析,颇得师生们的信服。持松法师在此不断讲经、修法、传戒,广播菩提种子。
1925年秋,因赴日本出席东亚佛教大会,持松法师离开武汉东渡。
1927年春回到国内时,宝通寺及法界宫已在炮击中被毁坏,密法坛场已无法恢复,他只好应众居士所请来到上海,此后不断应邀到全国各地讲经、传戒、修法、灌顶,极一时之盛。
1932年,方丈问贤法师以同乡关系请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的夏斗寅支持和援助该寺的复产重建工作,使寺中所失去的全部房产收回。当时该寺范围甚大,山门设于岳王台(今傅家坡附近)。并在城内龙神庙(今古楼洞民主路东打火机厂附近)设立下院,作为宝通寺行馆,专供进城办事僧人食宿。此时可能是该寺鼎盛时期,香火十分旺盛。
1935年11月24日,已故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国葬礼在这里举行超度仪式。
1952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建,使宝通寺面貌焕然一新。
1953年政府拨款维修宝塔及备殿堂,培植园林花卉,使其恢复旧观,并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1954年班禅大师、喜饶嘉措大师先后来过宝通寺,在这里举行了密宗的“灌顶法会”。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迁往它处。
1983年列为全国重点寺庙之一,翌年即由国家拨款全面维修,并召回僧众,恢复佛事活动,接待海内外僧俗各界人士,还设有僧伽培训班,培训各地来的青年僧众。
1994年,在昌明等高僧大德的迫切要求下,在湖北省和武汉市民族宗教局的支持下,由湖北省和武汉市佛协具体筹备,终于恢复重建了武昌佛学院,院址选定在洪山宝通禅寺内。
2002年初,民国19年所建大雄宝殿因残破被僧人拆除 。
2005年4月宝通禅寺新建大雄宝殿落成、佛像开光并举行隆醒方丈升座庆典法会。
2005年4月宝通禅寺新建大雄宝殿落成、佛像开光并举行隆醒方丈升座庆典法会。2015年5月5日,参加武汉宝通禅寺释迦牟尼佛圣诞法会活动 。
- 中文名
- 宝通禅寺
- 外文名
- Baotong temple
- 初 名
- 东山寺
- 始建时间
- 公元420-479年
- 地 位
- 千年古刹 皇家寺院
- 文 物
- 宋钟、明代石狮、洪山宝塔
- 著名护法
- 唐鄂国公尉迟敬德等
- 佛教院校
- 武昌佛学院
- 占地面积
- 11万平方米
- 历史悠久
- 武汉最古老的寺院
- 方 丈
- 隆醒法师
- 所属国家
- 中国
- 所属城市
- 湖北省武汉市
- 建议游玩时间
- 1-2小时
- 门 票
- 10元
- 开放时间
- 7:00-16:00
历史沿革
初建
420年-479年,南朝刘宋年间,宝通禅寺始建,初名东山寺。627年-649年,唐贞观年间易名弥陀寺。时任鄂国公的尉迟敬德扩建东山寺,同时更名为弥陀寺,使其成为“邃殿正门,重轩复栏,高墙虬转,修廊翼舒,香厨旁开,僧房内辟”的安禅之所,并制造巨型铁佛一座,盛极一时。
742年—756年,唐天宝年间,唐铸铁佛高4米,底座宽8米,重膝盘坐,形象生动。
826年,唐代宝历二年,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开元寺善庆和尚云游到随州大洪山修建了“灵峰寺”。
835年,善庆和尚圆寂前,毅然割下了自己的双足留在寺内,表示自己升天之后还要为乡人利益而奔走。当时的唐朝皇帝文宗李昂为此赐给善庆“慈忍大师”的法号,敕双足为佛足,留镇山门,还御书了“幽济禅院”的匾额送给灵峰寺。这双“佛足”成为了灵峰寺的镇寺之宝。
