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孤山
首页  > 浙江  > 杭州   »  孤山景点介绍

孤山

孤山
孤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风景区旁,是西湖的一个著名景点。孤山是西湖中最大的岛屿,面积20公顷,山高38米,是文物胜迹荟萃之地。现有胜景30处,走在山间小径颇有山林的感觉。主要景点有:放鹤亭、林和靖墓、西泠印社,玛瑙坡、一眼泉水、文澜阁、中山公园、清行宫、敬一书院、秋瑾墓、六一泉、苏曼殊墓园、半壁亭等。孤山碧波环绕,山间花木繁茂,亭台楼阁错落别致,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的立体园林,闻其名便知,乃湖中一孤峙之岛,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已闻名遐迩,唐诗人白居易有“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明代凌云翰有“冻木晨闻尾毕浦,孤山景好胜披图”的佳句。更有宋代隐居诗人林和靖墓寝,流传着有”梅妻鹤子”之说。林逋是以杰出的咏梅诗词闻名于世的。他隐居孤山躬耕农桑并大量植梅,写出了不少咏梅佳句,其中《山园小梅》传出后脍炙人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诗词界引起了轰动,成为从古至今咏梅的第一佳句,无人能与伦比。冬天是探梅、赏雪胜地。孤山的雪景最为引人入胜。雪后山:“兀峙水中,后带葛岭,高低层叠,塑雪平铺;日光初照,与全湖波光相激射,璀璨夺目”。泛舟湖上,如见琼楼玉宇,遍山一色银装。若置峰山间,宜往放鹤亭踏雪寻梅,除了檀香梅急性先开,其他如宫粉梅俏丽香浓,朱砂梅紫艳色重,绿萼梅洁白素雅,洒金梅红白相间,各逞妖娆,各具情趣,扬眉有《孤山的梅》,更反映出对梅的追求与向往。
中文名
孤山
外文名
A lonely hill
面    积
20公顷
开放时间
全天开放
门票价格
免费
主要景点
放鹤亭、林和靖墓、秋瑾墓
次要景点
西泠印社、俞楼、敬一书院
古代名篇
《山园小梅》 林逋
现代名篇
《孤山的梅》 扬眉

基本信息

孤山位于西湖的里湖与外湖之间。是西湖中最大的岛,高38米。这里碧波萦绕,山上花木繁茂。南宋理宗皇帝和清帝康熙都在此营建行宫、御花园,占了大半个孤山。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称为中山公园。孤山正北面的山崖上镌刻着“孤山”两个朱红大字,字高一米五,楷体,是南宋人的手笔。孤山 ,山虽不高,却是观赏西湖景色最佳之地。园内一个精致绝伦的小园林叫“西湖天下景”,人在园中仿佛置身深山谷底,获得“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其中溪、潭、花、木、亭、桥等布置得疏密有致,参差有序。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就已闻名。唐代有孤山寺,南宋时建西太乙宫、四圣延祥观,清代曾在此建行宫,康熙、乾隆南巡时都在这里住过。雍正时(1727年)改为圣因寺,与灵隐、昭庆、净慈三寺合称西湖四大丛林。孤山既是风景胜地,又是文物荟萃之处,南麓有文澜阁、西湖天下景、浙江博物馆和中山公园,山顶西部有西泠印社,西麓有秋瑾之墓,东北坡有放鹤亭等。其中山北麓的放鹤亭是为纪念宋代隐居诗人林和靖而建,他有梅妻鹤子之传说。林系杭州人,长期隐居孤山,终身不仕不婚,遂有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梅妻鹤子”之说。林死后葬在孤山,鹤在墓前哀鸣而亡。亭内立“鹤舞赋”刻石,碑文为清康熙皇帝临摹明朝董其昌书法的手迹。亭外广植梅花,为湖上赏梅胜地。孤山是一座风景如画的山,也是一座文化堆积起来的山。孤山景色早在唐宋已闻名遐迩,唐诗人白居易有“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明代凌云翰有“冻木晨闻尾毕浦,孤山景好胜披图”的佳句。古人有诗曰:“人间蓬莱是孤山,有梅花处好凭栏”。孤山碧波环绕,山间花木繁茂,亭台楼阁错落别致,是一座融自然美和艺术美为一体的立体园林。闻其名便知,乃湖中一孤峙之岛,白居易称之为“蓬莱宫在水中央”。有时一棵树一块石头,就承载着一段历史,或记录着一件人文趣事。这里是风景胜地,也是西湖文物荟萃之处。孤山是一座神奇的山,晴雨烟月,风景互异。晴时,山石树木,楼阁亭榭,一如工笔所描,无一笔不真切,风物雄丽中透着清秀之气。雨时,像泼墨写意,莽莽苍苍,山色空朦中含着几分神秘,孤峙湖中,形如黛簇的孤山,挽着里湖,牵着外湖,四周云水茫茫,烟波渺渺。湖山一体一韵,淡冶相得。若是朝日始出,夕阳末落,可见湖水染绿之功,山岚设色之妙。日闻渔歌袅绕,夜见轻棹悠悠。人说孤山是造化钟灵秀,藏神奇的地方,一点不假。孤山顶上奇绝秀丽之气磅礴,画栋宏丽,飞阁凌空。云树古木,枝茂叶密,凝绿叠翠。千寻佛塔,挺出翠微。山阳坡明丽而俊秀。亭榭楼台,参差错落,掩映在绿树丛中。山花争艳斗妍,四季芬芳。好鸟飞来枝头,歌喉千啭,舞姿翩翩。还有日夜喷涌的甘甜清澈的山泉和陪伴在旁的奇石灵岩。冬天是探梅、赏雪胜地。孤山的雪景最为引人入胜。雪后看山:“兀峙水中,后带葛岭,高低层叠,塑雪平铺;日光初照,与全湖波光相激射,璀璨夺目”。泛舟湖上,如见琼楼玉宇,遍山一色银装。若置峰山间,宜往放鹤亭踏雪寻梅,除了檀香梅急性先开,其他如宫粉梅俏丽香浓,朱砂梅紫艳色重,绿萼梅洁白素雅,洒金梅红白相间,各逞妖娆,各具情趣。南朝人陆凯,曾在花期精心剪下杭州的梅花,特意请人带给远在长安的友人范晔,更附上一首小诗说: “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别信,聊赠一枝梅。” 这首诗明白如话,情感蕴藉,对朋友的关切和对梅花的厚爱,同时跃然纸上。

