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烽燧

烽燧是古代的报警系统,它往外与长城并存,组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萨尔乔克烽隧和巴里坤南湖滨的两个烽燧形状基本相同,基座成正方形,隧体为向上收缩的棱柱形,均为夯土建筑,夯土中夹有红柳枝,并多用圆木构架,它再现了古丝路昔日的辉煌。
- 中文名
- 丝路烽燧
- 实 质
- 古代的报警系统
- 特 点
- 往外与长城并存
- 意 义
- 再现了古丝路昔日的辉煌
报警系统
烽燧是古代的报警系统,它往外与长城并存,组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但也有独立存在发挥预警防御作用的,新疆境内的烽火台就是最好的例证。新疆的烽燧遍布天山南北,它们与丝绸之路中道与北道走向一致,起到了护卫丝路畅通的重要作用。目前哈密地区尚保留各时代的烽燧共51座,是新疆保存烽燧最多和最好的地区。其中尤数巴里坤县保存的烽燧数量最多,共有29座,哈密市和伊吾县则分别有19座和3座。哈密地区最早的烽燧建于唐代,现境内尚遗存唐烽燧4座,这就是哈密二堡的拉克苏木烽燧、柳树泉的下马不拉克烽燧、巴里昆三塘湖烽燧、伊吾前山阔吐尔肖纳烽燧。它们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而现今保存的绝大部分烽燧则都是清代建筑的。前烽燧分布密度最高的是巴里坤县城往西至萨尔乔克一线,这里每隔2—3千米就有一座,连绵相望有13座之多,城如岑参诗所云:“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蔚为丝绸之路的一大壮观!细节
萨尔乔克烽隧和巴里坤南湖滨的两个烽燧形状基本相同,基座成正方形,隧体为向上收缩的棱柱形,均为夯土建筑,夯土中夹有红柳枝,并多用圆木构架。萨尔乔克烽隧长宽各8米,高7米多,隧体上下穿架着四层直径8厘米左右的木棍。巴里坤湖滨烽隧离公路400米,隧题高大完整,长宽均达10米以上,高9米多,隧体中穿凿的圆木直径粗达25厘米,烽隧东南还有积新薪院落遗址。在落日余晖下串联一线的巴里 坤烽隧显得格外的古朴、严整,它再现了古丝路昔日的辉煌。-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 1塔虎城
- 扶余 2大金得胜陀颂碑
-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 3龙坑
-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 4王爷府
- 扶余 5珠尔山
- 乾安 6乾安泥林
- 扶余 7万善石桥
- 长岭 8龙凤山风景名胜区
- 宁江区 9三江口湿地保护区
-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 10妙因寺
- 扶余 11扶余古庙宇
- 宁江区 12宁江森林公园
- 扶余 13扶余县烈士陵园
-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 14红石砬子遗址
- 长岭 15南城子石刻群
- 扶余 16前伯都古城遗址
- 扶余 17至圣先师庙
- 乾安 18井方明珠广场
- 长岭 19龙王庙
- 乾安 20狼牙坝景观
-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 21孝庄祖陵旅游区
- 乾安 22云腾广场
- 宁江区 23大众休闲游憩区
- 长岭 24龙凤湖水利风景区
- 乾安 25百年古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