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鼓楼
宁波鼓楼始建于唐长庆元年(821年),至今已有1100多年的历史。它是宁波历史上正式置州治、立城市的标志。宁波鼓楼是宁波市仅存的古城楼遗址,是国家文物重点保护的古建筑之一。游人登楼,便可一览宁波城之全貌。在那里,分布着大大小小的摊点,因此吸引了许多外地洋人游客前来参观这片名胜古迹。
雉堞凌云脚下堆,鲸波带日岛边回。
江中船出海中去,洋外帆从天外来。
地近东溟先见日,云垂南浦忽闻雷。
不知何处蓬莱是,遥看沧沧贝阙开。
地名简释古时宁波的城墙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折除。本诗的城楼和下一首的“甬江城楼”都指东门城楼。注 ① 雉堞:古代城上齿状形作为守城掩护用的矮墙。② 鲸波:海上巨浪。③ 蓬莱:即蓬莱山,传说为渤海中仙人居住的山。④ 沧沧:寒冷的样子。贝阙:贝饰的宫门。亦喻仙宫。
甬江城楼
清 施烺
浮桥横束大江隈,鱼市前头酒市开。
高立甬城楼上望,海船齐趁暮潮来。
注 ① 隈:水边。② 趁:追逐。
- 中文名称
- 宁波鼓楼
- 外文名称
- Ningbo Drum Tower
- 地理位置
- 宁波
- 气候类型
- 亚热带季风气候
- 开放时间
- 全天开放
- 门票价格
- 免费
- 著名景点
- 鼓楼
- 始建时间
- 唐长庆元年(821年)
- 历 史
- 1100多年
- 相关诗句
- “谯楼鼓角晓连营”
- 意 义
- 宁波正式置州治、立城市的标志
- 建议游玩时长
- 1-2小时
- 适宜游玩季节
- 全年皆宜
宁波鼓楼
“谯楼鼓角晓连营”,元代诗人陈孚的诗句,体现了鼓楼在我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古时鼓楼设有报时的刻漏和更鼓,日常击鼓报时;战时侦察瞭望,还负有保城池,抵外侮的使命。当年明州刺史韩察将州治从小溪镇迁到宁波“三江口”,以中山广场到鼓楼这一带为中心,建起官置,又立木栅为城,后来又以大城砖石筑成城墙,历史上叫子城。子城的南城门就是现在的鼓楼。鼓楼简介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置明州望海军,鼓楼称为望海军门(楼)。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又改为明州奉国军,鼓楼也随之改称为奉国军门(楼),由太守潘良贵书“奉国军楼”额。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新上任的鄞县县令王安石,特为奉国军楼的刻漏做了一篇《新刻漏铭》。其文曰:“自古在昔,挈壶有职。匪器则弊,人亡政息!其政谓何?勿棘勿迟,君子小人,兴息维时。东方未明,自公如之,彼宁不勤,得罪于时。厥荒懈废,乃政之疵。呜呼有州,谨哉惟兹。兹惟其中,俾我后思。”这位十一世纪的著名政治家、改革家在铭中表示要以楼中的刻漏那样“勿棘勿迟”的速度来改革处理政事;要以刻漏那样勤于报时的精神来管理政治。从表面上看,王安石是为刻漏作铭,实际是一篇决心革弊维新的誓言书。如今,鼓楼及附近的公园路一带已成为宁波主要文化活动的聚散地,整个地区的建筑充分体现出宁波江南水乡的特色。两旁是仿宁波传统建筑风格的商店,小青瓦双坡屋面,风火马头墙,还有各种精细的外墙木装饰,既具有宁波传统商业街的风貌,又具有强烈的历史文化质感。现修复了浙江督学行署、在东西两端入口处的两座古石牌坊,以及城墙遗址,子城历史变迁的石碑等。新修建的两组石牌坊是明清两代举人光宗耀祖的标志。代表着文化气息和历史内涵。鼓楼步行街熔文化商贸于一炉,集购物休闲于一体,已成为宁波市内的游乐胜地之一。