古代文献

张岱在《西湖梦寻》中这样记叙的:“水黑曰卢,不流曰奴;山不连陵曰孤。梅花屿介于两湖之间,四面岩峦,一无所丽,故曰孤也。是地水望澄明,皦焉冲照,亭观绣峙,两湖反景,若三山之倒水下。山麓多梅,为林和靖放鹤之地。林逋隐居孤山,宋真宗征之不就,赐号和靖处士。常畜双鹤,豢之樊中。逋每泛小艇,游湖中诸寺,有客来,童子开樊放鹤,纵入云霄,盘旋良久,逋必棹艇遄归,盖以鹤起为客至之验也。临终留绝句曰:“湖外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绍兴十六年建四圣延祥观,尽徙诸院刹及士民之墓,独逋墓诏留之,弗徙。至元,杨连真伽发其墓,唯端砚一、玉簪一。明成化十年,郡守李瑞修复之。天启间,有王道士欲于此地种梅千树。云间张侗初太史补《孤山种梅序》”。1、袁宏道《孤山小记》:孤山处士,妻梅子鹤,是世间第一种便宜人。我辈只为有了妻子,便惹许多闲事,撇之不得,傍之可厌,如衣败絮行荆棘中,步步牵挂。近日,雷峰下有虞僧儒,亦无妻室,殆是孤山后身。所著《溪上落花诗》,虽不知于和靖如何,然一夜得百五十首,可谓迅捷之极。至于食淡参禅,则又加孤山一等矣,何代无奇人哉!2、张京元《孤山小记》:孤山东麓有亭翼然。和靖故址,今悉编篱插棘。诸巨家规种桑养鱼之利,然亦赖其稍葺亭榭,点缀山容。楚人之弓,何问官与民也。3、《萧照画壁》:西湖凉堂,绍兴间所构。高宗将临观之。有素壁四堵,高二丈,中贵人促萧照往绘山水。照受命,即乞尚方酒四斗,夜出孤山,每一鼓即饮一斗,尽一斗则一堵已成,而照亦沉醉。上至,览之叹赏,宣赐金帛。

经典景点

中山公园位于孤山中部,是利用清行宫御花园一部分改建而成的。中山公园门前的一对汉白玉狮子,是明代的遗物,左边的是雄狮,右边的是雌狮。1927年(民国16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公园建在清朝御花园原址上,建有中山纪念林和中山纪念亭。园内布局十分巧妙,将天然(孤山景色)和人工(亭台幽径)结合一体。公园高处建有万菊亭、四照亭、团结亭,还有一处以湖石叠成的假山,远远望去,犹如浮动的朵朵青云,名为绿云径。石上嵌一诗碑,刻诗描绘孤山景色,并赞其为国内园林之绝胜。诗后有一方篆章政在养民,据说是乾隆所写。山后还有鸡毛信塑像、中山纪念亭、营造于 1929年的中山纪念林。庭园中央是以苏东坡诗句命名的西湖天下景亭,亭上一副以不同字体书写的楹联十分引人注目: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此联巧用叠字,顺涌倒读均成联。有人将叠字折开,略加移动,读作山处明,水处秀,山明水秀;晴时好,雨时奇,晴好雨奇,别有一番情趣。中山纪念亭在孤山后麓,有一座民国风格的亭子,中山纪念亭,正对西泠桥。清行宫清行宫是清代多位帝王出行西湖时的居住之地,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四年(公元1705年),现存有建筑园林遗址遗迹。它见证了18世纪上半叶清代康熙、乾隆南巡杭州,并对“西湖十景”进行“康熙钦定、乾隆题词”的史实,以及西湖景观因获得皇家推崇而再度振兴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行宫位于孤山南麓中部,南临西湖,整体院落座北朝南,南部为建筑院落,北部为因借孤山地形建造的后苑。院落和园林的整体格局基本保存,建筑遗迹较为丰富,包括院墙墙基、头宫门、垂花门遗址、楠木寝宫遗址、鹫香庭遗址、玉兰馆遗址等。后苑现存“行宫八景”的部分园林建筑遗迹,包括鹫香庭、玉兰馆、戏台、贮月泉、领要阁、御碑亭、绿云径、四照亭等。蔡元培与林风眠塑像中国著名教育家,“美育”倡导者蔡元培先生(坐者)和首任国立艺术院院长、著名艺术家林风眠先生(站者)致敬!作品位于西湖美术馆(孤山路15号)南面绿化带,原国立艺术院罗苑旧址所在地。浙江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始建于1929年,原名“浙江省立西湖博物馆”,是浙江省内最大的集收藏、陈列、研究于一体的综合性人文科学博物馆,馆藏文物达十万余件。分为孤山馆区、文澜阁、西湖美术馆、武林馆区、黄宾虹纪念室、沙孟海旧居、文保科研基地这七个景区。1993年,浙江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竣工,新馆占地20400 平方米,建筑面积7360平方米,新增历史文物馆、青瓷馆、书画馆、钱币馆、吕霞光艺术馆、常书鸿美术馆、明清家具馆等十个展馆。馆舍建筑以富有江南地域特色的单体建筑和连廊组合而成,形成了“园中馆,馆中园”的独特格局俞楼孤山西南麓的一小块平地上,孤山南麓六一泉旁,在绿树翠竹的环抱之中,有一座歇山式两层三开间的楼阁,门牌为孤山路32号。楼檐下悬着“俞曲园纪念馆”匾额,柱上有联:“千古一诗人文章有交神有道;五湖三亩宅青山为屋水为邻”。这里便是一代国学大师俞樾的旧居,人称俞楼。俞樾(1821.12.25 —1907.2.5),字荫甫,自号曲园居士,浙江德清城关乡南埭村人。清末著名学者、文学家、经学家、古文字学家、书法家。现代诗人俞平伯的曾祖父,章太炎、吴昌硕、日本井上陈政皆出其门下。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俞樾后受咸丰皇帝赏识,放任河南学政,被御史曹登庸劾奏“试题割裂经义”,因而罢官。遂移居苏州,潜心学术达40余载。治学以经学为主,旁及诸子学、史学、训诂学,乃至戏曲、诗词、小说、书法等,可谓博大精深。