1119年左右,北宋末年,改名为“崇宁万寿禅寺”。
1134年—1141年,岳飞投身于抗金战争,曾在这里种植松树。
1234年-1236年,南宋端平年间,孟珙将随州大洪山幽济禅院的多尊佛像和灵济慈忍大师“佛足”及历代朝廷告敕安放寺内,佛足及灵峰寺僧人到弥陀寺后,两寺合并。理宗皇帝赵昀赐寺名为崇宁万寿禅寺。
1240年,南宋嘉熙四年,宋代“万斤钟”铸造。钟身为铁制,边口镶上青铜,钟体庞大、沉重。可见宋代人对音律和冶炼铸造技术的研究都达到一定水平了。万斤钟钟身高大,造型古朴,四周有“皇帝万岁、重臣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铭文,字体清晰。
1280年—1291年,洪山宝塔兴建。塔为七级八方,砖石叠成,身高十三丈三尺,基宽十一丈二尺,顶高一丈三尺。
1271—1285年间,寺院在战火有很大损毁。
1272年—1276年,元世祖忽必烈南征,发现佛足。待到班师回朝时,他命当时崇宁万寿禅寺的方丈则翁实禅师函佛足扈从至京师,特命安置于秘宇,严加供奉。
1332年,由住持筹资再建、大兴土木,夷山填壑,历经二年,复兴该寺。
1351年—1367年,元末农民起义,万寿禅寺毁于战火。
1370年—1425年,明太祖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桢建藩时重建。
1465年-1510年,楚靖王朱均大修大雄宝殿,顿显气度不凡。
1485年,明成化二十一年改名为“宝通禅寺”,成为武汉四大丛林之一。
1635年—1644年(崇祯八年到崇祯十七年),张献忠农民起义,宝通寺又遭毁坏。
修缮重建
1661年—1722年,清康熙年间对宝通寺进行重修和增建,规模宏大。1676年—1691年,清康熙十五年至三十年,清政府多次拨银两对宝通寺进行重修和增建,规模宏大,时人称其为武昌诸佛刹之首。
1856年左右(清朝咸丰末年),太平天国运动,宝通寺被毁坏。
1865年—1879年,清同治四年到光绪五年间多次维修。
1871年—1874年,清朝同治十年至十三年,洪山宝塔进行了大规模的重修工程。
1911年4月,蒋翊武、孙武曾邀集一些标、营代表到洪山宝通寺开会,商讨举黎元洪为临时都督。
1911年,辛亥武昌起义时,革命军曾设司令部于该寺。
民国年间,程潜出资进行维修,未及竣工即被驻军破坏。
1924年,宝通寺住持持松法师建佛教密宗的坛城——法界宫。法界宫是持松回国后仿唐朝密宗金刚部“五曼荼罗”形式建造,殿内为了修习密法,原设木质密宗坛城,雕刻楼空,玲成别致,可惜早废。现屋面覆以黄琉璃瓦,并以五亭结顶,借以表示东西南北中五佛方位。各亭均为镂空大屋脊,飞檐蟠爪,富有民族特色。殿前廊柱,刻有法轮十字羯摩杵,殿基四周刻有双层莲瓣,殿前阶下为三孔拱桥,桥外双亭侍立,殿亭相映,景色别致。这是武汉地区唯一的佛教密宗建筑物,它独特的设计,成为研究建筑学的参考资料。
1924年5月中旬,太虚法师曾专门邀请持师去武昌佛学院开坛传密。
1925年春,直系军阀首领、两湖巡阅使吴佩孚(字子玉)将军在岳州的军舰上避祸,特地派副官黄澹供到洪山宝通寺,邀请持师前去给他讲解《金刚经》大意。武汉大学校长陈叔蕴其时也邀请持师到该校演讲,持师就以《缘经》为题,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结合密教六大缘起的原则,阐述宇宙万有实质问题,并详为解析,颇得师生们的信服。持松法师在此不断讲经、修法、传戒,广播菩提种子。
1925年秋,因赴日本出席东亚佛教大会,持松法师离开武汉东渡。
1927年春回到国内时,宝通寺及法界宫已在炮击中被毁坏,密法坛场已无法恢复,他只好应众居士所请来到上海,此后不断应邀到全国各地讲经、传戒、修法、灌顶,极一时之盛。
