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子读书台
2007年,德州经济开发区重建董子读书台,并以此为中心,规划建设董子园风景区。董子园的成功运作、董子文化旅游节的隆重举办,不但为德州竖起了一块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而且筑起了一座惠及民众的文化丰碑,建起了一座德泽后人的精神殿堂,必将对德州经济全面繁荣、社会长治久安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清康熙年间,山东督粮道朱桢在“董子读书台”附近的柳湖旁边修建了“醇儒书院”(亦称柳湖书院),田雯之弟田香城又在柳湖岸边兴建了“数帆亭”。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漕运繁忙,南来北往的文人学士路经德州时都会上岸登临“董子读书台”游览观赏,并留下了许多咏颂先贤的诗句。清朝末年,红火异常的“董子读书台”已经多处坍塌、日趋冷落了。之后,由于运河决口等原因,“董子读书台”渐渐销声匿迹。今天的董子读书台在开发区复建而成。
- 中文名
- 董子读书台
- 地 址
- 山东省德州市经济开发区
- 始建时间
- 隋朝
- 重建时间
- 2007年9月
基本信息
作为我国历史上与孔子、朱熹一起并称为三大文化巨人之一的董仲舒,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西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儒学大师,班固在《汉书》中称之为“群儒首”。他提出的“大一统论”、“天人感应”和“独尊儒术”等重要思想,树立了汉以来两千多年中国的国家意识,确立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方向,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基本特点,锻造了中华民族的基本品格和基本精神。 德州人民对董仲舒非常尊崇,隋朝时就已修建了董子读书台,书台夕照成为德州十景之一。历代钦官巡按、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歌咏诗篇。清乾隆皇帝南巡,驻跸德州,曾留下“天人三策对贤良,已见春秋大义彰。那更高台演繁露,转思董子失之详”“故里千秋疑信猜,城楼耸处久称台。都传繁露春秋演,谁识竹林与玉杯”等诗名。详细解释
德州董子读书台始建于隋朝,民国时期毁于战乱。2007年1月14日,在德州市第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上,关于复建德州“董子读书台”的议案,作为该次会议的第一号议案获得通过。德州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按照市委、市政府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事业,打造区域经济文化高地的决策部署,于2007年9月开始复建董子读书台,并以此为核心,建成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景区公园。新建成的董子园景区总占地743亩,投资5亿元。其中,一期工程包括公园的主体建筑董子读书台、“三策固本”水上牌坊以及公园内西部董子文化街、柳湖书院、“繁露广场”、“聚贤阁”、“安德亭”、“广仁楼”、“弘义楼”、“崇礼楼”、“汇智楼”、“明信楼”、“春晖园”、“柳湖”、“柳亭”、“学而”、“神思”、“逸兴”、“不窥园”、 “天和桥”、“人和桥”、“地和桥”、“立心亭”、“正谊桥”、“明道桥”、“繁露堂”、“春秋舫”等,现已全部建设完工,对外开放;二期工程主要是景区公园东部生态湿地风景区。附属建筑群包括董仲舒纪念馆、儒家文化代表人物雕像群、德州地域文化广场等。据《长河志籍考》记载:明正统六年(1441年)德州知州韦景元修学宫(即孔庙),掘地得石碣于庙庭东庑之下,大字清晰,文曰“董子读书台”。明弘治八年(1495年),当地又在学宫的东侧修建了董子祠,并将原“董子读书台”石碑建亭覆盖。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德州知州马明瑞见“董子读书台”年久失修、殆于倾圮,故移地德州城大西门外运河东岸堤坝,又重建了“董子读书台”和董子祠。清康熙年间,山东督粮道朱桢在“董子读书台”附近的柳湖旁边修建了“醇儒书院”(亦称柳湖书院),田雯之弟田香城又在柳湖岸边兴建了“数帆亭”。明清两代,京杭大运河漕运繁忙,南来北往的文人学士路经德州时都会上岸登临“董子读书台”游览观赏,并留下了许多咏颂先贤的诗句。清朝末年,红火异常的“董子读书台”已经多处坍塌、日趋冷落了。之后,由于运河决口等原因,“董子读书台”渐渐销声匿迹。今天的董子读书台在开发区复建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