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贤祠
五贤祠在全国有多处,其中较为知名的有临沂五贤祠、泰安五贤祠、桓台县五贤祠等。山东省临沂市五贤祠位于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王羲之故居东侧。明嘉靖年间沂州知州何格所建,原名景贤祠,用以祭祀临沂籍的五位圣贤,分别是诸葛亮、王祥、王览、颜真卿、颜杲卿。1751年清乾隆皇帝为祠题写御碑一块,由沂州知府王垲主持乔迁与洗砚池边,并更名为五贤祠。山东省泰安市五贤祠在山东泰山普照寺西北。北宋学者孙复、石介在此建泰山上书院。理学家胡瑗曾访学至此。明嘉靖年间在此建祠,祀孙、石二先生,后增祀胡瑗,称三贤祠。清道光年间徐宗干重修时,又增祀宋焘和赵国麟,遂易名五贤祠。山东省淄博市桓台县五贤祠:位于马踏湖青丘。清乾隆年间,青丘上始建“三贤祠”,中有鲁仲连、诸葛亮、苏东坡三贤士塑像。(概述图片为山东省临沂市五贤祠。)
- 中文名称
- 五贤祠
- 地理位置
- 山东省临沂市、泰安市等
- 气候类型
- 温带季风气候
- 开放时间
- 8:00-18:00
山东省临沂市五贤祠
名胜简介
临沂市五贤祠 ,旧在临沂老城南关外,名景贤祠,明嘉靖年间沂州知州何格所建,祭祀诸葛亮、王祥、王览、颜真卿、颜杲卿五人。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移址洗砚池东重建,并更名为“五贤祠”。五贤祠几经战乱和“文革”损毁,已不存。2003年王羲之故居整修扩建时据原貌重建。主体建筑为硬山式大殿三间,东窗上砖刻“孝感天地”,西窗上砖刻“忠冠古今”。殿内正中塑诸葛亮坐像一尊,东侧有王祥、王览二位坐像,西侧有颜真卿、颜杲卿二坐像。大殿前是御碑亭,亭内有乾隆题诗碑,其诗为:“孝能竭力王祥贤,忠以捐躯颜杲真;所遇由来殊出处,端推诸葛是全人。”人文历史
乾隆所题的五贤祠诗堪称天下一绝,短短28个字的七绝诗,饱含五位贤人的名字和主要生平事迹。五位贤人都是临沂人。王祥(185年—269年),字休征,琅琊(今临沂)人。东汉末年隐居20年,仕晋官至太尉、太保。以孝著称,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书圣”王羲之的族曾祖父。历汉、魏、晋三代,先后任县令、大司农、司空、太尉、太保等职。事后母孝,民间流传“二十四孝”有王祥卧冰求鲤故事。今临沂故里孝友村有“王祥卧冰处”。《晋书》里,王祥的名字排在晋朝众臣列传第一,可见他地位的崇高。王祥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最为人称颂的是他的孝道。王祥生母早死,继母朱氏则对他不好,更常向王祥父亲王融中伤王祥令他失宠;但即使是被命令清理牛粪,他仍显得很恭敬,而父母生病时更衣不解带地照顾和调制汤药。而丹柰树结果时,继母要求王祥守护果子,而王祥每到风雨来临时,都会抱着树大哭,怕果子会被吹下来。王祥这样供养继母三十多年,到继母死时,王祥更在居丧期间伤心得十分憔瘁,要用木杖才能站起。可见他的孝道,毫不计较继母如何苛待他。卧冰求鲤的故事是相当感人的。《二十四孝》中这样记载:“晋王祥,字休征。早丧母,继母朱氏不慈。父前数谮之,由于失爱于父母。尝欲食生鱼, 时天寒冰冻, 祥解衣卧冰求之。冰忽自解,双鲤跃出,持归供母。 诗曰:继母人间有,王祥天下无。