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洞
龙门洞,陕西省陇县道观建筑群,位于陇县西北部、陕甘交界处的六盘山南段景福山麓,古名灵仙岩。是中国五大悬空道观之一、丘处机创立道教龙门派的开宗栖真之地。始于春秋,建于西汉,盛于金元,为道教全真教“龙门祖庭”,因而驰誉遐迩,被称为龙门派圣地,并被确定为陕西省省级对外开放道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龙门洞与周边自然景观一起组成龙门洞森林公园,与景福山、雷神山三大景区组成龙门洞,辖6山3河26峰118个景点,素以36洞洞洞有仙,24潭潭潭藏龙而闻名。景区森林、奇峰、溪水自然景观,与楼台殿阁、栈道云梯等人文景观俱佳,享有“第二华山”“小华山”美誉。龙门洞森林公园是国家AAAA级景区。
龙门洞开山建庙的时代,缺乏可靠的文献记载。据传说,山场最早叫景福山,龙门洞是景福山的另一山头。南宋末期,龙门山上建有禹王庙,规模很小;当时在今新集川一带有玉皇寺、石拱寺、龙门寺等佛家寺院,范围较大。龙门洞旧有一个大钟,铸有龙门寺造字样,就是从龙门寺抬来的。龙门洞山深林密,山根黑虎潭上有禹王庙,出家人可在这里栖居静修,在丘处机来龙门洞之前,王重阳的大弟子马丹阳曾来这里的石拱寺和陇州城北药王洞住过,并在龙门洞成立重阳会,约请全真道徒前来集会,纪念全真祖师王重阳。丘离开龙门洞后到终南山祖庵,龙门洞托弟子赵九古主持。赵九占后附丘去雪山,死于西域。龙门洞由丘门下法师贺志真(是龙门派的华山系,石匠出身)接管,曾进行大规模扩修工程,添建了庙宇,修建栈道,作摩崖刻石,并正式定名总山场叫景福,留存到现在的龙门洞布局,就是这时奠定。四公祠下元代大理石碑详载兴建经过,是重要历史资料。
又有传说,丘来之前的龙门洞就是龙门寺佛寺的一部分,因有山区群众纪念夏禹凿山治水功绩建的这座庙,丘才能在这里落脚,以后创立以此山为名的龙门道派,建立丛林制度,收徒传戒。加上丘受金、元两代皇帝接见,优礼见重,命令总领全国道教,所到之处官民及其他教派都香花恭敬迎候,声誉遍及各地。把龙门洞扩建为大气魄的道家丛林,表示水源木本之恩对丘的纪念。传说丘曾把元太祖赐给的金道冠送龙门洞保存,以示对这里的系念,至今道教开醮念经,龙门派嫡系道徒可戴金莲花冠,其它派却不能戴。龙门派把王重阳尊称教祖,对丘则称教主,建殿塑像,丘居正殿,王则居后殿、偏殿。龙门洞保留到现在的道院始建于元初。
至于说西汉初的娄景在龙门洞穴居修炼并开山,混元顶旁的娄景亭、洞遗迹及“定日月娄景先生洞”刻石,或当时尹志常修庙时,故意留此玄迹,均无翔实资料,难于肯定。
二、陈野仙化瓮
清嘉庆时甘肃靖远道士陈明耀,碧眼黄须,长相怪异,能诗文。来龙门洞住早阳洞修道,并常行医看病,乡人尊称为“陈野仙”。某日陈到甘肃华亭县安口镇陶瓷铺化缘,店主故意为难他说:“店内没有现钱捐化,只有待卖的瓷大瓮,你是野仙,当能行法自己搬去。”陈稽首称谢而去。深夜,狂风忽起,铺内两个大水瓮被风吹到龙门洞后山湘子湾岩半崖石台上架放,至今尚留瓷瓮残迹。
三、王道变鳖
