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石峪

经石峪位于泰山斗母宫东北,有岔路盘道相通,过漱玉桥、高山流水亭、神聆桥即至。峪中有缓坡石坪,上刻隶书《金刚经》,俗称晒经石,明隆庆年间万恭书刻“曝经石”。
- 中文名
- 经石峪
- 外文名
- Stone Valley
- 地 址
- 泰山斗母宫东北
- 国 家
- 中国山东省泰安市
- 景 点
- 晒经石
- 类 型
- 旅游
- 景区类型
- 人文 旅游 文化
结构
经石峪金刚经刻位于斗母宫东北经石峪,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的佛经摩崖刻石。 经文刻于面积2064平方米的缓坡石坪上,自东而西刻《金刚般若波罗密经》,采用后秦鸠摩罗什译本,原本全1卷、32分目、5172字,经刻只刻到15分目“特经功德 兮”,计44行,每行125字或10字不等,凡2799字,字径50厘米。经刻历千余年风 雨剥蚀、山洪冲击、游人践踏、捶拓无度,已残泐磨灭过半,现仅存经文41行、 1069字(包括可认读的残字和双勾字)。经石峪历史
刻石无年月和书刻者姓名可考。明王世贞认为,“传王右军书,非也,然笔力古劲,非唐人不能作”。明孙克宏《古今石刻碑贴目》则称:“今考其笔法,与邹县北齐韦子琛刻经同出一手,其亦为韦氏无疑。”清聂剑光《泰山道里记》记载:“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好内典,尝于徂徕刻石经二,并勒诸佛名,字迹瑰异,> 与其如出一手。是经当亦子椿所作也。”1989年《书法》第二期载王恩礼、赖非撰 《铁山(石颂)的初步考察与研究》认为,此刻与邹城铁山摩崖经刻如出一人之手, 字径、书体、风格极为一致,由此断定为东岭僧安道壹所书。以上诸说皆无定论, 察其笔势风格疑为北齐人书。据史书记载: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中国后迅速得以蔓延,历经东汉和西晋300多年的发展,至东晋时传入泰山。南北朝时,佛道盛行,周武帝深知沙门祸国,便于建德三年即公元574年下令灭佛;建德六年,北周灭北齐,武帝仍然下令毁灭齐国境内的佛教。这就是被佛家所说的“四大法难”之一,因此经石峪的经刻被迫中断。在这里我们还可看到最后第15行的十几个描红双勾字,只勾勒出了主体轮廓。因此,整个刻石没有落款,给后人留下了千古疑案。- 古城区 1印象丽江
- 古城区 2丽江大研镇
- 古城区 3文笔山
- 宁蒗彝族自治 4里务比岛
- 永胜 5营盘村墓群
- 宁蒗彝族自治 6扎美寺
- 古城区 7东巴谷
- 古城区 8观音峡
- 古城区 9东巴圣地玉水寨
- 宁蒗彝族自治 10里格村
- 宁蒗彝族自治 11里格半岛
- 古城区 12木府
- 玉龙纳西族自治 13寨神泉
- 古城区 14金龙桥
- 宁蒗彝族自治 15吉意溶洞
- 宁蒗彝族自治 16高原温泉
- 宁蒗彝族自治 17永宁温泉
- 宁蒗彝族自治 18博凹湾
- 古城区 19宝山石头城
- 宁蒗彝族自治 20泸沽三岛
- 宁蒗彝族自治 21戛姆山
- 宁蒗彝族自治 22日月河、开基桥
- 古城区 23丽江黑龙潭公园
- 宁蒗彝族自治 24泸沽湖村落
- 古城区 25黑龙潭古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