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潭街道隶属于南京市栖霞区,位于栖霞区东端,西连栖霞街道,南邻句容市宝华镇,北濒长江、与六合区的龙袍街道隔江相望,由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街道办事处驻栖霞区府前路8号。截至2012年,龙潭街道面积约108平方公里,人口约6.9万人。街道辖5个社区、19个村委会。
龙潭街道拥有8公里的黄金长江岸线,坐落着中国内河最大的万吨级远洋深水港——南京港龙潭港区(龙潭港),借助港口资源禀赋和国家级保税物流中心的政策优势,龙潭街道已成为华东地区沿江开发的重要窗口和前沿阵地。
龙潭街道是闻名全国的“金箔之乡”,金箔制品早已打入欧洲、亚洲等国际市场,占据着整个全球金箔产业的半壁江山。2006年6月“南京金箔锻制技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 中文名称
- 龙潭街道
- 外文名称
- Longtan Street
- 行政区类别
- 街道
- 所属地区
- 南京市栖霞区
- 下辖地区
- 5个社区、19个村
- 政府驻地
- 南京市栖霞区府前路8号
- 电话区号
- 025
- 邮政区码
- 210034、210058
- 地理位置
- 南京市栖霞区东端
- 面 积
- 108平方公里(2012年)
- 人 口
- 6.9万人(2012年)
- 方 言
- 南京官话
- 著名景点
- 龙潭水马驿站遗址
- 机 场
- 南京禄口国际机场
- 火车站
- 南京站,南京南站,仙林站
- 车牌代码
- 苏A
地理位置
位置境域
龙潭街道位于南京市栖霞区东端,西连栖霞区栖霞街道,南邻句容市宝华镇,北濒长江、与六合区龙袍街道隔江相望。
地貌
龙潭街道南部属宁镇山脉,两座东西走向的平行山丘,南为青龙山,北为黄龙山。黄龙山以北属长江冲积平原,东为靖安场,西为太子洲,明代开始耕作。
水系
龙潭街道塘荡众多,河流纵横。便民河横贯街南,三江河纵穿街中。上世纪70年代,在靖安、上首、龙潭、兴隆等处人工开挖10条河渠。1994年又新开府前河。1999年,境内诸河均流入长江。
历史沿革
龙潭是南京古镇,历史悠久,风光秀丽,人杰地灵。据《句容县志》记载:“龙蟠之背,有水潭名龙潭”,这就是龙潭镇名字的由来。在宋代,又名龙潭铺,是长江古渡、黄天荡的一部分。清朝乾隆皇帝南巡至此,亲自题名“龙安古镇”。
新中国成立之初,今龙潭街道辖区分属句容县龙潭镇和江宁县第七区的龙潭乡。
1953年7月,句容、江宁两县分辖的龙潭镇划归南京市第九区。
1958年11月,龙潭镇成立人民公社,下辖3乡1镇。1961年,龙潭镇从龙潭公社划出,恢复镇建制,属玄武区领导。
1962年7月,龙潭镇划归南京市郊办管辖。
1987年5月,江宁县花园乡划归栖霞区,于1993年10月并入龙潭镇。
2002年12月25日,根据市政府(2002)125号文件批复,撤销龙潭镇,设立龙潭街道办事处。办事处下辖4个村民委员会、6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含2个村居合一社区、1个厂居社区、2个经济适用房社区)。
2005年,撤销靖安镇,设立靖安街道。
2012年7月,撤销靖安街道,将其行政区域整建制划入龙潭街道。区划调整后,龙潭街道辖区面积107.63平方千米。原龙潭街道辖4个社区、6个行政村,原靖安街道辖3个社区、13个行政村。
行政区划
截至2010年,龙潭街道面积108平方公里,下辖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和19个行政村,共305个村民小组。
龙潭街道320113006:
~002111中国水泥厂社区
~007111龙潭街社区
~008111丽江苑社区
~009111龙潭村社区
~200111兴隆村
~201220宣闸村
~202220花园村
~203220上首村
~204111龙潭村
~205220三官村
靖安街道320113008:
~001111营防社区
~002112长江社区
~003111靖安家园社区
~200111营防村
~201220大棚村
~202220南中村
~203220飞花村
~204220上坝村
~205112长江村
~206220马渡村
~207220太平村
~208220靖安村
~209220联盟村
~210220孙庄村
~211220滨江村
~212220陈店村
人口
截至2013年底,龙潭街道辖区户籍总人口67182人,外来常住人口4132人。
经济
新中国成立前,龙潭乡民以种植粮食作物自给。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农业、第三产业逐步得到协调发展。1996年,跨入小康镇行列。
在龙潭长达8公里的黄金长江岸线上,坐落着中国内河最大的万吨级远洋深水港——南京港龙潭港区(龙潭港)。借助港口资源禀赋和国家级保税物流中心的政策优势,龙潭街道抢抓沿江开发机遇,做足沿江开发文章。龙潭先后引进香港招商局物流、德国欧萨斯、新加坡金鹰粮油(新实力食品科技)等国际知名企业入驻,引进了中油恒燃、华润燃气等规模企业,物流基地已注册投入运营的有企业200多家,街道连续两年获得市“开放杯”银杯。今天的龙潭俨然成为华东地区沿江开发的重要窗口和前沿阵地。
龙潭是闻名全国的“金箔之乡”,金箔产业为地区的支柱产业,有国营、私营大小金箔企业80多家。传统箔业是龙潭民营经济的支柱,年销售收入2.2亿元,解决3000多人就业。其中金线金箔总厂、永昌正龙、花园金箔、东升金属箔、吉龙金箔等企业已形成一定规模,而且金箔制品已经打入欧洲、亚洲等国际市场,占据着整个全球金箔产业的半壁江山。2006年6月“金箔锻制技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