混元顶峰下第二层神龛后有一深洞,传说可通往甘肃平凉崆峒山。洞内常有神人栖居。但洞口有一深水潭,凡人不能通过。不知何时,有位修炼已有半仙之能的王道士,竟能越过深潭进入洞内。第一次进洞见一木匠在做木工活,他猜想这人一定是神仙变化,机不可失,就编谎说他要翻修龙门洞庙宇,财力不足,请神仙大施法力帮助。木匠表示赞同,指着地下木渣片让他尽力背去。当时他感到失望,但背出洞一看,木渣片都变成金块,真是喜出望外。但此人虽说已看破红尘,却异常贪财自私,只拿出小数目金子修庙,其余都拿到他家里去了。他贪心不足,第二次又进洞去背,并狠狠地装了一大背斗出来,可是高兴得忘乎所以,一个失足,竟掉到蹑云桥下黑虎潭里去了。乡人传说他是挨了守山的黑虎灵官一铁鞭,被打入潭里的。并说他死后变成一个大鳖,以后朝山进香的同乡人过潭边叫王道名字,这个鳖就凫出水面,向乡党点头致意。有人讨厌他的贪心,变成异类,给同乡丢了脸,就向它吐唾沫,从此它羞愧地钻到潭底去,再不出头露面了。
四、元世祖问道石及拴马石
元世祖忽必烈,因国师丘处机曾在龙门洞住过,并听说这里风景很好,就带领亲贵大臣前来访问,在定心峰东面岩石上与当时龙门派弟子谈论全真教道法,在峰前留有问道石及《无上谈玄碑》。因他带的护卫人员多,这里都是石壁,无处拴马,就将御马拴在前山门悬壁鸦嘴形峭石上。此迹一直传留至今。
1990年代,龙门洞山场的庙产有王家湾庄房,房屋24间,耕地28亩,自垦菜地10亩,养牛4头,由道友耕种。年生产粮食4000余公斤,足以自给。历年栽树1000余株。下院,磨儿下洞宾庵、火烧庵上清观、药王洞3处,均由各处自行管理,与上院不统管。
- 中文名称
- 龙门洞
- 地理位置
- 陕西省陇县新集川乡
- 气候类型
- 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 景点级别
- 国家AAAA级景区
- 著名景点
- 龙门洞、景福山、雷神山
名称演变
龙门洞,古名灵仙岩,是道教徒云游栖息之所。碑载,龙门洞“始于春秋,建于西汉”。据载周有大夫尹喜弃职归山,隐灵仙岩。汉代娄景先生隐居后更名景福山。唐代医学家孙思邈避诏隐居,施药济世。元代丘处机由宝鸡磻溪来此栖居,时称龙门山,后山脚下仅有奉祀大禹治水的一座禹王庙。后改为龙门洞,继增景观,丘亦为道教龙门派的创始人。地理环境
龙门洞是陕西西陲名胜。景观以奇险著称,素享关中第二华山之誉,与“西镇”吴山(今属宝鸡县)东西相望,相互辉映。它是道教龙门派的发祥地,为道教徒顶礼膜拜的祖庭,因而驰誉遐迩。在地理关系上,龙门洞所在山岭,属景福山。景福山,为六盘山支脉陇山(关山)山脉北支千山山脉的西部山地。山上有“凤爪”、“朝元”、“定心”三峰。海拔1952米,由新集川乡东部入温水乡汤房梁。东南方向延至城关乡原子头,山脉长约28公里。最大山峰为龙门山,海拔1921米,山上有龙门洞,为道教龙门派圣地。景福山中有新集河流经,形成新集川,为新集川乡政府所在地。北接甘肃省华亭县上关镇,南至龙门洞沟口,中。地势平缓,为河谷川地和阶地,有耕地3007亩,土质肥沃。新集河,渭河支流千河支流陈家河的支流。龙门洞沟中的溪流汇入新集河。龙门洞,位于陇县县城西北新集川乡景福山主峰对面的西峰上,距县城35公里,海拔1800米。是六盘山系褶皱地带南端,地质构成有震旦系硅质灰岩、寒武系白云质灰岩、奥陶系蓝灰色块状岩、二叠系沙质岩夹煤层等成分,组成背斜结构。境内新老地层穿插交错,沟壑纵横切割。在岩溶地形中,悬崖峭壁对峙,大小溶洞形态各异,岩层流水淋漓,溪流洪水冲激,形成大小水潭,星罗棋布。