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沟摩崖石刻
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亚沟以东5公里的石人山峭壁之上,距今已有七八百年的历史,为金代早期的石刻作品,艺术价值极大,也反映了鲜明的民族风情。 石刻现仅存两幅。一幅为男子的武士图像;另一幅为女真族贵族妇女的图象;男子像身材魁伟,英姿飒爽,女子像面容丰腴,雍容安详。石像完全采用平雕技画手法刻成,雕刻者用金属器具在坚硬的花岗岩上平面刻出2至5毫米深浅的线条,这种石刻线技法最早起源于商周年代,至唐朝发展成熟。 关于石刻人像究竟为何许人,亚沟摩崖石刻充分反映了当时工匠的聪明才智与高超的雕刻技艺。
- 中文名
- 亚沟摩崖石刻
- 地 址
-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亚沟
- 海 拔
- 约200米
- 简 介
- 是完颜部活动的主要地域
简介
亚沟金代摩崖石刻,即“阿城亚沟金代摩崖石刻”,位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境内,属于金代文化遗存,是金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目前中国保持最完整的、仅有的金代摩崖石刻画像,有十分重要的考古研究价值,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石像刻凿在两块花岗岩上,图像为一男一女,如夫妻并坐。石刻上面的花岗岩已经长满了青苔。男像线条清晰流畅,是一个威武雄壮的武士,通高185厘米,宽105厘米,头戴盔;头部高33厘米,脸宽22厘米,面部丰腴端庄,表情威严坚毅;膀阔腰圆,身材魁梧,穿圆领窄袖袍,肩着披风,足穿高腰靴;左手扶于靴上,右手握剑。女像为娴态贵妇形象,盘膝端坐,两手合袖。由于久经风雨剥蚀,线条变得残缺模糊。地理位置
亚沟石刻石人山,地处张广才岭西部边缘的潜山丘陵地带,海拔约200米。《金史》载,金朝建国前,女真族的完颜部自漠干水迁居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今石人山属于青岭山地范围,是完颜部活动的主要地域。具体描述
亚沟金代摩崖石刻,该画像亚沟镇以东5公里的一处山崖石岩上,已历经800余年风雨,人物形象依旧栩栩如生。系金代女真族石刻图像。山下眺望,如悬顶巨人。现存两幅,一男一女,如夫妻并坐。左将领,头戴战盔,身穿圆领窄袖短袍,肩着披风,双腿一伸一盘,足蹬战靴,一手扶靴,一手持剑;右贵妇人,头戴女帽,穿左衽袍,袖长及手,两腿盘坐,双手合十,面容静庄。于是,山因石刻而得名,名日:石人山。砬子沟水库如温润美玉,含蓄着石像有种种不解的谜团。亚沟石刻像为两幅,分别刻凿石人、南腰,相邻花岗。岩面自然弧度,石像背依大山,两侧灭岩陡立,前面平坦低缓。男女两像人体比例与真人略同,并坐前视,男像戴盔,足着尖靴,手执短杖,左腿盘回;女像模糊,拓片可辨,女像戴帽、直领左衽,双手合袖,双腿盘坐,身略右倾,习惯视觉男右女左。男像较大,二像均刻自然弧岩,刻凿技法以线刻为主,彩九法部,不尽相同,直刀、侧刀、圆口刀等浅转手法,多变线条,主次分明,娴熟技艺。摩崖石刻的三种传说
虽然确定了摩崖石刻是金国早期石雕艺术遗址,但关于摩崖石刻究竟是何人所刻,意义何在,仍然没有定论。踏访队员通过多方采访得知了关于它的三个传说。传说一
有人认为,摩崖石刻图像是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及其皇后的形象。因为此石刻正对皇帝寨遗址的城门,距离那里直线距离只有12公里,也是距离皇帝寨最近的一座石崖。把金太祖及皇后的形象雕刻于此,是为了让他们能够遥望皇城。传说二
有人认为,石刻是金代的护国林神的雕像。女真人对于自然景观都很崇拜,因为对他们的生活能够起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当时女真人对于树林拟人化,雕刻出林神雕像进行膜拜。传说三
还有人认为,石刻图像与金代陵墓有关,这一男一女为守陵之人。因为此处靠山面水,乃是风水宝地,且正对金上京故城,因此推测摩崖石刻附近有金代帝王的陵址。金史专家王洪昌对于摩崖石刻也有自己的看法。王洪昌说:“关于摩崖石刻的作者,目前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金国政府派人来雕刻的,另一种是此处附近曾有军营,有雕刻手艺的士兵闲暇时所雕刻的。我本人对于后一种说法比较赞同,因为此雕刻比较简单自然,且有改刻痕迹,不应是政府派人所雕刻。”石刻新解
