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全右卫城
有京西第一卫之誉的万全右卫城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位于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县城北约15公里的万全镇。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筑土城,明永乐二年(1404年)置万全右卫所于此。明正统三年(1438年)用砖包砌城墙,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修并增筑南关。1983年、1990年两次维修。城堡为菱形,占地0.78平方公里,东西长880.72米,南北宽880.4米,南、北二门,南为迎恩门,北为德胜门。现城门及大部分城墙保存完好。
明永乐二年(1404年),德胜口南建德胜驿及五处驿传站铺,以备传递信息。一直到明末清初,万全左、右卫始终是宣府镇西路的战略支撑。
万全右卫城坐设平川,东北面河,西南平坦,东南抵宣府。此黠虏昔年必犯之冲,故虽设守备,仍置参将,管粮饷则专设同知一员。除援兵之外,守备领官军一千四百员名,马二百四十五匹,分边沿长三十一里零,边墩二十五座,火路墩五十七座。边内侧镇河、平夷等台俱为极冲。边外侧庄窠沟等一带,大成倘不浪等部落驻牧。未款前,锋镝之患无岁无之。款后军民虽稍息肩,但因密迩张家市口,虏情叵测,要求此堡也要加强戒备之。
万全右卫城是至今为止,我在宣府镇所见到的保存最好的一座城堡,1983年和1990年进行过维修,2006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前有些电影,如故事片《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拍摄的古城镜头就是取之于万全右卫古城。万全右卫城除了战火留下的损坏外,几乎没有遭到过多的人为的拆毁,尤其是解放以后,当其他各堡残遭毁损之时,万全右卫城却幸运地保存了下来。
这座古城建筑很讲究,有轿子城之说,它不开东、西门,只开南、北门。东、西留有两个无门的瓮圈,作为轿子的两个耳窗。城外有两条自然形成的东西护城河,像两条轿杆似地把城池抬了起来。城池中央有高于城墙两倍的玉皇阁,竖在阁顶的三张铁叉,宛如轿城的轿顶一样。南北两门都有瓮城,六个大门洞,四座城楼。南北两门有土垣护城,是守将屯戍的大营所在。小土城外即是广阔的练兵教场,高大的点将台至今还有残址。
站在万全右卫城的北门之顶,东、西两侧的城墙保存完好,但北门外墙根之下过多的民房建筑围住了城墙。顺着北墙外东侧的土路,一路向东,这一带砖墙可谓高大。至过东北角城楼墙台之后,顺着东墙向南而行。这一段城墙除人为地被挖出一个大洞外,还有一个大豁口,这个豁口据说是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攻城时炸开的。
过东墙的东南角楼墙台,顺着南墙向西而行,这一段城墙脱落的城砖曾经修补过,砖墙整体保存较好。南门翁城的东墙上开设的券门洞尚存,但翁城其他几面已残塌,翁城上的南门洞和西门洞也随着消失。过南门继续向有一片建筑挡住了去路。 城的西墙也保存较好,远远地看过砖墙基本尚在。西墙与东墙一样,也有一个大豁口,这个豁口据说也是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攻城时炸开的。
万全右卫城的南、北券门洞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南券洞门楣上有“迎恩门”石匾,北门洞门楣上也有一块石匾,但字迹已模糊不清,据说为“德胜门”三字。据居住在北门外林业局院中的一位老监察官告诉我们,南门名曰“迎恩门”,据说是升官、娶亲、敬神的吉祥之门;北门为“得胜门”,是城隍一年两度出府,送殡扫墓,处决犯人,为凶险之门。
万全城从街巷到民宅,一切都按总体设计修建。从南门至北门,是一条纵向的主轴线,从东翼城到西翼城是一条横向的主轴线,长度各约880米,形成十字大街,并将全城划分为大小基本相等的四大方块区域,各方块区域又以街巷划分并确定民居及其他建筑。此外,城东与纵向主轴线并行的东桥大街贯穿南北,而城西与主轴线并行的街道却很不规则。