凡36洞24潭为风景区的形成奠定了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据元代的玉宸宫碑记载,龙门道派创始人丘处机殁后52年中,门下法孙贺志真等于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协议兴修丘的旧居,十六年(1279)建成,其规模无考。贺志真等遵照全真道道规,离家入林定居修炼,大修宫观,宏大山门,加上丘处机被金、元王朝封为国师,总领全国道教,受到道教内外的尊崇,龙门洞声誉随之大震。后人修宫建庙,添色补景,道观格局逐步充实完整,江山胜迹得以绵延永存。龙门洞地处陕、甘两省的接壤地带。层峦叠障,山奇水秀,洞深潭邃,林木青茂,景致引人入胜。春秋佳日,群山裹翠,山花斗妍,晴日朗月,紫雾缭绕,风前雨后,白云出山,群鸦晚噪,溪水鸣琴,为关中山水奇观。人们到此畅游,旷心怡神。“文革”中虽遭受严重破坏,但经近年对庙宇和道路进行整修,解决了供水供电问题,不仅旧观渐复,而且风彩频添。1984年,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龙门洞为全省第一批对外开放旅游点,游人逐年增加,1989年达1万多人次,已成为关中西部重要旅游地之一。名胜古迹
龙门洞山场因洞潭繁多而出名。36处大小洞窟及人工修建的殿宇群分布山腰间,24潭点缀在溪流的狭长地带,潭深水碧,山奇木秀,幽泉怪石,萦素缭白,纷红骇绿。从元代丘处机起,历代道徒在此依山从水,借景取势,修宫建庙,矗碑立塔,铁索攀岩,栈道悬空,留下许多胜迹,使这里的自然景观与人造景物相结合,风景胜地,别开生面。自然景观
旧传龙门洞有36洞、24潭,虽均有名称,但说法不一,且岁月推移,风雨沧桑,已难一一复见。除少数洞潭尚存外,其它仅遗痕迹,不易辨认。名称如下:混元顶溶洞,是龙门洞最高处,距道院高约130米。凡来龙门洞者都以有勇气到此一游为乐。混元老祖龛洞全用斗拱临空架设,凿壁衬托,相当险峻,可谓神工鬼斧。由太清殿通往此处的栈道,长约50米,全在峭壁凿孔,打入铁桩,用木板架桥,游人攀铁索倚壁而登,往往毛骨悚然。登临此顶,凭栏远眺,关山林海,尽收眼底;四顾旷杳,白云在握,宛如置身云天,油然而生“登泰山而小天下”之感。定心峰(香炉峰、望山峰)及铁塔,取安定心神意,峰在四公祠前西端,孤峰独立,如同削成,峰顶仅可倚坐数人。因此峰正对丘祖楼,如楼前香炉,故又名香炉峰,也称望山峰,登峰环顾,全洞诸景尽收眼底。峰腰有深洞3处,人迹罕至。峰下有5层空心铁塔,系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六月,在旧香火炉原迹上建成,全高2.60米,顶层高0.8米,小于塔身,出檐,中层高1.15米,直径0.88米。底座高0.65米,塔身周围有6个缠龙小柱,每棱铸一蹲狮,高约0.8米,空档上孔上分别铸有篆书“天精”、“地闿”、“山寿”、“水炀”、“民富”、“物阜”字样。足部各铸大兽头,中部凹入,间隔空档铸卧象、卧狮各一。塔顶、塔身、塔座均铸捐化铸塔者姓名。早阳洞,位于龙门洞沟西侧峭壁台阶上,高出沟底20余米,人行道与沟西台地连接,悬崖凿壁架设板桥10余米,宽仅盈尺,用铁索围栏,以通往来。因洞处西面东,能先见太阳故名。