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山
恒山,含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恒山,即所谓“北岳恒山”,亦名“太恒山”,古称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等,明末清初被确定为“五岳”之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主峰天峰岭海拔2016.1米,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广义的恒山,或称恒山山脉,是山西省大同市东南部、河北省张家口市南部,桑干河、滹沱河之间一系列山峰的总称,大致西南-东北走向延伸,东西长近300公里左右,南北宽80公里左右,最高峰为代县、应县边界处的馒头山,海拔2426米。恒山横亘于山西北部高原与冀中平原之间,因其险峻的自然山势和地理位置的特点,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山间河谷处的倒马关、紫荆关、平型关、雁门关、宁武关虎踞为险,是塞外高原通向太原盆地、冀中平原之咽喉要冲。许多帝王、名将都在此打过仗,古代关隘、城堡、烽火台等众多古代战场遗迹保存了下来。自明代,被列为北岳,清初,北岳国家祭祀也逐渐由河北曲阳移至浑源恒山,五岳文化融入恒山文化中。恒山道教始于西汉,北魏始兴盛,成为主流全真派圣地。恒山山脉也是山西省矿产资源的富集区,是山西省东北部煤、铁等的主产区。
草垜山(2396米,代县境内),即佛宿山。明《山阴县志》卷之二·山川篇载:“佛宿山,县南三十五里。金王拱碑云:‘文殊大师留宿处’。山下出水,名何家泉,又名覆宿山,俗名草垛山。”在山阴县古城镇古城村三十五里(与今天所说的“里”不同)。因文殊大师留宿,故称覆宿山为佛宿山,也就是今人所谓之草垛山。位于恒山山脉余支翠微山,状似“草垛”,故名。此佛宿山巍峨高耸,峰峦直插天际,白云环绕其上,甘霖普降。跑马梁,属恒山脉系,为应县南部山区之绝顶,海拔2287米(山西省志记作:2265米),顶面大而平坦,面积20平方公里,可以信马由缰。相传唐末李存孝据守朗岭关,屯兵山地,曾于此处牧马练兵,故名跑马梁。跑马梁距应县县城30公里白马石乡。有成片落叶松林3万余亩,其中成材林1万余亩,且土壤深厚肥沃,腐殖质含量丰富,约有6大类300余种中草药遍地生长。雁门山,恒山山脉自代县以西山段,古称勾注山,又称雁门山。因山形勾转,两峰对峙如门,又有水势流注而得名。主峰马场梁,海拔2057米。其山势陡峻雄固,西依宁武关,东靠雁门关,是雁北地区通往山西腹地之咽喉,历史上曾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主要通道。
恒山悬空寺,位于山西大同市浑源县,距大同市区62千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恒山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悬空寺发展了中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全寺共有殿阁40间,悬空寺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寺内有佛像八十多尊。传说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恒山庙群,始建于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后经唐、金、元重修,到明清时仅主峰即有大小祠庙60余处。但惜多数已不存,仅存20余处,为明清所建。整个建筑群占地范围东西1400米,南北900米,主要殿宇有:恒宗殿、寝宫、会仙府、九天宫、纯阳宫、关帝庙、文昌庙、灵官庙、龙王庙、山神庙、疮神庙、马神殿、十王殿、得一庵、阎道祠、紫微阁、魁星楼、羽化堂、接官厅、龙泉观等,其中朝殿,又称员灵宫,为恒山主庙,是恒山中最大的庙宇;寝宫为恒山最古老的建筑;会仙府是恒山最大的仙道居住之处,内塑八仙人物铁拐李、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等。还有近二百处摩崖题刻和数十通御祭古碑以及塔林。恒山建筑群建筑规模宏大,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是我国道教圣地,号称“第五小洞天”。
- 中文名称
- 恒山
- 别 称
- 玄武山、崞山,高是山,玄岳
- 所属山系
- 太行山支脉
- 地理位置