海内及日本、朝鲜等国向他求学者甚众,尊之为朴学大师。所著凡五百余卷,称《春在堂全书》。除《群经平议》五十卷、《诸子平议》五十卷、《茶香室经说》十六卷、《古书疑义举例》七卷外,其《第一楼丛书》三十卷、《曲园俞楼杂纂》共百卷。《清史稿》有传。白苏二公祠在杭州水利历史上,白居易和苏东坡有很大的功劳,特别是对西湖疏浚贡献很大。为了纪念白居易和苏东坡的功绩,嘉庆三年(1798年),经大学士阮公的提议,在孤山南麓建造了“白苏二公祠”。白苏二公祠,位于孤山东南麓的原孤山路1号、后孤山路5号,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700平方米。文澜阁位于孤山路二十六号,古旧的大门常年紧锁着,门上竖着一块用满汉两种文字写着“文澜阁”的匾额。清乾隆37年(1772),由纪晓岚、陆锡熊任总纂官,多位知名学者如程晋芳、任大椿、戴震、姚鼐、翁方纲等参与修纂的《四库全书》,历时十年,于乾隆47年(1782)告成。收书3503种,编成79330卷,分装36000多册。是一部荟萃所有典籍的综合丛书。虽有错讹之处,但在保存古代文化,整理历史文献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成书后共抄写七部,分藏七阁,其中一部就珍藏在杭州孤山的文澜阁。放鹤亭放鹤亭初建于元代,为郡任陈子安为纪念林和靖而建。现亭为1915年重建,面阔875米,进深885米,重檐携三灶。放鹤亭位于孤山的东北麓,是为纪念林和靖而修建的。林和靖(967—1028),名逋,字君复,钱塘(今杭州)人,北宋诗人。林和靖长期隐居孤山,终生不娶也不出仕,平时除了作诗绘画外,喜欢种梅养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有“梅妻鹤子”之说。 他死后便葬在孤山北麓。传说他养的那只鹤也在墓前悲鸣而死,人们将它葬于墓侧,取名鹤冢。放鹤亭最早为元代郡人陈子安所修建,明嘉靖年问钱塘县令王代又加以扩建。现有的放鹤亭是1915年重建的。平台宽阔,栏杆精巧;亭内有联,有曰:“水青石出鱼可数,人去山空鹤不归 ” 有曰:“山外斜阳湖外雪,窗前流水枕前书”,点明放鹤亭景物,而林则徐的“世无遗草真能隐,山有名花转不孤”则含意幽深,令人心不胜揣摩。亭内石壁有《舞鹤赋》行书刻石一块,面朝东北,长方形,通高2.4米,宽2.94米,上有巨樟覆盖,其前构筑石栏,面临西湖。碑文取自南北朝鲍照作的《舞鹤赋》,全赋466字,栩栩如生地描绘了鹤的美丽动人的形象和能歌善舞的才能。字迹系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康熙帝南巡杭州至此临摹明代书法家董其昌手迹所书,字体圆劲透逸,布局疏朗匀称。碑上还有“康熙御笔之宝”、“万岁作暇”等三印,似见风流皇帝的神采。四周边阴刻云、龙、火焰、宝珠作为装饰。亭东有两株高可参天的大树,浓荫之下,就是林逋的墓庐。墓亦草草,环石围砌,青草封顶,惟四下梅花拥卫,鹤冢相伴,至死也不失风雅。张岱《林和靖墓柱铭》:“云出无心,谁放林间双鹤。月明有意,即思冢上孤梅”,倒也镌刻出林逋的风骨。放鹤亭一带是西湖孤山赏梅胜地,左右已广植腊梅,一直延伸到西泠桥堍。每到严冬早春,寒梅怒放,清香四溢,成为一片香雪海。这里曾被誉为“梅林归鹤”,系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苏曼殊墓苏曼殊(1884~1918年),近代作家、诗人、翻译家,广东香山(今广东珠海)人。苏曼殊早年投身革命事业,是集情僧、诗僧、画僧于一身的奇僧,尝与章炳麟、柳亚子等交游。他一生能诗擅画,通晓日文、英文、梵文等多种语言,可谓多才多艺,在诗歌、小说等多种领域皆取得了成就,后柳亚子将其著作编成《苏曼殊全集》(共5卷)。作为革新派的文学团体南社的重要成员,苏曼殊曾在《民报》,《新青年》等刊物上投稿,他的诗风“清艳明秀”,别具一格,在当时影响甚大。范公亭:亭楣上有当今书法家张继先生隶书“范公亭”三字。柱子上有一副姜东舒先生书吴亟卿先生颂范公亭联,上联为“慕子陵和靖之高节”,下联为“贻百世千秋以美文”。读此联可悟出此范公亭是为纪念范仲淹先生而建。除此之外,亭内亭外无其它有关范仲淹的文字记载及片言说明,可谓孤山孤亭孤联。西泠印社西泠印社是中国成立最早的著名全国性印学社团,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的学术团体,以篆刻书画创作的卓越成就和丰富的艺术收藏享誉海内外,被誉为“印学研究中心”、“天下第一名社”。创建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由浙派篆刻家丁辅之、王福庵、吴隐、叶为铭发起创建,吴昌硕为第一任社长。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为宗旨。是海内外研究金石篆刻历史最悠久、成就最高、影响最广国际性的研究印学、书画的民间艺术团体,有“天下第一名社”之誉。社址坐落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景区孤山南麓,东至白堤,西近西泠桥,北邻里西湖,南接外西湖。占地面积7088.86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749.77平方米。社址内包括多处明清古建筑遗址,居山而建,由上、中、下三部分组成,各具特色,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致互相映衬,构思布局极为精巧,园林精雅,景致幽绝,人文景观荟萃,摩崖题刻随处可见,有“湖山最佳处”之誉。