石洞内两窟相连,祀奉有药王逊思邈塑像,及有关药王故事画像,洞外仅有丈余台地可以回旋。过去曾在此养驴磨面,供应山场。又因洞处峭壁,下临深渊,杳不见底,加上冷风呼号,急湍轰鸣,临洞令人恐惧。黑虎潭,为后山入口蹑云桥下深陷大石潭,直径约5米,水深1米,一汪黝碧。因潭边怪石嶙峋似虎,故名黑虎潭。山洪暴发时,滚石泥沙与潭内沉积物翻腾而出,奔腾澎湃,山鸣谷应,犹如猛虎吼跃,十分壮观。景福山,原为附近山场总名,主峰海拔1952米,与龙门洞混元顶山头隔沟南北相望。山场开阔,环境幽雅。人文景观
景福山道教建筑群,清康熙二年(1663)河北宛平人田守存整修龙门洞后,在此山御屏风下兴建云溪宫殿宇,以后不断扩修,成为有名道院。主要建筑有斗母宫、地姆宫、玉祖殿、丘祖楼、文三司楼、武三司楼、雷神殿、子孙宫、药王洞、灵官楼、田祖殿、八仙岩洞殿、东西客房、云厨等。而玉皇大帝殿、灵官大楼之巍峨富丽,斗母宫之新奇工巧,雷神峰之嶙峋独秀,八仙岩洞之诡奇幽险,各具风姿,令人留连忘返。北极宫(无量祖师殿),建在正院北台阶上,由后山根蹑云桥登153级石磴,进入龙门道院即至。为道院最大的5间大殿堂,富丽堂皇,雕梁画栋,气魄宏伟。殿中有北极玄穹真武无量祖师金身坐像,两边陪祀四大天王(元帅)站像,威武庄严。桌上供有清代铁铸昊天玉皇大帝坐像,高1米,重约25公斤,头戴王冠,身着蟒袍玉带,面形丰满,另有檀木雕刻的无量祖师坐像,高约1米,雕刻精细。此殿为道场主殿,殿内幢、幡、宝盖、经籍、钟鼓、道家法器俱全,斋醮诵经均于此处举行。木架上悬有云板形片石一块,重约15公斤,用物撞击,声如钟磬,远处可闻。殿台下深处,有作为龙门洞山名的黝深石洞,传说丘处机初到时曾在此居住过,今留有清康熙时刻有龙纹图案并“秀水”二字的石板标志。清和宫(丘祖楼),位于北极宫大殿西上侧,与东山门摆成直线。旧时楼内塑有全真教七真人坐像,现改塑长春真人丘处机像。过去有关丘遗留文物皆藏于此,今已佚失。楼3间,结构精巧,经过装修,飞阁流丹,典雅肃穆。丘祖洞(长春洞)、丹阳洞、春花洞,三洞均在清和宫楼后石岩上,前二洞是丘处机与丹阳真人马钰修道处,洞均狭窄,仅能一人容身,须攀缘铁索而登。春花洞在两洞下侧,传说为丘的女弟子李春花住处。丘祖洞虽小,但为全真道龙门派祖师潜修处,全真道徒到此,有“高山仰止”之感,必发崇古之幽情,虔诚朝拜。洞内有石球,直径约30厘米,光泽滑圆,名“磨性石”,传说丘祖在此洞修道时,磨炼心志,每天将此石掀滚下去,再抱上来,年深月久,竟将不规则的石块磨成圆形。后传说此石具有灵气,游人若抱此石,可以增加气力,沾触福气,百事如意。太清殿附近殿宇,从东山前方循山路迤逦而上,殿阁亭洞,随山势布置,计有:祀奉道教护法神的灵官殿,祀奉东王公的八卦亭,太乙救苦天尊的救苦殿,祀奉天(尧)地(舜)水(禹)三官的太白殿(因首先在太白山供奉而得名),南方火帝真君的火神殿,祀奉太上老君的太清殿,八仙楼及清代整修过龙门道观的道人田守存、黄本善、曾守荣、苗清扬“四公祠”等,各具特色。祀奉太上老君的太清殿内有清道光十三年(1833)根据《老子化胡经》所绘的《太上一气化三清》的道教故事壁画81幅。画面人物线条勾勒,清晰生动,色调朴雅,为道教庙观中少见的艺术珍品,是民间艺术工匠的杰出之作。王母宫及索梯,王母宫在龙门洞绝岩山腰西侧,祀奉西王母(又名金母)坐像,殿三楹,中高侧低,结构对称,藻绘工丽,全系凿壁架空,四无倚傍。