至今河水上,一片卧冰模。”释义如下:晋时有个叫王祥的人,字叫休征。王祥的亲生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继母朱氏不贤德, 曾经多次在父亲面前说王祥的坏话;因此,父母都不喜欢他。有一次,他的继母想吃活鱼,当时正是天寒地冻,河水都结了冰;王祥就解开衣服,趴在冰面上,希望能得到活鱼;这时,冰面忽然自己解冻,有两条鲤鱼跃出来,王祥把鱼拿回家献给了继母。有诗评论说:象朱氏那样不贤的继母有很多,象王祥那样以德报怨的儿子却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到现在王祥卧冰求鲤的河面上,还遗留着王祥趴在那里时的痕迹。在临沂城北白沙埠镇,一条东西流向蜿蜒数里的小河穿镇而过,它就是王祥卧冰求鲤故事的发生地---孝河。孝河又称孝感河,位于兰山区白沙埠镇境内。据《临沂县志》记载,孝河发源于茶山南麓之桃花岭,东南流经孝友村,至砖埠镇诸葛村(诸葛亮诞生地)汇入沂河。在孝河北岸的“孝友祠” ,里面供奉着王祥、 王览和王羲之的塑像。王览(206―278),字玄通,汉族,琅琊(今山东临沂)人。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翁西晋太保王祥的同父异母弟。“书圣”王羲之的五世祖。历经东汉、三国和西晋三代,曾入仕曹魏及西晋,在西晋官至光禄大夫。王览有优秀的品行,名声仅次于王祥。王览与兄长感情要好,生母朱氏憎恨王祥,非但在丈夫面前中伤王祥,更经常施以虐待;但王览始终站在王祥一边,更劝生母不要虐待王祥。在《二十四孝别录》中有一则王览《护兄感母》的故事:王祥之同父异母弟王览,在四岁时候,见到其兄王祥被母亲鞭挞,常流着眼泪抱住王祥护卫哥哥。等到长大了,都娶了媳妇,朱氏虐待王祥之妻的时候,王览之妻也前往保护。王祥渐渐在当时有了声誉,朱氏更加厌恶他,于是想用毒酒杀害王祥。王览知道这件事情,便想取而先饮,王祥极力争夺,不给其弟。朱氏恐怕自己亲生的儿子王览饮了毒酒,急忙倒掉。从此以后,每次饮食,王览必定自己先尝一下,坐卧必与其兄在一起。朱氏终于感动而后悔,爱王祥也就如同爱王览一样。在这个故事中,王祥、王览用自己的孝悌感动了母亲、感化了母亲,使得她重新回归到一个做母亲应该有的道德轨道上来。此中亦然看到,孝子的感化力量是无穷的。颜真卿(709-784,一说709-785),字清臣,祖籍唐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中国唐代书法家。 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中进士,登甲科,曾4次被任命御史,为监察迁殿中侍御史。因受到当时的权臣杨国忠排斥,被贬黜到平原(今属山东陵县)任太守,人称“颜平原”。建中四年(783年),遭宰相卢杞陷害,被李希烈缢杀。天宝十四年(755年),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使安禄山发动叛乱,颜真卿联络从兄颜杲卿起兵抵抗,附近十七郡相应,被推为盟主,合兵二十万,使安禄山不敢急攻潼关。德宗兴元元年(784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奸相卢杞趁机借李希烈之手杀害他,派其前往劝谕,被李希烈缢死。闻听颜真卿遇害,三军将士纷纷痛哭失声。