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拜师为何这样难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 王业龙 安徽省岳西县来榜镇清潭卫生所我是一名村医,仅有相当于初中的学历,早年任民办教师的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迷恋上了中医。我曾患急性扁桃体炎,求治多医效果不显,后翻阅中医书籍,用“清咽六味汤”而缓解。于是,我利用教学的业余时间,见缝插针地背诵了《濒湖脉学》、《汤头歌诀》、《药性歌括四百味》等书。由于懂一点中医药知识,村干部把我安排到卫生室工作。从此我结缘于中医药。1980年我就读北京光明中医函授大学(现北京光明中医学院),系统地学习了中医药理论知识。但临床实践经验不足,往往疗效也不显著,这期间我真正感到“独学而无友,孤陋而寡闻”的尴尬。
在我这方圆几十里的僻处,很有见地的中医非常少见,纵有几名中医,对中医也是知之甚浅,临证甚至寒热温凉不分,浮沉迟数莫辨。这期间我多么想拜一位有名望的中医为师。一次,邻乡来了一位比较有名的中医,我非常想拜他为师,学习一点真工夫。待我来到这位大夫的诊室,未等我说明来意,该大夫有如金刚怒目,一言不发。我只好没趣地走了。一个乡村医生谁看得起你。自此以后,拜师的事我连想也不敢想了。
好在本人有点毅力,有点悟性,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勤学多思,善于积累,考取了执业中医师。近些年来,有多篇学术文章在中医期刊上刊载并获奖。临床疗效有所提高,应诊者日众,面对着远道而来的患者,我扪心自问:“我肚子里究竟有多少墨水?”人贵自知,我时时感到内疚,因此也就时时萌发拜师学艺的渴望。但又有谁愿意收我为徒,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说来也怪,中医药这事,你干起来,管你的不少,只要开业了,医政、药监随时光顾你。可谈到技术学习,交流,切磋,没人过问你。中医学术无人问津,卫生院、卫生局终年也不开展一次中医学术培训和经验交流。难怪中医医疗市场逐渐萎缩,现已到了举步维艰的地步了,这与中医药人员的知识水平下降以及政府部门不重视不无关系。
如今拜师的门槛特别高,比如有的地方要求应有主治医师职称,才能有拜师机会。对于职称评定困难重重的农村基层中医,为什么就不能降低拜师的门槛呢?譬如搭乘公共交通,有坐飞机的,有坐火车的,有坐汽车的,总不能个个都坐飞机,而舍去价廉而方便的汽车吧。民间中医中,不乏身怀诊疗绝技者,却同样由于缺乏资质而不能带徒。能带的不准带,想学的学不到,基层中医之悲哀也。
中医来自民间,来自实践,并非只是登大雅之堂的专家、学者之所能事。中医需要扶持,需要传承,需要一批诲人不倦的好老师,需要政府和卫生主管部门为广大基层中医构建一个良好的师带徒平台,营造一个平等的学术交流、传承的氛围。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在这方面放宽政策,制订相应的措施和办法,为基层中医的传、帮、带拓宽路径,充分利用当地的民间中医资源,使中医学术和绝招得以传承,使有志于中医者有拜师学习的机会,可谓吾之一愿也。同时,更盼有一师收我为徒,“使得常常之见,得闻昧昧之思”,岂不快哉。
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不是医药网站,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资料仅供参考。