- 山西省大同市东部张家口市南部
- 走 向
- 西南-东北
- 长 度
- 近300余公里
- 宽 度
- 80公里左右
- 起 点
- 西南起于朔州恢河东岸(阳方口)
- 终 点
- 东北终于河北省涿鹿县桑干河西岸
- 主 峰
- 天峰岭2016.1米
- 最高峰
- 馒头山2426米
位置境域
广义的恒山,或称恒山山脉,大致西南-东北走向延伸于山西省大同市东南部、河北省张家口市南部。最高峰为代县、应县边界处的馒头山,海拔2426米。狭义的恒山,位于恒山山脉中部、山西省浑源县城南10公里处,主峰天峰岭在浑源县城南,海拔2016.1米。恒山主脉位于桑干河以南,滹沱河上游谷地与灵丘盆地之间,呈北东走向延伸,向东伸入河北省境,为大同盆地与忻定盆地的分界。西南与吕梁山脉之云中山相接,其西隔恢河与管涔山相望。恒山山西省境内绵延约200公里。浑河以北又伸出一支,以六棱山为最高,海拔2375米。六棱山向东北延伸至河北省,分为两支,北支六棱山相接,在阳原县与蔚县之间,称熊耳山。南支在蔚县南部,称蔚县南山,东接小五台山。河北省境内延伸近100公里(地图实测)。因此恒山山脉东西长近300公里。 有资料称150公里。 也有资料称恒山东西长250公里。狭义的恒山,即恒山主峰地区,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境内,与恒山景区范围相当,面积147.51平方公里,地理坐标北纬39o23′至39o44′,东经113o36′至113o57′之间。主要山峰
恒山山系,按照山峰展布情况,大致可以分为主脉、北支脉、南延支脉三部分。主脉主要在山西省境内,桑干河支流浑河、滹沱河之间,隔滹沱河与五台山山系相望。北支脉位于桑干河、桑干河支流浑河之间。南支脉从主脉自灵丘县北部向东北延伸至河北省蔚县南部。恒山东南,并列的山脉为五台山,有资料也归为恒山支脉(南支),也是有道理的,但现代地理将他们列为同一级别的山脉。主峰地区
恒山的主峰地区,即狭义的恒山,即所谓“北岳恒山”,主要由天峰岭、翠屏山相对的两峰组成。主峰西侧的磨峪口,西崖壁立,一涧中流,其间黄龙峡,山势险要,古代这里是大同盆地经倒马关、紫荆关至河北平原的必经之地。 主峰天峰岭,号称“人天北柱”、“绝塞名山”,叠嶂拔峙,气势雄伟,被誉为北国万山之宗主。恒山主峰天峰岭,海拔2017米,距浑源县城南4公里处,是我国著名的五岳之一。主峰南面的山腰上,有北岳庙,为历代帝王臣民祭祀之地。还有“悬根松”“琴棋台”“夕阳返照”“果老岭”“步云路”“虎风口”“潜龙泉”“会仙府”“白云洞”等著名的“恒山十八景”。地险山雄,风景秀丽,景观奇妙,令人神怡,古今游人络绎不绝。翠屏山,位于恒山主峰西侧,距浑源城4公里,方圆2平方公里,海拔1648米。它耸峙浑河川之南,山上青草如茵,山势如刀劈而开天门,秀似翠屏,故名翠屏山。山的东壁半腰上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悬空寺”,山南麓有“罗汉洞”(已被恒山水库之水淹没),山的北腰间有“三清殿”,古有“石铭陉”,相传金朝状元刘伪、右丞相苏保衡都在这里读书、习武。《水经注》说翠屏山“山上有石铭,刻有冀州北界四字”。主脉
主脉位于西起朔州市朔城区、山阴县与代县交界-应县、浑源县南部-灵丘县与广灵县交界,东至山西、河北交界。西面代县以西一般总称雁门山(古称勾注山),山阴县以东至主峰地区一般称翠薇山。山西境内,海拔大于2400米的山峰主要有:石人山(2249米,在浑源与灵丘交界处)、密马鬃梁(2173米)、龙山(2267米,均在浑源境内)、卧羊场(2233米,在浑源、应县交界处)、跑马梁(2265米,应县境内)、关帝庙梁(2123米)、鹰家梁(2155米,在应县、繁峙交界处)、草垜山(2396米,代县境内)。龙山,位于荆庄村东南15公里处,山形似龙,海拔2226.8米。亦名封龙山,古时有龙山庙。山上有文殊岩,山顶有萱草坡,夏天雨过气色如虹。东北五里有玉泉山,山的东北有惠岭,风景秀丽,又名秀丽岭。山下有黑龙池,云气上升,3日之内必有雨。池东有五峰山,山上有三阳洞,盘踞数十里。《水经注》中所说的“龙兑”就是指的龙山,山上有四个洞穴,四时出风。元朝初年,李治、元好问、张德辉曾同游龙山,号称“龙山三老”。山中有刘京叔、麻倍之等名士的题诗。神溪山,又名凤凰山,在下韩村乡神溪村北,距县城4公里,海拔1160米,座地约1平方公里,神溪水发源山麓,山上多白土,为粉刷房屋原料。《浑源州志》(清乾隆版)说,明朝司务孙聪曾在凤凰山脚下建“凤山书院”,修缮了凤鸣亭、翠微楼、得月轩、秋香圃、藏书窑、鼓琴洞、奕棋台、钩鱼矶、碧水窦、彩云岩、金鱼塘、瑞莲池。人称最优美的地方。因年久失修,这些珍贵的古建筑已无存。山下有“律吕神庙”现仍残存。旧社会每年农历五月初一在这里举行香火庙会。现陋习虽然取缔,但游览的人仍络泽不绝。千佛岭,在恒山主峰天峰岭正南偏西约25公里处,被誉为塞外“小黄山”。