历史沿革王安石与谯楼鼓楼,初名谯楼。谯楼,在《辞海》中的意思是,古时城门上的瞭望楼。“谯楼鼓角晓连营”,这是元代诗人陈孚的诗句,说的就是宁波的鼓楼。筑城的时候,必建谯楼。这是汉代遗风,谯楼内一般悬有巨钟,晨昏撞击,使老百姓听了顿生敬畏之心。“门上为楼,以望曰谯”。宁波城的历史,就是从鼓楼的第一块砖开始的。谯楼上一般有刻漏。漏是指带孔的壶,刻是指附有刻度的浮箭。在没有钟表的年代,古人用刻漏计时,而城中谯楼上的刻漏,是老百姓心中的标准时间。莲花漏也是一种时漏,宁波鼓楼上的刻漏是不是有过莲花形状的,早已无从得知。宁波的鼓楼曾有一个刻漏,是北宋的铜刻漏,是千年以来世界上罕见的大型计时器。它主要包括:三个方水壶,一个受水壶箭刻,报时铙神。刻漏是以水的流动力学原理,推动受水壶内的标尺升降来计时。在古代,箭尺还刻有96格,每格为15分钟,能自动报时8下。王安石还特意为鼓楼刻漏作了一篇《新刻漏铭文》:戊子王公,始治于明。丁亥孟冬,刻漏具成。追谓属人,嗟汝予铭。自古在昔,挈壶有职。匪器则弊,人亡政息。其政谓何,勿棘勿迟。君子小人,兴息维时。东方未明,自公如之。彼宁不勤,得罪于时。厥荒懈废,乃政之疵。呜呼有州,谨哉惟兹。兹惟其中,俾我后思。那一年,是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鄞县县令王安石走马上任,写下这样一篇铭文。这位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站在雄奇巍峨的鼓楼上,大概不仅仅想为刻漏作铭文。他是借刻漏为隐喻,表示自己处理政事的决心也要像刻漏一样“勿棘勿迟”,要以刻漏勤于报时的精神来管理政治。赵构与奉国军楼宋朝,鼓楼又被称为“奉国军楼”。说起来,跟小康王赵构有关。当年,金兵入侵中原,赵构为了逃避金兵,从杭州一路落难,逃到宁波。相传,赵构被金兵穷追不舍,眼前是高耸入云的宁波鼓楼,他无路可逃,只能暂时躲进里面。忽然天象大变,云雾中出现唐时为抗击安禄山叛军,坚守抗敌而殉国的张巡、许远、南霁云、姚訚、雷万春五人。他们挥舞着大旗,身穿戎装,腾云驾雾前来救赵构。这个时候,金兵追到了鼓楼,却见蛛网密布,一片荒芜,以为无人进入,便往其他地方找去。赵构这才幸免于难。之后,他成为宋高宗时,下诏追封鼓楼为“奉国军楼神祠”,并在祠中为这五位救命恩人塑像祭祀。明代万历年间,奉国军楼毁于大火。杜甫的爷爷与海曙楼1585年,万历十三年乙酉,时任宁波太守的蔡贵易重建鼓楼,取名为海曙楼。当时,有一首广为流传的《海曙楼》诗,由沈明臣所作,沈一贯为记,董大晟为赋。诗云:太守新成海曙楼,风光胜绝古明州。八窗晓射扶桑日,五夜晴披折木流。戍鼓沉沉催万户,漏声点点滴千秋。丹山赤水高深处,惟有甘棠咏蔡侯。沈一贯是布衣诗人沈明臣的侄子,也是万历朝的首辅。他还写过一篇《海曙楼记》:楼之称海曙也,善哉!明受天命,厄僻隅,咸之乎光明,穷溟渤所至,浮天凿空而来,矧是东夏朝夕之池,襟带之国,长安之日,在骧首上者哉。而自壬子来,鲸鲵蹈扬,使我震荡,则楼实为戎府。肃皇震怒,爰整大旅,然后两仪剖,清浊分,民乃筑室返畊。又廿年而始有今日,德厚而慈洽,法明而政平。吏吾土者,大抵惠和洁廉,忧劳吾小民,故民如蒙之始睹,偃之始转,日之新出于扶桑旸谷间也,而是楼以成。愿自今官我者一永怀明德,除我丰蔀守窔之扰,而楼乃尊安喜皞,无幢节貔武之扰,而东向巨浸,长耀其华丹,是所为名海曙哉!按照沈一贯的意思,海曙楼之名,是取自海定波宁、沧海为曙的典故。可是,关于“海曙”这个名字,还有一个版本,说是取自杜甫的爷爷的一首诗。杜甫的爷爷名叫杜审言,他写过一首诗《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蘋。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巾。