半年后,叛将李希烈被自己手下人所杀,叛乱平定。颜真卿的灵柩才得以护送回京,厚葬于京兆万年颜氏祖茔。德宗皇帝痛诏废朝八日,举国悼念。德宗亲颁诏文,追念颜真卿的一生是“才优匡国,忠至灭身,器质天资,公忠杰出,出入四朝,坚贞一志,拘胁累岁,死而不挠,稽其盛节,实谓犹生”。他秉性正直,笃实纯厚,有正义感,从不阿于权贵,屈意媚上,以义烈名于时。颜真卿是书法大家,颜体书对后世书法艺术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欧阳修曾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严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其见宝于世者有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除书法外,他也是位多才多艺的全才,苏轼赞曰:“诗至于杜子美,文至于韩退之,画至于吴道子,书至于颜鲁公,而古今之变,天下之能事尽矣。”同时,其忠烈也一直为世人所称道。颜杲卿(692年-756年),字昕,唐朝长安万年人,和颜真卿同为颜师古五代孙。父亲颜元孙,任濠州刺史。颜初任范阳户曹参军,曾是安禄山的部下。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时,杲卿和儿子季明守常山,任太守,颜真卿守平原,设计杀安禄山部将李钦凑,擒高邈、何千年。河北有十七郡响应。天宝十五载(756年),安禄山叛军围攻常山,安禄山军队抓到颜季明,借此逼迫颜杲卿投降,但颜杲卿不肯屈服,还大骂安禄山,季明被杀。不久城为史思明所破,颜杲卿被押到洛阳,见到安禄山,安责问颜杲卿背叛他,颜杲卿说“我世为唐臣,常守忠义,怎么会跟一个牧羊羯奴叛乱。”安大怒,命令割掉颜杲卿的舌头,颜杲卿仍大骂不止,直至气绝。颜杲卿受着断舌的剧痛,仍然追求着忠义的信念。颜真卿后寻得颜季明的头颅,写下了《祭侄文稿》一文。琅琊之颜家,可谓一门忠烈。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蜀相,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琅玡阳都(今山东临沂沂南县)人。乾隆诗之“端推诸葛是全人”,是对诸葛亮的最高评价和赞美。孝感天地,忠冠古今,诸葛全人。临沂五贤,可称中华文明历史上华夏子孙中的优秀代表。山东省泰安市五贤祠
名胜简介 泰安市泰山五贤祠 ,在普照寺西北。祠东有投书涧,西有香水峪,溪水环流,山石林立。唐代周朴在此创建栖真观。北宋学者孙复、石介在此建泰山上书院。理学家胡瑗曾访学至此。明嘉靖年间在此建祠,祀孙、石二先生,题额“仰德堂”,后增祀胡瑗,称三贤祠。至清道光年间徐宗干重修时,又增祀宋焘和赵国麟,遂易名五贤祠。祠分东、西两院:东为五贤祠,有大门、正殿及东西配殿;西为讲书堂,有正房和西配房。冯玉祥曾在此攻读《春秋左传》,著《春秋左传札记》。祠后石崖上有题刻“讲书台”、“授经台”、“千秋道岸”、“能使鲁人皆好学”等,多少让人看出些儒家学府当年的影子。祠前溪畔有石亭,额书“洗心亭”,上有清人贾培荣题联:“真山水不须图画,大圣贤皆自奋兴。” 亭内有金题联:“云过峰头留墨气,水来祠畔度书声。”四面皆为清代人题联。