千佛岭顶有一块天然磐石,上面建有一座7米多高的仿木小砖塔,刻着“千佛宝塔”四个字。塔下岩石南面有3个石洞,名曰“千佛洞”,故名。千佛洞西北建碧峰寺。密马鬃梁,位于黄花滩乡石咀、沙梁、白强沟三村之间,南北长10华里,东西宽5华里,海拔2173.4米。传说古时有一个将军寨,战马很多。银东梁,位于青磁窑乡西泥沟村东,南北长2公里,东西宽l公里,海拔2050米,山上有银矿石,宜林,现有幼林1000亩。大尖山,有两处,一处位于青磁窑乡小桦皮沟、下柴树沟、小川岭、西泥沟村之间。东西南北各约1.5公里,主峰在尹北沟村西北,海拔2047米,山上多桦树。另一处位于荆庄乡荆庄村东南处之山亦名大尖山,该山因山顶为尖端形,故名,海拔1892.8米。孙膑寨,位于龙咀村南,距县城35公里,面积1000平方米,海拔1805米。传说战国时孙膑曾在此山扎寨,故名孙膑寨。山麓南有千佛洞,凿石而成。西有庞涓寨。抢风岭,位于中庄铺乡向阳村北,距县城25公里,主峰海拔1653米,面积3000平方米,系浑河与唐河的分水岭,浑河水向北流;唐河水向南流。大梁草帽山,在沙圪坨镇银牛沟村附近,占地5华里,海拔2167.2米,山顶像草帽,山上有国营林场。大梁山位于沙圪坨镇沙圪坨村与大同县交界处,海拔201l米,山脊似屋梁,山上有国营林场。华山,在浑源――大同公路的三岭村东北1公里处,海拔1784.8米,山上多桦树,故名桦山,习称华山。目泪坨,在西河口乡小牛还村东南浑源、繁峙两县的交界处,方圆15平方公里,海拔1932米。传说,秦代修筑长城时,孟姜女寻夫,一路痛哭,哭到此山就没有眼泪了,故名目(没)泪坨。大马面山,在温庄乡牛星堡东南2.5公里处,海拔2011米。该山坡缓而平似马面。王八圪塔,在温庄村东7公里处,座地面积700亩,海拔2098米。胡子岭,在土岭乡界板沟东南与应县接壤处,山上多狐狸,故名胡(狐)子岭。寺台湾山,在土岭乡熊沟村与应县接壤处,海拔2107米,山下有条小河,叫寺台湾河。穆桂英山,在土岭乡穆家庄村南与繁峙县交界处,海拔1983.5米,传说宋代穆桂英曾在此山上扎寨。黑驴沟梁,该山梁西起大仁庄乡的东王铺,东至广灵县山羊沟,北至沙圪坨镇的大红沟和蛤蟆寺,东西长7公里,南北宽5公里,海拔2249.4米,山顶有巨石,像人,故又名石人山。五峰山,在大仁庄乡净石村东,海拔19l9米,西北——东南走向,长4公里。该山有五个山峰,峭峻如刀削,中有山洞。横山,在西留乡宝峰寨村西,方园3万平方米,海拔1783米。县境内所有山脉均为东西走向,唯此山是南北走向,横亘于浑河川,故名横山。旧崞县的城址就在它的左侧,山下曾有“宝峰寺”寺院,民国年间在这里设立过高等小学校。清顺治5年,方三聚众起义,曾在此山安营扎寨。昼锦山,在县城西11公里处,盘踞3公里,海拔1100米。元朝工部尚书孙公亮退职后就住在这里。旧志说,孙公亮祖坟设在这里。玉泉山,在龙山东北2.5公里处,海拔1300米,属龙山的一部分。山上有泉水出自石缝,旧志称为“玉泉寒流”,为神州八景之一。据《浑源州志》说,金代末刘祁的“归潜堂”即建于此山上。玉泉山四面环抱峰峦,东面有柏山寺,西面有玉泉寺,西边还有望景台。诸峰罗列,云烟吞吐,实为龙山的又一胜景。卧羊场,位于应县东南部与浑源县交界处,属恒山山系。在尧峪村北,与浑源交界。西北一东南走向,境内面积约2.5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333.4米,为朔州第二高山。山里有一洞,牧羊人在此避雨,且山脚下亦是经常卧羊的地方,故此得名。卧羊场山在土岭乡沙沟村和应县柳坪村之问,海拔2333米,山顶平坦,开11阔,是牧羊的好地方,是县境内海拔最高的山峰。翠薇山,位于山阴县东南部,系恒山余支,东连浑源县,西至雁门关,南跨代县,北接山阴盆地。总面积99.3平方公里。主峰馒头山海拔2426米,为朔州第一高山。山脉走向由东向西延伸,以花岗片麻岩为主。山上植物繁茂,灌木较多,还有华北落叶松和桦木等。山坡上烽火台间断出现,是古代争战重地之一。因山上灌木类植物生长茂密青翠,故名。紫金山,位于朔城区东南30公里处,周长约25公里,主峰海拔2122米,山上灌木丛生,野兽出没,为朔城区南部与宁武县的分界线。此山生长一种名曰紫荆的落叶灌木,可入中药,因植被得名紫荆山,后谐音为紫金山。草垜山(2396米,代县境内),即佛宿山。明《山阴县志》卷之二·山川篇载:“佛宿山,县南三十五里。金王拱碑云:‘文殊大师留宿处’。山下出水,名何家泉,又名覆宿山,俗名草垛山。”在山阴县古城镇古城村三十五里(与今天所说的“里”不同)。因文殊大师留宿,故称覆宿山为佛宿山,也就是今人所谓之草垛山。位于恒山山脉余支翠微山,状似“草垛”,故名。此佛宿山巍峨高耸,峰峦直插天际,白云环绕其上,甘霖普降。跑马梁,属恒山脉系,为应县南部山区之绝顶,海拔2287米(山西省志记作:2265米),顶面大而平坦,面积20平方公里,可以信马由缰。相传唐末李存孝据守朗岭关,屯兵山地,曾于此处牧马练兵,故名跑马梁。跑马梁距应县县城30公里白马石乡。有成片落叶松林3万余亩,其中成材林1万余亩,且土壤深厚肥沃,腐殖质含量丰富,约有6大类300余种中草药遍地生长。雁门山,恒山山脉自代县以西山段,古称勾注山,又称雁门山。因山形勾转,两峰对峙如门,又有水势流注而得名。主峰马场梁,海拔2057米。其山势陡峻雄固,西依宁武关,东靠雁门关,是雁北地区通往山西腹地之咽喉,历史上曾是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的主要通道。
