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泰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在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明代宗朱祁钰与孝渊景皇后合葬墓。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英宗复位,改元天顺,朱祁钰被废软禁。不久去世,以王礼葬于金山口。后宪宗即位,复景泰帝号,将原成王墓扩修为皇陵。嘉靖时(1522-1566)又改建陵碑,并易绿瓦为黄瓦,使之符合帝陵规制。
- 中文名称
- 景泰陵
- 地理位置
- 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
- 气候类型
- 温带季风气候
- 所属国家
- 中国
- 所属城市
- 北京市
- 适宜游玩季节
- 四季皆宜
- 景泰陵属
-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发展历史
景泰陵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世界文化遗产 。位于北京市海淀区玉泉山北麓将原郕王墓扩修为皇陵。嘉靖时(1522-1566)又改建陵碑,并易绿瓦为黄瓦,使之符合帝陵规制。
海淀不仅是旅游胜地,而且还是风水宝地。自明朝以来曾传“一溜边山府七十二座坟”的佳话,董四墓山脚下的明代妃子墓,紧傍卧佛寺的四王子村,都是当年埋葬王子公主的地方。到了清代一些王侯贵戚也纷纷到海淀寻觅归宿,香山脚下的礼王坟,白石桥的郑王坟,北安河村西边阳台山上的七王坟和九王坟,都有踪迹可寻。值得一提的是海淀区还有一座皇帝陵,它就是明代第七位皇帝,明代宗朱祁钰。
陵前有黄瓦歇山顶碑亭,亭内有碑,为乾隆己丑年(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立。碑南面刻乾隆皇帝题《明景帝陵文》,北面刻"大明恭俭康定景皇帝之陵"。碑亭后面建有黄瓦硬山顶陵恩殿三间,其后为宝城。清季,这座皇陵已残破不堪。文革期间军事科学院将宝顶改建挪作它用。1979年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将其逐步恢复。
明十三陵早已扬名海内外,但明朝一共有十六位皇帝,其中有三位皇帝并没有进入十三陵,太祖朱元璋死于南京,葬于南京明孝陵,惠帝朱允炆因燕王朱棣夺位而出走,不知所终,所以葬于何处已无从查考。再一个皇帝就是代宗朱祁钰了。朱祁钰年号景泰(公元1450年至1457年),死后因其兄明英宗朱祁镇从中作梗,废了他的帝号,以王礼葬于海淀玉泉山对面金山口,直至明宪宗朱见深继位后始恢复其帝号,并以帝王礼葬之,终于平反了这一冤案。
朱祁钰之死朱祁钰的这一冤案原因还要追溯到明正统十四年夏天一场战争,明英宗朱祁镇宠信的太监王振充当蒙古部的瓦剌的内奸,除不断为瓦剌提供武器和明朝内部信息外,还鼓动英宗御驾亲征。明军几十万人马开始时还耀武扬威,待到与瓦剌一交战便作鸟兽散,在山西大同土木堡全军覆没,英宗朱祁镇被俘,王振在乱军中被射杀而亡,整个明王朝处于惶惶不可终日之中。
此时奉命留守北京的郕王朱祁钰在兵部尚书于谦等人的支持下,在皇太后的授命下,匆匆即位,他就是明代宗朱祁钰,年号景泰,北京著名工艺品景泰蓝即诞生于此年间。朱祁钰即位后,迅速调集兵马保卫北京,兵部尚书于谦以他多年用兵经验,除调兵勤王外,在北京的九个城门都布防了重兵,看准时机后便在德胜门外与瓦剌的统帅也先展开了激战,大破了瓦剌的精锐,并使也先的弟弟葬身于明军的炮火之中,不得不匆匆退兵离去。朱祁钰掌权后重用了以兵部尚书于谦为首的贤臣良将,使明王朝出现了暂短的中兴局面。瓦剌的统帅也先此时感到手中的英宗朱祁镇已无半点作用,为了离间英宗兄弟间关系,主动把朱祁镇送回了北京。英宗朱祁镇回到北京以后,代宗将其软禁于南宫,废太子朱见深,英宗时刻想恢复自己的帝位,在暗中寻找机会。机会终于被他等到了,景泰八年正月,代宗朱祁钰偶感风寒不能上朝理政,朱祁镇趁此机会勾结王振旧党羽曹其祥、石亨等人,
发动了一场“夺门之变”。英宗朱祁镇重新登基以后,废景泰帝为郕王,病中的朱祁钰不久病逝了。朱祁钰死后,用什么礼仪埋葬?朱祁镇耍了许多手段,开始时也曾装模作样的要埋往十三陵中,但在暗中买通杠房的执事与杠夫,使景泰帝的灵柩出德胜门不久,便以棺材太沉太重为由频繁的更换杠夫,杠夫换了一拨又一拨,从此便有了京北地区二拨子四拨子的传说,最后只好把棺材停在一个村子的关帝庙里,这就是今天回龙观的由来。
恢复年号并改名明英宗死后,其子朱见深继位年号成化,他正确地评价了其叔朱祁钰一生的功过,恢复了他的帝号,并重修其陵地,改王陵为帝陵,使景泰陵有了明楼、享殿、朝房、碑楼,上顶覆盖黄琉璃瓦,使其成为一座地道的帝王陵。
其死后一两百年时又受到一次折腾。清朝乾隆皇帝,以他熟知汉文化,多次到景泰陵进行察看,他以此地风水绝佳,有明王朝复辟可能为由,用砖石围绕景泰陵区筑起了八个墩子,把陵区严严实实地围了起来,破坏了此地的风水,使景泰陵永远处于禁锢之中。
