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旧址
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旧址,是周恩来童年在清江浦读书、生活时的旧居,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清河区漕运西路174号,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之一。1995年4月19日,授予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是一座近现代历史遗迹及革命纪念建筑物。
周恩来到了外祖父家即入私塾读书,他天资聪明,博闻强记,半年后转入陈家花园私塾馆学习,先后读过《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等书籍。周恩来童年时非常喜欢唐诗宋词,为了熟记先生和养母所教的诗文,每天黎明就起身背诵。面对先生和养母的提问,他总是对答如流。养母陈氏,温文尔雅,喜好古典文学,爱讲故事,性情恬静,通过口授心传,对周恩来进行了良好的学前教育。
当年万家书画收藏丰富,外祖父万青选的书法造诣也很深,周恩来父母居室中间的墙壁上,悬挂着周恩来外祖父的书法墨迹,大红洒金的中堂是篆书"寿"字,两边的对联"明月照清兴,好风来故人"也是篆书,两侧墙壁上挂的是梅花四屏。外祖父的爱好深深地影响着儿时的周恩来,并为他练习书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周恩来从颜体入手,后又习魏碑,形成了日后以颜体为主兼有魏碑风格的字体。
1907年春,生母万氏病重,这时,在湖北做事的父亲已经无钱寄回,周家已经靠借债度日,家境十分困难。周恩来只好典当衣物为母亲看病。他几乎每天要到当铺典当,到药店买药。生母万氏病情越来越重,周恩来每天都要为母亲熬药、喂药。不久,万氏便离开了人世。接着养母陈氏也一病不起,很快也离开了人间。一连失去两个慈爱的母亲,年仅9岁的周恩来十分悲痛,也使他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由于失去了亲人和经济来源,周恩来和他的两个弟弟在清江浦难以维持生活。同年秋冬之交,周恩来带着弟弟恩溥、恩寿返回老家山阳县驸马巷居住,"佐理家务,井然有序"。两年后,12岁的周恩来在伯父的安排下,从运河登舟北上,从此离开了故乡。
1979年,淮阴市政府对周恩来童年读书处14间房屋进行了整修,并于1988年对外正式开放。周恩来读书处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 中文名称
- 周恩来童年读书处旧址
- 地理位置
- 清河区漕运西路174号
- 开放时间
- 08:30-11:00 14:00-17:30
- 景点级别
- 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
- 门票价格
- 免费对外开放
- 著名景点
- 一品梅
周恩来童年故居 - 所属国家
- 中国
- 所属城市
- 江苏省淮安市
简要介绍
江苏省淮安市是周恩来总理出生并度过童年时代的地方。周恩来童年读书处就坐落在淮安市清河区繁华的西长街,坐北朝南,面临清澈美丽的大运河,隔岸相望的是远近闻名的清江浦楼。1898年3月5日,周恩来出生于当时的淮安府山阳县(今淮安市淮安区)。1904年,6岁的周恩来随同父母和养母及两个弟弟,合家六口迁居清江浦,先是寄居在外祖父家,后搬入离外祖父家不远的一处宅院定居、读书,这便是周恩来童年读书处的前身。周恩来在这里度过了五年的童年时光,接受早期的启蒙教育,体会劳动人民的生活艰辛,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礼教的熏陶。其幼小的心灵里建立起的朴素的阶级感情,对他的一生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步入周恩来童年读书处,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周恩来纪念广场正面的一面汉白玉浮雕墙,浮雕上的周恩来总理面带微笑,双臂抱在胸前,显得和蔼可亲,背景是用他生前最喜爱的梅花作衬托,寓示着他具有梅花一样高尚的品格。这面浮雕墙高3.4米,宽6.8米,在浮雕人物的左上方还有根据周总理手迹拼集而成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九个大字。浮雕墙的背面以黑色大理石为底,镌刻着周恩来青年时代创作的著名诗篇《大江歌罢掉头东》,古朴、厚重、深远。在雕像墙的右后面即是周恩来读书处的正门,门楣上是由李鹏同志题写的"周恩来童年读书旧址"匾额。读书处具有淮安民居特色,青砖灰瓦、木制门窗,共有14间屋,主屋两间,其间有厢房,庭院深深;后面有一处精美的花园,郁郁葱葱。主堂屋是周恩来父母的卧室,因为周恩来父亲长年在外地做事,所以平时只有周恩来的母亲万氏带着两个小儿子居住。周恩来跟养母住下堂屋,其东厢房是周恩来刻苦学习的地方,门前有一株枝叶繁茂的蜡梅,由周恩来亲手培植,每到腊月,傲霜斗雪,清香四溢,花开年年。这株蜡梅花瓣呈黄色、晶莹剔透,当地人敬称它是"一品梅",寄托着人们对周总理的无限敬仰之情。周恩来到了外祖父家即入私塾读书,他天资聪明,博闻强记,半年后转入陈家花园私塾馆学习,先后读过《百家姓》《三字经》《千字文》《四书》《五经》等书籍。周恩来童年时非常喜欢唐诗宋词,为了熟记先生和养母所教的诗文,每天黎明就起身背诵。面对先生和养母的提问,他总是对答如流。养母陈氏,温文尔雅,喜好古典文学,爱讲故事,性情恬静,通过口授心传,对周恩来进行了良好的学前教育。
当年万家书画收藏丰富,外祖父万青选的书法造诣也很深,周恩来父母居室中间的墙壁上,悬挂着周恩来外祖父的书法墨迹,大红洒金的中堂是篆书"寿"字,两边的对联"明月照清兴,好风来故人"也是篆书,两侧墙壁上挂的是梅花四屏。外祖父的爱好深深地影响着儿时的周恩来,并为他练习书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周恩来从颜体入手,后又习魏碑,形成了日后以颜体为主兼有魏碑风格的字体。
1907年春,生母万氏病重,这时,在湖北做事的父亲已经无钱寄回,周家已经靠借债度日,家境十分困难。周恩来只好典当衣物为母亲看病。他几乎每天要到当铺典当,到药店买药。生母万氏病情越来越重,周恩来每天都要为母亲熬药、喂药。不久,万氏便离开了人世。接着养母陈氏也一病不起,很快也离开了人间。一连失去两个慈爱的母亲,年仅9岁的周恩来十分悲痛,也使他过早地承担起了家庭的重担。由于失去了亲人和经济来源,周恩来和他的两个弟弟在清江浦难以维持生活。同年秋冬之交,周恩来带着弟弟恩溥、恩寿返回老家山阳县驸马巷居住,"佐理家务,井然有序"。两年后,12岁的周恩来在伯父的安排下,从运河登舟北上,从此离开了故乡。
1979年,淮阴市政府对周恩来童年读书处14间房屋进行了整修,并于1988年对外正式开放。周恩来读书处已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