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适纪念馆,位于南京市浦口区珠江镇城西,一眼便可看到求雨山上一座高高的亭子,这就是金陵四老馆之一的高二适纪念馆,它紧邻萧娴纪念馆,与林散之纪念馆、萧娴纪念馆、胡小石纪念馆并行排列,位于四老纪念馆最南端。
- 中文名称
- 高二适纪念馆
- 地理位置
- 南京市浦口区珠江镇城西
- 占地面积
- 5330平方米
馆舍印象
高二适纪念馆,置身于求雨山南面山坡上,四周竹林青青。整个建筑呈浅灰而又明亮的色调,置于茂林修竹之中自然明艳夺目,恰似先生的为人为艺,走近了,如沐春风,心底便有一种崇敬仰视的心情。
高二适纪念馆占地5330平方米,建筑面积1250平方米,东南大学教授单勇设计,馆名为兰亭序集字。
上得二楼,最为醒目的是毛泽东同志1965年7月28日致郭沫若信件仿制品“笔墨官司,有比无好”,使人仿佛又见到当年那场论战,正如苏渊雷先生诗云:“公案兰亭驳岂迟,高文一出万人知。”
依坡而筑的墓地也是颇具匠心,正面是高老挚友林散之题写的“高二适之墓”几个隶体大家,背后镌有章士钊甲辰春风后一日《漫题二适书后》手迹。
走近纪念馆,其实馆舍并不见大,一高亭,一碑廊,一墓穴而已,整个建筑随形就势,主展厅呈风车状,错落有致,建筑外形均为单坡斜面,象征高老的刚直不阿的品质。兰亭是跃层式建设,楼下陈列着高老家人及子弟捐赠的近百幅作品,其中以诗文、题跋、手札为多,粗读似粗头乱服,似倚似斜,似脱似断,仿佛整篇神理不属,然细细读之,则可见其矫健纵横,酣畅洞达,出于意外而又合于情理,纵逸神奇,虚实相生,随心所欲而不逾规矩,读来使人淋漓痛快,余味不绝。
纪念人物
高二适(1903-1977),江苏姜堰市兴泰镇小甸址人(解放前属江苏东台)。原名锡璜,中年曾署瘖盫,晚年署舒凫。斋号证草圣斋、孤桐堂。当代著名学者、诗人、书法家,其善书法,尤擅草书。1963年经章士钊引荐,被聘为江苏省文史馆馆员。在文史哲、诗词、书法的研究和创作方面成果卓著。著有《新定急就章及考证》、《校录》、《刘宾客辨易九流疏记》、《高二适书法选集》等。
1903年2月,高二适出生于一个私熟教师家庭,自幼读书勤奋,16岁考入扬州师范学校,文笔过人,乡里称道,然不以为足,尝于假日游学京沪,访师问友,首拜识戈公振、韩国钧、章士钊诸人,为人为学,均得益匪浅。三十年代,国民党元老、岭南派画家陈树人常在报端刊登画作并征求题诗,高老多次应征而为赏识。后应聘为侨务委员会秘书。七七事变后,转任立法院秘书。抗战胜利后,兼任一些大学教授。六十年代,应省政府之聘,任江苏省文史馆馆员,直到1977年3月病逝,享年74岁。
高二适先生对文史哲颇有研究,诗词歌赋的创作和对书法艺术的研究,成果卓著,且生性刚直,坦率真诚。在1965年关于《兰亭序》真伪问题的论战中,二适先生在那篇有名的《(兰亭序)真伪驳议》中说:“吾素不乐随人俯仰作计。”当年,郭沫若的“《兰亭序》为后世依托”元说一出,赞同者颇多,而二适先生不随流俗,独特己见,率先表示异议。后毛主席亲自出面促成了这次“兰亭论辩”。其《兰亭序的真伪驳议》一文两见报刊,成为当时文坛的一件大事,高老也因此在学术界、书法界树起了鲜明的个性。
高二适先生为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付出毕生精力,其书法始学唐人,上追秦汉魏晋,下涉宋元明清,正行隶篆俱精,其行草书兼章草笔急,古朴深厚,险劲神奇,享誉于书坛。观其草书精品,那种笔挟风云、墨舞龙蛇般的翰墨风采,更能强烈而持久地激动人心,其草书创作亦达到当代的高峰,与林散之可谓异趣而同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