北支脉
主要是浑源县北部与大同县、阳高县交界山地,位于桑干河南岸、浑河北岸之间,东延伸为晋冀边界至熊耳山。六棱山,位于山西省广灵县与阳高县交界处,最高峰黄羊尖,海拔2420米,为大同第一高峰,号称“大同屋脊”。主峰黄羊角附近分布有汉白玉石林,主峰之南大殿顶有数百亩草甸。2012年,山西省政府确定六棱山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由六棱山景区、南大寺-宝峰寺景区、圣眷峪景区组成。六棱山储藏大量的优质汉白玉,许多名胜古迹的汉白玉石雕来自广灵,有些部门或单位指明要六棱山露天汉白玉。甸顶山,广灵县城48公里的六棱山南侧,有一片总面积66平方公里的高山草甸。这里植物种类繁多,花草茂盛。在核心区有一座稀奇的大山叫。甸顶山海拔2008米。玉峰山,又称三峰山,位于阳原县城西揣骨疃镇西南,由中间高两边低的三个山峰组成,形如笔架。传说是仓颉造字时用过的笔架,当地人称"笔架山"。笔架山海拔2000多米,山上保存了原始植被,主要有原始次森林、灌木丛,各种草本植物200多种,有30多种中草药材,植被覆盖率在百分之九十以上。大坪坨山,海拔1993米。地处河北阳原、山西省广灵县两个县交界地,东距河北蔚县郑家窑村(烧制陶瓷瓮盆历史悠久)8里。远望像是一座硕大的铁秤砣一样,由此当地百姓叫它大平坨。山下蕴藏着丰富的煤炭资源,曾有山西广灵县的红旗煤矿、阳原县西窑煤矿和肘骨弯煤矿在此开采。熊耳山,位于阳原盆地南侧,属恒山东延余脉北支,主峰青天背,海拔2046米。是阳原第一高峰。因山势险峻、山顶平缓,像人的脊背一样,登顶触手可及青天而得名。在河北省阳原县和山西省广灵县交界处。天台山,海拔1974米,为熊耳山第二高峰。南支脉
恒山南支,西起灵丘县中部太白山,越晋冀边界,东终于小五台山。主要是蔚县南山,小五台山从地形上来讲也属于此脉。太白山,位于山西省灵丘县,主峰海拔2234米,周长65·5公里,由中生代火山岩构成,东西走向,为灵丘群山之首。据"大同府志""灵丘县志"山川记:"太白山,其脉自恒山东来,若断若续,至灵丘县南二十里复拔地而起,高极云表,为邑诸山之冠。[辽史]谓之嵬白山,今土人犹称太白嵬"。瑞泉寺位于太白山脚下东驼水村,是灵丘九景之一“黑驴驼水瑞泉寺”。银矿储藏丰富,山南麓存古代银矿洞20余个,为明清时期晋北地区大型银矿基地。小五台山,位于涿鹿县与蔚县交界地带。因有五座山峰顶平如台,与山西省五台山相似,而海拔高程比五台山低,’故称“小五台”。小五台山的东台最高,海拔2882米,是河北省第一峰。其次是北台2838米,中台2801米,南台2743米。西台2671米。从整体爬坡,小五台山是河北省屋脊—最高峰。小五台山南北长45公里,东西宽40余公里,总面积1800平方公里。在地质构造上为背斜构造,呈北东一南西走向,向北转为北西一南东向。其岩性比较复杂,既有沉积岩,也有大面积的岩浆岩(如石英斑岩)和变质岩出露。小五台山北侧与蔚县盆地之间有深大的正断层,北坡为陡峭的断层崖,南坡较和缓,成为沿断层掀斜抬升的断块山。小五台山山高谷深,人迹罕至,阴坡和半阴坡分布着大面积的天然次生林.共有种子植物84科,336属,674种。林间栖息着一些野生动物,其中有珍禽褐马鸡。小五台山已划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为温带森林生态系和珍禽褐马鸡。保护区面积22573公顷。蔚县南山,是蔚县盆地南侧小五台山之西山地的总称,为恒山东延余脉南支.呈南西西-北东东向,在新构造运动中由于沿山体北侧大断层掀斜式抬升,形成北坡陡峭南坡和缓,山顶宽阔的断块山。地质构造上为一向斜,其轴部出露中生代火山岩,向斜两翼出露早古生代灰岩和砂页岩等。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按其高程依次为:茶山,海拔2524米,为河北省第二高峰。白见坨,海拔2307米,为河北省第五高峰。东甸子梁,海拔2153米,为河北省第十六高峰。骡切崖山,海拔2143米,为河北省经十七高峰。西甸子梁,海拔2121米,为河北省第二十高峰。麻田岭,海拔2110米。小平梁,海拔2053米。老爷庙梁,海拔2050米。安全沟梁:海拔201米。垭口关隘