主要景点
景泰陵在海淀区玉泉山北麓。明英宗弟代宗朱祁钰之陵园。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英宗复位,改元天顺,朱祁钰被废。不久去世,以王礼葬于金山口。后宪宗即位,复景泰帝号,将原成王墓扩修为皇陵。
陵前有黄瓦歇山顶碑亭,亭内有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高宗御制诗碑,碑阳刻乾隆御题《明景帝陵文》,碑阴刻"大明恭仁康定景皇帝之陵"。亭后有黄瓦硬山顶祾恩殿3间,其后为宝城。
坐331路在娘娘府下车往回走20几米路北有一个小窄路,沿着这条路一直往北走就是干休所的大门,有士兵站岗,景泰陵就在干休所里面的一个花园中。
景泰陵就在北京西郊玉泉山北麓的金山口,通往香山的公路边,深藏在一片苍郁的密林中。在它外侧的一片楼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三部及中国军事科学院的干休所,穿过干休所楼群,一座鲜为人知的皇陵赫然耸立,这便是明朝第七代皇帝英宗朱祁镇之弟朱祁珏的陵寝--景泰陵。明代的十三位皇帝均埋葬于北京北郊昌平的天寿山,而朱祁珏的景泰陵却为何独处一隅呢?这是有其历史渊源的。
景泰陵基本具备了同时期明皇陵的主体建筑和布局特点。墓葬分为前室和后室两个部分,均为庑殿顶。前室为方形,整个墓室通长约11米,规模较大。陵区原有宫殿、神厨、神库、宰牲亭、内官房和碑亭,以及皇陵最重要的棂恩殿。宝城位于皇陵区的最后面。陵区内保存有御碑亭、稷恩殿和宝项原有的中路部分建筑。
这里风景很美,抬头看马路南边,玉泉山高耸,也是最佳的观看山上两座古塔的地点。这地方真清静,半天才看到个把人和几辆过往客车。路南边还有许多蜂箱,可以购得现成的蜂蜜。沿着马路北边的路口上去百十米,豁然间一片开阔的绿地展现在眼前,除了花草,最多的是白杨和椿树,许多柏树簇拥着一座黄色琉璃瓦顶的古代碑亭,这就是景泰陵。这座陵墓处于一所军队干休所内。
旅游信息
明代前期,蒙元的残余势力,不甘心灭亡,妄图东山再起,恢复元朝天下,因此成为明朝北部边防的严重边患。明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七月,乜先率军分四路南下攻明,边关告急。明英宗朱祁镇在宦官王振的怂恿下,亲率大军50万,冒然御驾亲征。由于仓促应战,加之指挥失误,致使明军全军覆没,英宗被俘。这一事件,历史上称之为“土木之变”。“土木之变”后,乜先率军长驱直入,直逼京师,举国震动。以兵部侍郎于谦为代表的主战派,主张同敌人决一雌雄,得到了朝野爱国志士的支持。
抗战派取得了胜利,他们首先拥立英宗之弟朱祁珏为监国,同年九月即皇位,年号景泰,并调集各地明军勤王,同时加强京师的防守。同年十月乜先挟英宗直抵北京,于谦拒绝了英宗议和的建议,并亲自率军迎击敌军,在德胜门、西直门大败敌军。乜先率残敌仓皇逃窜,京师保卫战取得了胜利。第二年已失去价值的英宗被放回。英宗回归不久,又开始了宫廷内部的争夺。他对其弟即位心怀不满,时刻想夺回失去的皇位,同石亨、徐有贞及宦官曹吉祥等相互勾结将于谦杀害,并于公元1457年正月趁景泰帝病重之机,夺回了皇位,改元天顺,史称“夺门之变”。
英宗复辟后,朱祁珏被废,不久既死去,英宗不承认他的皇帝身份,以亲王礼葬于京西金山口,而这里本是明代亲王和妃傧的墓园。英宗朱祁镇死后,宪宗朱见琛即位,为于谦平了反,追复了景泰年号,并将原诚王墓扩建为皇陵。建有享殿、神库、神橱、宰牲厅、内宫房等。明嘉靖时,又改建了陵体,并将绿琉璃瓦换成黄色,使之符合帝陵的规制,只是整个陵寝的规模要小得多了。
明代宗(1428~1457)朱祁钰,明宣宗次子。母贤妃吴氏。英宗即位后,被封郕王。正统十四年,英宗亲征瓦剌也先,结果在土木堡被俘。消息传来,皇太后命王监国。不久瓦剌以英宗要挟明朝,于谦等人为绝之,于是立王为帝,九月癸未,王即皇帝位,遥尊皇帝为太上皇帝,以明年为景泰元年。
在位8年(1450-1457)。1457年,景帝病,王振余党曹吉祥等拥立英宗复位。英宗天顺二年(1457)二月乙未,废帝为郕王,迁西宫,不久,王薨于西宫,年三十。谥曰戾。英宗毁其所营建的寿陵,以亲王礼葬于西山。清人修明史,上谥号恭仁康定景皇帝。明安宗朱由崧追谥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显德恭孝景皇帝,庙号代宗。
孝渊汪皇后孝渊景皇后(1427年—1506年)汪氏,亦称“汪废后”,明代宗朱祁钰的第一任皇后。性格正直刚烈,一生坎坷,因反对景帝废黜英宗的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位而被废为庶人。英宗复位后,降景帝为郕王,汪氏复称郕王妃。郕王朱祁钰去世后,经英宗同意,汪氏免除殉葬,从宫中迁至郕王府,寿八十而终。明武宗时尊谥“贞惠安和景皇后”,与明代宗朱祁钰合葬景泰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