殿台下有10多米长的铁索悬梯。在北极宫前仰视,梯上人如蚁蠕动,险峻玄妙,令人惊恐。混元峰顶摩崖刻字,混元阁东侧陡壁上摩崖刻石,竖写有“定日月娄景先生洞”8字,刚劲有力,其左横刻“福洞天记,太子千秋”,字迹较小,原字迹被苔藓封闭,经风雨剥蚀显露。混元阁西侧峭壁另刻有“全真岩”3字。这3处均为峰顶凹入部分的悬崖峭壁,距地面约40米,距峰顶约30米,不论从上从下,于左于右,都无从攀援。镌刻此字,在过去条件下,很难想象。传为西汉方士娄景所留。崖下旧有娄景洞及炼丹炉遗迹,今圮毁难考。元代白玉碑,俗称连山碑,碑身为汉白玉,竖立于四公祠前卷殿内。元世祖至元十六年(1279)清明节立石,为龙门洞最早的修建记事碑。碑首方形,刻有龙戏珠花纹,中有篆书“玉宸宫记”4字,碑文多残损。丘祖青天歌碑,碑原镶嵌于北山腰石崖上,清雍正三年(1725)所刻,欧体楷书,极工整。全文阐述了道家如何修持、驱魔,达到澄清雾障、明心显性的思想境界等内容。龙门洞仙迹图,为展现龙门洞全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有木刻制龙门洞平面图,长115.5厘米,厚3厘米,图中有12行简介小字,概述了龙门洞的变革过程与现状,现存县图博馆。象牙笏板,元代物,长47厘米,呈微弧形,上宽4.5厘米,下宽8厘米,厚度接近1厘米。笏色微现土黄,略有光泽。笏质硬实,捧之有沉感。景福山大钟,原置景福山混元顶峰上的三清殿南侧(此殿今尚未修复),为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开山道士田守存等38人铸造。钟高1.4米,肩高1.15米,肩外径0.81米,钟口外径1.2米。钟顶为虎头(蒲牢)纹式,互靠成纽结状。钟肩端铸有4个圆形小孔。钟身分为4部分,肩部有“皇帝万岁,太子千秋,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篆体大字;腹上部有两道龙纹图案,中间为铸者姓名;腹下部铸有喜鹊闹梅、孔雀戏牡丹、双凤朝阳、天马行空、鱼龙变化、松竹梅鹿、云龙戏珠等纹饰;最下部为八卦爻文,图文清晰。丘祖如意钩,清代仿制,铜铸,作弯钩形,为道士诵经时的手持法器。现存县图博馆。金冠、玉印,相传为元太祖赐给丘处机的金莲花冠和总领天下道教的玉印,原物不详,现收存宝鸡市博物馆的为清代物。道教经典,道教经板、典籍甚多。体现龙门道派三教(儒、佛、道)合一教旨的有《孝经》、《心经》、《道德经》,颂神恩德的有《玉皇经》、《三官经》、《清静经》、《南华经》等。而《道藏辑要》、《三乘集要》、《悟真篇》、《坐忘论》等则是汇集道宗、道规和修持炼丹秘旨的主要典籍。道观庙宇
龙门洞正院除道士居室、香客宿舍、云厨等建筑外,有殿庙20多处,殿名如下表。道教源流
龙门道派是道教全真教的支派,在道内影响较大。全真教始于金代,系咸阳大魏村人王重阳()(1113~1170)创立。王本是儒生,应过文、武科举考试,金海陵王正隆四年(1159),在户县甘河镇得修炼秘法,弃家去终南山修道。后到山东宁海(今牟平县)昆嵛山附近传道。金世宗大定初年(1161),王在宁海全真庵先后收马钰、谭处端、刘处玄、丘处机、王处一、郝大通、孙不二(女)为门徒,道内称“七真人”,首创“全性葆真,不以物累形”的全真教义,要道徒离家舍、弃妻子,不吃荤腥。