恒山为大同盆地、忻定盆地的南北屏障,及忻定盆地与河北平原的东西障碍,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在春秋时,代国靠恒山而存天下;战国时,燕、赵凭恒山而立天下;两汉时,匈奴利用恒山争天下;东晋时,慕容氏踞恒山威天下;北魏时,拓跋氏依恒山而分天下;宋仗恒山守天下;金恃恒山而鞭天下;元灭天下,清统天下,也凭借的是以恒山为主体的长城沿线天险。许多帝王、名将都在此打过仗,这是恒山的五岳中最可引以为自豪的。历史上在山之垭口沟谷处建有很多烽火台、城堡等,其遗迹尚存。平型关、雁门关、阳方口、茹越口、广武口、白草口等重要关口,形势险要,为历代军事要地和交通孔道。大运(大同--一运城)高速公路、北同蒲(太原一一大同)铁路从山间通过,京原(北京—原平)铁路沿其南麓通过。雁门关,又名西陉关,位于中国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2001年,雁门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自秦汉以来,雁门关是古代塞北少数民族入侵内地的通道,自公元前4世纪至20世纪,发生在这里的战事,据不完全的统计就有140多次,尤以宋代杨家军在此与辽军的战争故事为国人所共知。宁武关,即今宁武县城。明雁门关北口,南依云中山,西北靠管浑山,东北接恒山,西南连芦芽山,为四山汇集之要塞。因居内三关之中,东可以卫雁门,西可以援偏关,北可以策应朔州、大同,故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为晋北古楼烦(古部落名)地。战国时,赵武灵王曾在此置楼烦关,以防匈奴。宁武,秦汉为楼烦县地,置有楼烦关。唐置宁武郡,始用宁武之称,取广宁、神武二郡尾字而得。1986年8月18日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平型关,位于繁峙县与灵丘县交界处。古称瓶形寨,清时称平型岭关,后改称平型关。关城筑于明正德六年(1511),南北各置一门。关城北设有六郎城,传为宋将杨延昭镇驻之地。该关东控太行,西屏雁代,为古今兵家必争之地。关内有简易公路通行。西北通向浑源、大同,东北连灵丘、涞源,两南可达繁峙县大营镇与京原公路相连,是外敌向山西腹地进攻或沿京原公路迂问北京的重要关隘。抗日战争初期,震惊中外的平型关战斗发生于此。西距平型关14公里之太安岭,介于繁峙、浑源之间,阳泉至大同公路山此通过。该口同平型关一样,是恒山东端通往雁北,迁回北京的一个重要垭口。长嘴口,位于繁峙县与应县交界之长嘴村,口宽15-1000米,高5-30米,长8000米,为应县大石口之纵深要隘。隘口以北谷地宽广,视野开阔;以南沟谷短切,地形分割破碎。砂河至应县公路由隘口通过,北可至大同,南可达阳泉,东可迂回沫源、易县,是恒山东端的重要关口。磁窑口关,在浑源县南十七里恒山左侧。路通灵邱,明洪武四年(1371)筑堡设巡检司,又名磁峡口。自从唐代起,这里就盛产磁器,故名。近处多古窑址。茹越口,为雁门十八隘口之一,是穿越恒山南北,沟通忻州盆地和大同盆地的交通要道之一。其北面为应县,南通繁峙。峪口左侧山高1436米,右侧山高1317米。主峪从茹越口到果坪村,长约10公里,直达海拔2111米的铁甲岭。《郡志》载:“五代唐末(905年)修茹越口,开左右道路。”1937年9月27日-29日,国民党第34军69师第203旅(旅长梁鉴堂)在茹越口阻击日军铃木旅团一部2000余人,因粮弹尽绝,茹越口阵地被日军突破,梁鉴堂将军率余部与日军白刃战,壮烈牺牲。是役,为中国军民“长城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那时起,茹越口,被作为中华民族的永久记忆,载入了历史。飞狐陉,是太行八陉之第六陉。陉居太行山脉东北端,地处太行山脉及其燕山支脉、恒山山脉交汇处,在河北省涞源县北、蔚县南。北峪口通达蔚县,南峪口接续马蹄梁,当地人称其为"四十里峪"或"飞狐峪"。是连接山西高原与河北平原的要道。地理环境
气候
恒山地处中温带季风气候——晋东北轻半干旱地区。该区包括该区年平均气温除极少数高山区为0℃以下外,大部分地区在2.0-10.8℃之问。极端最高气温35℃-40.2℃,极端最低气温-35℃--18.0℃。热指数在40-96℃之间,≥10℃积温在1500-3000℃之间,平均无霜冻期大部分地区在75-170天之间。全年太阳辐射总量为131-144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降水量370-900毫米,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份。主要气象灾害:冰雹、霜冻、干旱和高山区大风日数多。由于恒山地区海拔高,气候垂直变化明显。植被