惟冯玉祥在亭内题的标语:“你忘了没有,东三省被日本人侵占了去,有硬骨头的人应当去拼命夺回来!”,并刻东北三省的面积和总人口。祠于1976年拆除,今唯剩残垣卧碣,有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翰林院侍读黄叔琳撰书《重修岱麓三 贤祠碑》、民国年间范明枢、邓长耀撰书《泰山五贤祠五贤事迹碑记》,另有“讲书台”、“授经台”、“侍立石”、“能使鲁人皆好学”等明清时题刻。祠东有巨石如屋,巅平如台,下临深涧。传当年胡瑗千里访学至此,卧石攻读, 十年不归,见家书有“平安”二字,不予展读即弃涧内,故名“投书涧”。明万历六 年(1578年),钦差巡抚赵贤在此题碣“胡安定公投书处”。明代萧协中赞:“野 芸芸绿间黄,当年习静任亡羊。清心不逐家缘扰,涧底犹腾翰墨香。”祠东南路旁有巨石,似大象卧息,名卧象石,有书刻“弘毅”二字。人文历史
泰山书院在唐时为道教“栖真观”,宋初辟为学馆,后称“泰山上书院”。北宋初年,范仲淹的门生孙复、石介、胡瑗为弘扬儒学,来泰山创办了书院,其规模虽不如白鹿、石鼓、睢阳、岳麓等著名的“四大书院”,但当是对于促进泰山乃至山东地区的学术发展,培养人才,改变民风仍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泰安县志》称:“泰安旧俗淳朴,士习于孙石遗风,多好经术,重气节。”孙、石之后,泰山兴办书院之风不绝,,如明代李如桂的育英书院、宋焘的青岩书院、清代赵国麟的泰山书院、徐肇显的徐公书院、许莲君的怀德书院等等,泰山的文化地位大为提高,四方士子纷至沓来,成为泰山历史的又一佳话。泰山书院的创始人之一孙复(字明复),晋州平阳(今山西临汾)人,早孤,少年好学。来到泰山后仍是“病卧山阿,衣弗衣,食弗食”,“上无斗升禄以养妻子,下无一夫之田、五亩之桑以供伏腊”。但他仍“日抱《春秋》、《周易》读诵,探伏羲、文王、周公、孔子之心”(宋石介《与董秀才书》)、孙复治学多有独到见解,开发出富有时代精神能为当世所用的儒学理论。由于他治学颇富成就,撰写出《春秋尊王发微》、《易说》、《春秋总论》、《舜制仪》、《董仲舒论》等一批论著,被世人称作“泰山先生”,后人将他同石介、胡瑗并称为“宋初三先生”。石介是泰安徂徕人,字守道,性格刚强。他继承孔孟的民本思想,提出“民者,国之根本也”;“人皆曰天下、国家。孰为天下?孰为国家?民而已!有民则有天下,有国家;无民,则天下空虚矣,国家名号矣”。他还积极主张澄清吏治,简约宽民。他在《明禁采》中尖锐地批评朝廷说:今山泽江海有禁,盐铁酒茗有禁……一切与人民生活有关的皆有禁,惟独宫室奢靡过度不禁,豪强兼并不禁,吏贪于天下不禁……这种大胆的言论在北宋初年是不多见的,因此欧阳修称赞他“虽在畎田不忘天下之忧”。为纪念宋初三先生,泰安人在书院故址建起了“三贤祠”,后又增祀明人宋焘、清人赵国麟,遂改称“五贤祠”。祠东有深谷,称作“投书涧”。传说泰山书院的创始人之一泰州海陵人(今江苏泰县)胡瑗学习十分刻苦,朱熹在《三朝名臣言行录》中说他“侍讲(胡瑗)布衣时,与孙明复(孙复)、石守道(石介)同读于泰山,攻苦食淡,终夜不寝,十年不归。得家信,见上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中,不复展”。为纪念胡瑗,人们便把这条涧叫做投书涧了。胡瑗10年不归,家书也不看的故事,竟引得乾隆皇帝写诗一首:“报来尺素见平安,投涧传称人所难。诚使此心无系恋,平安两字不须看。”