1932年,方丈问贤法师以同乡关系请时任湖北省政府主席的夏斗寅支持和援助该寺的复产重建工作,使寺中所失去的全部房产收回。当时该寺范围甚大,山门设于岳王台(今傅家坡附近)。并在城内龙神庙(今古楼洞民主路东打火机厂附近)设立下院,作为宝通寺行馆,专供进城办事僧人食宿。此时可能是该寺鼎盛时期,香火十分旺盛。
1935年11月24日,已故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国葬礼在这里举行超度仪式。
1952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修建,使宝通寺面貌焕然一新。
1953年政府拨款维修宝塔及备殿堂,培植园林花卉,使其恢复旧观,并列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
1954年班禅大师、喜饶嘉措大师先后来过宝通寺,在这里举行了密宗的“灌顶法会”。
1966年—197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迫迁往它处。
1983年列为全国重点寺庙之一,翌年即由国家拨款全面维修,并召回僧众,恢复佛事活动,接待海内外僧俗各界人士,还设有僧伽培训班,培训各地来的青年僧众。
1994年,在昌明等高僧大德的迫切要求下,在湖北省和武汉市民族宗教局的支持下,由湖北省和武汉市佛协具体筹备,终于恢复重建了武昌佛学院,院址选定在洪山宝通禅寺内。
2002年初,民国19年所建大雄宝殿因残破被僧人拆除 。
2005年4月宝通禅寺新建大雄宝殿落成、佛像开光并举行隆醒方丈升座庆典法会。
规模建制
寺院大小
宝通禅寺,历史悠久,驰名中外,有1600多年的历史。寺院占地11万平方米,是中南地区城市中占地面积最大的寺院,始建于南朝刘宋年间(420-479),初名东山寺。唐贞观年间(627-649)易名弥陀寺;南宋端平年间(1234-1236)更名为崇宁万寿禅寺,是武汉现存最古老的寺院。净土宗、禅宗、密宗,多宗会聚,在历史上曾得到唐文宗等十位皇帝和六位王侯的大力护持,是最具典范的皇家寺院。寺内殿宇楼阁依山而建,层叠有致,隐现自然,古朴庄严,方圆165亩,面积最大。建筑风格
如果把长江、汉水、东湖、南湖以及星罗棋布的湖看成是连绵的水域的话,城市陆地则是点缀在水面上的浮岛,武汉就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在这个壮阔的水面上,有一条中脊显得格外突出。从西向东,依次分布着梅子山、龟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等,这一连串的山脊宛如巨龙卧波,武汉城区第一峰喻家山是龙头,在月湖里躺着的梅子山则是龙尾。这就是武汉的地理龙脉。洪山恰好位于巨龙的腰上。骑龙在天,乘势而为,宝通禅寺的这种选址似乎透露出某种玄机。其规模之大、殿堂之宏伟为武昌诸刹之首。 寺内现有放生池、圣僧桥、接引殿、东西厅、大雄宝殿、祖师殿、禅堂、佛学院等建筑,整个寺庙建筑随山势而起伏,隐现自然,层迭有致。寺后有洪山宝塔、法界宫,另有小亭、层石、奇石、幽径、华严洞、白龙泉等胜迹,碑光塔影,林密花茂,让人留连忘返。文物古迹有宋朝古钟、明朝石狮、宋朝寿云石刻摩崖、古石刻须弥座、清朝藏经等佛教文物珍品。主要景观
