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坤柔圣母庙
首页  > 山西  > 临汾  > 吉县   »  坤柔圣母庙景点介绍

坤柔圣母庙

坤柔圣母庙
坤柔圣母庙坐落于山西省吉县县城东北8公里谢悉村土垣上。四周山峦环绕,视野广阔,庙址居高临下。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年),元延祐七年(1320年)重修,明隆庆四年(1570年)局部重建,现存坤柔圣母殿为元代遗构。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式屋顶。殿内减柱造,四根金柱移于次间,柱头施大雀替,额枋两层,分置上下,形成井字形梁架。下层设抹角梁,上层施栏额和普柏坊,前后檐及两山由爬梁承托荷载,中心由斗拱挑承着垂莲柱,结成疏朗的藻井,结构之奇巧,为我国古代建筑中所少见。
中文名称
坤柔圣母庙
地理位置
山西省吉县县
始    建
宋天圣元年(1023年)
文    献
《辞海》

简介

坤柔圣母庙又名皇天后土庙,或可以直接称为后土庙。是祭祀土地的场所,是百姓祈求雨水、祈求农业丰收、子孙满堂的场所。坤柔圣母庙里供的是后土娘娘,民间也俗称娘娘庙。《辞海》对于后土的解释有三:一为古代对大地之称,与“皇天”对举。二为土地神,亦指祀土地神的社坛。三是古代掌管有关土地事务的官。远古时期,人类看到土地具有滋生万物的功能,便产生了“土地是滋育万物生灵的基础”的认识。于是人们像敬重帝王一样的敬重土地,并在土字前边冠以帝王之辞“后”。正如杜预所注:“土为群物主,故称后也。”这一时期人类对于土地的崇拜是出于对土地负载万物、滋育万物能力的顶礼膜拜。人们将土地滋生万物的能力与女性的生殖能力想联系,将后土塑造成女性的形象,即“地母”。

石刻艺术

挂甲山石刻在山西吉县城南里许挂甲山。此地背依锦屏山,面临清水河,杨柳夹崖,拱桥如虹,景色优美。据县志记载,唐尉迟敬德出征寓此,曾在锦屏已挂甲,更名挂甲出。也有传说唐太宗与秦琼奔赴长安,曾挂甲山巅,故名。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在山脚石崖上雕造佛像五区,每区二至三龛,龛人火焰式,龛内内多为一佛二菩萨,龛为座为覆莲瓣束腰须弥状,菩萨胁侍两侧。其中卧佛一龛,右手托腮,左膝徽曲,造型生动,神态自如。雕造手法剔地突起与线雕相结合,与其他石窟中圆雕相较,别具一格。

历史

随着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社会逐步瓦解,人类历史的发展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后土在这一时期由女性神转化为男性神,并与具体的历史人物联系到一起。西汉政权巩固后,汉武帝开了由国家统一祭祀后土的先例,并把它作为定制.此后,历代封建王朝皆把后土列入祀典,使其成为与皇天上帝相对应的、总司大地的大神。这一时期的后土崇拜主要是对土地的自然属性和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力的膜拜。土地成了有地域、有民族的一方土地神祇,被称为土地爷、土地公、后土神以及后来演变出的城隍等。汉元鼎四年(前113年),汉武帝刘彻在雍举行祭祀皇天典礼后,诏令在汾阴脽上建立后土祠,并在14年间(前113年——前100年)先后6次亲自祭祀后土,与祭祀皇天之礼相同。值得一体的是,由于西汉时阴阳哲学的影响,人们认为开天辟地之后,清气上升为天,浊气下降为地,天阳地阴,天父地母,因此人们就把后土塑造为女神,与皇天相对称。汉代以降的漫长岁月中,后土神均以女性的形象出现。又如:公元433年,北魏遗官去今内蒙古鄂伦春自治旗嘎仙洞告祭祖先旧墟,刻下祝文,其中有“皇皇帝天,皇皇后土”,天为阳,地为阴,帝与后相对应。后来后土为道教所吸收,列为四御之一,其中承天启效土地祗即后土,后土成为主管阴阳生育、万物之美与大地山河的女神,称为后土娘娘。后土祠正殿楹联:“后配六合之天至上至尊圣德自应崇代代,土为万物之母资生资育世人所以称娘娘。”,为游客很好了阐释了“后土娘娘”的含义。