作出家道士,衣食淡泊,苦行利人,习读《老子道德经》,佛教《心经》和儒家《孝经》,刻苦修道。主张三教同源,不像两汉以来的道教徒、方士那样信奉符篆,吞药服食,企求白日飞升,成为神仙。金世宗大定十年(1170),王重阳病死于开封旅舍,葬在户县祖庵,他的弟子“七真人”等继续进行传教活动,并通过宗教结社形式广泛联络群众。后丘处机根据全真教义,将龙门派转为正式道教,传派授徒,使其获得进一步发展。他在道教北派内起过重大作用、是有影响的关键人物,龙门支派就是因他在陇州龙门洞住过而取名的。丘处机(1148~1227),字通密,号长春子,金代登州栖霞人(今山东栖霞五龙河上游),生于金熙宗黄统八年(1148)正月十九日。金世宗大定六年(1166)九月,丘处机19岁时,拜王重阳为师,出家于山东宁海全真庵。王重阳死后,丘于大定十四年(1174),入磻溪(今宝鸡县南)穴居乞食,苦修6年,后于二十年(1180)移栖陇州景福山龙门山石洞,“整日兀坐云龛,刻苦炼性”,7年未曾下山。丘来龙门洞之前,七真人之一的马钰(丹阳子)常来陇盘桓,与官府人员有诗词赠答。丘在7年炼性期间,著有《摄生消息论》、《大丹直指》、《玄风庆云录》、《鸣道集》,并将在磻溪静修时所写6卷诗词歌曲辑为《磻溪集》,一并流传于世。至今龙门洞还遗有丘祖洞磨性石、《青天歌》刻石等遗迹。二十六年(1186)应京兆夹谷公邀请,复入终南山,后去刘蒋村隐居,修葺王重阳故居,定名为祖庭。二十八年(1188)二月,应金世宗诏去燕京(北京),以对答称旨,命住于燕京十方大天长观(白云观),并受命作斋醮乞雨。五月,又召见于长松岛。七月再召见,丘以自著《瑶台第一词》进献。八月,奉旨回终南山,赐钱10万缗未受。金章宗明昌二年(1191)东归山东栖霞,在住处建庙观,赐名《太虚宫》,气势雄伟,为东方道家丛林之冠。金宣宗贞二年(1214)秋,山东动乱,丘被请前往登州宁海安抚,二州得以安定,朝野见重。宋、金和蒙古统治者对他争相结纳。金宣宗兴定三年(1219)冬,丘72岁时,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势力已扩展到北京一带,使近臣扎巴尔和刘仲录,奉诏来请,于兴定四年(1220)正月,同弟子尹志平等18人启程北行。二月,入燕城行省,住玉虚观。四月,出居庸关,艰难跋涉,由蒙古取道新疆,翻越葱岭,行程万余里,到达乃蛮雪山(今乌兹别克境内的撤马儿汗),在成吉思汗西征的行都朝觐,于金宣宗元光元年(1222)四月,被接见于雪山庐帐。丘陈述了道家敬天爱民,戒滥杀,寡嗜欲的要旨,被尊称为“神仙”,礼遇甚隆,封为国师,赐号“长春真人”,总领天下道教事务。金宣宗元光二年(1223)北还。第二年(1224)归住天长观,总管天下道教,赐有金虎符牌,行使管理权力。金哀宗正大四年(1227)七月初九,病殁于长春宫葆光堂,寿80岁。后移葬于东山下院处顺堂,放置“瘿瓢”的石础下面(注:丘的年龄,经历,记载多不一致,今以《道藏要籍》之六,“七真年谱”为准)。丘处机根据王重阳全真道教义开创的龙门道派,规定道徒住丛林静修,不娶妻室,不食荤腥,接收门徒传授戒律等,完善了全真教义。到清康熙时(1662~1722),白云观方丈王常月又公开传戒,龙门派从此大兴,一时受戒弟子达一千多人。龙门弟子按所定派单轮转起名,原为20字,以后徒众繁衍,增为100字。