题目为《戏题投书涧》,看来皇帝不理解他。宋焘也是泰安人,字岱倪,号青岩,明代万历进士,做过御史,是惟一一位在《明史》中立传的泰山人物。当时神宗设置矿税太监,残酷压榨人民,致使民不聊生。宋焘出于对百姓的同情,也为了维护明王朝的统治,上书神宗说“自采榷役兴,民不堪命,家怨人愁,一夫振呼而乱声四应”。但昏庸的神宗却不于理睬,再加上当时种种政治弊病,宋焘一再受挫,历尽了无数的忧伤和痛苦后,终于弃职回籍。回到泰山后,在岱下筑“青岩居”,寄情山水,潜心读书,但他并没有忘记百姓。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泰山洪水暴发,民众填沟壑者千计”(《泰安州志》)。宋焘目睹残状,写下了《泰山大水歌》:“……水光迸散雨如倾,洪涛浩淼靡溪沚……一望城西无片瓦,万人滚滚随流下。口中犹自呼爷娘,抱木浮沉白浪打。尸横荒野乱参差,破衣残骸挂树枝。血水和泥相枕藉,断肢落臂谁家儿。可怜死者葬鱼腹,生者无家何处宿。满城尽是呻吟声,深夜唯闻乱鬼哭。”这是多么惨痛的一幕啊!接着,诗人又笔锋一转,对矿税使(太监)仍无视民间疾苦,进行残酷掠夺表示了强烈愤慨,进而将其斥之为吞噬人的“洪水”:“洪水何无情,真如矿税使,令人欲生不得生,欲死不得死……”这迸发着血泪的诗句,可谓泰山的“史诗”。宋焘在泰山的著作有《理学渊源》、《泰山纪事》、《青岩居漫录》等。《泰山纪事》颇有特色,记录了泰山一代的神鬼异闻,借鬼神地府来鞭挞黑暗现实,借吕洞宾、张景岩等神侣仙迹的故事来抒发远离红尘、追寻仙境的情怀。这些故事很多都在民间流传下来,我们在白龙祠所讲的小白龙的故事,就出自宋焘的这本书。万历四十二年(公元1614年),宋焘病逝,年仅44岁。此后不久,阉党魏忠贤控制朝政,宋焘被削去追赠,逐出乡贤祠,以至死后20年不能举葬。崇祯初年阉党覆灭,宋焘才得以昭雪,并得到了泰安人民的深深怀念和爱戴。赵国麟,字仁圃,泰安人。清康熙年间进士,曾任长垣(今河南长垣)知县,并代理内黄县之职。此时内黄大饥,他便开仓放粮数百万石赈济百姓。同年黄河决堤,河水直逼长垣城,他又率官吏百姓不分昼夜筑坝抢险,打捞灾民,修起了坚固的堤防,使长垣永绝水患。他“当官清峻,以礼导民,民戴之如父母”(《清史稿·赵国麟传》);乾隆年间官升刑部尚书,后迁礼部,拜文渊阁大学士;乾隆六年退隐归田,讲学于青岩书院,教授乡里弟子“来学者尝数百人”,有“侍赵公坐一日,抵十年养气”之说。他一生著述甚多,有《大学困知录》、《小圆杂记》、《文统类编》、《居岱渊源》等。他是泰山最后一个被祭祀的儒学代表人物,也就是从那时起,儒家学说及其命运在泰山,也在全国走向式微。山东省淄博市五贤祠
名胜简介
位于马踏湖青丘。清乾隆年间,青丘上始建“三贤祠”,中有鲁仲连、诸葛亮、苏东坡三贤士塑像。祠堂抱厦木柱上刻联为“异姓三贤,卧龙谪仙天下士;数代一堂,汉相宋儒战国才”。大门坐北面南,门联为:“异姓结同心之侣,一堂萃三代之英”。门前有石狮一对。门东侧为钟楼,高约八米,悬吊大钟。门西侧为火池。1985年,华沟村民在青丘上重修祠宇。塑鲁仲连、苏东坡、诸葛亮、颜周、辕固五位先贤像,以示纪念。五贤祠是一组中轴对称的四合院式仿古建筑。大门南向,东南、西南两角分别高筑角亭。由大门向里,左右两侧为厢房,正面为祠堂,皆台厦廊檐,古朴典雅。祠堂匾额书“五贤祠”。堂前厦柱题联:“异姓五贤英名传万古;数代一堂功业垂千秋”。祠堂门柱及东西两厢房门厦各柱也多有题咏。人文历史