恒山山区属杄林(云衫、落叶松)、油松、辽东栎林地区,地势起伏变化很大,海拔由盆地的700米到山地的3058米,土壤以淡褐土为主。山区有山地棕壤,山地草甸土,盆地内排水不良的地方有盐渍土呈斑状分布。自然植被以杄林(云杉、落叶松)、油松、辽东栎分布最广。垂直分布比较明显。自然植被一般。与同纬度地区相比,恒山山区以杄林及沙棘、针茅灌草丛分布较广。山区盛产的中药材黄芪驰名中外。垂直分布情况是:1300米以下,为农耕地,在干旱的山坡主要有白羊草、黄背草、铁杆篙,并混生有稀疏的沙棘等灌丛草地;1300-1800米,土壤为山地褐土,生长有油松、辽东栎等,以及土庄绣线菊、虎棒子等灌丛;1800-2300米,土壤为山地淋溶褐土,主要为云杉林和以山杨、白桦等组成的混交林;2300-2600米的阴坡和半阴坡,为山地棕壤土,土壤湿润,有华北落叶松和含有臭冷杉和云杉林;2600-2800米,为箭叶锦鸡儿和山柳等组成的亚高山灌丛;2400米以上为亚高山草甸。其中2400-2700米,主要是菊科、豆科、蔷薇科植物及混生一些苔草等为主的亚高山五花草甸。水文
恒山为海河流域多条河流的发源地和分水岭,主脉南与五台山之间为滹沱河上游,主脉与北支之间为桑干河支流浑河,北支北麓山沟汇入桑干河上游,北支东南端是壶流河的发源地,南支与主脉之间有唐河发源,流向河北省。桑干河,也作桑乾河,古称漯水,溹涫水,上游有源子河与恢河两条河流。主流恢河发源于宁武管渗山分水岭村,源子河发源于左云县截口山。两河在朔县马邑村汇合后称桑干河。流经朔县、山阴、应县、怀仁、大同至阳高县尉家小堡村进入河北。在河北省怀来县朱官屯汇洋河后入官厅水库。河长506公里,流域面积2.39万平方千米,山西境为河长252公里,流域面积15464平方公里。黄水河,古称治水,又名湿水。发源于朔城区王万庄,经朔城区、山阴县到应县,在应县汇入桑乾河。境内长度103公里,流域面积3630平方公里,清水流量0.13立方米/秒~1.5立方米/秒。河水浑如黄汤,河床无定,历史上对两岸农田、村庄危害很大。近年水量减少,经常干涸无水。浑河,发源于本县东部沙圪坨镇的乱岭关,由东向西流,经杨庄、蔡村、下韩村、张庄、西留、东坊城、裴村、西坊城、驼峰等乡横贯浑源平川,西至小辛庄人应县境,注入桑干河。基本是常年河流。《浑源州志》载:浑河水、乱岭关水、远望峪水、神溪水、崞川水、磁窑口水、李峪水、乳泉水,八水合而浑流,故名浑河。《水经注》载:崞川水出崞山县(即王莽时期的崞张县)旧城南,东流注入湿水。唐末五代问,置浑源县,该水从浑源流出改崞川水为浑河。唐峪河,是浑河支流之一,即旧志所说的“磁窑峡水”,发源于林场乡境内,经青磁窑乡、大磁窑镇注入恒山水库,由水库向北流出唐峪口,经东坊城乡,在下韩村乡花町村东注入浑河。该河以恒山水库为界,分为两段,峪口以南称唐峪河,全长25公里,河宽平均100米,流域面积164.5平方公里。大峪河,是浑河支流之一,发源于土岭乡的“西河”和官儿乡的“东河”相汇而成,由南向北,经裴村,在大沟附近注入浑河,全长27公里,河宽平均20米,流域面积为22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为0.3立方米/秒,正常年总流量为1920万方。为常年流水河,河床很陡,每遇洪水季节,往往泛滥成灾。此水即《浑源州志》所说的“凌云水”,是浑河支流之一。王千庄峪,是浑河支流之一,又名峪沟,古称远望峪,此水发源于大仁庄乡广泥沟村附近,至岔口分为两道峪,一道通黄花滩乡,一道通大仁庄乡,全长50公里。河宽100米,流域面积190平方公里,清水流量为0.35立方米/秒,正常年年径流量为1968万方,为浑河支流,即《浑源州志》所载的“远望峪水”。关子峪,又名黄土峪,发源于大仁乡境内黄土坡村,至岔口注入王千庄峪,全长13公里,河宽80米。小南峪,是浑河支流之一,发源于荆庄乡大西沟,由南向北,至三合号注入浑河。全长7公里,流域面积24.3平方公里,正常年年总径流量为194万立方米,即《浑源州志》所说的李峪水。壶流河,发源于山西省广灵县城西约15公里处莎泉,广灵县境内66公里。河北省蔚县暖泉南之苏家疃(苏官堡)村北流入蔚县境内,自西向东,横贯蔚县大部川区,流长73公里,由北马圈村西流出县境。由蔚县北水泉西进入阳原县境,于小渡口村西汇入桑干河,阳原境内52公里。滹沱河,古又作虖池(音同“呼驼”)或滹池,当地人俗称葡萄河,是海河水系的主要河流之一。滹沱河发源于山西省繁峙县泰戏山桥儿沟村一带,向西南流经恒山与五台山之间,至界河折向东流,切穿系舟山和太行山,东流至河北省献县臧桥与滏阳河相汇成子牙河后入海。全长587公里,流域面积2.73万平方公里。唐河,古称滹沱、呕夷、滱水、唐水等,《大清一统志》载:因流经唐县后水流增大,而得名。海河流域大清河上源或支流。发源于山西省浑源县南部的翠屏山,历史上称唐河为大清河的正源。经山西省灵丘县,河北省保定市的涞源县、唐县、顺平县、定州市、望都县、清苑县、安新县,在安新境内汇入北方内陆名湖白洋淀,后入大清河。黑麻河,发源于中庄铺乡的打虎沟与干土岭村,由北向南流向,在龙咀村注入唐河,全长14公里,河宽30米。汤头温泉,位于王庄堡镇汤头村,故称汤头温泉。该泉历史悠久,早在东汉时已被发现利用。《水经注》说:“温若汤,能愈百病,故世谓温泉”。水向东流注入唐河。北魏时建有皇家行宫,明代又重修建,1974年建立温泉疗养院,有中西医、理疗、水疗等设备。地形