因传派开创于丘处机,丘的声誉高,又住过龙门洞,其传宗弟子自然是龙门派正宗。但白云观是丘受朝廷册封后定居的地方,户县祖庵是王重阳埋骨处,所以3处接收的弟子,全被认为是全真教龙门派的门徒,3个地方都被信徒视为龙门支派的发祥地,受到尊崇(道内称王重阳为全真教祖,丘处机为教主,真正龙门嫡系指丘处机之后赵虚静的后裔)。龙门洞原存的派单刻在一块木板上,原文是:道德通玄静 真长守太清 一阳来复本 何教永圆明至理宗诚信 崇高嗣法兴 世景荣茂 希微衍自宁未修真仁义 超升云会登 大妙冲黄贵 圣体全用功虚空乾坤秀 金木性相逢 山海龙虎蛟 莲开现宝新行满丹书诏 月盈祥光生 万古续仙号 三界都是亲丘处机殁后,龙门教派发展有支派,如清康熙时第7代传人王常月(山西长治人),被清廷封赠为国师,曾在陕西华山、湖北武当、浙江王屋山、南京隐仙庵等地传戒收徒,并著有《碧苑读经》、《龙门新法》、《初真戒》等书,使龙门教派广为传播,道内称王为中兴龙门大师。因传地不同,各支派分立门户,但都承认龙门派为宗。建国后,龙门洞26代传人、监院阎崇德,思想进步,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贯彻执行党的宗教政策,受到人民政府表彰,先后当选为县政协委员、县人民代表,1957年,被选为全国道教协会理事。龙门道派教旨,系王重阳制定的全真教旨,共有15条:①出家须先投师住庵院;②云游求道不避险阻;③学书(读书、书法)以心解为主;④研究药物济世;⑤庵房须有屋顶,以避日月之光,但不能建高屋大厦,隔绝地脉;⑥应有道伴,交流修道心得;⑦静坐清修;⑧求定心绝虑;⑨调和五行精气于一身,以正配五气;⑩紧肃理性于宽慢之中以炼性;⑾修性命;⑿积功德;⒀超出欲界、色界、无色界;⒁养身;⒂脱落心地,真离凡世。全真龙门派道士,除研读王重阳提示的三教合一的经典,即《孝经(儒)》、《心经(佛)》、《道德经(道)》外,一般道士只念诵《玉皇经》、《清静经》、《三官经》,文化程度高的念诵《道德经》、《南华经》、《黄庭经》及《悟真篇》、《坐忘论》、《参同契》等。传说故事
一、龙门洞开山传说龙门洞开山建庙的时代,缺乏可靠的文献记载。据传说,山场最早叫景福山,龙门洞是景福山的另一山头。南宋末期,龙门山上建有禹王庙,规模很小;当时在今新集川一带有玉皇寺、石拱寺、龙门寺等佛家寺院,范围较大。龙门洞旧有一个大钟,铸有龙门寺造字样,就是从龙门寺抬来的。龙门洞山深林密,山根黑虎潭上有禹王庙,出家人可在这里栖居静修,在丘处机来龙门洞之前,王重阳的大弟子马丹阳曾来这里的石拱寺和陇州城北药王洞住过,并在龙门洞成立重阳会,约请全真道徒前来集会,纪念全真祖师王重阳。丘离开龙门洞后到终南山祖庵,龙门洞托弟子赵九古主持。赵九占后附丘去雪山,死于西域。龙门洞由丘门下法师贺志真(是龙门派的华山系,石匠出身)接管,曾进行大规模扩修工程,添建了庙宇,修建栈道,作摩崖刻石,并正式定名总山场叫景福,留存到现在的龙门洞布局,就是这时奠定。四公祠下元代大理石碑详载兴建经过,是重要历史资料。