万全城内,西北以文化区为主;西南主要为行政区,最早的有卫指挥使司、县衙、典史署等;东南是仓储区,明代设有仓廒、清代设广连仓;其他地方主要是民居。
(2)烽燧、腹里墩、腹外墩万全卫北沿边共设有瞭望台36座,其间穿插烽火台89座。
(3)建筑遗存
万全城还有许多宗教建筑:玉皇阁,还有东大寺、西大寺、城隍庙、奶奶庙、老爷庙(关帝庙)、武当庙、三殿庙、龙王庙、糊涂庙、东岳庙、海沧阁、社稷坛、先农坛、文昌祠等
明设万全右卫都指挥司,参将一员,卫指挥一员,守备一员,坐营千总一员,把总五员,加上另五堡,辖兵共约5600人。
2、职能特征
万全右卫地处边境要塞,相邻蒙古诸部,南望京都,北控大漠,是一座十分重要的卫城,是长城沿线非常紧要的关口,其所辖的五处重要关隘也建起了坚固城堡(张家口堡、膳房堡、新开口堡、新河口堡、洗马林堡)。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撤销上西路参将,设张家口路,八旗兵驻防来远堡,边防重心移至张家口,万全各地驻军皆有裁减。
作为军事要冲,万全右卫之险集中体现在野狐岭。
(五)其他
1、马市贸易
从明洪武建城到清朝末年,万全城还一直是坝上坝下方圆数里繁华的贸易中心。
2、历史事件
历史上,远自汉、魏、宋、辽,近自明、清直至现代,多起重大战役都发生在这里。
《元史·太祖本纪》载:金大安三年(1211年),成吉思汗命左万户木华黎率领的敢死队为前锋,以其统率的蒙古铁骑乘势突袭野狐岭,并与金兵40万激战与洋河北岸汇河堡。此役蒙古军大胜,金王朝从此一蹶不振,至公元1234年灭亡。
《明史》载:洪武三年(1370年),明左副将李文忠率军经万全卫城,由野狐岭直捣开平;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亲征鞑靼,皆从野狐岭出入;正统十四年(1449年),万全右卫守备江福与明英宗密派的军士袁彬合谋,在野狐岭设伏,将叛君事敌的太监喜宁擒获,送京伏诛。
1945年8月15日至20日,苏蒙联军与我察蒙骑兵支队在野狐岭歼灭日军860余名,并取得了此战的最后胜利。
3、风俗传说
相传,朝廷在议定万全卫城地址时,曾选定坝上兴和(今张北)一带。后有大臣提出异议:坝上筑城,无险可守,乃兵家大忌。于是文武众臣一致认定,城堡建在坝下德胜口方为“背枕长垣,面临洋水,左挹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的“万全之策”。这就是“万全”城名的来历。
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设宣府镇(今宣化),并置前、左、右三卫(明代军事建制,兵士约5600人),其中右卫就设在了扼守坝上坝下的咽喉要隘——野狐岭(今张北狼窝沟)古得胜口南1.5公里处(今万全城)。建文四年(1402)动工筑城,动用兵士、民工数万人,历时3年,建起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坚固城堡。从此万全卫城在明代的戍边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传,朝廷在议定万全卫城地址时,曾选定坝上兴和(今张北)一带。后有大臣提出异议,坝上筑城,无险可守,乃兵家所忌。于是文武众臣一致认定,城堡建于坝下得胜口处方为“背枕长垣,面临洋水,左挹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的“万全之策”。这就是“万全”卫城名的来历。
整个城堡坐北朝南,由于受地形限制(紧靠城东河),偏西约20度。城西南角和东北角内缩,略显菱形。根据民国《县志》记载:“此城周长六里三十步,高三丈六尺”。经实测城墙东西长880.4米,南北深880.7米,周长3522.2米,高12米。城墙底宽四丈五尺,顶宽一丈七尺。城墙马道铺设一层青砖,以防雨水渗漏。