文物荟萃,宋钟、元塔、须弥座、明狮;古迹繁多,摩崖石刻,洪山八景,最具佛教文化内涵。我国近代佛学泰斗太虚大师创办的武昌佛学院1994年在宝通禅寺复办,是近现代最重要的僧伽教育基地。唐代宝历二年(826年),洪州(今江西南昌市)开元寺善庆和尚云游到随州大洪山修建了“灵峰寺”。善庆和尚圆寂前,毅然割了自己的双足留在寺内,表示升天之后也要为乡人利益奔走,这双“佛足”成为灵峰寺历代相传的镇寺之宝。皇帝为此赐给善庆“慈忍大师”的法号,还御书了“幽济禅院”的匾额送给灵峰寺。北宋末年,改名为“崇宁万寿禅寺”。元末万寿禅寺毁于战火。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改名为“宝通禅寺”,成为武汉四大丛林之一。明朝末,宝通寺又遭毁坏。清康熙年间对宝通寺进行重修和增建,规模宏大。咸丰末年毁于战火。现存建筑大多是清末保存下来的建筑。宝通禅寺历来是皇家寺院,这是武汉寺院中非常独特的一点。也正因为如此,它的寺院建筑都和北京故宫的建筑非常类似。它是武汉现存年代最早、占地面积最大的庙宇,为武汉四大丛林之一。在历史上还曾得到过10位皇帝和6位王候的护持,是一座典型的皇家寺院,对于研究中南以至全国的宗教文化历史活动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摩崖石刻在寺院的后山上有“洪山八景”的摩崖石刻“栖霞”、“云扃”等、岳飞手植松等古迹。施洋墓在洪山南麓,还有施洋墓。施洋曾先后担任武汉工团联合会和京汉铁路总工会的法律顾问,为“二七”大罢工领导人之一,被捕就义后,原葬洪山西麓,1953年迁此。墓前就山势筑成磴道,层台中间立有高约20米的石碑,碑前塑烈士半身像,像下石座正面镌有董必武悼念烈士的诗篇。兴福寺塔在洪山西南麓,建有兴福寺塔,又名无影塔。此塔为石彻仿木结构,四层八角,重檐楼阁式,高11.25米,底部为须弥座,直径4.25米。四面砌假门,其上浮雕佛祖、菩萨、罗汉、力士、供养人等造像,刀法曲折隐现,变化多端,姿态潇酒,极为生动。庚子烈士墓在洪山北麓,还有庚子烈士墓。这是埋葬反对慈禧专政而被杀的自立军着领唐才常、傅慈祥等7人的坟墓。1900年只是草葬,1929年在此建陵园,1935年予以整修。墓建在长方形平台之上,内用砖砌,外以水泥浇灌。墓前建有四柱三门的牌坊,横额上书“庚子革命先烈墓道”8字。墓与牌坊之间建有小亭,亭内立有叙述庚子革命史实的碑记。在洪山东段南麓,建有北伐军官兵公墓。这里是1926年北伐军攻武昌城牺牲的191位烈士的埋骨处。墓为长方形,砖石砌成。墓前正中嵌有当年所立墓碑,碑额镌“精神不死”四个大字,中刻“国民革命第四军独立团北伐攻城阵亡官兵诸烈士墓”,左刻烈士姓名,右刻多条口号。墓四周环以垣墙,墙内松柏成林,象征烈士浩气长存。洪山宝塔原名临济塔,为该寺住持赠缘寇所建,元代竣工。塔为七级八方,砖石叠成,身高十三丈三尺,基宽十一丈二尺,顶高一丈三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寺庙和文物的保护工作,1953年对洪山宝塔进行了全面维修。十年动乱中,洪山宝塔无人保护又遭新的破坏。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贯彻落实。洪山宝塔修缮一新,每日吸引着不少游客登高眺望。洪山宝塔有45.6米高,塔坐北向南,共有七级。由基层小圆门入内,拾级盘旋而上,直达顶层。登高远望,武汉三镇景色尽收眼底:东湖似镜,长江若练;武钢高炉,喷吐红云,九峰层峦,堆青叠翠;长江大桥飞架龟山蛇山之间,江汉关的钟楼矗立,黄鹤楼的黄鹤翱翔。还有那烟波浩翰的长江,真是“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宝通寺内文物有唐铸铁佛,宋朝“万斤钟”及明石雕狮等。唐铸铁佛是唐天宝年间(742—756年)铸造的一尊大佛,高4米,底座宽8米,重膝盘坐,形象生动。宋代“万斤钟”铸造于南宋嘉熙四年(1240年),钟身为铁制,边口镶上青铜,钟体庞大、沉重。可见宋代人对音律和冶炼铸造技术的研究都达到一定水平了。万斤钟钟身高大,造型古朴,四周有“皇帝万岁、重臣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铭文,字体清晰。