其中“云霞出海曙”一句,据说就是海曙楼名字的来由。不过周东旭认为,这也许是后人的牵强附会。一方面,沈一贯的《海曙楼记》里对此并无一星半点的记载;另一方面,杜审言的诗描写的是江苏常州的春景,与宁波并无关联。铜钟与救火会千百年过去了,昔日古城早已踪迹无存。唯一仅存的鼓楼,成为宁波历史上正式置州治、立城的标志。登上鼓楼的最顶层,可以看到宁波独一无二的自鸣钟。巨大的钟面,醒目的指针,走时很准。旧时,老百姓总用自鸣钟的时间对表。自鸣钟的下方,挂着一口硕大的铜钟。据说撞响铜钟,音色洪亮,苍茫悠远。可是如今,钟身却被尘土掩盖,用力擦拭几下,才能依稀辨认出上面镌刻的文字:宁波警察厅警钟,民国九年巧月,厅长林映青督造,商会长费绍冠重造,甬江顺记厂承造。周东旭翻阅1936年10月21日的《申报》,发现了这样的记载:城区第二次防空演习于十八日正式举行,经六日来之努力宣传,故人民对于防空常识多数认识,秩序颇为良好。中午十二时零五分接敌机自杭侵袭警报后,全城立施戒严令,防空部队全数出发防范。二时三十五分飞机六架已临甬埠,由各工厂竞鸣汽笛,同时鼓楼上之警钟亦大鸣,全部交通阻断,商肆亦闭门停业,空气紧张,直至三时四十分敌机去远,始恢复常态。晚间又接假想敌机夜袭警报,举行灯火管制,全城电炬尽灭,特别戒严,人民闭居不出,十时后又恢复。此次演习因组织严密,事前又因宣传得力,故经过情形良好,为上次所不及。由此可见,这个铜钟在防空演习时曾发挥不容小觑的作用。铜钟旧时用于军事报警,鼓楼相当于瞭望台。一旦发现敌情,就可立即敲钟通知城内军民做好战斗准备。鲜为人知的是,这口铜钟还曾是老宁波人的119。今年84岁的王钟灵老人回忆,她小时候常常跟着弟弟妹妹去中山公园玩。去中山公园的路上,必经鼓楼。小小的她,每每仰望鼓楼,总感觉伟岸神秘。那时候宁波城区很小,房子多为木结构的低矮平房。站在鼓楼上,整个宁波城,尽收眼底。上世纪40年代以前,没有电话,更没有119、110,哪里发生火灾,就要敲响铜钟。先敲钟15秒,再按照全城所划的辖区,分别按预定的信号以每10秒间隔报警。当时宁波城区分为海曙、镇明、江东、江北四个辖区。比如火警发生在海曙区,就连敲两下,发生在镇明区连敲三下,之后救火会的人,就会赶到那个区域灭火。救火会,相当于现在的消防队。但人员极少,而且设备简陋。靠人力拉的二三辆救火车、十几副木制水桶担、七八把救火斧和几条消防带,就是救火会的全部家当了。那时候的大户人家,家里往往有一口井,家门口写一个“井”字,救火会就去有井的人家取水救火。这是从清朝延续下来的火灾报警方式,所以救火会的人都头戴清朝士兵的帽子。乾隆年间湖南巡抚制定的《救火事宜》规定:“于城中极高极中之处,派兵役二名,轮流值日。楼上瞭望,见火警即行吹号或撞钟鼓,闻声即各处以号,顷刻四达。又办马夫四名,驰马速报各官,夫役兵丁登时聚集。”如今,铜钟声已不再有如此深重的担当,在历史的回响中,鼓楼,就像一位谦卑慈爱的长者,默默守护着宁波的百姓。诗词
登宁波城楼清 李调元雉堞凌云脚下堆,鲸波带日岛边回。
江中船出海中去,洋外帆从天外来。
地近东溟先见日,云垂南浦忽闻雷。
不知何处蓬莱是,遥看沧沧贝阙开。
地名简释古时宁波的城墙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折除。本诗的城楼和下一首的“甬江城楼”都指东门城楼。注 ① 雉堞:古代城上齿状形作为守城掩护用的矮墙。② 鲸波:海上巨浪。③ 蓬莱:即蓬莱山,传说为渤海中仙人居住的山。④ 沧沧:寒冷的样子。贝阙:贝饰的宫门。亦喻仙宫。
甬江城楼
清 施烺
浮桥横束大江隈,鱼市前头酒市开。
高立甬城楼上望,海船齐趁暮潮来。
注 ① 隈:水边。② 趁:追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