这座古城建筑很有讲究,有轿子城之说:它不开东、西门(据说是便于防守),只开南、北门。东、西留有二个无门翼城,似为轿子的二个耳窗。城外有二条自然形成的护城河象二根轿杆。城堡中央有高于城墙的玉皇阁,宛如轿城的轿顶。远眺近瞧,都十分壮观精巧。整个城墙基本保存完好,仅北墙有部分坍塌,是全省保存最完整,砌筑工艺精湛的古城,也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卫城。
- 中文名称
- 万全右卫城
- 地理位置
- 河北省张家口市万全县万全镇
- 气候类型
- 温带大陆性季风性气候
- 占地面积
- 0.78平方公里
- 景点级别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其他称号
- 京西第一卫
简介
万全右卫城,系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明代城堡古建筑。位于河北省万全县城北约15公里的万全镇。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筑土城,明永乐二年(1404年)置万全右卫所于此。明正统三年(1438年)用砖包砌城墙,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修并增筑南关。1983年、1990年两次维修。城堡为菱形,占地0.78平方公里,东西长880.72米,南北宽880.4米,南、北二门,商为迎恩门,北为德胜门。现城门及大部分城墙保存完好。土夯砖包城墙,墙基为石砌,高8-10米,底宽3-4米,顶部宽1-1.5米。城内原有玉皇阁、城隍庙、关帝庙、西大寺等,各类建筑井然有序。历史沿革
明永乐元年(1403年)在德胜口始筑右卫城,取名德胜口堡。永乐二年(1404年)右卫治所正式移至右卫城(今万全城)。明宣德五年(1430年),明王朝于今宣化置地方最高军事指挥机构——“万全都指挥使司”,以统辖京师西、北各卫所,右卫由改称“万全右卫”。明永乐二年(1404年),德胜口南建德胜驿及五处驿传站铺,以备传递信息。一直到明末清初,万全左、右卫始终是宣府镇西路的战略支撑。
地理位置
明万全右卫城为宣府镇上西路路城所在,参将驻地。处张家口西北翠屏山长城脚下,北依野狐岭,南濒洋河,扼坝上坝下咽喉,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万全右卫地境,西、北以明长城为界,南以洋河为界,东至今张家口市以东十几里处山区。作为辖张家口堡、膳房堡、新开口堡、新河口堡、洗马林堡。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裁改宣府镇及所属厅、卫,置宣化府,将万全右卫及所辖五堡改置为万全县,右卫城遂成县治所在,正式称万全城。城堡情况
万全镇原是万全县的县府所在地,1983年7月1日县政府迁到了今天位于110国道边上的孔家庄。今天的万全镇所在地,也即是明朝时的万全右卫城所在地,万历期间属宣府镇上西路所辖。曾有着一段辉煌的历史。相传开始,这座扼守“天险”的城池准备建于现今坝上张北一带,后觉得在坝上建城,背关隘固守,并非十分安全,于是文武众臣一致认定,改建于坝下方为扼守“长驱直捣控幽燕”天险方为万全之策,这就是“万全”城名的来历。 万全右卫城本德胜口之故地,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筑土城,明永乐二年(1404年)将万全右卫治所移置右卫城,明正统三年(1438年)用砖包砌,因年久砖多损坏,万历二十七年复议砖包,并增筑南关。“城周六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整个城堡为菱形,南北长880.4米,东西宽880.72米,占地面积0.78平方公里。开设南、北两门,并各建有一座翁城。南为迎恩门,北为德胜门。万全右卫城坐设平川,东北面河,西南平坦,东南抵宣府。此黠虏昔年必犯之冲,故虽设守备,仍置参将,管粮饷则专设同知一员。除援兵之外,守备领官军一千四百员名,马二百四十五匹,分边沿长三十一里零,边墩二十五座,火路墩五十七座。边内侧镇河、平夷等台俱为极冲。边外侧庄窠沟等一带,大成倘不浪等部落驻牧。未款前,锋镝之患无岁无之。款后军民虽稍息肩,但因密迩张家市口,虏情叵测,要求此堡也要加强戒备之。