又有传说,丘来之前的龙门洞就是龙门寺佛寺的一部分,因有山区群众纪念夏禹凿山治水功绩建的这座庙,丘才能在这里落脚,以后创立以此山为名的龙门道派,建立丛林制度,收徒传戒。加上丘受金、元两代皇帝接见,优礼见重,命令总领全国道教,所到之处官民及其他教派都香花恭敬迎候,声誉遍及各地。把龙门洞扩建为大气魄的道家丛林,表示水源木本之恩对丘的纪念。传说丘曾把元太祖赐给的金道冠送龙门洞保存,以示对这里的系念,至今道教开醮念经,龙门派嫡系道徒可戴金莲花冠,其它派却不能戴。龙门派把王重阳尊称教祖,对丘则称教主,建殿塑像,丘居正殿,王则居后殿、偏殿。龙门洞保留到现在的道院始建于元初。
至于说西汉初的娄景在龙门洞穴居修炼并开山,混元顶旁的娄景亭、洞遗迹及“定日月娄景先生洞”刻石,或当时尹志常修庙时,故意留此玄迹,均无翔实资料,难于肯定。
二、陈野仙化瓮
清嘉庆时甘肃靖远道士陈明耀,碧眼黄须,长相怪异,能诗文。来龙门洞住早阳洞修道,并常行医看病,乡人尊称为“陈野仙”。某日陈到甘肃华亭县安口镇陶瓷铺化缘,店主故意为难他说:“店内没有现钱捐化,只有待卖的瓷大瓮,你是野仙,当能行法自己搬去。”陈稽首称谢而去。深夜,狂风忽起,铺内两个大水瓮被风吹到龙门洞后山湘子湾岩半崖石台上架放,至今尚留瓷瓮残迹。
三、王道变鳖
混元顶峰下第二层神龛后有一深洞,传说可通往甘肃平凉崆峒山。洞内常有神人栖居。但洞口有一深水潭,凡人不能通过。不知何时,有位修炼已有半仙之能的王道士,竟能越过深潭进入洞内。第一次进洞见一木匠在做木工活,他猜想这人一定是神仙变化,机不可失,就编谎说他要翻修龙门洞庙宇,财力不足,请神仙大施法力帮助。木匠表示赞同,指着地下木渣片让他尽力背去。当时他感到失望,但背出洞一看,木渣片都变成金块,真是喜出望外。但此人虽说已看破红尘,却异常贪财自私,只拿出小数目金子修庙,其余都拿到他家里去了。他贪心不足,第二次又进洞去背,并狠狠地装了一大背斗出来,可是高兴得忘乎所以,一个失足,竟掉到蹑云桥下黑虎潭里去了。乡人传说他是挨了守山的黑虎灵官一铁鞭,被打入潭里的。并说他死后变成一个大鳖,以后朝山进香的同乡人过潭边叫王道名字,这个鳖就凫出水面,向乡党点头致意。有人讨厌他的贪心,变成异类,给同乡丢了脸,就向它吐唾沫,从此它羞愧地钻到潭底去,再不出头露面了。
四、元世祖问道石及拴马石
元世祖忽必烈,因国师丘处机曾在龙门洞住过,并听说这里风景很好,就带领亲贵大臣前来访问,在定心峰东面岩石上与当时龙门派弟子谈论全真教道法,在峰前留有问道石及《无上谈玄碑》。因他带的护卫人员多,这里都是石壁,无处拴马,就将御马拴在前山门悬壁鸦嘴形峭石上。此迹一直传留至今。
山场管理
建国前,由会首会管理,后废。龙门洞不设方丈,设监院,由龙门派的弟子担任,主持丛林一切事务。凡有10年以上道龄的老道长,均能收徒弟,传授道规道法。道徒若犯规,轻则罚跪,重则起单(驱逐)或取消道士资格。云游道众经监院许可,可以“挂单”暂住。会期斋、醮念经,邀请外地道友来山相助,会后离去。春季会期,朝山香客不能回去的供给食宿。山场行政管理由县人民政府民政局负责,新集川乡政府就近协助,县委统战部从宗教政策上给予指导,并通过与宗教上层人士的联系,团结和帮助宗教人员进行自我教育,自觉执行国家的宗教政策。1990年代,龙门洞山场的庙产有王家湾庄房,房屋24间,耕地28亩,自垦菜地10亩,养牛4头,由道友耕种。年生产粮食4000余公斤,足以自给。历年栽树1000余株。下院,磨儿下洞宾庵、火烧庵上清观、药王洞3处,均由各处自行管理,与上院不统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