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蜀相,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琅玡郡阳都县(山东沂南)人。年轻时随父避难荆州,后借探亲之际,沿临淄、西安(索镇)诸葛庄一线,驾扁舟登马兰台(华沟南沿),极目览景,心旷神怡,即兴赋诗《观湖即目》:“今我访齐都,放荡鲁连坡。观湖河秀气,今翠为姑苏。借予一海鸥,自挟双凤凰。含笑瞰倒影,欣然胜吴刚。”明中后期,“江北青箱”之王氏(王渔洋)祖父王象艮鉴该诗之内涵,慕孔明之文治武功,便改华沟为锦秋庄,重修三贤祠,改辕固先生塑像为牌位,加塑诸葛亮之塑像,并将他推为五贤之一。可见人们对诸葛亮的推崇。苏轼(公元1037—1101年)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几经贬谪,宋哲宗时曾任登州、杭漩、颖州,官至礼部尚书。绍圣又贬谪惠州、琼州,病死杭州,追谥文忠。天命之年知登州时,弟子、兄弟互访,路经少海时数访鲁仲连于会城湖,即兴赋诗一首“贪看翠盖拥红妆,不觉湖边一夜霜。卷却天机云锦缎,纵教匹练写秋光”,弟子称其诗为北国湖光之最。清乾隆年间,湖区人民维修五贤祠时,以“江北青箱”王氏叔侄为首倡导“三贤”者:一曰鲁仲连、一曰诸葛武侯、一曰苏文忠公,颜斶、辕固二贤设牌位祭之。鉴于以上情况,1985年在三贤祠旧址,由政府和村民投资重修祠堂时已改为五贤祠。南北长55米,东西宽45米,占地面积2475m2,整个建筑包括大殿五间,东西厢房各三间,还有钟楼、鼓楼和大门,大殿高9米,巍峨壮观。殿内五贤塑像是山东艺术学院雕塑教研室主任张昆仑副教授制作。五贤塑像一字排开,中为鲁仲连、左为苏东坡、右为诸葛亮、东西为辕固和颜斶。诸葛亮、苏东坡是一代军事家、文学家;鲁仲连有胆识、仗正义,乐于扶危济困,为人排难解纷;颜斶不畏权势,不慕荣利,是齐国高士;辕固是西汉“齐诗学”的开创者,为人公正廉直,为人们所敬仰。这就是人们新推崇的五大贤人。新中国成立时,三贤祠已废圮。仅留《重刊续修三贤祠记》碑一幢。碑文中有:“若世远年湮,祠宇再造,后之君子并入辕固、颜楚为五贤祠乃完善”等语。1985年,华沟村民在青丘上重修祠宇。中塑鲁中连、苏东坡、诸葛亮、颜楚、辕固五位先贤像,以示纪念。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三国时期蜀相,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琅玡郡阳都县(山东沂南)人。年轻时随父避难荆州,后借探亲之际,沿临淄、西安(索镇)诸葛庄一线,驾扁舟登马兰台(华沟南沿),极目览景,心旷神怡,即兴赋诗《观湖即目》:“今我访齐都,放荡鲁连坡。观湖河秀气,今翠为姑苏。借予一海鸥,自挟双凤凰。含笑瞰倒影,欣然胜吴刚。”福建省福州市五贤祠
名胜简介
明末清初,以福州闽剧鼻祖曹学佺以及林弘衍、徐熥、徐火勃 及谢肇淛等为首的一批有骨气的文人仕子,在明朝将亡之际,隐居在这一带,或助修寺院、或编撰山志。清咸丰五年(乙卯1855年),福州著名诗人、盐商魏杰,自号桃岩居士,感叹“沧桑变幻,岩壑归依,贤人遁迹于桃岩,烈士捐躯于天镜,大功已立,大义已完,诸公与名山足以并传不朽矣”,为“以表诸公之功德”,乃“建桃岩精舍,内祀五贤”,故桃岩精舍又称五贤祠,现为区级文保单位。历史上的五贤几经兴废,1997年又一次重修。