龙潭街道在镇街分类考核中,定位为先进制造业主导型。2013年地区生产总值40.56亿元;财政收入3.5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5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75.1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9036元。支柱产业:装备制造、物流运输是街道的两大支柱产业。2013年两大支柱产业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86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92.7%。
第一产业
截至2010年,龙潭街道有经济林果2600亩,花卉苗木2500亩,特色水生蔬菜10000亩,水产养殖7800亩,林禽养殖500余亩,在栏各类家禽40万余只。已建成陈店村“水八仙”生态农业观光基地和大棚村特色创意农业园。
第二产业
截至2010年,龙潭街道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6户。截止2013年12月底,街道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75.6亿元,同比增长11.3%;利税总额8.6亿元,同比增长13.7%。
第三产业
截至2010年,龙潭街道充分利用港口资源,发展临港经济。美安物流、德邦物流等大型物流企业的落户,综合保税区(一期)的顺利建成,龙潭的物流产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龙潭的区位优势也更加明显。
社会
截至2010年,龙潭街道有小学4所,在职教师184名;中学2所,在职教师135名;幼儿园5所,在职幼儿教师84名;卫生院2个,床位75个;敬老院2个,在院集中供养老人89人。
旅游
龙潭是历史古镇,有500多年的建镇历史。龙潭老街依旧古色古香,保存完好,康熙、乾隆下江南时,由此经过去宝华山隆昌寺。龙潭境内有人文历史景观多处,著名的岳飞抗金地——黄天荡;古龙潭水马驿站遗址已列入保护;民国北伐战争中的龙潭战役留有著名的会师亭。
文化
龙潭的金箔锻造技艺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龙潭街道紧邻长江沿岸,河塘港湾密布,陈店村已形成约万顷的“水八仙”休闲观光种植基地;大棚村的具有龙潭乡土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农家乐”,可为广大旅游爱好者提供旅游观光、度假休闲、住宿餐饮等优质服务。
历史事件
龙潭战役 龙潭战役是孙传芳与北伐军之间进行的一场著名战役,也是北伐战争中最激烈、最具决定性的一场战役,龙潭战役奠定了南京国民政府的基业,也决定了显赫一时的五省联帅孙传芳从此一蹶不振,变成光杆司令的转折点。不少国民党元老对此役印象犹深,于右任老先生曾写一联:东南一战无余敌,党国千年重此辞。
是役,6万余孙军,战死和淹死约4万余,被俘2万余,孙的主力几乎消耗殆尽,孙再无力南侵。北伐军在此次战役中,伤亡也不计其数,仅仅黄埔5期学生,阵亡达500人之多,战况激烈程度,由此可见。这是一场恶战,血战,此战后,北伐军在东南一带,再无真正对手,而以北洋第二师为核心的孙传芳军事系统,基本已经宣告瓦解,孙也由此走向没落,渐渐告别了政治舞台,而民国的基业,也由此战以后,真正巩固起来。白崇禧也回忆道:“是役,双方死亡很重,我与何将军在士敏土厂会师后,肃清残敌,清理战场,当时敌我两方真是尸体遍地,骸骨盈野。我们发动士敏土厂工人及红十字会收尸,结果收不胜收,据说半年之内,火车经过龙潭,尸臭仍然逼人。”
抗战胜利后,在白崇禧任国防部长期间内,他命人在龙潭山上于当年和何应钦会师处建造一会师亭,并立石碑刻字记之。十年动乱中,作为主体建筑的亭与碑均被炸毁,所幸登亭石阶、甬道雕栏、围墙和拱璧等尚存,建亭铭文虽遭破坏,但由于刻痕较深,绝大部分字迹隐约可辨。该会师亭2007年被列为市四级文物单位。
龙潭战役是孙传芳与北伐军之间进行的一场著名战役,也是北伐战争中最激烈、最具决定性的一场战役,可以毫不夸张的说,龙潭战役奠定了国民政府的基业,也决定了显赫一时的五省联帅孙传芳从此一蹶不振,变成光杆司令的转折点。
是役任第二路总指挥的白崇禧也曾在其回忆录说过:“龙潭之役在北伐大业中是最重要一仗,因为胜利了才能西征消灭唐生智之反动力量;迁都南京稳定国内之政治局面;促使徘徊观望之友军加入革命行列——如阎锡山之北方军在龙潭战役前便与革命军有联络,但畏于奉军迟迟不敢明白表示态度。龙潭战役之胜利对奉军是一大威胁,阎鉴于革命之趋势,很快便附和了革命军。如果龙潭之役失败,不但江、浙、闽、赣、皖五省重归孙传芳,唐生智之势力一定高涨,其他抱游离态度之友军,更远离革命军。如此,革命军能否再回广东重整旗鼓,便是一大问题。所以说龙潭之役是北伐大业成败极大之关键。”
对于此役,不少国民党元老印象犹为深刻,于右任老先生曾写一联:东南一战无余敌,党国千年重此辞。谭延闿亦有联相赠与白崇禧:指挥能事回天地,学语小儿知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