印社建筑虽然没有传统的纵横格局,但亭台楼阁皆因山势高低而错落有致,一层叠一层,井然有序,堪称江南园林之佳作。 主要建筑有柏堂、竹阁、仰贤亭、还朴精庐等,均挂匾披联,室外摩崖凿石林立,名人墨迹触目可见。内建中国印学博物馆,收藏历代字画、印章多达六千余件。1913年,举行了建社十周年纪念大会,正式定名西泠印社,修启(西泠印社成立启)立约(西泠印社社约),发展社员,公推近代艺术大师吴昌硕出任首任社长。印社经过十年的建设,初具规模,并开展了集会、展览、收藏、出版等一系列活动。盛名之下,精英云集,李叔同、黄宾虹、马一浮、丰子恺、吴湖帆、商承祚等均为西泠印社社员,杨守敬、盛宣怀、康有为等为赞助社员。此后二十余年,西泠印社迅速发展,声望日隆,逐步确立了海内金石书画重镇的地位。受西泠印社影响,日本篆刻家河井仙郎、长尾甲也来中国进行交流并加入印社。河井荃庐、长尾甲等海外社员把源自中华的金石篆刻艺术带回国内,在日本、韩国创立了全国性的篆刻创作与研究团体。西泠印社促成、推动了周边汉字文化圈内篆刻创作与研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社区内主要景色有:1、印藏李淑同弘一法师祝发前将其所刻印章全部捐给了西泠印社,印社便把它封藏在山崖间,故名印藏。柏堂后有两条小径可通山顶。曲径在树林香花中蜿蜒,亭榭在山坡上散布。山腰有印藏,旁有铭文。印藏二字为日本籍印社社员所题。下有印泉,泉不大,泉水清湛。又有仰贤亭,亭壁嵌石上刻着印社先贤像,供人观瞻。该处牌坊上有幅对联,即事取材,即地取材,妙趣天成。旧雨新雨,西泠桥畔各题襟,溯两汉渊源,藉徵鸿雪;文泉印泉,四照阁边同剔藓,挹孤山苍翠,合仰名贤。2、潘天寿塑像位于孤山西泠印社西面俞楼东面。潘天寿(1897年3月14日-1971年9月5日),字:大颐,号:寿者,浙江宁海县人,现代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擅画花鸟、山水,兼善指画,亦能书法、诗词、篆刻。平生积极从事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工作,为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绘画艺术,为培养美术人材等方面作出了可贵的贡献。解放后,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曾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浙江省文联副主席,中国美协浙江分会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等职。3、鉴亭
  位于杭州西泠印社遁庵西边墙下。1919年,由吴善庆捐资所建,以父字题之,并为文申其义。吴善庆撰《鉴亭记》以记之。亭依墈而立,朝外一面有玲珑翘角。亭顶为木结构,上覆盖瓦片。立有四石柱,后两柱配有矮栏。亭内就墈垒石,嵌碑其上。碑上勒《鉴亭记》,亭内匾额“鉴亭”二字,朱祖谋书。石柱上有一隶书七言联,叶为铭1920年冬题书:“乐石吉金以为鉴,苍官青士伴斯亭。”内石碑旁有鉴亭联,吴隐撰,吴昌硕题书:“揽景鉴湖同鸥鹭尽堪寻旧侣,成仁泰山重松筠犹自仰清风。”4、还朴精庐:
  建于1919年,为吴隐从孙吴善庆捐资修建,首任西泠印社社长吴昌硕为其篆额题记“以还朴名之”。还朴归真,正切合了大师心意。其前篆书四言联曰:“君子好遁,弥勒同龛。”此联曾挂于遁,为吴昌硕先生七十二岁时题写。精庐地处印社西端,西湖苏堤眺于眼前,其下为鉴亭,现为印学博物馆组成部分。每年春天,桃花盛开,精庐里春意盎然,自然之风扑面而来,正是最佳赏景之所。5、遁庵:起名于1915年,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的别号。吴隐“于印社迤西隙地得虚堂数楹,祀吴之光世泰伯仲雍季札于其中,名曰遁庵”。匾额“遁庵”,朱祖谋书。庵堂柱上有一隶书六言联,为张祖翼所写:“既遁世而无闷,发潜德之幽光”。正是承吴隐之意,言有才德的君子擅甘心退隐,就没有烦闷之虞,并且能继续发扬大德。门旁两侧有联,丁上左撰:“趣洽情自超信知翰墨有真乐,造极境忽辟漫从诗画记因缘。”现遁庵绿竹成林,四时花卉成阴,环境十分雅致。6、阿弥陀经幢:
  位置在杭州孤山岁青岩西南,西泠印社遁庵东,小盘古北岩石上。攒尖顶石柱状,高110厘米。1923年6月,由吴隐之子吴熊捐资建造,印社将弘一大师所书“阿弥陀佛经”勒于石柱上,每面八行,每行39字。幢下有石刻吴隐题行书“隐闲”,款识为楷书三行,12字。该经幢是我国佛教文化和书法艺术的一处重要史迹。7、华严经塔:
  位于杭州孤山山顶平面正中,是西泠印社建筑制高点,为西泠印社的标志性建筑。此处原为古四照阁旧址,1924年西泠印社同人迁四照阁于凉堂之上,于原址建华严经塔,又名西林塔或西泠印社石塔。经塔呈八角形,共十一层置于须弥座上每级中间雕有飞檐,檐角悬挂铃铛,微风过处,似有铃声泠泠成韵。石座边缘刻着十八罗汉像,底层刻有佛教《华严经》经文。《华严经》是佛教的主要经典,筑塔藏经,一般用于广结佛缘、弘传佛教,是佛教实现其以慈悲普度众生理想的重要方式。8、吴昌硕纪念室(观乐楼):
  观乐楼位于杭州西泠印社华严经塔西,文泉北有,1920年由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的重孙吴善庆捐资所建,用来纪念吴氏祖先季札,丁仁撰文,吴昌硕书丹,勒碑记之。季札是春秋时吴国的公子,曾访问鲁国,请求聆听观看周朝等的音乐舞蹈,观乐就由此得名。1927年夏,吴昌硕曾小住西泠印社观乐楼。1957年观乐楼辟为吴昌硕纪念馆,并将原吴昌硕为题襟馆所题之联移至观乐楼,上联“印讵无原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下联“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9、汉三老石室:
  位于西泠印社观乐楼南,文泉西。建于1921年。内藏迄今为止浙江省最古的《汉三老讳字忌日碑》及自汉魏以来至明清各代的原始石碑十多块。汉三老石室整体外形仿吴越宝箧印经塔(阿育王舍利塔),重檐攒尖顶,顶部又是一个小型的石质宝箧印经塔,造型结构是仅有孤例,在建筑艺术上有很高价值。
  三老石室上多有楹联匾额。石室门楣有匾额“汉三老石室”,楷书,冯煦1923年书。石墙上有楹联三副,其中门旁有楹联两幅,中间一副为丁上左撰,黄葆戊1925年书:“竞传炎汉一片石,永共明湖万斯年。”此联外还有一联,1924年张钧衡集葩经。上联“我思古人有扁斯石”,下联“其究安宅莫高匪山”。北面石柱上有一联,由朱景彝1924年题:“东汉文章留片石,西泠翰墨著千秋。”10、小龙泓洞:
  小龙泓洞位于杭州西泠印社社址内,于1922年7月人工开凿,以“浙派”篆刻始祖丁敬的号命之。从印社北门进入,再沿小径往左,为小龙泓洞,洞内汇聚吴昌硕、叶为铭、王一亭手迹。洞的上部有摩崖刻石四字隶书“小龙泓洞”,无款识。下有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叶为铭隶书所题《小龙泓洞记》。海霞西爽清西湖十八景之一。清雍正八年(1730年)李卫建“西爽亭”于此,因以名景。清雍正《西湖志》卷四:“圣因寺之右接孤山,西麓有高阜如平台,其下为宋时西太乙宫故址,上有挹翠堂、望海阁,今皆无考。雍正八年,总督臣李卫构亭其上,颜曰‘西爽’,盖孤山在西湖之西,而亭又在孤山之西,昔人谓:西山朝来致有爽气,当于斯亭得之。”六一泉、半壁亭六一泉位于杭州市孤山南麓,西泠印社之西,俞楼之东。泉池约二平方米 ,上有半壁亭。在西泠印社与俞楼中间,有一片不太大的空地。空地中间有大树,游人常在树下小憩。靠北依山崖建有半亭,高不到三米,亭下山崖凹进去,亭内有四五平方米可避风雨的平地。亭前有清泉一眼,泉水汩汩,泉口呈半圆形,最宽的地方两米多。这就是六一泉。熙宁四年(1701),苏东坡遭贬去杭州作通判,欧阳修把友人惠勤和尚介绍给了他:“西湖僧惠勤甚文,而长于诗,吾昔为《山中乐》三章以赠之。子间于民事,求人湖山间而不可得,则盍往从勤乎?”苏东坡到杭州的第二天就迫不及待地“访勤于孤山之下,抵掌而论人物。”惠勤十分尊崇欧阳修,说:“公,天人也。”从此苏、惠结为挚友。第二年欧阳修辞世,苏东坡到惠勤处同哭。元佑五年(1090),苏东坡第二次去杭州,惠勤也已化去。苏东坡在惠勤旧居探访,惠勤弟子告诉他,前几个月,讲堂后的孤山脚下突然冒出一眼清泉,“汪然溢流,甚白而甘。”说这是惠勤师父出泉相迎,要苏东坡作铭。苏东坡遂取名为六一泉(欧阳修号六一居士),并写了那篇情文并茂的《六一泉铭》。泉出天然,本无心无情,然而苏东坡旧地重游,深深地怀念着恩师欧阳修,深深地怀念着好友惠勤,遂借泉寄情,妙笔点化,六一泉便成了两位大文学家、一位诗僧友情的印证,成了千古读不完的文章。云亭和玛瑙坡孤山北麓依山临水的园路旁,有一座六角石亭,亭名单取一个“云”字的云亭。这座全石结构的亭子通透、简洁、素朴,凡取道后孤山路,往来西泠桥与放鹤亭之间的游客,大多会与它擦肩而过。在亭子的六根方形石柱上,四面用楷、隶、行、篆等各种字体,镌刻着一批耐人寻味的楹联。云亭建造于1920年,它的建造者是清末民初诗词书法金石名家许炳璈,祖籍钱塘,因为热爱西湖,在湖边买下一块地皮建“生圹”,并修筑了一座石亭,作为生圹的标识,许炳璈选的地方原是西湖历史上的著名胜迹“玛瑙坡”。云亭偏东不远处山坡上,有清康熙初始建的敬一书院,书院外墙上嵌有清嘉庆年间浙江布政使朱嶟题书的“孤山一片云”大字刻石。“一片云”,许炳璈取其意用于石亭的命名,则有自况的意味。云亭旁的岩壁上,至今存有许氏自题的“一片云”三字。早在北宋初年,这里曾有一座佛寺“玛瑙宝胜院”,因有天台宗著名高僧释智圆住持而驰名湖上,有:“玛瑙坡前住,清幽绝世缘。湖澄秋夜月,山碧晚晴天。了性方成佛,烧丹漫学仙。会逢温伯雪,目击道还全”之语。南宋《咸淳临安志》称其“地有碎石如玛瑙状,故名”;明《西湖游览志》说这里“碎石文莹,若玛瑙然,人多采之,以镌图篆”;清《湖山便览》中则这样记录,“明万历间,金学曾建关帝殿于坡前,薙除草砾,得大玛瑙石,以其纹理形似,号之曰‘梅花石’。”南宋初,孤山建皇家专用道观四圣延祥观,玛瑙宝胜院迁到葛岭南麓,也就是如今的玛瑙寺所在,与孤山原址隔湖相望。玛瑙坡的声名与热闹,似乎也随着佛寺的迁移而渐渐消隐,一直到1920年,许炳璈在此建云亭。敬一书院敬一书院,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浙江巡抚赵士麟在孤山山巅东北隅辟建1994年,在孤山东麓一处被称为“财神殿”的民居院落,挖出一块“敬一书院界”的碑石,人们又重新认识了这座书院。1999年按清式书院建筑风格对它进行了重修。主体建筑由前后两进厅堂和左右两厢房构成四合院,院西侧另辟园林。书院前一进厅堂题额“瀛屿芬馨”,书院后进厅堂题额“秀萃明湖”,堂内展出孤山历代名胜图,包括平湖秋月、孤山霁雪、清帝西湖行宫八景等,串联成一幅“文化的孤山”长卷。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浙江巡抚赵士麟创建敬一书院赵士麟是有书院情结的。当他还是小小的河北容城县令时,就试着办了一所“正学书院”。他有一个信念:“养民必先造士,造士必先明理”,老百姓有文化就会有见识,有见识才能构造和谐社会。因为平生最重一个“敬”字,他将书院取名为“敬一”,意谓“一念不敬,心便放逸;一刻不敬,体便松懈;一言不敬,言便招尤;一事不敬,事便取悔”——这般明朗正直的个性,近乎苛刻的道德自律。