保护

挂甲山摩崖造像(包括谢悉坤柔圣母庙)(第二批省保)时代:隋、唐、元地址:吉县城南0.5公里挂甲山摩崖造像始凿于隋开皇二年(582年),唐、宋、金时期多有补刻。现存摩崖石刻隋、唐风格尤甚,个别龛为金代风格,宋代摩崖造像无实物保存,唯有石刻题记存留于此。造像凿刻于坐南朝北的山崖下端,由西至东共有造像5区,每区2一3龛,多为火焰式或尖拱形。雕饰手法基本采用剔地突起与线雕相结合,与其它石窟中圆雕相比,别具一格。谢悉坤柔圣母庙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年),元延佑七年(1320年)重修,明隆庆四年(1570年)局部重建。现仅存圣母殿,为元代遗构。大殿面宽、进深各三间,单檐歇山顶。减柱造,前檐施大额枋两层。

宗教

后土信仰因为其内涵的原始性、包容性而形成其复杂性。后土在民众生活中的功能是多方面的,并且其职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发展变化。在人类社会早期,后土是承载万物、孕育万物的大地神灵,是万物之母,保证丰产是其的主要职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后土神的自然属性逐渐被社会属性所取代,转变成与管理社会专门事务有关的人格化的神灵。如共工之子句龙就是管理土地的官员,被尊为后土神。封建社会前期,后土由封建帝王专门祭祀,并作为尊天敬地、美报神灵的对象,统治者纷纷祭祀于汾阴后土祠,证明自己统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后土神灵起着维系封建统治的作用。同时,由于在传统农业社会中,男性担负着生产劳动、赡养老人、生命传承等权利与义务,民众的求子热情始终不减,给后土神(女性神)又附加了掌管生育的职权。汉族自古有土葬之俗,人死后埋入地下,所以民间认为人死入土就投入后土的怀抱。这种观念又导致了大地之神后土又是幽冥之中灵魂世界主宰的说法.进入现代文明社会以后,民众生活日趋丰富,利益诉求逐步趋于多样化,后土神被塑造成了有求必应、无所不管的全职神灵,百姓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各种难题都可以求助于她。后土神的主要职能已经由主管土地变为主管生育送子,此外,保佑风调雨顺、土地丰收,保障人们平安健康,惩恶扬善、伸张正义,招财进宝也在她职能范围之内。

特色小吃

馓子,是洪洞县独有的一种油炸食品。据《洪洞县志》载:每年农历二月二,洪洞、赵城两县要在广胜寺进行祭水庙会。逢此日,广胜寺人山人海,两县县令及地方绅士都来参加。但见庙会中有敲锣打鼓的,有放三眼冲的,还有卖油糕、豆腐菜、羊杂烩等各种风味小吃的。在这众多的摊点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县来的烹饪高手,在此架起油锅炸馓子。这既是一场技术表演比赛,又是祭水前的必要准备。待炸出的馓字在大方桌上堆成了“山”,人们便开始祭水。祭水由“水神庙”的高僧主持,主要内容是向莲花池投馓子。说来奇怪,每投进10个馓子,到了分水亭,必然分成北面7个,南面3个。经过测量,北面的水流量之比为7:3。为什么三、七分水,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很早以前,洪洞、赵城两县人为争夺霍泉水经常发生争斗,甚至出了人命。后来两县达成协议,在滚沸的炸馓子的油锅里,放10个铜钱,每县推选出一个代表用手捞,依据捞出的铜钱数分水。结果赵城代表捞出7枚,洪洞代表捞出3枚,于是便修筑了这个三、七分水的亭子。洪洞县参加祭水炸馓子的最后一位师傅为梁二爷(已去世),现在炸馓子的传人为杨永祥。

气候

四周山峦环绕,视野广阔,庙址居高临下。始建于宋天圣元年(1023年),元延佑七年(1320年)重修,明隆庆四年(1570年)局部重建,现存坤柔圣母殿为元代遗构。炎炎夏日,漫漫寒冬,皆不适合至此旅游。而春季此处则日温差大、风沙多,旅游更不适宜。而秋高气爽之时,这里气候温和,出行方便,实属旅游的最佳时节。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