恒山是经历次造山运动和历次地壳升降运动形成的一座断层山,岩层为古老的寒武纪奥陶系石灰岩,距今已有五亿年。基岩面积裸露,风化破碎严重,峰峦均呈尖形,沟谷切割较深,相对高差达1000米以上。恒山山地的排列及形态受断层控制。沿断裂沉陷带发育了桑干河谷地、浑河谷地、滹沱河上游谷地,其间的隆起带则形成大体平行斜列的六棱山、恒山。这些山地都是北侧翘起的断块山地,其北坡极为陡峻,平地拔起,断崖如削;南坡则较和缓,分水岭偏于北侧。山间小盆地的形成受构造控制,其中广灵和灵丘盆地为断陷盆地,且广灵盆地与浑河谷地,灵丘盆地与滹沱河上游谷地遥相对应,似有构造方面的联系。山体大都由前寒武变质岩系组成,原是一个长期隆起,遭受剥蚀的古陆一,经北台期剥蚀夷平成为准平原化地面。由于喜马拉稚山运动以来发生差异性断块隆起,使古陆解体。风化和重力崩坍占显著地位。恒山,在地貌上,以断块中山中主,山顶海拔2000米左右,相对高差1000米上下。其延伸方向受北东和北北东两断裂构造控制且多沿背斜一侧发生断裂隆起。恒山属倾斜式的桌状断块山,其北坡陡峻,南坡缓斜,山顶常保存有北台期夷平面。桌状断块山大都由古老的变质岩组成;单面断块山则仅在一侧出露古老岩系,另一侧由下古生界碳醉熬类岩石组成。沟谷多与断层线直交发育,短促深陡,山前常出现断崖绝壁及断层三角面。山麓洪积扇形地发育,从老洪积扇被切开。又发育新洪积扇或掩埋式洪积扇的大量发育看,山体在第四纪以来仍在不断抬升,与相邻盆地的沉降形成明显对照。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恒山地区,浑源、广灵、灵丘等县属晋东北非金属矿产组合区,以非金属矿产为主,包括珍珠岩、膨润土、晶质磷灰石的全部储量。此外,还有未探明储量已开采的有沸石、松脂岩、浮石、高岭石、石棉、大理石、花岗岩等矿产。珍珠岩,资源丰富,以灵丘塔地珍珠岩矿最大,探明储量为5856.3万吨,占全国33.5%.矿体产于中侏罗统酸性火山岩系中,呈似层状产出。己开采利用。朔县、宁武、山阴、代县一带属于宁武煤、铝矿产组合区,主要为气煤、肥煤,北部煤层厚,露天开采条件好。并有铝土矿、耐火粘土等矿产。宁武煤田以焦煤为主,是重要的炼焦煤基地。恒山西南端处于山西八大煤田之一的宁武煤田核心地区,中段有山西省主要的2个产煤区:浑源、繁峙。浑源煤炭储量17亿吨,膨润土储量1亿吨,是全国大型优质钙基膨润土矿藏之一,沸石储量4亿吨,为山西唯一产地;花岗岩储量1.93亿立方米,尤其是黑色花岗岩为世界石材精品。铝土矿,已探明的大、中型矿床主要是恒山西南端轩岗一一阳方口矿区。主要赋存于石炭本溪组底部,属浅海相沉积矿床。层位稳定,储量丰富,矿石质量好,全为一水型硬铝石,具有高铝、高硅、低铁的特点。代县、繁峙山区位于五台—恒山铁、金矿产组合区,主要为老的变质岩出露区,矿产以铁矿和金矿为主,还有钦(金红石)、钡、钥、铜以及黄铁矿、磷矿、硅石、云母和石棉等矿产。金矿探明产地主要分布在恒山南麓繁峙、代县、灵丘等地,其中繁峙为山金脉金矿、灵丘料堰矿区为砂金矿,其余多为铜、铅、锌矿伴生金的矿床类型。繁峙义兴寨属原生金矿,赋存于古老岩系五台群台子底组段的金云母片麻岩内的含金硫化物石英脉中,最大矿脉断续延长1190米,断续延深460-610米,厚达1-2米。全矿区内金矿平均品位11.72克/吨,银平均品位0.45%,金矿保有储量达10.6吨,是全省最大的金矿床。钛矿,主要分布于代县。代县碾子沟矿区的矿石赋存于五台群碾子沟组上段黑云母角闪变粒岩中,为金红石单一矿种的大型矿床,埋藏浅,矿体厚度大,便于开采。代县黑山沟矿区属高温热液钒钦磁铁矿,矿石为含钒钛磁铁矿石,尚未利用。云母,主要分布于几个长期隆起的古老变质岩山区,集中于繁峙、忻州、五台、浑源、广灵、灵丘、代县、等地。磷矿,主要分布在灵丘平型关。产于前寒武纪就质岩中,为含磷片麻岩矿床。品位较低,经浮选后精矿品位达25-38%,可产出合格的磷肥。平型关磷矿,规模大,呈层状大部出露地表,储量为9360万吨。森林资源