那个年代的读书人,是有使命感的,他们称自己为“士”,士可杀不可辱,士为知己者死,士不可不弘毅。敬一书院开张了,址设孤山,与梅妻鹤子的林和靖之墓为邻。严格说来,敬一书院更像是百家讲坛的性质,每月集会两次,初一聚名士谈心性,十五请儒师授经道。赵士麟也会亲自为士子授课——身为康熙三年的进士,他的学养可不低,著名的《台湾善后疏》仅五百多字,字字珠玑。巡抚大人的演讲最有轰动效应,旁听者一直站到院子里。清风明月,道德文章,孤山从此又多了一道风雅的传说。一年后,赵士麟离开浙江,敬一书院便散了,成了杭人纪念他的“赵公祠”。到清代后期,赵公祠的来历在民间记忆中已漫洇不清,认为此赵公敬的是财神爷赵公明,索性将它改建成了财神庙。清道光年间,浙江布政史、赵士麟的云南同乡朱嶟登上孤山,命人在赵公祠的外墙上,刻下五个大字。今日我们上得孤山,还能在那片绿树掩映的白墙上面,看到那五个孤寂而温暖的大字:“孤山一片云”。清朝初年的敬一书院,到民国时光,已经是座财神庙会,因年久失修,破败下来。1929年,杭州举行西湖博览会,“孤山一片云”地界被征作西博会的博物馆。上海滩流氓大亨张啸林与浙江省省长张静江关系不错,他来参观西博会,见此地是个财神庙,便上了心。待西博会结束以后,同他的两位拜把兄弟黄金荣、杜月笙一起,出资将财神庙修缮一新,人称“西泠财神殿”。时人都说,“西泠财神殿是上海人哄起来的。”每月初一、十五,到西泠财神殿参加“财神会”,成为杭州市区生意人的一项休闲活动。所谓“财神会”,实际上是行业的聚餐联谊活动,是生意人难得的惬意时光。不是所有的行业都有这种聚会,参加西泠财神会的,以绸业、丝织业居多。丝织业的兄弟行业颜料业,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染坊,则以葛岭的抱朴道院为聚会场所——炼丹的葛洪是他们的祖师爷。秋瑾墓秋瑾墓位于杭州市区白堤尽头西泠桥畔。墓正面有大理石墓碑,上刻孙中山亲笔题词“巾帼英雄”四字。背面立有吴芝瑛、徐白华所书的墓志铭原石。秋瑾(1875-1907)是我国近代女民主革命家。字睿卿,号竞雄,别署鉴湖女侠,浙江绍兴人,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致力推翻清政府统治,她积极投身于救国救民的革命运动。1907年7月13日在绍兴大通学堂被捕,15日在轩亭口英勇就义,牺牲时才32岁。因其生前有“埋骨西泠”的愿望,经再三辗转,由好友吴芝瑛与徐自华将其遗体安葬在西泠桥畔。她于1904年参加光复会,奔波海内外,鼓吹革命,组织军队。1907年牺牲于绍兴轩亭口,年仅32岁。她生前敬慕民族英雄岳飞,曾对亲友说,如不幸牺牲,愿埋骨杭州西泠,现墓为1981年迁回重建。墓以花岗石砌筑,方座形,高1.75米,正面嵌大理石,上镌孙中山题“巾帼英雄”四字。座上有汉白玉雕刻的秋瑾立像,高2.7米,身着长裙,双手拄剑,背山面湖而立,神态沉静刚毅。秋瑾,不仅是一位寻求真理的革命先驱,而且还是一位近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女诗人,“秋风秋雨愁煞人”一句,便是她的临终绝笔。西泠桥畔,面临外西湖,原秋社遗址前,有一座由十二根朱红柱子组成的四角亭,就是为纪念秋瑾而建的风雨亭。秋瑾壮烈成仁的事迹,深为后人敬仰。1939年,周恩来同志在绍兴题词:“勿忘鉴湖女侠之遗风,望为我越东女儿争光。”郭沫若同志也说过:“秋瑾不仅为民族解放运动,并为妇女解放运动,树立了一个先觉者的典型。”秋瑾烈士墓是经十次迁徙于1981年重新建造起来的,是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呈方形,用花岗岩砌成,高1.7米,正面嵌孙中山题字“巾帼英雄”石刻,背面为徐自华、吴芝瑛题书《鉴湖女侠秋瑾墓表》,两块碑石均为原墓被毁时收藏的原物。墓穴内秋瑾烈士遗骨骨殖坛中,置石砚一方,上刻“秋瑾墓一九八一年九月自鸡笼山迁西泠桥畔”。墓座上端为汉白玉雕秋瑾全身塑像,高2.7米。头梳髻,上穿大襟唐装,下着百褶散裙,左手按腰,右手按剑,眼望西湖,英姿飒爽。徐锡麟雕像徐锡麟(1873年12月17日[2]—1907年7月7日),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绍兴山阴东浦镇人。1901年任绍兴府学堂教师,后升副监督。1903年应乡试,名列副榜。同年以参观大阪博览会名义赴日本,于东京结识陶成章、龚宝铨,积极参加营救因反清入狱的章炳麟的活动。回国后先在绍兴创设书局,传播新译书报,宣传反清革命。1904年在上海加入光复会。1905年在绍兴创立体育会,后又创立大通学堂,规定入校学生均为光复会会员,参加兵操训练。同年冬赴日本学军,因患眼疾未能如愿。1906年归国,赴安徽任武备学堂副总办、安徽巡警学堂会办。1907年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刺杀安徽巡抚恩铭,率领学生军起义,攻占军械所,激战4小时,失败被捕,次日慷慨就义。林和靖墓林和靖墓位于东北坡的放鹤亭旁,是‘"梅妻鹤子”的林和靖死后所葬之地,也正是有林和靖使得孤山成为杭州三大赏梅胜地。淡水浓山画里开,无船不署好楼台。 春当花月人如戏,烟入湖灯声乱催。 万事贤愚同一醉,百年修短未须哀。只怜逋老栖孤鹤,寂寞寒篱几树梅。(王思任《孤山》) 。沿“绿云径”石阶而下,一条花岗石板铺就的小路,夹路相映的梅树林,把人引向山麓的放鹤亭。林和靖少时父母早亡,但他勤奋好学,经史百家无不通晓,且擅书画,工诗词。他曾言:“人生贵适志耳,志之所适,方为吾贵。每吾志之所适,非室家也,非功名富贵也。只觉青山绿水,与我情相宜。”决意归隐孤山,结茅为室,编竹为篱,植树种花。日以赋诗作书、种梅养鹤为乐。终生不娶也不出仕。