万全右卫城是至今为止,我在宣府镇所见到的保存最好的一座城堡,1983年和1990年进行过维修,2006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革前有些电影,如故事片《野火春风斗古城》中拍摄的古城镜头就是取之于万全右卫古城。万全右卫城除了战火留下的损坏外,几乎没有遭到过多的人为的拆毁,尤其是解放以后,当其他各堡残遭毁损之时,万全右卫城却幸运地保存了下来。
这座古城建筑很讲究,有轿子城之说,它不开东、西门,只开南、北门。东、西留有两个无门的瓮圈,作为轿子的两个耳窗。城外有两条自然形成的东西护城河,像两条轿杆似地把城池抬了起来。城池中央有高于城墙两倍的玉皇阁,竖在阁顶的三张铁叉,宛如轿城的轿顶一样。南北两门都有瓮城,六个大门洞,四座城楼。南北两门有土垣护城,是守将屯戍的大营所在。小土城外即是广阔的练兵教场,高大的点将台至今还有残址。
站在万全右卫城的北门之顶,东、西两侧的城墙保存完好,但北门外墙根之下过多的民房建筑围住了城墙。顺着北墙外东侧的土路,一路向东,这一带砖墙可谓高大。至过东北角城楼墙台之后,顺着东墙向南而行。这一段城墙除人为地被挖出一个大洞外,还有一个大豁口,这个豁口据说是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攻城时炸开的。
过东墙的东南角楼墙台,顺着南墙向西而行,这一段城墙脱落的城砖曾经修补过,砖墙整体保存较好。南门翁城的东墙上开设的券门洞尚存,但翁城其他几面已残塌,翁城上的南门洞和西门洞也随着消失。过南门继续向有一片建筑挡住了去路。 城的西墙也保存较好,远远地看过砖墙基本尚在。西墙与东墙一样,也有一个大豁口,这个豁口据说也是解放战争期间,解放军攻城时炸开的。
万全右卫城的南、北券门洞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南券洞门楣上有“迎恩门”石匾,北门洞门楣上也有一块石匾,但字迹已模糊不清,据说为“德胜门”三字。据居住在北门外林业局院中的一位老监察官告诉我们,南门名曰“迎恩门”,据说是升官、娶亲、敬神的吉祥之门;北门为“得胜门”,是城隍一年两度出府,送殡扫墓,处决犯人,为凶险之门。
城堡建筑
承包布局
万全城建城初期,只是夯土为城,明正统三年(1438年)始包砖,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重修并增筑南关,清咸丰三年(1853年)重修北城墙,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重修南瓮城,民国十一年(1922年)修补西城墙,民国十三年(1924年)修补东南城墙。万全城周长六里三十步,高三丈五尺,全城西南角和东北角内缩,略显菱形。城墙底宽四丈五尺,顶宽一丈七尺。城墙马道铺设一层青砖,以防雨水渗漏。城墙下肩石(根基)为五层毛石砌筑而成,自上而下,毛石逐层加厚。城开南、北二城门,南为迎恩门,正对南北大街的门额上横砌一块石匾,上书“文明”二字,雄宏俊逸;北门称德胜门。城门洞均为砖拱券式样。南门洞深18.7米,宽4.3米,高7.5米;北门洞深19米,宽4.15米,高7.35米。南北建有二个瓮城,均采用“城套城(外瓮城套内瓮城)”的建筑形式。外瓮城分设南、北门,内瓮城均开东门。城上建城楼两座,角楼四座,城墙外四周建有宽一丈的护城河。万全城从街巷到民宅,一切都按总体设计修建。从南门至北门,是一条纵向的主轴线,从东翼城到西翼城是一条横向的主轴线,长度各约880米,形成十字大街,并将全城划分为大小基本相等的四大方块区域,各方块区域又以街巷划分并确定民居及其他建筑。此外,城东与纵向主轴线并行的东桥大街贯穿南北,而城西与主轴线并行的街道却很不规则。
万全城内,西北以文化区为主;西南主要为行政区,最早的有卫指挥使司、县衙、典史署等;东南是仓储区,明代设有仓廒、清代设广连仓;其他地方主要是民居。
附属建筑与构筑特点
(1)城墙及其它防御工事万全城只开南、北门,东、西两侧无门,建有突出城外的二个翼城。万全的翼城却在城墙内,不开外门,只有一道小门和城内相通。但是,翼城的作用却是相同的,是存放粮草、兵械、弹药的地方,以重兵把守,平时关闭,战时开启。城中建高于城墙的玉皇阁。(2)烽燧、腹里墩、腹外墩万全卫北沿边共设有瞭望台36座,其间穿插烽火台89座。
(3)建筑遗存