当年,经热心人发现五贤祠倾坍在即,遂向市有关部门报告,引起有关部门重视,成立修复领导班子,并得到各方面人士的资助,历时半年施工,恢复原貌,并清理桃岩洞及周边摩崖石刻。修复后的五贤祠坐北朝南,正面为毛石砌墙,四面封火墙均无开窗,仅有一扇大门,门额上的“五贤祠”为魏杰所题。祠前面有一大空埕,有矮墙围护。进大门为一天井,天井东、西两侧建有披榭,厅堂进深二柱,面阔三间。大殿神龛上安放徐熥、谢肇淛、林宏衍、徐火勃、曹学佺五人青石牌位,其中曹学佺的牌位被敲断,仅剩“佺”字,据知情人介绍,是被曹学佺某一后代敲走。魏杰题写“桃岩精舍”于神龛上方,神龛上还安放着三尊峨嵋石雕刻的仿唐的文殊、观音、普贤菩萨,有僧人在管理。祠的西侧有一座无异来和尚塔,东侧有魏杰题写的摩崖石刻两方,还有桃岩洞,深一丈多,很幽静,洞前有田园可以耕种。魏杰修茸时,题“桃岩洞”于洞额,左有石窦,中多顽石,有二孔相通如鼻。洞之邻近有杨树庄墓。人文历史
曹学佺(1574~1646年),字能始,号雁泽,又号石仓居士、西峰居士,侯官县洪塘乡(今福州市区)人。东林党成员,著名的官员、学者、藏书家和殉国者。明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进士,历官户部主事、南京添注大理寺左寺正、四川右参政、广西右参议、陕西副布政使。崇祯帝煤山自缢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嗣帝位,改元隆武,授曹学佺为太常寺卿,进礼部尚书,命与大学士黄道周共参国政。隆武二年(1646年),他力主隆武帝亲征,收复失地。因年迈不能从行,捐银万两助饷。九月十七日清兵攻陷福州,曹学佺自缢于西峰里府第。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追谥“忠节”。林弘衍,名守易,号得山居士,闽县(今福州市)人,天启年间授浙江温处道按察司副使,曾书福州玄沙寺匾额,与徐火勃同修雪峰寺寺志,编《雪峰真觉禅师语录》。明末隐居鼓山。其书画水平高超,每受皇室青睐,与其子林之蕃并列《闽中书画录》。徐熥,生卒年不祥。字惟和,侯官县(今福州市闽侯县)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举人。负才淹蹇,肆力诗歌。与其弟徐火勃并有才名。其弟以博学称,亦复工文,徐熥则以词采著。万历间,与弟在鳌峰坊建红雨楼、绿玉斋、南损楼藏书。熥平生好客,不问相知与否,都热情接待,家虽不富却好周济,即借贷所得,亦随手辄尽,于是家困,有“穷孟尝”之称。他好学不倦,诸子百家无所不读,常服道士衣冠从僧道游。及39岁卒,自外地前来吊唁的人接连不断,祀熥于高贤祠。徐火勃(1570~1654年),字惟起,一字兴公,侯官县(今福州市闽侯县)人。明藏书家、目录学家、文学家。童试后,摒弃科举,随兄作诗,以清新隽永见长。明万历三十一年至万历四十二年(1603~1614年),与叶向高、翁正春、曹学佺、谢肇淛、陈价夫等结“芝社”,人称“芝山诗派”,徐火勃、曹学佺并称诗坛盟主。徐火勃工诗,擅长书法、绘画。终生未得一官,平日身处书城,自以为乐。藏书七万余卷,是国内著名藏书家之一,“所藏多宋、元秘本”;毕生求书、藏书,尤精校勘,将所藏书辑成《徐氏家藏书目》,以便查考。凡来就读者无不乐于借阅,且为设几供茶。晚年生活潦倒。著有《红雨楼纂》、《闽画记》、《闽中海错疏》、《荔枝谱》、《榕阴新检》、《笔精》、《鳌峰诗集》等约50种,又重修《雪峰志》、《鼓山志》、《武夷志》、《榕城三山志》等。