宝通寺里还有一口清光绪年间铸造的铁钟,比“万斤钟”略小而薄,体型庄重而秀丽,上部饰以生动的花纹线条,钟口四周铸有“皇图巩固、帝道假昌、河清海宴、天地承平”的铭文,字体刚健遒劲,吸引不少金石铭文爱好者。洪山宝通寺正院后面还有一座佛教密宗的坛城——法界宫。法界宫是持松回国后仿唐朝密宗金刚部“五曼荼罗”形式建造,殿内为了修习密法,原设木质密宗坛城,雕刻镂空,玲成别致,可惜早废。现屋面覆以黄琉璃瓦,并以五亭结顶,借以表示东西南北中五佛方位。各亭均为镂空大屋脊,飞檐蟠爪,富有民族特色。殿前廊柱,刻有法轮十字羯摩杵,殿基四周刻有双层莲瓣,殿前阶下为三孔拱桥,桥外双亭侍立,殿亭相映,景色别致。这是武汉地区唯一的佛教密宗建筑物,它独特的设计,成为研究建筑学的参考资料。1954年班禅大师、喜饶嘉措大师先后来过宝通寺,在这里举行了密宗的“灌顶法会”。1996年5月22日,武昌宝通禅寺隆重举行了玉佛殿落成、佛像开光、方丈升座庆典法会。来自国内外的诸山长老及武汉市佛教四众弟子数千人参加法会。湖北省佛教协会会长、归元禅寺方丈昌明法师主持了庆典法会。近些年来,先后在方丈道根、悟缘的领导下对寺庙进行了维修,并办起了素餐馆等服务事业,为游人香客服务,也做到了自养。宝通素菜,历史悠久。建寺以来,素食至今,约一千五百年。六七十年代,宝通素菜声名鹊起,忆往昔,宝通素菜独树一帜,销售盛况喜空前;看未来,烹调技艺定有传人,发展前景更乐观。山门来到宝通寺,可见山门整饰,门额上书“宝通禅寺”四个鎏金大字,雄浑有力,气势不凡。为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著名书法家赵朴初先生手笔。进入山门,可见“放生池”、“圣僧桥”,数亩院落的苍翠树和覆荫数丈的古木。宝通寺不仅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刹,在寺内近周,也有许多颇具魅力的胜迹。诸如有以泉水清冽、常有乳峰涌起而著名的乳泉(又称白龙泉)等名泉数处,有传为南宋爱国名将岳飞亲手栽植的岳飞松,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凿刻、命名的洪山八景及其他古刻摩崖,以及南宋时铸造的大铁钟、明代雕塑的大石狮、建于元代初年的洪山宝塔,等等。胜迹穿弥勒殿,越大雄宝殿,绕祖堂,经华严洞,上华严亭,登洪山塔,一路胜迹有些早已湮灭,或难以辨认,但那巍巍殿宇,幽幽廊廊,参天古木,葱茏山林,嶙峋怪石就能给人以极大的乐趣。最值得一提的是洪山宝塔。该塔屹立于洪山之巅,原名宝通塔、灵济塔,后更名为洪山宝塔,系1280年前后为纪念开山祖师慈忍法师募建。塔高45.6米,砖石结构,分七级八方,设计精妙,为荆楚之最;塔顶系6. 5吨紫铜铸就,可见建筑者之立意久远,企盼永恒。由基层拱门而入,拾级盘旋而上,登顶远眺,楚天风光尽收眼底。奇树特别是在洪山宝塔附近有一些生长奇特的树木:有的完全像生根于整块没有任何缝隙的岩石之中,有的根部整个被巨石叉开,岔开的树干如同双腿跨骑在大石背上,简直是天公的神奇造化。宝塔东面古木参天,相传岳飞驻军武昌时于此地亲植松树,因而得名“岳飞松”,后明末被砍伐,尚存8株,形如华盖或欲飞之苍龙,清同治年间又在原地补植松树多株,长成后仍称“岳飞松”,以示人们对这位民族英雄的纪念。“洪山之巅多奇石”宝通塔四周怪石林立,形态迥异,据史记载,南宋荆南参军赵淳建东岩洞于山下时以各种书体凿于石上,依山石之形而得名,即为今日洪山之八景:东岩、云扃、杯樽、翠屏、栖霞、狮子峰、仙人石、寿泉。今日观之八景,我们不仅感叹自然之鬼斧神工,更为古人开山凿地的勇气和锐利的洞察力、深厚的书法功底所折服。寺内还有三泉:黄龙泉、白龙泉、乳泉。今人取泉水以沏茶,清碧甘洌,汤香醇怡,为该佛寺一道独特的饮食文化。