万全城还有许多宗教建筑:玉皇阁,还有东大寺、西大寺、城隍庙、奶奶庙、老爷庙(关帝庙)、武当庙、三殿庙、龙王庙、糊涂庙、东岳庙、海沧阁、社稷坛、先农坛、文昌祠等
城池防守
1、驻兵与换防明设万全右卫都指挥司,参将一员,卫指挥一员,守备一员,坐营千总一员,把总五员,加上另五堡,辖兵共约5600人。
2、职能特征
万全右卫地处边境要塞,相邻蒙古诸部,南望京都,北控大漠,是一座十分重要的卫城,是长城沿线非常紧要的关口,其所辖的五处重要关隘也建起了坚固城堡(张家口堡、膳房堡、新开口堡、新河口堡、洗马林堡)。
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撤销上西路参将,设张家口路,八旗兵驻防来远堡,边防重心移至张家口,万全各地驻军皆有裁减。
作为军事要冲,万全右卫之险集中体现在野狐岭。
(五)其他
1、马市贸易
从明洪武建城到清朝末年,万全城还一直是坝上坝下方圆数里繁华的贸易中心。
2、历史事件
历史上,远自汉、魏、宋、辽,近自明、清直至现代,多起重大战役都发生在这里。
《元史·太祖本纪》载:金大安三年(1211年),成吉思汗命左万户木华黎率领的敢死队为前锋,以其统率的蒙古铁骑乘势突袭野狐岭,并与金兵40万激战与洋河北岸汇河堡。此役蒙古军大胜,金王朝从此一蹶不振,至公元1234年灭亡。
《明史》载:洪武三年(1370年),明左副将李文忠率军经万全卫城,由野狐岭直捣开平;永乐八年(1410年)明成祖亲征鞑靼,皆从野狐岭出入;正统十四年(1449年),万全右卫守备江福与明英宗密派的军士袁彬合谋,在野狐岭设伏,将叛君事敌的太监喜宁擒获,送京伏诛。
1945年8月15日至20日,苏蒙联军与我察蒙骑兵支队在野狐岭歼灭日军860余名,并取得了此战的最后胜利。
3、风俗传说
相传,朝廷在议定万全卫城地址时,曾选定坝上兴和(今张北)一带。后有大臣提出异议:坝上筑城,无险可守,乃兵家大忌。于是文武众臣一致认定,城堡建在坝下德胜口方为“背枕长垣,面临洋水,左挹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的“万全之策”。这就是“万全”城名的来历。
京西第一卫
万全卫城地处古德胜口南1.5公里,北靠翠屏山,明长城蜿蜒其上,外有北望淀,距京200公里,是通往坝上的必经之路。城方圆六里三十步,城墙高三丈五尺,开两门,南为迎恩,北为德胜。筑有城楼4个,角楼4个,中央建玉皇阁1个,牌楼4个。明洪武二十六年(1393)设宣府镇(今宣化),并置前、左、右三卫(明代军事建制,兵士约5600人),其中右卫就设在了扼守坝上坝下的咽喉要隘——野狐岭(今张北狼窝沟)古得胜口南1.5公里处(今万全城)。建文四年(1402)动工筑城,动用兵士、民工数万人,历时3年,建起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坚固城堡。从此万全卫城在明代的戍边军事斗争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传,朝廷在议定万全卫城地址时,曾选定坝上兴和(今张北)一带。后有大臣提出异议,坝上筑城,无险可守,乃兵家所忌。于是文武众臣一致认定,城堡建于坝下得胜口处方为“背枕长垣,面临洋水,左挹居庸之险,右拥云中之固”的“万全之策”。这就是“万全”卫城名的来历。
整个城堡坐北朝南,由于受地形限制(紧靠城东河),偏西约20度。城西南角和东北角内缩,略显菱形。根据民国《县志》记载:“此城周长六里三十步,高三丈六尺”。经实测城墙东西长880.4米,南北深880.7米,周长3522.2米,高12米。城墙底宽四丈五尺,顶宽一丈七尺。城墙马道铺设一层青砖,以防雨水渗漏。
这座古城建筑很有讲究,有轿子城之说:它不开东、西门(据说是便于防守),只开南、北门。东、西留有二个无门翼城,似为轿子的二个耳窗。城外有二条自然形成的护城河象二根轿杆。城堡中央有高于城墙的玉皇阁,宛如轿城的轿顶。远眺近瞧,都十分壮观精巧。整个城墙基本保存完好,仅北墙有部分坍塌,是全省保存最完整,砌筑工艺精湛的古城,也是目前全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卫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