谢肇淛(1567-1624),字在杭,号武林,又号小草斋主人,祖籍长乐。他自幼聪颖异常,“数龄即解占对,诵诗书一目辄能记忆。九岁属文,落笔纚纚如贯珠,能破累纸,出人意表”。不久,父亲辞官归,他也回福州定居朱紫坊,常与名士徐熥、徐火勃、曹学佺等人交往,组织诗社,吟诗作词、切磋诗文,学识益进。万历二十年(1592年),谢肇淛成进士,此后历任湖州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工部屯田司主事、云南布政司参政、广西按察使、广西右布政使、广西左布政使等职,政绩显著。天启四年(1624年),病逝于任上,后归葬长乐。相关史料古人题“五贤祠”曰:祠立桃岩洞,名垂石鼓山。先贤兴法界,古佛度人关,德配乾坤数,星联奎坒间。西湖宛在堂,此处更幽闲。魏杰“桃岩洞记游”诗云:几度寻幽入洞来,桃花依旧倚岩开。此山彷佛天台镜,引得刘郎去复回。又题“桃岩精舍”云:精舍宜栽竹,桃岩且种茶。五贤兴俎豆,一壑老烟霞。爱傍禅捧隐,间游鹿径斜。异香疑麝过,风度万松花。又作“桃岩精舍春兴”二首:杜鹃花五色,疑是风仙栖。无语依山谷,多情叫竹鸡。春深看树密,云起觉天低。叱犊声何处,僧扶雨一犁。当春思得雨,雨恰足山中。寒瀑鸣幽涧,桃花逐暧风。望耕到般若,尝茗过园通。处处莺声好,游人思大穷。《建立五贤祠序》魏杰——《鼓山吟草》卷鼓山涌泉寺在山之半,其先为潭,毒龙居之,每作风雨,伤人禾稼。唐建中四年,郡从事裴胄请灵峤禅师入山,栖西岩,诵《华严经》,龙出听法,遂去不为害,因奏建华严寺。会昌中,汰僧徒,鞠为榛莾,垂七十年。梁开平二年,闽王审知填其潭为寺,请雪峰僧神晏法师居之。宋真宗赐额“鼓山白云峰涌泉禅院”。明永乐五年,改为寺。嘉靖壬寅年,厄于火灾。万历已未,郡人曹学佺重建大雄宝殿。崇祯甲戍,又建天王殿,藏经堂,无尽山门。崇祯已巳,郡人林弘衍建法堂,并钟鼓二楼。郡人徐熥、徐火勃、谢肇淛同僧元贤募建白云堂,伽蓝殿、闽王二祠,祖师、寿昌二堂、斋堂、梵行堂、旦过堂、净业堂、香积厨、戒月寮等处,辑补集成《鼓山志》十四卷,功莫大焉。明祚将尽,诸公避居鼓山天镜岩、白云洞、吸江兰若等处,守节完义,故元贤老人有“满朝袍笏迎新主,一领袈裟哭旧王”之句,甚可悲也。嗟乎!沧桑变幻,岩壑归依,贤人遁迹于桃岩,烈士捐躯于天镜,大功已立,大义已完,诸公与名山足以并传不朽矣。咸丰五年,岁次乙卯,余建桃岩精舍,内祀五贤,非徒以纪名胜也,亦以表诸公之功德云尔。- 临淄区 1齐故城遗址
- 博山区 2淄博市陶瓷博物馆
- 沂源 3鲁山溶洞群景区
- 博山区 4淄博颜文姜祠
- 临淄区 5后李遗址
- 沂源 6618战备电台旧址旅游区
- 沂源 7九天洞景区
- 临淄区 8淄博管仲纪念馆
- 淄川区 9齐山
- 淄川区 10文峰山
- 淄川区 11蒲松龄故居
- 临淄区 12临淄齐国故城遗址
- 临淄区 13田齐王陵
- 沂源 14牛郎织女风景区
- 临淄区 15淄博临淄墓群
- 临淄区 16西天寺造像
- 桓台 17王渔洋纪念馆
- 博山区 18鲁山国家森林公园
- 沂源 19沂源猿人遗址
- 桓台 20史家遗址
- 淄川区 21北沈遗址
- 淄川区 22潭溪山
- 临淄区 23桐林遗址
- 张店区 24中国陶瓷馆
- 临淄区 25淄博古车马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