恒山地区古代的林业繁盛。公元6世纪,北魏哪道元《水经注》便描述雁北桑干河一带是“林鄣遂险,路才容轨。晓禽暮畎,寒鸣和”的森林密布、鸟兽多的景象。从辽代起对桑干河上游的森林开始大规模采伐,永定河(上游为桑干河)流域原来森林密布,水源丰富,河水清澈,本为利于航行的“益河”,《水经注》记载,北魏前,永定河称为“清泉河”,由于辽、金两代滥伐森林,腐殖质土壤受到冲刷,水色变褐,呼黑为芦。久之习名“芦沟河”。元兴建大都,晋北森林遭到更大浩劫,大量林木从桑干河水路运出,有“西山秃,大都出”的记载;流域内森林的破坏导致严重的水土流失,使永定河水日益变浑(明初已习名为浑河),经常改道和泛滥成灾,到明末便改名无定河。清康熙则“赐”名为“永定河”。恒山、五台山、太行山北部至明代以前还是森林密布。如《宋会要稿》记述太行山中北段是“林木茂密”、“松林遍布”。《清凉山志》描述五台山在宋代时是“四面林峰拥翠峦,万壑松声心地响”。明代撰写的《胡、高二公禁伐传》中载“自古相传,五峰内外,七百余里,茂林森耸,飞鸟不渡,国初(指明朝初年)尚然”。明嘉庆二十年(1541)以前,内长城勾注山一带还有一条宽百余里的森林,“大者合抱干霄,小者密比如栉”,“虎豹穴藏,人鲜径行,骑不能入”。明朝在北京大造宫殿、陵寝、王府,并实行大规模屯垦,大肆毁林开荒。北京王宫的用材多取自代州(五台、代县、繁峙、原平一带)。恒山地区山西境内林地,主要分布于繁峙、应县、代县交界山区,属山西省五台林区。西南部山阴、代县、应县属桑干河林区。五台山林区有着比较丰富的森林资源,分布在繁峙、五台、代县等地,树种以落叶松、云杉为主,并有油松、白桦和少量冷杉。有森林33.7万亩,其中天然林占63%,人工林占37%,森林覆盖率8.66%,是山西森林覆盖率最低的一个林区,木材蓄积量110.22万立方米。桑干河杨树丰产林区,管辖雁北地区内外长城之间的阳高、大同、怀仁、左云、右玉、山阴、应县、朔县和大同市新荣区,总面积为125.7万亩,有森林118.41万亩,其中人工林116.51万亩。树种主要是杨树,占森林面积85%以上,其次有油松、樟子松等,林木总蓄积47万立方米。该区有显著的黄土高原的自然特征,海拔900-1300米,黄砂土贫瘩缺肥,有机质仅0.4-0.8%,肥力5-6i级。气候高寒,干燥多风,昼夜温差大,作物生长期120天左右。桑干河虽横贯东西,但水源不足,营林用水仍较困难。草场资源
恒山地区,较大的草场有麻家梁草地,位于朔县城南30华里,面积30万亩。海拔1100米,地势平坦,为连片集中的沙质土梁,是一块宜牧草地。水源有河井、泉,饮畜方便,牧草有达乌里胡枝子、黄白草、棉蓬草、芦苇草、篙类等。朔县马场设在这里。此外,还有恒山草地(浑源、应县一带)、太白山草地(灵丘县的南山),以及广灵、灵丘之间的垫(甸)子梁草地等。 东部阳原县天然草场68万亩,其中以紫花苜蓿为主的多年生牧草突破10万亩。文物胜迹
主峰地区
西汉初年,恒山就建有寺庙。飞石窟内的主庙,是始建于北魏,又经过唐、金、元代重修的古建筑。明、清时恒山已经寺庙群居,规模很大,人们称之为“三寺四祠九亭阁,七宫八洞十二庙”,有恒山十八景之称。可惜后来遭到破坏,所剩不多。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恒山后,把在恒山的见闻录入《徐霞客游记》中。1980年代,经过多年建设,主峰地区建设成为国家级风景区,主峰地区景观参阅:恒山风景名胜区。恒山悬空寺,位于山西大同市浑源县,距大同市区62千米,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国内仅存的佛、道、儒三教合一的独特寺庙。恒山悬空寺距地面高约50米,悬空寺发展了中国的建筑传统和建筑风格,其建筑特色可以概括为“奇、悬、巧”三个字。全寺共有殿阁40间,悬空寺建寺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峭壁的自然状态布置和建造寺庙各部分建筑,将一般寺庙平面建筑的布局、形制等建造在立体的空间中,山门、钟鼓楼、大殿、配殿等都有。寺内有佛像八十多尊。传说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李白游览悬空寺后,在石崖上书写了“壮观”二字,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称悬空寺为“天下巨观”。恒山庙群,始建于北魏太武帝太延元年,后经唐、金、元重修,到明清时仅主峰即有大小祠庙60余处。但惜多数已不存,仅存20余处,为明清所建。整个建筑群占地范围东西1400米,南北900米,主要殿宇有:恒宗殿、寝宫、会仙府、九天宫、纯阳宫、关帝庙、文昌庙、灵官庙、龙王庙、山神庙、疮神庙、马神殿、十王殿、得一庵、阎道祠、紫微阁、魁星楼、羽化堂、接官厅、龙泉观等,其中朝殿,又称员灵宫,为恒山主庙,是恒山中最大的庙宇;寝宫为恒山最古老的建筑;会仙府是恒山最大的仙道居住之处,内塑八仙人物铁拐李、张果老、吕洞宾、何仙姑等。还有近二百处摩崖题刻和数十通御祭古碑以及塔林。恒山建筑群建筑规模宏大,文化底蕴深厚,自古就是我国道教圣地,号称“第五小洞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