尉迟恭(公元585年 — 658年),字敬德,朔州鄯阳(今山西朔县)人,唐朝大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作为唐初大将,尉迟恭自归附李世民后,凭借高超的武艺和睿智的谋略,多次救李世民于危难之中,为大唐盛世的开启立下了不世之功。唐代贞观年间,也就是公元627到649年间,时任鄂国公的尉迟敬德扩建东山寺,同时更名为弥陀寺,使其成为“邃殿正门,重轩复栏,高墙虬转,修廊翼舒,香厨旁开,僧房内辟”的安禅之所,并制造巨型铁佛一座,盛极一时。到了唐朝宝历二年,也就是公元826年,现在的江西南昌市开元寺善庆和尚云游到随州大洪山修建了“灵峰寺”。九年后,公元835年,善庆和尚圆寂前,毅然割下了自己的双足留在寺内,表示自己升天之后还要为乡人利益而奔走。当时的唐朝皇帝文宗李昂为此赐给善庆“慈忍大师”的法号,敕双足为佛足,留镇山门,还御书了“幽济禅院”的匾额送给灵峰寺。这双“佛足”成为了灵峰寺的镇寺之宝。到了南宋端平年间,也就是公元1234到1236年左右,金兵南侵,随州一带沦为战场,灵峰寺也时时处于战火的边缘。兵荒马乱的年月,一个名叫孟珙的人为随州大洪山的灵峰寺和武昌东山的弥陀寺牵连了一段旷世的佛缘。孟珙(公元1195—1246年),字璞玉,原籍绛州(今山西新绛),南宋名将。出身将门,他的曾祖父孟安曾服役于岳飞军中,有战功。自宋宁宗嘉定十年,也就是公元1217年,孟珙随父孟宗政出入行阵,屡败金军。当时的地方官荆湖制置使孟珙上奏理宗皇帝赵昀,奏请颁发帑币,迁慈忍大师佛足及随州大洪山灵峰寺僧人到武昌东山弥陀寺。所谓帑币,就是国库每年拨给宫室支用的经费。用宫室的费用来办理佛足的迁移,足见,当时朝廷对这件事情的重视。佛足及灵峰寺僧人到弥陀寺后,两寺合并。理宗皇帝赵昀赐寺名“崇宁万寿禅寺”,同时改东山为洪山。尽管战乱频仍,但是,崇宁万寿禅寺香火仍然鼎盛一时。世事沧桑,宋代以后,由于战争,崇宁万寿禅寺供奉的佛足又经历了一番迁移。这次的迁移与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皇帝有关,他就是元世祖忽必烈。相传,忽必烈继位前,在潜邸兴师南伐,曾在武昌元兴寺驻扎。一天,他登高东望,远远看见洪山山顶华光笼罩、异彩纷呈,似有神人立于云端。询问左右,才知是存放慈忍大师“佛足”的崇宁万寿禅寺。元世祖忽必烈带头崇佛,他于“万机之暇,自持数珠,课诵,施食。”元朝虽以藏传佛教为国教,但对其他宗教如汉地佛教、儒教、道教,乃至外来的回教、基督教等,也不予排斥,采取宽容态度。当忽必烈听说崇宁万寿禅寺有“佛足”时,非常惊喜。待到班师回朝时,他命当时崇宁万寿禅寺的方丈则翁实禅师函佛足扈从至京师,特命安置于秘宇,严加供奉。等到他登上九五之尊,便下旨遣使陪则翁实禅师护送“佛足”还山。路经许州,也就是今天河南许昌,“佛足”突然变得重如千斤,抬都抬不动,好像“佛足”不愿意再往前走了。于是则翁实禅师派人向元世祖回报,元世祖即命令在许州建寺,供奉“佛足”,由则翁实禅师主持。这就是许州大洪山的由来。战乱使“佛足”南迁北徙,奔走异乡,也客观上导致了随州、武昌、许昌三座洪山的产生,成为中国人文地理上的一段佳话。“佛足”虽然最终也没有归还到崇宁万寿禅寺,但是却成就了一段历史传奇,为佛教在中原大地上的传播与弘扬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文化交流
1994年,在昌明等高僧大德的迫切要求下,在湖北省和武汉市民族宗教局的支持下,由湖北省和武汉市佛协具体筹备,终于恢复重建了武昌佛学院,院址选定在洪山宝通禅寺内。2005年4月宝通禅寺新建大雄宝殿落成、佛像开光并举行隆醒方丈升座庆典法会。2015年5月5日,参加武汉宝通禅寺释迦牟尼佛圣诞法会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