临终留绝句曰:“湖外青山对结庐,坟前修竹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林逋活着时名气很大,宋真宗征之不就,赐号和靖处士,还明令地方官吏定期慰问;死后,宋仁宗赵祯赐给他“和靖先生”的称号,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由皇帝赐封的隐士。林和靖隐居孤山,足迹不入城市者30余年,从无一日不恬然自足,甘心淡泊,把个隐士做得地地道道,竟也名垂青史。林逋隐居孤山,常畜双鹤,豢之樊中。林逋常常泛舟西湖赏悦山水,每当有客来访,童子便开樊放鹤,白鹤纵入云霄,在湖上起舞盘旋,林逋见了必棹艇遄归,似乎那时就有了现代的传呼机。他在孤山上种了三百六十余株梅树,不惟暗香浮动,沁人心脾,酝成一片香雪海,而且一日取一树之值为用,过着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林逋在孤山上的生活,自诩“梅妻鹤子”,雅致得引人遐思。陈鹤在《题孤山林隐君祠》诗中吐露了艳羡的心情:孤山春欲半,犹及见梅花。笑踏王孙草,闲寻处士家。尘心莹水镜,野服映山霞。岩壑长如此,荣名岂足夸。王稚登则在《赠林纯卿卜居孤山》诗中大加赞赏:藏书湖上屋三间,松映轩窗竹映关。引鹤过桥看雪去,送僧归寺带云还。轻红荔子家千里,疏影梅花水一湾。和靖高风今已远,后人犹得住孤山。林逋爱梅,也是赏梅的高手,每当梅花将开之时,便经月不出门,惟以诗酒盘桓其间,浅盏微吟自成《山园小梅》千古绝唱: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林和靖的这首《山园小梅》用纤巧的笔法,刻画出了一个幽静淡远的意境,特别是“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二句,脍炙人口,传诵千古。林处士虽然一生未娶,却也深黯儿女情长,一阙《相思令》令人回肠百转——“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争忍有离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边潮已生”,情真意切,不亚于柳永的《雨霖铃》,实在也是一个痴情的情种。古人有诗:“人间蓬莱是孤山,有梅花处好凭栏”。山麓多梅,据说始于林逋。山坡平缓,绿茵如锦,成片的中山纪念林北向逶迤,林下的堤岸浸润在里西湖的一泓碧波里。远处水明如镜,塔影摇曳在粼粼波光中,近则风荷猎猎,萏菡竞艳,小船游移,风过处传来阵阵清歌。 千年岁月,孤山的名人遗迹越来越多。已成为西湖游客必到的胜地,虽然人们已不再著意于赏梅观鹤,但却都要到放鹤亭来看看风景,看看这位首先开发了孤山的一代名士。

梅妻鹤子

凡梅界人士都知道杭州有许多赏梅胜地,而且知道杭州西湖的小孤山有许多梅花,那里有放鹤亭及林和靖先生墓,北宋时代的著名诗人林逋(即林和靖)就长眠在那里。张岱《林和靖墓柱铭》:云出无心,谁放林间双鹤。
  月明有意,即思冢上孤梅。林逋(967一1028),字君复,又称和靖先生,汉族,浙江大里黄贤村(今奉化市裘村镇黄贤村)人,一说杭州钱塘,北宋著名诗人。幼时刻苦好学,通晓经史百家。书载性孤高自好,喜恬淡,勿趋荣利。长大后,曾漫游江淮间,后隐居杭州西湖,结庐孤山。常驾小舟遍游西湖诸寺庙,与高僧诗友相往还。每逢客至,叫门童子纵鹤放飞,林逋见鹤必棹舟归来。作诗随就随弃,从不留存。1028年(天圣六年)卒。其侄林彰(朝散大夫)、林彬(盈州令)同至杭州,治丧尽礼。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林逋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宋史记载:”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少孤,力学,不为章句。性恬淡好古,弗趋荣利,家贫衣食不足,晏如也。初放游江、淮间,久之归杭州,结庐西湖之孤山,二十年足不及城市。真宗闻其名,赐粟帛,诏长吏岁时劳问。薛映、李及在杭州,每造其庐,清谈终日而去。尝自为墓于其庐侧。临终为诗,有“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之句。既卒,州为上闻,仁宗嗟悼,赐谥和靖先生,赙粟帛。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词澄浃峭特,多奇句。既就稿,随辄弃之。或谓:“何不录以示后世?”逋曰:“吾方晦迹林壑,且不欲以诗名一时,况后世乎!”然好事者往往窃记之,今所传尚三百余篇。逋尝客临江,时李谘方举进士,未有知者,逋谓人曰:“此公辅器也。”及逋卒,谘适罢三司使为州守,为素服,与其门人临七日,葬之,刻遗句内圹中。逋不娶,无子,教兄子宥,登进士甲科。宥子大年,颇介洁自喜,英宗时,为侍御史,连被台移出治狱,拒不肯行,为中丞唐介所奏,降知蕲州,卒于官“。宋·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二》:“林逋隐居杭州孤山,常畜两鹤,纵之则飞入云霄,盘旋久之,复入笼中。逋常泛小艇,游西湖诸寺。有客至逋所居,则一童子出应门,延客坐,为开笼纵鹤。良久,逋必棹小船而归。盖尝以鹤飞为验也”。宋室南渡之后,杭州变成了帝都。下令在孤山上修建皇家寺庙,山上原有的宅田墓地等完全迁出,可唯独留下了林逋的坟墓。而这也给林逋带来了最后的祸事,南宋灭亡之后,有盗墓贼以为林逋是大名士,墓中的珍宝必定极多,于是去挖。可是坟墓之中,陪葬的竟然只有一只端砚和一支玉簪。端砚乃砚之珍品,那是林逋自用之物,那只玉簪呢?终生不娶的林逋到底有着怎样的往事,才让他在青年时就灰心于世途,归隐林泉终老此生?在人们心目中,这位清心寡欲、几乎不食人间烟火的“和靖先生”,貌似是与爱情无缘。