中国民族史学会辽金契丹女真史学会副秘书长、金源文化专家郭长海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在《大金得胜陀颂》碑的碑文中发现了新线索,考证该石刻像刻于大金国大定二十五(1185)年,画像男主人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女人为金世宗的祖母宣献皇后仆散氏,石刻像距今822年。摩崖石刻像距离上京会宁府14公里,在亚沟镇东石人山南麓崖壁上,为一男一女坐像,1988年被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亚沟摩崖石刻是金源内地仅存的女真人物造像,是金源文化的重要实物,1937年始被现代考古者发现。考古者对石像进行诸多猜测,何人所刻、为什么要刻、刻的是谁?一直困扰着考古者。有人认为石刻像为金太祖及其皇后,有人认为石刻像是用来护墓的,也有人认为石刻像是女真王公墓崖的标志。这种墓崖标志、追思先人业绩的解释被一些专家学者沿用。郭长海先生考证了1185年金世宗刻立的《大金得胜陀颂》碑,此碑记述:“大定甲辰,驻跸上都,尽孝孙光昭之道,始也命新神御,以言穆穆之容。既又俾刻贞石,以赞晖晖之业。刻颂建宇,以彰圣绩,于义为允。”这段碑文记述了4项史实:其一“大定甲辰”也就是1184年,金世宗东巡了金上京;其二此期间命人重新绘制了金太祖“御容”;其三把新“御容”刻在坚硬的石头上;其四在次年4月建了得胜陀颂碑。郭长海认为,亚沟摩崖石刻,应为金世宗命人重绘、雕刻的金太祖“新御容”。站在摩崖石刻像山顶,金上京城尽收眼底;站在会宁府城墙高处眺望石刻像,所处之山也历历在目。此山是金上京近郊石质最好的地方,是金世宗“俾刻贞石”的首选。此外郭长海先生考证认为,阿骨打有4个妻子被封为皇后,金世宗在上京重绘“御容”时,应该选择的是自己的祖母仆散氏。所以,石刻女像当为金世宗的祖母宣献皇后。另外,郭长海先生也对影响人们观点的石像改刻、“御容”无胄无甲及石像手中持物等问题进行了研究。郭长海认为,“御容”不存在改刻问题,臂外的线条应该是所披皮氅显露的部分。无胄无甲表明雕刻时民心归一,没有内忧,所戴盔甲也是一种装饰。而“御容”手中所持的应该是“梃”一类的权杖。郭长海认为,从石像的神情、坐态和装束上看,摩崖石刻应该是阿骨打在“开国大典”上的“御容”。文化价值
摩崖石刻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说明它的文化价值不低于金上京会宁府遗址。我国的石刻线画产生于商周,秦汉时期形成构图完整的人物故事画,至唐代,技法已趋成熟。辽宋时期,线刻艺术有了更高的发展。金国灭辽灭南宋后,女真文化很快受到中原文化影响,汉化十分严重。然而出于金国的摩崖石刻,线条简单明了,显然没有受到汉文化的影响,它所体现出的是真正的女真人的文化———萨满文化,反映出金国文化的一种内涵。它是纯正的女真文化的一种象征。另外,石刻的穿着和宝剑的样子还反映出其民俗价值,绘画的手法反映了其艺术价值,因此,它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发现及保护经过
1935年福岛氏做满洲东三省考古研究,包诺索夫称福岛是第一个调查亚沟石刻像的人。20世纪30年代始见著于《金故都上京会宁府遗迹·阿城县白城考略》一书,吸引了国内外金史学者的关注。周家壁《白城考略》,是当代最早记录石刻像的著述。周家壁,是日伪时期阿城县长,其著述于1937年问世,无石刻像文字记录,只收两幅石刻像的照片。《白城考略》“阿城县境界图”——标有石人山位置。周氏访查不会早于1936,因为《白城考略》序:“著者于康德纪元三年夏,奉命来长阿城县政”。1948年第35期《燕京学报》发表了鸟居氏的《金上京及其文化》对石刻“武士像”做了较详细的描述并附有其女摹绘石刻像素描,鸟居氏的文章中没有"石人山"字样,称“花岗岩之壁面镌刻有武士像”。198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10月,阿城市文物管理所邀请于占涛、赵哲夫先生拓制了亚沟石刻像的幅全拓图片。研究情况
日本相关著作
日籍学者热乐那阔夫先后在书述中谈及亚沟石刻像1927年,鸟居氏首次来金上京会宁府考古调查1928年发表了金上京遗址研究论述文集《满洲古迹考》,未提亚沟石刻《黑龙江文物译丛》B.包诺索夫文章(1959年)、热尔那阔夫《黑龙江省博物馆历史简介》(1958年)提过福岛氏福岛氏1935年做满洲东三省考古研究,包诺索夫称福岛是第一个调查亚沟石刻像的人1948年第35期《燕京学报》发表了鸟居氏的《金上京及其文化》对石刻“武士像”做了较详细的描述并附有其女摹绘石刻像素描,鸟居氏的文章中没有"石人山"字样,称“花岗岩之壁面镌刻有武士像”。俄国相关论著
俄籍学者论著中提及亚沟石刻像B.包诺索夫在《北满考古学史》,1936年布尔热瓦尔斯研究会成员调查过亚沟石刻像1956年热尔那阔夫《文物参考资料》发表《黑龙江阿城县亚沟车站地区石刻像》中国相关论著
高寒地区山岩石刻保护方式的探索珍贵的亚沟石刻亚沟石刻图像亚沟石刻像”的科技保护方式- 阿城 1亚沟石刻
- 南岗区 2哈尔滨文庙
- 尚志 3八里湾森林公园
- 南岗区 4颐园街一号
- 阿城 5金国都城上京会宁府遗址
- 巴彦 6王脖子山遗址群
- 依兰 7依兰土城子遗址
- 松北区 8哈尔滨极地馆
- 宾县 9二龙山旅游风景区
- 尚志 10红豆杉景区
- 尚志 11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
- 松北区 12太阳岛公园
- 道里区 13防洪纪念塔
- 阿城 14森工平山旅游区
- 道外区 15哈尔滨游乐园
- 南岗区 16龙塔
- 五常 17龙凤国家森林公园
- 松北区 18黑龙江科学技术馆
- 道里区 19圣索菲亚大教堂
- 道里区 20索菲亚广场
- 松北区 21东北虎林园
- 南岗区 22金上京历史博物馆
- 阿城 23横头山国家森林公园
- 呼兰区 24呼兰河口湿地公园景区
- 南岗区 25革命领袖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