其实不然。一阕《长相思》,便道出了他关怀人间情爱的款款心曲,展示了他内心世界的另一面,或许他的另一首以女子口吻所写的小词才是他的心声:《长相思·吴山青》林逋吴山青,越山青。两岸青山相对迎,谁知离别情?君泪盈,妾泪盈。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己平。此词拟一女子与情人诀别的情景,运用《诗经》中回环咏唱即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 ,以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和清新优美的语言,托为一个女子声口,抒写了她因爱情生活受到破坏,被迫与心上人在江边诀别的悲怀。全词上片起兴,点明送别,下片写情,寄托离恨,语言直白,蓄意深沉,令人回味无穷。小词一阕,隐藏着文人的几多伤心惆怅,俱往矣!至今我们为林逋叹息,不如为他祝福,愿他在天上一切如意,能见到他一生怀念的人……但无论怎样,他再高洁出尘,也只是个人的情怀,清和淡雅之风敌不过刚烈直肠之辈。人类社会延续,一个民族的兴旺都离不开心怀天下的人的支撑。这样的人,和他们的词,才是宋代文人的真正精华。林逋之后,一个真正的传奇正在默默无闻地耕耘,这个人的伟大,让后来以品评历代人物为己任,把刻薄当乐趣的南宋大圣人朱熹都称誉为――宋亡,而此人不亡,为国朝三百年间第一人!

疏影横斜

林逋是以杰出的咏梅诗词闻名于世的。他隐居孤山,躬耕农桑并大量植梅,写出了不少咏梅佳句,其中《山园小梅》传出后脍炙人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在诗词界引起了轰动,成为从古至今咏梅的第一佳句,无人能与伦比:《山园小梅》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这首诗不仅把幽静环境中的梅花清影和神韵写绝了,而且还把梅品、人品融汇到一起,其中“疏影”“暗香”两句,更成为咏梅的千古绝唱,引起了许多文人的共鸣。“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联诗,历来被读者誉为咏梅的绝唱。梅花的美,不同于牡丹的富丽,更不同于桃花的夭艳,而是一种淡雅和娴静的美。在这一联诗中,正完美地表现出梅花的这种淡雅和娴静。怎么能取得这样的艺术效果呢?作者不是简单直接地介绍,而是写她的姿态,写她的香气。上句,疏疏落落的梅枝,纵横交错,映在清浅明澈的池塘中。写的是姿态,但又不是直接写姿态,而是着重写水中的梅影。所以,读者更加感到她的摇曳多姿。下句,黄昏的淡月下,飘散着缕缕幽香。这是写梅花的香气。我们中国传统的欣赏趣味,讲究雅和韵,不要求强烈的刺激。那种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韵味、情趣就不免略逊一筹。这里所写的香气,正是那种淡淡的幽香。所以很雅致,很有韵趣。而姿态、气味之所以给人这样的美感,是因为作者把这些放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下来写。疏落的梅枝,是倒映在水中,读者感受到的是摇曳的梅影,着笔处是水,而且是清浅明澈的水;缕缕幽香,是在月下游动飘散,这里,月也是黄昏的初月,是在淡淡的月下。这样写,环境气氛,与梅花的姿态幽香显得十分和谐协调,恰到好处。从此以后,咏梅之风日盛,如宋代文坛上的几位大家欧阳修、苏轼、王安石、陆游、辛弃疾、杨万里、梅尧臣等,都写过许多咏梅诗词。苏轼甚至还把林逋的这首诗,作为咏物抒怀的范例让自己的儿子苏过学习。随着宋代咏梅风气的盛行,林逋之名与孤山梅花在文坛上也热了起来,出现了:“明月孤山处士家”(陶宗仪诗),“潇洒孤山半支春”(赵孟頫诗),“幽人自咏孤山雪”(文征明诗)等等,到了以后的明代,诗人王 猗又有“不受尘埃半点浸,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之句,这说明从北宋开始,由于林逋佳句的影响,确实把文人们的咏梅风炒热了起来。其实,孤山之梅,在唐代即已见于白居易诗。当年白居易离开杭州后,曾作过一首《忆杭州梅花,因叙旧寄萧协律》:三年闷闷在余杭,曾与梅花醉几场;伍相庙边繁似雪,孤山园里丽如妆。这证明杭州西湖的孤山在唐代即已有梅,但为什么后来林逋的诗掩过了白诗,这不仅因为在咏梅诗中林有许多好句,还因“梅妻鹤子”佳话的流传,此外,还与林逋的人品以及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背景有关。林逋生前,隐居孤山,当时的杭州太守,每年都要以文字保荐,向林逋送去一些粟帛。林逋在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去世后,当时的皇帝宋仁宗特地赐了一个谥号给林逋,称为“和靖先生”,由此,林逋的名气就更大了……,这其中的原因是:原先的老皇帝宋真宗,正由于为了挽回自己在异族争战中失去的威信,而由大臣王钦若假造帛书放在宫门上和泰山上,闹了一场“天书封禅”的鬼把戏。后来,老皇帝宋真宗还真的率领文武百官,装模作样地跪接“天书”,在浊气冲天和腐败的朝政中,一些大臣与无耻文人便借“天书封禅”之机趋炎附势,呈献谀文。可见“天书封禅”的闹剧,在当时是怎样的不得人心,朝政的腐败又是多么严恶的一个社会问题!林逋对朝廷这种劳民伤财的乱政,是表示过不满的。林逋虽然隐居于孤山,但他并不是一个遗世绝俗之人。林逋死了以后,后来的皇帝宋仁宗之所以赐谥号称他为“和靖先生”,只不过是因他名气太大,由于他曾被人民和士大夫所敬重和钦佩,这不是没有原因的。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